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效作業】中考歷史與社會高效作業21第一課時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效作業】中考歷史與社會高效作業21第一課時

資源簡介

【高效作業】中考歷史與社會高效作業21第一課時
一、選擇題
1.某校史學社的同學參與了市博物館貨幣展的布置。下圖所示貨幣按其發行的先后順序呈現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觀察題干圖片及據所學知識可知,交子最早出現在北宋、五銖錢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半兩錢最早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康熙重寶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題干圖片貨幣按其發行的先后順序呈現正確的是③②①④。
B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貨幣發行的先后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貨幣發行的先后順序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交子、五銖錢、半兩錢、康熙重寶的相關史實。
2.下圖是魏晉時期的墓磚壁畫“犁耕圖”,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地區。下列對該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
A.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
B.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C.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
D.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答案】D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并結合“魏晉時期”“甘肅嘉峪關地區”可知,圖片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A項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材料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B項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題干圖片不符,圖中犁不是曲轅犁,不符合題意;
C項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實,我國的牛耕開始出現是在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符合史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狀況。注意對材料和圖片的分析與解讀。
3.宋代經濟遠較唐代發達,城市繁榮,商業興盛。下列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北宋出現紙幣“交子”
②北宋東京消除 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
③宋朝重視科舉考試
④宋代“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商標廣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發達、城市繁榮、對外貿易發達。宋代商業繁榮,在瓦子里可以看雜技;北宋前期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廣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東京消除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商標廣告,所以①②④選項符合題意。③宋朝重視科舉考試,與題干城市繁榮,商業興盛無關,排除。
B項①②④能夠佐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
4.“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尤其是在絲織、棉紡織行業中達到的水平,領先于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這一現象可能出現在(  )
A.三國時期 B.隋唐時期
C.五代十國時期 D.明清時期
【答案】D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絲織業等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當時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ABC三項錯誤,三國、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還沒有出現題干現象,不符合題意;
D項明清時期可能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的相關史實。
5.明朝時,玉米、甘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人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A.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 B.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長壓力
【答案】B
【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農業方面,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進行治理;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明朝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ACD三項都不是題干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不符合題意;
B項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是題干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高產作物的傳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明朝高產作物的傳入的影響。
6.讀下圖,古代貨幣的發展變化(  )
A.見證了古代商業的繁榮 B.佐證了抑商政策的合理
C.呈現了小農經濟的瓦解 D.表明了古代貿易額減少
【答案】A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信息“秦半兩錢、漢五銖錢、北宋紙幣、明清銀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銅幣到銀錠的變化,說明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A項見證了古代商業的繁榮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貨幣的演變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古代貨幣的發展變化見證了古代商業的繁榮。
7.宋代市舶司收入,977年為30萬緡(音“民”,貨幣單位),978年為50萬緡,1159年為200萬緡。這些數據反映了宋代(  )
A.農業生產的繁榮 B.海外貿易的發展
C.經濟作物的種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長
【答案】B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題干數據反映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據所學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海外貿易的發展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的經濟發展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題干數據反映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
8.宋代紡織業發達,紡織業家族增添新的成員——棉紡織業。支持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是(  )
A.《宋書》中開始出現“棉”字
B.北宋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
C.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
D.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
【答案】D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通過考古發現的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是第一手資料,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宋代紡織業發達,紡織業家族增添新的成員——棉紡織業的最有力證據。
ABC三項都不是支持題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不符合題意;
D項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題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考古發現的意義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通過考古發現的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是第一手資料。
9.下側為某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絲綢之路開辟 B.江南地區開發
C.海外貿易繁榮 D.清朝經濟興盛
【答案】D
【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依據圖片“1700、1820年”可知,是反映清朝經濟的發展。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后金,后遷都沈陽,改稱盛京。皇太極重視發展生產,改革內政,并注意選拔人才,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他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皇帝,改國號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滿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王朝--清朝。
ABC三項不是在“1700、1820年”這段時間,不符合題意;
D項清朝經濟興盛是題干示意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0.下表所示納稅田畝數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
時間 納稅田畝比1683年增加的數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耕地面積已超過明末耕地面積20.6%)
A.精耕細作的推廣 B.手工業技術提高
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水利工程的興修
【答案】C
【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清朝一統全國后,社會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長需要擴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到乾隆帝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據框表可知“納稅田畝數比1683年增加的數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23%”“雍正四年(1726年) 60%”可知,所示納稅田畝數的顯著增加;這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
ABD三項解讀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農業經濟的發展解讀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經濟發展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重點是把握框表信息。解答本題要把握明清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 廉恥耳,聯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
——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二:宋朝時期,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 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在力述“農本”的 同時,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把水利機械作為農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見功效的一部分。
一一宋源《<農政全書>的水利經濟思想》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貞觀時期為實現“民衣食有余"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
(2)據材料二,概述當時農業發展的表現。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政全書》的作者和地位。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
【答案】(1)措施:采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的措施,同時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表現: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的一季兩熟;水稻產量的增加。
(3)主要觀點:興修水利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前提與保障。作者:徐光啟。地位: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認識: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發展科技,引進先進技術,興修水利等。
【知識點】貞觀之治;經濟重心的南移;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 “朕當去奢省費”可得出倡導戒奢從簡,據“輕徭薄賦”可得出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再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2)據材料二“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 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可得出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達到一季兩熟;據材料二“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可得出水稻產量增加。
(3)) 根據材料三“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可見其主要觀點是水利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政全書》的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依據材料一可知農業發展關注國計民生,政府要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依據材料二、材料三可知,要注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引進農作物品種等等。
故答案為:(1)措施:采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的措施,同時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表現: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的一季兩熟;水稻產量的增加。
(3)主要觀點:興修水利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前提與保障。作者:徐光啟。地位: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認識: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發展科技,引進先進技術,興修水利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以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貞觀之治,宋代經濟發展,《農政全書》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題目設計注重基礎性,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2.江南農業足發展,經濟地位大提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人口戶數(節選)
材料二:
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宋書》
南宋時期,政府獎勵州縣官興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縣官大都兼“提舉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職務……致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
——摘編于《中國史綱要》
(1)材料一中人口發生怎樣的變化?它折射出這段時期經濟哪一發展趨勢?
(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原因。
【答案】(1)變化:從漢到宋,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
趨勢: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勞動力的不斷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技術的進步);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優越;政府重視興修水利。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1)從數軸圖中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從漢到宋,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根據所學可得出,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從材料一中人口的變化可得出勞動力的不斷增加;從材料二中的勞動工具的信息可得出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技術的進步);從材料三中”民本勤業”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勞動;從材料中“地廣野豐”可得出自然條件優越;根據“南宋時期,政府獎勵州縣官興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可得出政府重視興修水利。
故答案為:(1)變化:從漢到宋,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趨勢: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勞動力的不斷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技術的進步);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優越;政府重視興修水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南移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經濟發展等相關史實。
1 / 1【高效作業】中考歷史與社會高效作業21第一課時
一、選擇題
1.某校史學社的同學參與了市博物館貨幣展的布置。下圖所示貨幣按其發行的先后順序呈現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2.下圖是魏晉時期的墓磚壁畫“犁耕圖”,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地區。下列對該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  )
A.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
B.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
C.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
D.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3.宋代經濟遠較唐代發達,城市繁榮,商業興盛。下列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北宋出現紙幣“交子”
②北宋東京消除 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
③宋朝重視科舉考試
④宋代“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商標廣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尤其是在絲織、棉紡織行業中達到的水平,領先于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這一現象可能出現在(  )
A.三國時期 B.隋唐時期
C.五代十國時期 D.明清時期
5.明朝時,玉米、甘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人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A.提高了農業耕作技術 B.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C.促進了經濟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長壓力
6.讀下圖,古代貨幣的發展變化(  )
A.見證了古代商業的繁榮 B.佐證了抑商政策的合理
C.呈現了小農經濟的瓦解 D.表明了古代貿易額減少
7.宋代市舶司收入,977年為30萬緡(音“民”,貨幣單位),978年為50萬緡,1159年為200萬緡。這些數據反映了宋代(  )
A.農業生產的繁榮 B.海外貿易的發展
C.經濟作物的種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長
8.宋代紡織業發達,紡織業家族增添新的成員——棉紡織業。支持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是(  )
A.《宋書》中開始出現“棉”字
B.北宋畫家王居正的《紡車圖》
C.南宋詩人艾可叔的《木棉》
D.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
9.下側為某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絲綢之路開辟 B.江南地區開發
C.海外貿易繁榮 D.清朝經濟興盛
10.下表所示納稅田畝數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
時間 納稅田畝比1683年增加的數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23
雍正四年(1726年) 60(耕地面積已超過明末耕地面積20.6%)
A.精耕細作的推廣 B.手工業技術提高
C.農業經濟的發展 D.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 廉恥耳,聯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
——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
材料二:宋朝時期,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 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從而促進了農業。據估計,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卷)
材料三:在力述“農本”的 同時,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把水利機械作為農器制作中最主要和最見功效的一部分。
一一宋源《<農政全書>的水利經濟思想》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貞觀時期為實現“民衣食有余"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
(2)據材料二,概述當時農業發展的表現。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政全書》的作者和地位。
(4)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
12.江南農業足發展,經濟地位大提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人口戶數(節選)
材料二:
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宋書》
南宋時期,政府獎勵州縣官興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縣官大都兼“提舉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職務……致使“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
——摘編于《中國史綱要》
(1)材料一中人口發生怎樣的變化?它折射出這段時期經濟哪一發展趨勢?
(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區農業發展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觀察題干圖片及據所學知識可知,交子最早出現在北宋、五銖錢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半兩錢最早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康熙重寶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題干圖片貨幣按其發行的先后順序呈現正確的是③②①④。
B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貨幣發行的先后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貨幣發行的先后順序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交子、五銖錢、半兩錢、康熙重寶的相關史實。
2.【答案】D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并結合“魏晉時期”“甘肅嘉峪關地區”可知,圖片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
A項棉布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衣料材料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
B項曲轅犁在當時已得到廣泛的應用和題干圖片不符,圖中犁不是曲轅犁,不符合題意;
C項反映了魏晉時期我國開始使用牛耕不符合史實,我國的牛耕開始出現是在戰國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展現了當時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符合史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狀況。注意對材料和圖片的分析與解讀。
3.【答案】B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發達、城市繁榮、對外貿易發達。宋代商業繁榮,在瓦子里可以看雜技;北宋前期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廣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東京消除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宋代“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商標廣告,所以①②④選項符合題意。③宋朝重視科舉考試,與題干城市繁榮,商業興盛無關,排除。
B項①②④能夠佐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的社會生活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
4.【答案】D
【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絲織業等手工業有很大的發展,當時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ABC三項錯誤,三國、隋唐、五代十國時期還沒有出現題干現象,不符合題意;
D項明清時期可能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的相關史實。
5.【答案】B
【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農業方面,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進行治理;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明朝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逐步成為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這一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是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
ACD三項都不是題干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不符合題意;
B項增強了抵御饑荒能力是題干現象帶來的主要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高產作物的傳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明朝高產作物的傳入的影響。
6.【答案】A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信息“秦半兩錢、漢五銖錢、北宋紙幣、明清銀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銅幣到銀錠的變化,說明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A項見證了古代商業的繁榮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貨幣的演變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古代貨幣的發展變化見證了古代商業的繁榮。
7.【答案】B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題干數據反映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據所學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海外貿易的發展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的經濟發展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題干數據反映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
8.【答案】D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通過考古發現的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是第一手資料,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宋代紡織業發達,紡織業家族增添新的成員——棉紡織業的最有力證據。
ABC三項都不是支持題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不符合題意;
D項1966年浙江蘭溪縣出土的南宋棉毯是支持題干結論的最有力證據,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考古發現的意義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通過考古發現的化石、遺址、遺跡是研究人類歷史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是第一手資料。
9.【答案】D
【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依據圖片“1700、1820年”可知,是反映清朝經濟的發展。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后金,后遷都沈陽,改稱盛京。皇太極重視發展生產,改革內政,并注意選拔人才,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他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皇帝,改國號為清,他就是清太宗。1644年,滿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王朝--清朝。
ABC三項不是在“1700、1820年”這段時間,不符合題意;
D項清朝經濟興盛是題干示意圖反映的歷史現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清朝一統全國后,社會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長需要擴大耕地,清政府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到乾隆帝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據框表可知“納稅田畝數比1683年增加的數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23%”“雍正四年(1726年) 60%”可知,所示納稅田畝數的顯著增加;這反映了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
ABD三項解讀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農業經濟的發展解讀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經濟發展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重點是把握框表信息。解答本題要把握明清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1.【答案】(1)措施:采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的措施,同時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表現: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的一季兩熟;水稻產量的增加。
(3)主要觀點:興修水利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前提與保障。作者:徐光啟。地位: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認識: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發展科技,引進先進技術,興修水利等。
【知識點】貞觀之治;經濟重心的南移;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 “朕當去奢省費”可得出倡導戒奢從簡,據“輕徭薄賦”可得出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再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2)據材料二“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使作物 在過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達到一季兩熟”可得出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達到一季兩熟;據材料二“11至12世紀,水稻產量增加了一倍”可得出水稻產量增加。
(3)) 根據材料三“他處處突出興修水利的重要,把興修水利作為農田建設、救荒賑濟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內容”可見其主要觀點是水利對于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政全書》的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農政全書》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依據材料一可知農業發展關注國計民生,政府要注意發展農業生產;依據材料二、材料三可知,要注意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興修水利、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引進農作物品種等等。
故答案為:(1)措施:采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的措施,同時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表現:水稻早熟品種的引進;農作物的一季兩熟;水稻產量的增加。
(3)主要觀點:興修水利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前提與保障。作者:徐光啟。地位: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認識: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發展科技,引進先進技術,興修水利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以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貞觀之治,宋代經濟發展,《農政全書》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題目設計注重基礎性,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12.【答案】(1)變化:從漢到宋,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
趨勢: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勞動力的不斷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技術的進步);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優越;政府重視興修水利。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1)從數軸圖中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從漢到宋,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根據所學可得出,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從材料一中人口的變化可得出勞動力的不斷增加;從材料二中的勞動工具的信息可得出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技術的進步);從材料三中”民本勤業”可得出人民的辛勤勞動;從材料中“地廣野豐”可得出自然條件優越;根據“南宋時期,政府獎勵州縣官興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可得出政府重視興修水利。
故答案為:(1)變化:從漢到宋,南方人口逐漸超過北方。趨勢: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勞動力的不斷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農耕技術的進步);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優越;政府重視興修水利。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南移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經濟發展等相關史實。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吴江市| 汉阴县| 昭通市| 广西| 辽中县| 北流市| 鄂州市| 大港区| 浠水县| 会同县| 内江市| 淮南市| 玉树县| 万安县| 通许县| 札达县| 深州市| 墨竹工卡县| 九龙城区| 南通市| 宣恩县| 宁夏| 宣汉县| 嘉善县| 天峨县| 肃北| 安多县| 平定县| 高密市| 西丰县| 怀仁县| 都兰县| 竹溪县| 宁海县| 四子王旗| 长白| 敦煌市| 郓城县| 波密县|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