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三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認識交通標志》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制訂認識交通標志的活動方案,了解活動方案的基本內容, 能夠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能力目標:通過制定主題活動方案,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策劃 能力,初步了解考察探究活動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徳育目標:培養學生講禮貌、懂禮儀,增強學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讓 學生養成良好的道路交通行為習慣。二、教學重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制定主題活動方案。三、教學過程:(=)動畫導入:今天早上我接到鄉下小老鼠貝特的電話,她說她碰到一個難 題,想請同學們幫忙,你們愿意嗎?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麻煩?(看視頻)大家想一想,貝特想讓我們幫什么忙呢?生答,認識交通標志貝特把這些交通標志都畫了出來,看看大家都認識嗎?(師出示3種卡片,學 生試著說出名稱)每種標志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每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分 類,我們要想幫助貝特,首先我們自己要認識更多的交通標志才行。那我們組 織一次認識交通標志(板書:認識交通標志)的考察探究活動好不好?古人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事要提前做好準備才能取得成功。這節課,就讓我 們一起制訂一個考察探究活動方案吧。我們萊山區第五小學的同學舉行了這么 —次考察探究活動,這是他們活動前制訂的活動方案。(二)圍繞主題,制定活動方案1、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制定活動方案,都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計劃生:確定活動主題、活動時間、小組成員分工、活動方法、活動步驟、預期成 果展示方法(生邊說,老師邊板書)師:你回答得真準確,請坐。請同學們小組討論,確定你們組想要研究的主題。—組你們選…主題已確定,我們就來商量什么時間活動合適呢?板書:活動時間,接下來呢? 師:小組長要有任務了,要提前做好小組成員分工;我們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如何分工呢?(出示小組實踐圖片)看我們學校這個小組的同學,每個人都干 了些什么?生:記錄、拍照、尋找標志。。。師:你們觀察真仔細。2、初步了解考察探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師:每個同學都明確了自己的活動任務,我們用什么方法或者通過什么途徑能獲得我們想要研究的內容呢?來看我們學校的同學她們是怎么做的?(到離自己生活比較近的街道尋找標志,這叫實地考察法);再看這組同學,她們這是什么方法?板書:查閱資料。你們還有什么方法去探究呢? 師板書方法:詢問法、采訪法在考察探究活動中,訪談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本次活動,我們采訪的對象應該是誰呢?采訪交警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生交流:注意安全,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詢問采訪時要有禮貌;活動時安排 好小組分工,要有攝影員、記錄員; 師:同學們仔細觀看視頻資料,從這組同學的表現中你發現了什么? (沒打招呼,沒有禮貌用語,衣著要規范整潔,結束后要有感謝的話,采訪時 要注意傾聽)同學們,你想怎樣采訪交警叔叔呢,誰有勇氣下來演一演。可以借助老師的情 境圖進行表演。(岀示情境圖,角色:交警采訪者記錄員攝影員) 這幾個同學表演的怎么樣,掌聲送給她們。師相機給予評價。(小交警和藹可 親,熱情大方,同學們有禮貌、高素質)選擇恰當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再把主要的活動步驟寫清楚,3、活動歸來,預期成果展示活動歸來,我們還要進行成果展示,看我們班的同學,她們是這樣來展示 成果的。(用PPT、快板表演順口溜、手抄報)你們打算用什么妙招來展示你 們的探究成果?生:我把搜集來的交通標志畫下來,制作成交通標志宣傳冊生:我想制作交通標志卡片,讓大家進行“慧眼識標志”競賽生:我把研究成果做個美篇,圖文并茂,再配上優美的音樂。這個方法很好,相信你的成果展示一定賞心悅目。(三) 小組制訂活動方案同學們,下面就請各小組圍繞上述我們討論的內容制定活動方案吧,邊討 論,邊填寫(出示方案表,配樂)。(四) 展示方案與評價1、每組代表下來展示本組活動方案,其他同學認真聽,提岀你的寶貴建議。2、四個小組都展示完畢,同學們,請你們為你認為表現最棒的小組投上你的大 拇指吧,咱們評選岀最佳活動方案。掌聲送給這個小組(老師送給你們組每人 —個交通小標志,下課后小組長負責分發給組員,大家互相學習認識這些常見 的交通標志吧)師總結:在老師看來咱們第一次制訂活動方案,同學們表現都不錯,沒有 獲得最佳方案的也不要灰心,大家課下活動前再好好完善一下活動方案,相信 活動時同樣會表現岀色。孩子們帶著你們優秀的活動方案,有信心完成這次考察探究活動的任務嗎?四、課外延伸拓展活動結束后,請同學們和家人、朋友宣傳認識交通標志,做個識標志、守交 規的好市民。最后我們一起以一首交通安全兒歌來結束我們本節實踐課。拍手歌出家門,路邊走,交通規則要遵守;過街要走斑馬線,或走天橋地下道;紅燈停,綠等行,交通信號要看清;騎單車,看標志,切勿闖入汽車道;識標志,守交規,平平安安最重要。希望同學們每天都高高興興上學來,安安全全回家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