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教版科學 七年級上 期末知識點復習與提升(十三)第四章 物質的比熱與性質(4.4、4.8)復習一、重點知識復習知識點1:熱量例1:在“比較不同物質吸熱升溫情況”的實驗中:(1)小麗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熱水和煤油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在組裝器材時應先調節______(填“A”或“B”)的高度,調節它的高度是為了 。(2)組裝好器材,他們先后在同一個燒杯中稱出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別加熱相同的時間,比較水和煤油________,得出結論。要完成該實驗,除圖甲所示器材外,還需要的一個測量工具是________。(3)在對實驗進行反思時,他們認為原方案有需要兩次加熱耗時長等缺點,因此改進方案并設計了圖乙所示的裝置。與原方案相比,該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點外還具有的優點是:。(答出一個即可)變式訓練:如圖所示的甲、乙兩杯水的溫度都升高50 ℃,則 ( )A.無法比較B.乙杯水吸收的熱量較多C.甲杯水吸收的熱量較多D.甲、乙兩杯水吸收的熱量一樣多知識點2:物質的比熱例2:已知水的比熱比煤油的大。如圖所示,隔著石棉網同時加熱規格相同.分別裝有質量和初溫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試管,至管內液體升溫到40 ℃,關于這個過程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煤油溫度先升到 40 ℃B.同一時刻水的溫度比煤油的高C.加熱相同時間,水吸收的熱量多D.升高相同的溫度,煤油需加熱較長的時間變式訓練:根據比熱容的概念,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20 ℃的水比80 ℃的水的比熱容大 B.一杯水的比熱容比半杯水的比熱容大C.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熱容減為原來的二分之一D.玻璃被打成碎片后比熱容不變知識點3: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例3:下表是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加碘食鹽的包裝袋上的部分文字說明:配料 含碘量 保質期 貯藏指南 食用方法氯化鈉、 碘酸鉀 20~40毫 克/千克 18個月 避熱、避 光、密封 勿長時 間燉炒(1)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加碘食鹽通常的顏色和狀態為 ,這是它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2)由食用方法和貯藏指南可以推測加碘食鹽在受熱時 (填“易”或“不易”)分解,這是它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變式訓練:天氣漸冷,火鍋成為一些人的最愛,部分店家為了增加利潤使用“地溝油”。醫學研究表明,長期食用“地溝油”可能會引發癌癥。以下都是辨別“地溝油”的簡易方法,其中是利用化學性質進行辨別的是( )A.看油是否透明 B.聞油是否有異味C.聽油燃燒時是否有噼啪聲 D.降溫看油是否更易凝固知識點4: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例4:米飯在嘴里慢慢咀嚼會感覺有甜味產生,這是因為米飯中的淀粉在口腔中消化酶的作用下生成了麥芽糖。上述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是( )A.只有化學變化,沒有物理變化 B.只有物理變化,沒有化學變化C.既有化學變化,又有物理變化 D.無法確定變式訓練:化學現象中包含發光、發熱現象,許多物質燃燒時都伴隨著發光、放熱的現象。小明同學認為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于是學習小組對此展開了探究與討論。【提出問題】有發光、放熱現象的變化都是化學變化嗎?【猜想】一、都是化學變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驗證過程】(1)將干冷的燒杯罩在蠟燭燃燒的火焰上,觀察到:a.燒杯內壁上出現水珠,b.手摸燒杯有發燙的感覺,c.蠟燭火焰逐漸變小至熄滅。分析:蠟燭燃燒生成新物質的名稱是________,蠟燭燃燒為________變化。(2)觀察白熾燈(燈絲為鎢絲)。通電前 通電中 通電后燈絲為銀白色固體 發出白光,手摸燈泡感覺發燙 燈絲為銀白色固體分析:通電前后,鎢絲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燈絲通電發熱、放熱屬于________變化。二、知識點提升練習1.如圖是小明和小華同學探究沙子與水吸熱升溫快慢的實驗裝置。設計實驗方案時,他們確定以下需控制的變量,其中多余的是( )A.取相同質量的沙子和水 B.盛放沙子和水的容器相同C.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熱方式 D.酒精燈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2.如右圖,將質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三塊金屬甲、乙、丙,加熱到相同的溫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石蠟上。經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如圖所示的現象。由此說明三塊金屬的比熱容(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樣大3.“變廢為寶、資源循環、持續發展”是科學家在當今環境問題上的最新構想之一。例如:燃料燃燒產物燃料,這樣既可以解決能源問題,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構想中的兩個轉化過程( )A.均為物理變化 B.①為物理變化,②為化學變化C.①為化學變化,②為物理變化 D.均為化學變化4.兩個相同的容器內分別裝有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液體,用同一熱源分別加熱,液體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甲液體的比熱容大于乙液體的比熱容B.如果升高相同的溫度,兩液體吸收的熱量相同C.加熱相同的時間,甲液體吸收的熱量大于乙液體吸收的熱量D.加熱相同的時間,甲液體升高的溫度大于乙液體升高的溫度5.酒精和木炭都是生產和生活中的常見物質。(1)酒精是一種無色透明、易揮發、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酒精易燃燒,常作酒精燈和內燃機的燃料,是一種綠色能源。當點燃酒精燈時,酒精在燈芯上邊汽化邊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①酒精的物理性質有 ,化學性質有 。②點燃酒精時,酒精發生的物理變化有 ,化學變化有 。(2)取一塊木炭做如下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①觀察木炭的顏色和狀態:黑色固體;②另取一塊體積相仿的煤塊,比較它們的質量,發現煤塊的質量大;③點燃木炭并檢驗生成物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上述各項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填序號),理由是 ??;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填序號),理由是 。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質有 ,化學性質有 。6.炎熱的夏天赤腳走在水泥地上,感覺水泥地很燙腳,而進入游泳池又覺得池水很涼。這主要是因為水泥地的比熱容________水的比熱容;同樣的太陽照射下,水升溫比水泥地升溫________(選填:“快”、“慢”或“一樣快”)。7.為了比較水和沙子吸熱本領的大小,小明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在2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裝有質量、初溫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兩個相同的酒精燈對其加熱,實驗數據記錄如表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質量/克 溫度升高10 ℃所需要的時間/秒 溫度升高20 ℃所需要的時間/秒 溫度升高30 ℃所需要的時間/秒沙子 30 64 89 124水 30 96 163 220(1)在此實驗中,用加熱時間的長短來表示物質 。(2)分析表中的實驗數據可知: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溫度時,水吸收的熱量 (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熱量。(3)如果加熱相同的時間,質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中, (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溫度更高。(4)實驗中有些同學發現:剛開始加熱時,情況與(3)中結論不符,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8.小科想找到一種讓物體快速冷卻的方法。在家庭內,讓食物快速降溫,一般可以把食物放在空氣中冷卻;或者把食物放在水中冷卻。那么,水和空氣哪個的導熱性能好呢?為此,小科用兩個相同的牛奶瓶,都裝入熱牛奶,一個放在溫度與室溫相同的水中,另一個就放在空氣中,為了盡量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他把兩個瓶都用木塊墊起來,放在同一個桌面上,如圖。實驗時他每隔一定的時間記錄一次甲、乙兩溫度計的示數,得到的數據如下表:時間/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甲的示數/℃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乙的示數/℃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1)對甲乙兩個瓶中的牛奶,小科要控制它們哪些量相同? 。(2)小科通過實驗,得到的正確結論是什么? 。(3)進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數,小科又發現,在冷卻過程中,牛奶冷卻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來越 的(選填“快”、“慢”或“保持不變”)。(4)小科又仔細分析了冷卻速度變小的原因,認識到這是因為牛奶冷卻的快慢還會受到________的影響。9.為了比較不同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跟物質自身的特性有關,小明選取了水和煤油進行實驗,并組裝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將質量和初始溫度相同的煤油和水分別裝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燈同時開始加熱,并適時記錄兩者的溫度(記錄結果如下表),試分析。(1)實驗時為比較水和煤油吸熱本領的大小方法有:方法一:可以在加熱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 。方法二: 。(2)從表中可得出的結論是: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5分鐘后,煤油升高的溫度高,煤油的比熱容比水________(選填“大”或“小”)一些;(3)為了縮短實驗時間,使效果更加顯著,下列改進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_。A.將兩個燒杯均蓋上相同的蓋子 B.將裝置移到通風良好處進行C.減少水和煤油的質量浙教版科學 七年級上 期末知識點復習與提升(十三)第四章 物質的比熱與性質(4.4、4.8)復習參考答案一、重點知識復習例1:(1)A 確保使用外焰加熱 (2)升高的溫度 天平(或秒表)(3)用同一熱源加熱確保在相等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相等變式訓練:D例2:A變式訓練:D例3:(1)白色 固體 物理 (2)易 化學變式訓練:C例4:C變式訓練:(1)水 化學 (2)物理二、知識點提升練習1.D2.C3.D4.D5.(1)①無色透明,易揮發,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 化學性質有易燃燒 ②汽化 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2)④ 木炭砸碎沒有產生新物質 ③ 生成了新物質二氧化碳 黑色固體、密度比煤小 化學性質有易燃燒6.小于 慢7.(1)吸熱的多少 (2)大于 (3)沙子 (4) ①水的導熱性能好(或沙子的導熱性能不好);②溫度計的玻璃泡在沙子中插入比較淺;③沒有用攪拌棒攪動,沙子受熱不均。8.(1)質量和初溫 (2)水的導熱性能比空氣的導熱性能好(3)慢 (4)水溫9.(1)水和煤油升高的溫度 可以在水和煤油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加熱的時間(2)小(3)A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