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 與山為鄰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有關瑞士說法正確的是A.旅游資源豐厚,四季皆可旅游B.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多C.礦產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美D.位于落基山脈,是山地之國2.下列觀點你贊同的是( )A.發展山區必然要破壞環境B.我國所有的山區都可以吸取阿爾卑斯山區的發展模式C.每個山區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D.修筑梯田可以解決我國山區農民的增收問題讀下面地球俯視圖,回答以下問題。3.有關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說法正確的是( )①甲洲以白色人種為主,信奉基督教②乙洲草原廣布,居民以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③丙洲氣候復雜多樣,河流多呈放射狀分布④丁洲有獨具特色的民歌形式信天游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4.乙、丙兩大洲的分界線( )A.烏拉爾河 B.直布羅陀海峽 C.蘇伊士運河 D.大高加索山脈5.下而旅游項目中最有可能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的是( )A. B.C. D.6.瑞士的耕地占到國土面積的( )A.3% B.6% C.9% D.12%7.秘魯國徽左上角的動物是( )A.羊駝 B.駱馬 C.細毛羊 D.牦牛秘魯是西紅柿、馬鈴薯等農作物的起源地。結合秘魯位置示意圖,完成下面題目。8.以下對秘魯位置的描述,正確的是( )A.西臨大西洋 B.位于大洋洲 C.處于南溫帶 D.位于西半球9.圖中甲河為( )A.多瑙河 B.亞馬孫河 C.伏爾加河 D.密西西比河10.圖中山脈為( )A.落基山脈 B.阿爾卑斯山脈 C.安第斯山脈 D.阿特拉斯山脈11.生活在秘魯山區高海拔處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是( )A.羊駝 B.牦牛 C.駱馬 D.駱駝12.秘魯山區森林地帶至今仍有大面積野生西紅柿分布,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客喀湖區可能是最早栽培出馬鈴薯的地方。對此, 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西紅柿喜溫暖, 馬鈴薯喜冷涼 B.西紅柿喜冷涼,馬鈴薯喜濕熱C.西紅柿耐寒冷,馬鈴薯耐干旱 D.西紅柿耐干旱,馬鈴薯耐寒冷13.阿爾卑斯山成為旅游熱區的自然原因有( )①海拔高,地形以山地為主 ②有冰川和積雪,景觀奇特③冬季滑雪條件好,溫泉資源豐富 ④完善的基礎設施,交通條件優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成就瑞士豐厚的旅游資源的原因有 ( )①多樣的地形 ②奇特的景觀 ③古老的城鎮④古樸的鄉村生活⑤豐富的礦產資源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15.下列關于安第斯山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 ②安第斯山區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 ③安第斯山的高海拔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 ④印第安人創造了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6.“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所描述的地形分別是A.山地與高原 B.山地與草原 C.丘陵與平原 D.山地與平原17.瑞士的耕地占到國土面積的( )A.3% B.6% C.9% D.12%18.安第斯山區與阿爾卑斯山區都是山區,但發展的支柱產業卻不同。這體現了( )A.因地制宜的原則 B.優勢互補的原則C.人定勝天的觀念 D.可持續發展的原則19.關于下列山脈兩側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山脈兩側有我國最大的高原和最大的平原B.②山脈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C.③山脈是四川省和湖北省的分界線D.④山脈南側為半干旱區,北側為半濕潤區20.瑞士山區最重要的旅游季節是( )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二、非選擇題21.資源優勢:多樣的__________、奇特的__________,以及古老的________和純樸的____________,成就了瑞士豐厚的__________資源。22.讀黃土高原位置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稱。山脈:A ,B ,省會:C ,D 。(2)圖中具有“塞上江南”美稱是____平原和 平原,請在圖中勾畫這兩個平原的大致位置并標注名稱。(3)從降水季節分配、黃土高原地表植被、土質等狀況,分析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4)治理黃河下游洪澇災害的主要措施有 。23.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是怎樣變化的?(2)安第斯山山頂為什么終年白雪皚皚?(3)居住在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發展生產的?其中蘊涵著哪些道理?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阿爾卑斯山區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旅游業,旅游業的繁榮為當地帶來財富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問題的產生。例如,為了建設滑雪道,砍伐了大量的森林,致使山上的碎石和泥土被洪水沖走,造成房屋、道路毀壞,河道淤塞。(1)阿爾卑斯山區有哪些旅游項目?其發展旅游業有哪些成功經驗?(2)針對阿爾卑斯山區存在的上述問題,甲、乙兩位同學有不同的觀點:甲認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總是矛盾的,乙認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是不矛盾的。你贊同哪種觀點?請說明理由。試卷第4頁,共5頁試卷第3頁,共5頁參考答案1.A2.C3.B4.C5.A6.B7.B8.D9.B10.C11.C12.A13.A14.B15.D16.A17.B18.A19.B20.D21.地形 景觀 城鎮 鄉村生活 旅游22.(1)太行山 秦嶺 蘭州 銀川(2)寧夏 河套(畫圖略)(3)流經黃土高原,土質疏松,高原上植被遭到破壞,地表裸露,降水過于集中,降水強度大。(4)中游造林、種草、搞好綠化、打壩淤地、修筑梯田,搞好黃土高原的水地保持工作,中上游修建水庫,治沙和防洪并舉,下游加固大堤。23.(1)熱帶雨林一草地和林地一高山森林一高山草地一積雪。(2)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會下降,安第斯山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溫較低,所以終年白雪皚皚。(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趨利避害,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24.(1)夏季,利用山麓到山頂各異的景色,發展觀光和避暑;冬季,利用高山積雪和充足的日光,發展滑雪運動。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特色旅游業。(2)贊同乙,不矛盾。因為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必須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如果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后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治理。優美的生活環境有助于提高地區品位,提高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質量,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提高環保的投入,從而進一步美化環境。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答案第2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