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社會學科練習卷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題2分,共20分。)讀圖《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下面1-2題。1.甲水域是( )A. 大西洋 B. 印度洋 C. 北冰洋 D. 太平洋2.下列描述與該大洲實際相符的是( )A. 黑色種人主要集中在該大州 B. 佛教主要分布在該大洲C. 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D. 陸地面積最小的洲3.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熱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們是哪種遠古時期的居民,房屋樣式是怎樣的( )A.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B. 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C.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 半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4.下面結構圖中①②處應填( )A. 世襲制、禪讓制 B. 禪讓制、世襲制C. 分封制、郡縣制 D. 郡縣制、分封制5.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對貴族特權打擊最大的一項是( )A.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 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C. 確立縣制 D.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韓非子7.《史記》中能查到的史實有( )①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②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③蔡倫改進造紙術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8.《三國演義》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些故事與發生在湖北咸寧的哪一場著名戰役有關( )A. 官渡之戰 B. 赤壁之戰 C. 淝水之戰 D. 桂陵之戰9.關于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對應不正確的是( )A. 賈思勰——《齊民要術》 B. 祖沖之——圓周率C. 王羲之——《蘭亭集序》 D. 吳道子——《洛神賦圖》10.年代尺是記錄歷史上所發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選項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 )A.B.C.D.二、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讀下面兩幅圖完成下列要求。(本小題共13分)(1)根據左圖,寫出A點的地理坐標________,A點在五帶中的________帶。(2)A、B兩點的時間相差_______小時,A點在B點的_______方向。 (3)此圖所用的定向法是_______(4)判斷A、E的地形部位名稱。 A_______; E_______(5)C點的海拔范圍是_____________。小河流過橋后的流向是________。 (6)某班學生組織一次春游登山活動,計劃安全登上C地,線路①②該選擇的是________線路,理由是________。 (7)為了緩解缺水狀況,擬從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莊,圖示中甲、乙、丙、丁四地為引水源地,綜合多種因素,水源地________最合適,理由是_____ __ _。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本小題共10分)材料一 當周室籠絡天下的時候,尚且害怕外界的襲擾;抵御襲擾的措施,沒有比親近親屬更好的了,所以用親屬作為周室的屏障。——譯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材料二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譯自《左傳·宣公三年》材料三“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諸侯越分越小,實力大減,無力和中央抗衡。材料四: “非博士官所職, 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張岱年等的《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1)根據材料一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是什么制度?談談“周室”實行該制度的目的。(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楚莊王問鼎中原是以什么名義號令諸侯的?這段材料又反映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特征?(3)根據材料三指出,為了解決分封王國帶來的弊端,秦朝和西漢王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4)據材料四、五,指出秦漢兩朝在實行思想控制的具體方式上有何差異 分析秦朝、漢朝采取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5)綜合以上材料,請簡要概括周代至秦漢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1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本小題共7分)材料一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劉向《戰國策 蔡澤見逐于趙》材料二 高祖曰:“……(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三十(歲)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摘編自魏收《魏書》(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誰?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是什么改革措施?“商君”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積極的效果?(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誰?請根據所學知識再列舉一項其改革的措施。材料二中的改革在民族關系方面起到了什么積極作用?(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2021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社會學科練習卷答案一、選擇題1-5:D C C B B 6-10:C B B D A二、非選擇題11、(1)北緯30度,東經150度(或者30°N 150°E)(1分) 北溫(1分)(2)6(1分) 西北(1分)(3)指向標定向法(1分)(4)鞍部(1分) 山谷(1分)(5)700- 800(1分) 自西南向東北流(1分)(6)① (1分) 該線路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平緩,比較安全省力(1分)(7)丙 (1分) 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區,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較王莊高,無需動力,方便引水(1分)12、(1)分封制(1分) 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1分)。(2)尊王攘夷(1分);王室衰微,諸侯爭霸(1分)。(3)秦朝:實行郡縣制(1分)。西漢: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1分)。(4) 秦:采取焚書坑儒等方式來禁絕其它學說(1分)。漢: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分)。(或者通過設立太學等學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根本目的; 維護封建統治(1分)。(5)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1分)。(言之有理即可)13、(1)商鞅(1分);統一度量衡(1分);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1分)。(2)(北魏)孝文帝(1分);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1分);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1分)。(3)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