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校園塵降的研究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塵降檢測板進行實驗,了解塵降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力目標:學習用實驗數據說明道理的科學方法情感目標:逐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1.本課的重點內容是指導學生制作“塵降檢測板”,進行檢測試驗。因此,活動可以小組為單位,發揮同伴互助作用,保證檢測板制作正確;在選取檢測位置前,教師要對校園環境進行了解,對學生選取的檢測地點有意指導。2.本課的難點數據統計和分析,教師可先為學生提供一些類似的數據統計分析資料,便于學生掌握方法,得出分析結果。三、教學準備:卡紙板、放大鏡。四、教學時間:2課時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早上我們來到班級,桌面上為什么有一層灰?不容易打掃的地方有什么?塵降是一種自然現象,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空氣質量和它有著密切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校園里的塵降問題。(二)學習新課,活動過程 1、器材制作①、在卡片紙上劃上15個邊長2厘米的正方形小格。②、用窄透明膠帶將寬透明膠帶固定在卡片紙上。(膠面向外) 2、實驗一:不同地方沉降個數。①、將做好的檢測板在課前1小時分別放在學校不同地方。②、上課前,將檢測板用透明膠帶封好后帶回教室備用。③、抽取檢測板上不同位置的3個小格,用放大鏡分別數出3個小格中的塵降個數。④、畫出統計表,并將結果填入表格。 序號 環境特點 沉降個數 1 2 3 ⑤、數據分析,將每塊沉降板上的個數與它縮放的環境對照,看一看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思考:1、是否說明塵降板上塵降個數越多所檢測的環境就越差,反之所檢測的環境就越好呢?說說看,塵降個數少的地方環境有什么特點?4、實驗二:不同時間的塵降個數。①、早上到校后,將做好的塵降檢測板放置在校園選定的位置,第一節課后用透明膠帶封好后收回,同時在相同的地方再放置一塊檢測板,并每隔1課時放置一塊。②、用實驗一的方法進行統計,并將結果填在表中。③、數據分析:將每塊檢測板的平均數按收回的時間排列,分析那個時間段塵降平均數較多,根據數據回憶不同時間段被檢測地空氣環境狀況。思考?不同時間段塵降板上塵降平均個數相同嗎?為什么一天中不同時間段塵降個數不同呢?(三)探索發現1、環境較好的地方,塵降個數較少;環境較差的地方,塵降個數較多;同一地點,一般是上午比下午塵降個數要少。2、環境的好壞與塵降個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環境。減少塵降的方法:學校周邊工地嚴格落實6+2個100%,不符合標準不開工,達不到要求不開工,未通過環保、大氣辦驗收不開工。校園衛生區不達到一塵不染的標準不放過。嚴格執行問責機制,發現問題倒查責任,還要與績效考核、評優晉職掛鉤。為了有效降低揚塵,學校購置了小型灑水車,每天對道路、廣場和死角死面進行噴灑,既能夠使打掃衛生濕法作業,又徹底解決了大面積揚塵的隱患。在樹林、綠植和廊道上架設微型噴霧裝置,讓空氣保持適度的濕潤,營造局部小氣候。3、學校衛生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校長帶頭,校委會成員是第一責任人,每一個科室、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即使學生離校,班級衛生區也由科室主任、班主任和教師負責每天打掃、保潔。這樣,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四)探索延伸根據本科的試驗方法,幫助家中老人選擇一個適合的戶外活動時間和地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