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能量的相互轉化編寫:蔣佳玲 審核:九年級科學備課組 班級 姓名 【溫故知新】能的多種形式:能也稱為能量,能也有多種形式。如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能為 。物體由于舉高而具有的能或由于發生形變而具有的能,稱為 。動能和勢能統稱為 。儲存在食物中的能屬于 。電風扇通電后才能轉動,這表明電具有能,這種能叫做 。說出下列物體所具有的能量的形式:被拉長的橡皮筋: (2)正在行駛的汽車: 我們吃的食物: (4)蓄電池中的能量: 能的相互轉化:各種形式的能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相互轉化,如:水流發電: 行駛的電車: 利用核能發電: 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課學習】:如圖3—2所示,人造衛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要的電能來自哪里?圖3—3是間歇泉向外噴射熱泉水的情景。間歇泉多發生在火山活躍的地帶,它斷斷續續地向外噴出熱泉水,很像壓力鍋煮食物時斷斷續續地向外噴氣一樣。你知道熱泉水噴發的能量從哪里來的嗎?如圖3—4所示,青蛙從地上躍起,捕捉植物葉上的害蟲。在這個過程中,青蛙消耗了什么能?這些能量哪里去了?青蛙獲得了什么能?這些能量來自哪里?思考根據圖3—5中所呈現的現象,說說能量形式發生的轉化過程。膠片感光成像 激光切割金屬 特技跳傘 森林火災 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 小型水電站 【活動】:如圖3—6所示,將圓形鋁箔紙切割成扇形小片,再將扇形小片彎曲成風葉,然后用大頭針依次穿過風葉中心、小珠子和短木棍一端上的小孔并固定好。將風葉水平放在點燃的蠟燭上方,你看到了什么?說出這個現象中能量形式發生的轉化。 【思考】:氫氧化鈉在水中溶解,溫度要升高;硝酸銨在水中溶解,溫度要降低。這兩種物質在溶解過程中,能量的形式各發生了怎樣的轉化? 【重要提示】1.能量的轉化是普遍存在的,如動能可以轉化為勢能,化學能可以轉化為電能,生物能可以轉化為勢能,電能可以轉化為光能和熱能等。2.常見物質中,溶解時溶液溫度升高的有氫氧化鈉、濃硫酸等,溶解時溶液溫度降低的有氯化銨、硝酸銨等。3.能量的相互轉化實質上是能量的轉移或轉化過程,包括“消耗能量”“利用能量”和“獲得能量”。1.請將對應的能量轉化情況(前端用字母表示)的字母填在相應的現象(前端用數字表示)后的橫線上。(1)水力發電 ;(2)電動水泵抽水到屋頂 ;(3)利用火箭發射人造衛星 ;(4)萬物生長靠太陽 。A.太陽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B.化學能轉化為熱能再轉化為機械能C.水能(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D.電能轉化為水能(機械能)1.長江三峽水電站建成后裝機容量將達到l820萬千瓦,這些電能最終來源于 ( ) A.水的勢能 B.水的動能 C.太陽能 D.水本身具有的能量2.自然界中,各種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會發生轉化和轉移。下列過程是能量轉化還是轉移?請在括號內注明。 (1)金屬湯匙插入開水中,金屬柄會燙手。 ( ) (2)用煤氣灶燒水,水被燒開。 ( ) (3)冬天在戶外曬太陽,全身會熱起來。( ) (4)手電筒開關打開,電燈發光。 ( )3.小明的爸爸有一把能充電的剃須刀,充電時能轉化為 能,當小明的爸爸在使用 剃須刀時 能轉化為 能。4.“神舟八號”飛船于2011年11月17日晚返回地面,為防止飛船從太空返回地面的過程中因高溫而損壞,飛船的表面層用耐高溫材料制成。飛船表面層溫度升高,你認為其中發生的能量轉化主要是 ( ) A.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B.機械能轉化為化學能C.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D.機械能轉化為內能5.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火箭發射時燃氣燃燒產生的熱能轉化為火箭的 能,“天宮一號”與火箭分離后,便打開了太陽能電池帆板,太陽能電池帆板是為“天宮一號”提供能源的裝置,它的作用是將 能直接轉化為 能。6.小明同學將能量的轉化及常見的例子進行連線,其中錯誤的一組是 ( ) A.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用磨刀石磨刀 B.光能轉化為化學能——植物的光合作用 C.電能轉化為內能——電爐工作 D.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7.如圖所示是一種在陽光下能不斷搖擺的塑料小花。花盆表面的太陽能電板在光照下,產生電流驅動電動機,使小花左右擺動。下列有關該小花擺動過程中能量轉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葉片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B.電動機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C.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D.小花將動能轉化為化學能8.市面上出售一種裝有太陽能電扇的帽子(如圖所示)。在陽光的照射下,小電扇快速轉動,能給炎熱的夏季帶來一絲涼意。該裝置的能量轉化情況是 ( ) A.太陽能一電能一機械能 B.太陽能一機械能一電能 C.電能一太陽能一機械能 D.機械能一太陽能一電能 用電器名稱 主要的能量轉化9.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用電設備有:電茶壺、白熾燈、電風扇、洗衣機、電飯鍋等。請你從中選出能量轉化形式不同的兩種用電器,并填入下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