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七巧板》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借助七巧板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學會用七巧板拼擺圖 案,在操作中感知圖形特征和拼圖方法及相關數學思想。2、在探索如何設計拼擺圖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教學重難點: 在創新拼擺圖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思維的敏捷性,表達的流暢性和有 序性,觀察的有序性和觀察細節的方法。培養聯想和簡單推理能力。二、教學準備學生準備:七巧板器具、練習紙、操作底盤教師準備:七巧板卡片教具、多媒體課件三、學情分析1.本班共54名同學,調查了解后發現已有74%的同學接觸過七巧板,還有18%的學生 見過七巧板,其余8%同學對這款游戲益智器具比較陌生。2.學生自主探究七巧板邊、角、形的相關知識及利用其發現創新的過程,必須依托七巧板 器具,因此本節課需用54套七巧板。3.學習主體是二年級學生,他們通過課下搜集查找資料,對探究內容和操作規則有初步 的了解。學生對于依托數學知識進行七巧板的創意設計、拼擺圖形等興趣很濃厚。四、教學過程:創設情境,激趣導題:課前熱身:播放手指操視頻,學生認真整齊的做手指操。【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手指操視頻,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和有效分配注意力。調動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的積極性。1.故事激疑:談話:孩子們,你們愿意聽故事嗎?仔細觀察大屏幕上的這張圖片,你發現了什么? 生:老師,我發現了桌面是由不同的圖形拼成的。評價:你的反應真迅速。提問:誰能具體說一說有哪些圖形?看誰的小眼睛最敏銳。生:老師,我發現這張桌子是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組成的。評價提問:你觀察的很細致。看到這里你又能聯想起什么呢?生1:老師,我想到了七巧板。七巧板也是有這三種圖形組成的。2.激趣導題: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這桌子就是我國唐代人民發明的“宴幾”,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 晶,后來演變成了今天的“七巧板”。它是一款新奇而有趣的益智玩具,經常操作它,可以開 發潛能,啟迪智慧。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七巧板的王國,探索其中的奧秘吧!【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利用課件展示宴幾圖,激活了學生的細致觀察的能力;接著激 疑,引導學生把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問題的生長點提岀研究問題,使學習建立在學生經驗 之上,用評價激勵法鼓勵學生有興趣的參與到學習探究中。(二)觀看視頻,溫故知新1、了解由來歷史提問:孩子們,有關七巧板,你知道了些什么?分享是一種美德。誰愿意第一個把你搜集的資料的和大家一起分享?生1:我聽媽媽說,“七巧板”又稱“智慧板”,是中國古人黃伯思發明的著名拼圖游戲。評價: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向父母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渠道!提問:誰還了解到了不同的資料?生:我從電腦上搜岀七巧板可以拼岀1600種以上的圖案。評價:你會用電腦搜集資料,真了不起!【設計意圖】子曰:溫故而知新。本環節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理解來了解 七巧板的組成。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并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不僅使舊知識得到復習, 還使學生意識到知識是互相聯系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談話:孩子們了解到了這么多信息,我們的老朋友聰聰搜集了一個視頻,大家想不想看—看?一起來吧!邊看邊思考:你從中收獲了哪些信息?(師播放視頻):【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獲取知識的能力。激活了學生整合、判斷 有效信息的能力。2.深化特征認知提問: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三種圖形,我們再來研究一下你還有什么發現?誰能迅速 搶答?搶答開始!生:七巧板是由5個三角形、1個正方形、1個平行四邊形板子組成的。(板書:貼三角形, 貼平行四邊形,貼正方形)評價:你觀察的真仔細!能用數學語言表達的這么完整這么清晰,太棒了。談話:孩子們,我們繼續探究,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這三種圖形,各有什么特征?看 哪一組最早有發現?生答:老師,我發現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而且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兩個小三 角形能拼成一個正方形,還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評價:說得真好,誰還有新的發現?生答:老師,我發現正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而且四個角都是直角。引導:還有呢?生答:老師,我發現平行四邊形也有四條邊,四個角,其中有兩個銳角,兩個鈍角。小結:孩子們,你們能聯想到數學教材中關于角的知識,真善于探究,非常有智慧。七 巧板游戲里面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現在很多數學家和哲學家都在研究它的美麗和神奇。你們想成為七巧板智慧小達人嗎?生:想!引導:老師這里有一套七巧板寶典,要學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深化特征認知,激發學生喚醒舊知是培養學生完整的回答問題 的能力。適時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分享所得知識的快樂。通過聯想與數學學科的融合,學生探 究出了有關角的知識,深化了對物體的認知,拓展了發散思維。激發了學生做智慧小達人的 愿望和探究熱情。(三)實踐操練,探究技巧。1.按形拼圖,初步感知過渡:在探究招數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拼圖注意事項,男、女生分組大聲讀一讀順口 溜吧!七塊小板都用到,不能多來不能少。*不能重疊不能離;七塊小板緊緊靠。先想想,再拼拼;拼拼想想有創造。讀的真響亮,相信你們對拼擺注意事項早已了如指掌了。現在開始探究一:依形擺圖。 誰來讀一讀活動要求? 生:活動要求:L嘗試將七巧板放入答題紙上的圖框中;2.邊擺邊想拼擺方法;3.同桌交流拼擺思路。師:孩子們,明確活動要求了嗎?趕緊面向桌子,認真觀察你面前的作業紙,依照上面 的圖框,運用自己手中的器具試一試擺一擺吧!談話:擺好的同學趕緊坐端正,準備迎戰吧!誰想第一個展示?生:老師,我是觀察了一下這幅圖的輪廓,發現它像一棵大樹。我首先發現了這圖形的 頂部是一個三角形,接著我試著用三角形擺它的中間枝葉,最后用一塊正方形擺岀了樹干。生:孩子們,這種方法到底合適不合適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拼拼看吧。師:真是一個觀察仔細,積極動腦,勇于嘗試探究的好孩子。誰有問題想問他嗎?生2 :老師我想問一下他擺的樹叫什么名字?生1 :我拼擺的大樹叫漂亮的小松樹。師:孩子們,由這棵大樹你聯想到了什么?生:老師,由這棵大樹我聯想到了陳毅爺爺的一首詩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這充分說明了松樹不畏風雪的高貴品格。師:你的聯想真豐富,課外閱讀量看來也很大。生:老師,由這棵大樹我聯想到了老師像大樹,我們是小樹,老師像爸爸媽媽一樣呵護 我們成長。師:你的思維真敏捷,覺悟真高。小結:孩子們剛才這位同學先看了看輪廓,又想了想用什么圖形拼擺各部位,又試了試, 最后把拼擺思路和大家分享了一下。這種“看——試——想——說”的思考方式充分體現了思維的有序性。師板書:形拼——有序【設計意圖】“實踐岀真知”。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拼擺、嘗試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創造力。2.依圖成形,發現方法(1)發現、探究方法=岀示課件:談話: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通過了第一次探究,想不想繼續接受挑戰?生:想!師:孩子們快看這是什么?生1 :小白兔。師:請你仔細觀察這只可愛的兔子,積極動腦思考并嘗試一下,你能用七巧板擺岀來嗎? 趕快開動小腦筋在腦子里策劃一下用什么去擺呢?同桌交流試一試吧!生答:老師我想用平行四邊形擺它的耳朵,用正方形擺它的頭,用三角形擺它的身體和腿。師:大家的這個想法是不是合適呢?讓我們面向器具,趕快嘗試判斷一下吧!談話:開動腦筋想一想,嘗試一下拼一拼,并思考你是怎么拼的呢?誰來說一說?談話:老師發現咱們班的孩子動手能力真強,誰愿意第一個來展示?調控:這個小朋友注意力真集中,首先看過來了,小朋友都要向他學習。生:老師,我是用七塊板子拼岀可愛的兔子。我是從頭擺起的。我先用正方形和平行四邊 形拼岀它的頭,再用一塊小三角形拼岀它的手,再用用兩塊大三角形拼岀了它的身體,再用 兩個三角形拼岀它的腳。我注意到角角相接,邊邊相接、邊角相接。我的拼擺方法是從上到下 (板書:頭從上到下)師:瞧,說的多好呀,根據他的方法,我們應用數學推理,還可以推岀一種什么方法? 誰還想來展示?生:老師,我認為可以推理岀從下到上的方法。統計方法:誰用了這兩種方法的?請舉手!評價:你們同時掌握了這兩種方法真聰明。2)發現、探究方法二師:誰還想來展示不同的方法?生:老師,我是從兔子的腿擺起的。我先用兩塊小三角形拼出它的腿,再用一塊小三角 形拼岀它的手,再用正方形拼岀它的頭,接著用大三角形拼岀它的身體,最后用平行四邊形 拼岀它的耳朵。我的拼擺方法是從左到右。(板書:腿 從左到右)師:你用的方法非常巧妙,根據這位同學的方法,我們可以試著推理岀什么方法?生:可以推理岀從右到左的方法。統計方法:誰用了這兩種方法的?請舉手!評價:靈活的應用這些方法會讓我們事半功倍的拼擺各種圖案。(3 )發現、探究方法三師:孩子們,你們能學以致用真不簡單哪,運用了了從上到下、從下到上以及從左到右、 從右到左這四種方法拼擺岀了兔子,還有其他的方法嗎?生:老師我用的方法是先中間后兩邊。師:誰來說說具體怎么做?生:這七塊板子也是全部要用上。老師,我是從兔子的身體擺起的。我先用一塊小三角形 和兩塊大三角形拼岀它的身體,再用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拼岀它的頭,最后用兩個三角形拼 岀它的腳。我的拼擺方法是從中間到兩邊。(板書:身 從中到邊)評價: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這種方法讓人眼前一亮。統計方法:師:用的這兩種方法的請舉手!評價提問:真是一群有創意的孩子。孩子們,拼圖的過程中你們還注意了哪些拼擺技巧? 生答:我注意應用“邊邊相接,邊角相接,角角相接”。評價:你們真了不起,借助操作中發現的三種方法進行推理,創新岀六種不同的操作方法,(指板書);我們要學以致用,繼續努力,把你們的奇思妙想展現給大家。師板書:仿拼——發散【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以實物兔子為直觀載體的實物直觀,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嘗試-判 斷-表達的拼擺思路。通過展示表達拼擺作品的設計程序探究拼擺方法和技巧,注重培養學生 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小組交流活動中力求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 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精神。3.創意拼圖,綜會應用(1)創意拼圖,綜會應用課件出示:小小憚師四人一"、組合作創藏拼擺刖案.師:孩子們,掌握了這種拼圖方法大家想不想開動腦筋自己動手試一試呢?趕緊運用所 學的知識大顯身手吧!在拼擺的過程中請開動腦筋想一想:拼岀了什么圖形?用了什么方法?聯想到了什么?①發揮想象,自由拼擺師:我們輕松智取了兩招探究寶典,老師看到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得到第三招了。繼續 向前沖吧!誰想第一個展示?師:你拼擺的是什么?說說具體怎么做的好嗎?生:老師,我拼擺的是一只大螃蟹。我先用正方形、三個小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擺它 的身體,再分別用一個大三角形擺它的兩個大爪子。我用的方法是先中間后兩邊。評價: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這種方法讓人眼前一亮。師:孩子們,你們真不簡單這么快學到的方法技巧都會用了,真有智慧!評價提問:真是一群有創意的孩子。孩子們,拼圖的過程中你們還注意了哪些拼擺技巧? 提問:誰還想展示?評價:你們真了個起,借助操作中發現的三種方法進行推理,創新出六種不同的操作方 法,(指板書)我們還深入認識了創意拼擺,在拼擺的過程中注意看一試一想一說;我們要 學以致用,繼續努力,把你們的奇思妙想展現給大家。評價:孩子們,你們能在這么短的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拼擺,真是了不起!談話:孩子們,這次拼擺中你又發現了什么竅門?怎樣擺的更快?生答:老師我認為應該先多觀察、多思考,再嘗試拼擺。師:孩子們說的這些都對,掌握了這些小竅門,讓我們在操作的時候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方法和技巧進行自由拼擺,發揮想 象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實踐。②指定物品,創意拼擺出示課件:師:孩子們,看著七巧板在你們靈巧的雙手的設計下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案,老師真 感到欣慰。剛才咱們拼擺了一直站立的兔子,現在能不能開動腦筋想一想,試著擺一擺奔跑 的兔子、睡覺的兔子、生病的兔子呢?小組交流合作一下,創意開始吧!談話:孩子們,這次拼擺中你又發現了什么竅門?怎樣擺的更快?生答:我覺得先在腦筋里想好圖案,想好用哪種拼法,然后兩只手同時拼擺更快!生答:老師我認為應該先多觀察、多思考;師:孩子們說的這些都對,掌握了這些竅門,讓我們在操作的時候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設計意圖】關聯性活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橋梁。探究中學生通過觀察,想象、對比、 質疑、辨析判斷、驗證、歸納等思考模式,打破慣性思維,發展了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引導鼓 勵創新,讓學生獨立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養成良好的思維 習慣和品質;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多贊揚、肯定,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展(四)小組會作、自創圖形1.創意大比拼:過渡:孩子們,是七巧板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智慧,現在我們來進行創意大比拼。出示課件:同桌四人一組設計圖案,并根據情景講出圖畫中的故事。我們看哪個小組合作的最棒?設計的最有新意?開始!2.合作探究談話:大部分小組已完成創新設計了,下面請各小組來把作品放到展臺上,進行展示交 流。小組1 :大家看,我們這組設計了什么呢?對,我們用七巧板設計了《龜兔賽跑》的故事。看,多形象啊!我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吧!你們能聽岀故事講的是什么道理嗎?生答:要努力學習,不能輕敵。評價: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要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件事。大家看,還記得語文課本上我們學習的課文《烏鴉喝水》。今天我們小組用兩套七巧板拼 成了這篇課文。我們小組認為烏鴉很聰明,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動腦筋,想辦法。小結:孩子們,通過剛才大家的齊心協力,一幅幅漂亮的圖案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這充 分體現了大家思維的創新性。(師板書:創拼——創新)評價:老師已經應接不暇了,這就是智慧之美。還有很多的創意咱們課下繼續交流。【設計童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方法和技巧進行拼擺,發揮想象和 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實踐。本環節設計是為了使學生綜合運用獲取的知識、操作技巧和智慧進行 自主創新設計,同時進一步開發創新的智慧點——在創新設計中改變慣性思維。(五)引導建構,拓展延伸引導建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對七巧板又有了新的認識,你又有哪些收獲呢?生1答:老師,我學會了創意拼擺,會拼擺各種形態的圖案,并且進一步認識了六種拼 擺方法和三種拼擺技巧。生2答:老師,我明白了凡事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努力探究就會有所收獲。孩子們,七巧板王國里還有更多奇趣的知識呢,就讓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啟迪智慧, 在玩樂間拓展思維!【設計意圖】在玩中做,在做中學。學生在“玩”的游戲中結束,看似讓學生表達“玩”的高 興心情,其實不知不覺已經對本節課進行了總結,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數學 的樂趣,發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