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科學 七年級上 期末知識點復習與提升(二)1.4 科學測量專題復習一、重點知識復習知識點1:長度的測量例1:小明和小華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張課桌的長度.小明測量的結果為122.9cm,小華測量的結果是1.228m,下列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小華的讀數比小明的準確 B.小明的讀數比小華的準確C.兩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測量是錯誤的 D.兩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變式訓練:在相同條件下,由于銅的熱脹冷縮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銅刻度尺去測量同一塊玻璃的長度,夏天和冬天的測量結果比較是( )A.夏天測得的數據大些 B.一樣大C.冬天測得的數據大些 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知識點2:體積的測量例2:使用容量規格為x ml的量筒量取液體,下圖為量取時的實際情景(只畫出有關片斷),則所量取的液體體積讀數應為( )A.(b+0.1)ml B.(b+0.2)mlC.(b)ml D.(b+)ml變式訓練:量筒為什么要做的細長?( )A.實驗的時候細長的量筒便于操作B.細長的量筒可以做出較大的底座,增加穩定性C.細長的量筒與粗矮的量筒相比,相應的刻度間隙比較大,便于準確地讀數D.矮的量筒中盛的液體比較多,需要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于讀數知識點3:溫度的測量例3:有一支刻度不準的溫度計,插入冰水混合物時讀數為3℃;插入1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時讀數為83℃,現測得氣溫為23℃,那么室內實際氣溫是( )A.20℃ B.23℃ C.25℃ D.16℃變式訓練:3.有一支溫度計刻度均勻但示數不準,將它放入1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讀數為98℃,放入冰水混合物中,讀數為8℃。現把該溫度計懸掛在教室的墻壁上,觀察它在一天內讀數的變化,最高讀數為35℃,最低讀數為17℃,則當此溫度計示數為35℃時,實際溫度是______;當溫度為_______時,這支溫度計讀數恰好與實際溫度相同。二、知識點提升練習1.某同學用刻度尺量出一本書厚度為1.30厘米,這本書共有260頁。則每張紙的厚度是( )A.0.05毫米 B.0.005厘米C.0.1厘米 D.0.1毫米2.判斷下列測量數據: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對應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 B.厘米、分米、毫米、米C.毫米、厘米、分米、米 D.毫米、分米、厘米、米3.下圖是四位同學測量液體溫度的方法,其中正確的操作為( )4.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體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確的是 ( )A.當量筒放置在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觀察讀數時,把量筒舉起,與視線平行后讀數B.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凹液面最低點保持水平C.向量筒內傾倒液體,當液體接近刻度時,改用滴管向量筒內滴加液體D.首先選一個量程合適的量筒,把其放在平穩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線正對自己5.由于鋼的熱脹冷縮,用同一把鋼制刻度尺去測量同一塊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測量結果比較( )A.一樣大 B.夏天的測量結果大一些C.冬天的測量結果大一些 D.無法判定6.某學生用量筒量取液體,將量筒平放且面對刻度線。初次視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讀數為20mL,倒出部分液體后,向下俯視凹液面的最低處,讀數為5 mL,則該學生實際倒出液體的體積是( )A.肯定小于15 mL B.肯定大于15 mL C.肯定等于15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5 mL7.小剛在室溫為 20℃的實驗室內測量一杯熱水的溫度,當他將水銀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熱水中時,發現溫度計內的水銀柱很快上升。當某時刻水銀面經過 35℃這一刻度時,這示數表示( )A.此時刻熱水的溫度 B.此時刻房間內氣溫C.此時刻玻璃泡內水銀溫度 D.不能表示任何物體的溫度8.兩支內徑粗細不同,下端玻璃泡內水銀量相等的合格溫度計,同時插入同一杯熱水中, 水銀柱上升的高度和溫度示數分別是( )A.內徑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數也大B.內徑細的升得高,它的示數也大C.內徑粗的升得低,但兩支溫度計的示數相D.上升高度一樣,示數相等9.有一支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的溫度計,用它測量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示數為20℃,用它測量l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示數為80℃,若用這支溫度計測量一杯溫水的溫度時,它的讀數為41℃,則這杯溫水的實際溫度是( )A.41℃ B.21℃ C.35℃ D.36℃10.如圖所示為巧測一高度為l的薄瓶的容積的示意圖,用刻度尺先測出瓶底直徑為d,瓶口向上倒入一定量水,測出水面高度為l1;然后再堵住瓶口,將瓶蓋倒置測出水面離瓶底的高度為l2 , 則瓶子的容積約為( )A. B.C. D.11.攝氏溫度的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將0~100℃之間劃分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華氏溫度的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32℉(℉,讀作華氏度),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212℉。將32~212℉之間劃分為18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l℉。則華氏度F與攝氏度t之間的關系是F=________℉。人的正常體溫大約為________℉。12.體溫計是利用液體 的性質制成的,分度值為0.1℃,由此可知體溫計的測量結果比實驗用溫度計更精確。但由于液柱太細難以準確讀數,所以體溫計具有特殊構造,其橫截面如圖乙所示,a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體溫計中液柱的位置就應沿 方向觀察(填“A”、“B”或“C”)。一天清晨,量出小明同學的體溫如圖甲所示,則他的體溫為 ℃,由于一時疏忽,忘記甩一下就直接測量小軍的體溫,結果如圖丙所示,則測量的結果 (選填“準確”或“不準確”)13.小明了解到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時會有一些因素引起測量誤差,其中刻度尺的溫度變化也是引起誤差的原因之一,他想通過實驗研究刻度尺長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1)小明找來兩把完全相同,長為20cm的鋼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凍,一把放在陽光下長時間曝曬,再將兩把鋼尺互相測量,結果發現兩把鋼尺的長度幾乎沒有差異,請寫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寫出一條即可): 。(2)他重新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研究物體長度隨溫度變化的情況.裝置中AB是粗細均勻的銅棒,COD是可繞O點轉動的指針,實驗時,A端固定不動,指針C端緊靠在銅棒B端,當用酒精燈給AB加熱時,小明可以通過觀察 分析金屬棒受熱時長度的變化。裝置中指針設計成CO段比OD段短,這對實驗現象起到了 作用。14.(1)小亮在“長度的測量”實驗中測一紙帶的厚度,紙帶厚薄均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恰好能套進一個圓環內,如圖所示,紙帶環繞了n圈,則紙帶厚度是________。(2)某同學測一本書的厚度,五次測量的長度分別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 厘米,則測量結果應取 。A.2.1 厘米 B.2.13 厘米C.2.135 厘米 D.2.14 厘米(3)小明想測量大米的體積,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導致體積明顯變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測量大米的體積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進行了如圖實驗,由于米粒間存在較大間隙,按圖中的方式用量簡直接測量大米體積,則會導致測得的體積值_____ 。(填“偏大”或“偏小”或“無影響”)。15.如圖是小科同學設計的一個氣體溫度計。瓶中裝的是空氣,瓶塞不漏氣,彎管中間有一段液柱。(液柱的長度忽略不計)(1)將此裝置放在室內,溫度升高時,燒瓶內的氣體將________(選填“膨脹”、“收縮”或“保持不變”);(2)在標準大氣壓下,將該溫度計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穩定時的位置A標記為0℃, 放入沸水中液柱穩定時的位置B標記為100℃。測得AB間的距離為5cm,若測量某溫水的溫度時,液柱穩定時的位置在C處,此時測得AC的距離為2cm,則該液體的溫度為________℃;(3)若要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你需要對該溫度計進行怎么改進?________16.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1﹣V2。乙同學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V2﹣V1。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使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更準確你將選擇哪種方法________。(選填“甲”或“乙”)(2)如果某同學實驗讀數如圖1所示,則測得這塊碎石的體積是________cm3。(3)實驗后兩同學對測量結果進行了討論,以下操作屬于導致乙同學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 B.待小石塊浸沒后仰視讀數,其余讀數正確C.在浸入小石塊時不慎有水滴濺出,讀數均正確 D.捆綁小石塊的繩太粗,讀數均正確(4)甲同學提出量筒也可以測量氣體的體積(如圖2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過讀取液體的體積來測量氣體體積,如圖裝置能實現這一目的是________。(選填“a”、“b”或“c”)浙教版科學 七年級上 期末知識點復習與提升(二)1.4科學測量專題 參考答案一、重點知識復習例1:D變式訓練:C例2:D變式訓練:C例3:C變式訓練:30℃ 80℃二、知識點提升練習1.D2.D3.C4.A5.C6.B7.C8.C9.C10.C11.32+1.8t 98.612.熱脹冷縮 A 38.1 準確13.(1)兩把鋼尺長度變化太小,簡單的測量工具無法測量出微小的變化。(其他答案合理亦可);(2)指針示數變化(答指針偏轉角度亦可);放大。14.(1)D2-D1/2 (2)D (3)偏大15.(1)膨脹 (2)40 (3)增大瓶的容積或減小玻璃管的內徑16.(1)乙 (2)20 (3)ABC (4)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