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試卷一、單選題1.(2021九上·金華期中)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br/>A.興中會 B.強學會 C.同盟會 D.促進會【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ABD三項都不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不符合題意;C項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同盟會,要求具備基礎史實的識記能力。2.(2021九上·金華期中)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就像一只火藥桶,只等一?;鹦菍⑺!边@里的“火藥桶”和“火星”分別指( ?。?br/>A.法國、凡爾登戰役 B.意大利、薩拉熱窩事件C.德國、凡爾登戰役 D.巴爾干、薩拉熱窩事件【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激烈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使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藥桶”,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線。ABC三項都不是題干里的“火藥桶”和“火星”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D項巴爾干、薩拉熱窩事件分別是題干里的“火藥桶”和“火星”所知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3.(2021九上·長興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交戰雙方都期待著一場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的戰爭。但是,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所折磨。這表明( ?。?br/>A.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 B.戰爭引起無產階級革命C.戰爭引起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D.人們期待著戰爭的爆發【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卷入了戰爭,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經濟損失3400萬美元,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這說明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所想。A項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4.(2021九上·杭州期中)下圖是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簽訂的一份和約。以下條文中,體現該會議分贓性質的一項是( ?。?br/>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后重新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對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進行了分割,德國戰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瓜分,這最能體現會議的分贓性質。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條約》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應把握《凡爾賽和約》的有關知識。5.(2021九上·杭州期中)狀元實業家張謇認為“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對其中“國體之改革”理解正確的有( ?。?br/>①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④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材料“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可知,“國體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錯誤,結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④描述錯誤。A項①②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影響的認識。需正確認識有關辛亥革命的意義。6.(2021九上·諸暨月考)下列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中,正確的有( ?。?br/>①一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②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一戰的爆發③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先后有30多個國家卷入戰爭④1918年,協約國的核心國——德國投降,宣告一戰結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與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形成了對立雙方。故④敘述錯誤,排除。A項①②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7.(2021九上·金華期中)中國共產黨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始于(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B.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C.遵義會議的召開 D.中共“八七會議”召開【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共產黨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的相關史實。8.(2021九上·長興期中)澳大利亞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在北京居住長達20余年(1897-1920年)。下列資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間看到的是( ?。?br/>①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新聞報道②"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標語照片③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的新聞報道④聯俄 、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文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紅軍長征勝利是在1936年間,故①不符合題意。 “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是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的標語,故②符合題意。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是在1916年,故③符合題意。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確立的,故④不符合題意。B項②③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間看到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897-1920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2021九上·長興期中)宋慶齡說,“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之間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本身的內部條件造成的”。這里的“內部條件"主要有( ?。?br/>①歐洲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與侵略②“打倒列強,消滅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為全國人民的呼聲④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決定改組國民黨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發生于國民大革命時期,當時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成為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中國人民的最主要敵人,兩黨都把反帝反封建作為其革命目標。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決定改組國民黨。①歐洲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與侵略不是原因,與題目無關;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為全國人民的呼聲是在1931年,孫中山已經逝世;②④是題干材料里的“內部條件”,符合題意。B項②④是題干里的“內部條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內部條件”的解題關鍵。10.(2021九上·金華月考)請給下列圖片所示的歷史事件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最確切的是( ?。?br/>A.國共關系的不斷變化 B.人民軍隊的成長歷程C.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D.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變化,不斷調整同國民黨的關系。二七罷工的失敗后,面對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榨,共產黨認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合作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創立黃埔軍校,進行了北伐戰爭。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共開始了十年的對抗,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箲饎倮?,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等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關系破裂。中共領導全國人民通過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全面進攻、挺進大別山、大決戰、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圖所示圖片共同反映了一個主題,最確切的應該是國共關系的變化。A項國共關系的不斷變化最確切,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關系的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國共關系的變化以及影響。11.(2021九上·杭州期中)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闭驹谀暇┏菈Φ膹U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歷史包括( ?。?br/>①日軍大屠殺②中華民國成立③臺兒莊戰役④淞滬會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日軍罪行【解析】【分析】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的正式成立。1937年12月,日軍侵占南京后,對南京進行了長達六個星期的大屠殺。①②。1938年春,日軍從山東分兩路南下,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將日軍一路阻止在山東臨沂,另一路阻止在山東臺兒莊。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展開淞滬會戰。D項①②發生在南京,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發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影響。12.(2021九上·金華月考)“我們無可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摸那 30 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覺醒。”這中在( ?。┘o念館門前的發言A.人民英雄紀念碑B.淮海戰役紀念館C.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D.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答案】C【知識點】日軍罪行【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30萬亡靈的冤魂”,聯系所學可知1937年12月,日本占領南京后,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日軍在占領南京后的六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因此這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的發言。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南京大屠殺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3.(2021九上·浙江月考)1929—1933年發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 ?。?br/>A.“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B.“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C.“整個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靜”D.“為共渡難關各國變得親如兄弟”【答案】A【知識點】30年代的大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各國工業生產陷人癱瘓狀態,失業人員劇增,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導致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因此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A項“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是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及學生準確識記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經濟大危機的影響。14.(2020九上·溫州期末)史料類型多種多樣,價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A.長篇小說《辛德勒名單》B.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C.二戰經典影片《珍珠港》D.當時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照片【答案】D【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AB兩項屬于回憶錄,摻雜了個人觀點,不符合題意;C項二戰經典影片《珍珠港》屬于電影、文學,經過了藝術加工,不符合題意;D項當時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照片是第一手資料,沒有經過加工,沒有摻雜個人觀點,可信度最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料的可信度,要求運用史學常識分析解決問題。15.(2020九上·江干期末)歷史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圖片反映的兩大歷史事件,其共同點有( )①共產黨都作出了積極努力②都發生于民族命運關鍵抉擇時期③都促成國共內戰基本結束④國共兩黨都沒達成初步合作意向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兩者的相似之處有都是民族前途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候;共產黨都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故①②正確。促成國共內戰基本結束只適用于西安事變,不適用于重慶談判,故③錯誤。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國共兩黨都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故④錯誤。D項①②是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兩者的相似之處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安事變與重慶談的相關史實。16.(2021九上·金華期中)上海打 工者炳德在其日記中記錄的收支表顯示,1947 年1月他以37000元購入一雙皮鞋,轉年6月,他又購買了一雙最賤的黃色皮鞋,花160萬;他的理發費用在1947 年初是4000元,轉年2月已變成8萬元。這反映了( ?。?br/>A.軍閥混戰致經濟衰退 B.經濟受日本侵華沖擊C.國民黨堅持內戰方針 D.國統區經濟走向崩潰【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題干中的現象出現在“1947年”,聯系所學知識,當時正處在解放戰爭時期,全面內戰的爆發使得國統區經濟迅速惡化,逐漸走向崩潰,導致題干現象的出現。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國統區經濟走向崩潰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面內戰爆發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內戰的影響。17.(2021九上·金華期中)口號往往有著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有關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口號標語,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①五四風雷,激蕩百年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③國共對峙,走向抗戰④民族獨立,獲得新生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①五四風雷,激蕩百年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反映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③國共對峙,走向抗戰是指1927—1936年,④民族獨立,獲得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③④。B項②①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口號標語出現的先后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歷史一定要注意對歷史時間的掌握。18.(2021九上·金華期中)下圖是1945年國共談判時期的一張舊照,對于該事件的( ?。?br/>歷史要素,敘述正確的有①背景: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②目的: (國)為內戰做準備; (共)爭取和平、民主③地點:重慶④結果:簽訂《雙十協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使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D項②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19.(2021九上·長興期中)某展廳由“開天辟地”“偉大的決策”、“打響第一槍”、“南征下廣東”、“轉戰上井岡山”等章節組成,下圖所反映的事件與展廳中“開天辟地”該主題一致的是( ?。?br/>A. B.C. D.【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轉移到了嘉興南湖的游船上進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A項“紅船”所反映的事件與展廳中“開天辟地”該主題一致,符合題意;BCD三項所反映的事件與展廳中“開天辟地”不一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20.(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列圖片反映了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A.美國的霸權主義 B.美蘇握手結盟C.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冷戰”中的對峙【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遏制蘇聯,實施冷戰政策。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是出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表現為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組織。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題干圖片反映了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冷戰”中的對峙。ABC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冷戰”中的對峙最恰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題干相關內容,尋找共同之處,確定主題。2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挑起了“冷戰”,東西方兩大陣營嚴重對峙,世界呈現出“不戰不和”的“冷戰”局面。拉開“冷戰”序幕的是( ?。?br/>A.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B.丘吉爾的鐵幕演說C.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D.北約和華約的建立【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據所學知,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 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反蘇聯、反共產主義的演說,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也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ACD三項分別是冷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B項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拉開“冷戰”序幕為切入點,考查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的相關知識。注意識記冷戰開始的標志及其具體表現。22.(2021九上·金華期中)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下史實能印證此觀點的有( ?。?br/>①甲午中日戰爭②第一次世界大戰③第二次世界大戰④抗美援朝戰爭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抗美援朝【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不能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對交戰雙方,都無正義可言,不能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③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以軸心國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可以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④抗美援朝戰爭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陰謀,可以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D項③④能印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戰爭的理解。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2021九上·金華期中)下圖反映了某時期我國( ?。?br/>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8 年【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公有制經濟成分占據絕對的比例,聯系所學,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表格信息,公有經濟和私有經濟所占的比列可以得出,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1956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改造完成的意義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24.(2021九上·金華期中)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提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 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蹦戏秸勗捄?,中共“十四大”明確改革的目標是( )A.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提出中國夢的總方針C.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大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共“十四大”明確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ABC三項都不是中共“十四大”明確改革的目標,不符合題意;D項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共“十四大”明確改革的目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中共“十四大”明確的改革目標。25.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二班組織了海報展,細心的小明在展板中發現一個小錯誤,這個錯誤是以下哪一項( )A.澳門回歸時間:1999年12月20日B.澳門回歸時間:1997年7月1日C.澳門曾經被葡萄牙占領D.港澳回歸洗雪了百年國恥【答案】B【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設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故B表述錯誤;ACD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港澳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26.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實踐這一構想的地區有( )①香港特別行政區 ②澳門特別行政區 ③臺灣 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A【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20世紀80年代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為實現臺灣回歸祖國懷抱而提出“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澳門回歸的過程中得以成功實踐?!耙粐鴥芍啤奔丛谥腥A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我國對新疆和西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港澳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掌握“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實踐是解題的關鍵。27.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首歌家喻戶曉,中國人唱著這首歌,迎來了一個被外國租占的領土的回歸,這首歌的歌詞應該是( )A.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C.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 D.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答案】D【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本題考查1999年澳門回歸,故正確答案為D項。A選項反應了抗美援朝戰爭,沒有涉及到回歸問題,故排除;B項,體現了1980年深圳被列為經濟特區,與題意無關,故排除;C選項體現了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的進程,與澳門回歸無關,故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澳門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20世紀即將結束”、“一個被外國租占的領土”、“回歸”等關鍵詞是重要的答題提示。28.截止2017年,中國累計派出軍事人員3.5萬余人次,先后參加了24項維和行動,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這說明( ?。?br/>A.中國在聯合國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B.當今世界地區沖突緩和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D.聯大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答案】A【知識點】聯合國與走向世界的中國【解析】【分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的維和行動體現了新時期新中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說明中國在聯合國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故A正確;材料只反映了中國的維和表現,無法反映地區沖突的緩和,排除B項;C項是在1971年,而且“一切”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故答案為: A【點評】 本題考查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解答的關鍵信息是中國累計派出軍事人員3.5萬余人次,先后參加了24項維和行動,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 ,結合新時期新中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的表現分析。29.據圖推斷,1972年中國迎來建交高峰的原因是( ?。?br/>A.中國提出求同存異 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D.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答案】B【知識點】聯合國與走向世界的中國【解析】【分析】圖片材料表明1972年出現建交高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席位。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有關知識。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1972年”是重要的答題提示。結合所學,逐一分析選項內容,很易得出正確答案。30.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美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這是一切維護正義的國家的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該社論評述的是( ?。?br/>A.“求同存異”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答案】D【知識點】聯合國與走向世界的中國【解析】【分析】A. “求同存異”方針 ,不符合題意;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不符合題意;C.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 1971年10月28日 ”“ 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企圖,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尤其是時間,來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二、材料分析題31.(2021九上·杭州期中)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在學習了“辛亥革命”內容后,某校學生開展了“歷史偉人孫中山”的研究性學習,搜集到了以下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孫中山)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辛亥: 搖晃的中國》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辛亥: 搖晃的中國》材料三:以農為經,經商為緯,本末畢(完備的意思),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孫中山全集》(1)為將革命黨擰成一股繩,孫中山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準備?(2)材料二中這場意外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它將中國扳到了哪一個軌道上?產生了什么重要影響?(3)材料三中“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答案】(1)組織上:成立中國同盟會;思想上:把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2)辛亥革命;軌道:建立民主共和國,走資本主義共和道路。影響: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3)民生主義或平均地權: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要求運用所學解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一“他(孫中山)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及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為辛亥革命作了組織上的準備。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準備。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及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意外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依據材料“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 ”及所學知識可知,“另一個軌道”指的是通過辛亥革命使中國走上了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道路。(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要求運用所學準確分析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三“以農為經,經商為緯,本末畢(完備的意思),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 ”及所學知識可知,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以變革舊的土地制度,實現”土地國有”,以避免工商業發達后土地漲價而出現貧富對立的社會問題;依據材料“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奔八鶎W知識可知,民生主義的核心問題: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問題。故答案為:(1)組織上:成立中國同盟會;思想上:把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2)辛亥革命;軌道:建立民主共和國,走資本主義共和道路。影響: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3)民生主義或平均地權: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孫中山的主張的相關史實。32.(2021九上·長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德國倚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約國,居然大勝了。這就叫作“公理戰勝強權”。——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的發刊詞(1918年12月22日)材料二:李大釗說:“這回歐戰完了,我們可曾做夢,說什么人道。平和得了勝利,之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強盜世界了,或者有點人的世界的色彩了。誰知道這些名詞,卻只是強盜政府的假招牌?!f來讓人失望極了,悲憤極造了。”——摘選自沈潛《顧維鈞家族》(1)聯系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陳獨秀所評論的歷史事件及當時國人非常關注這一事件的原因。(2)聯系所學知識,“讓人失望極了,悲憤極透了”指的是什么?(3)從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分析,上述材料帶給我們怎樣的歷史啟示?【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2)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了中國的多項正當要求,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3)列強控制著中國北洋政府,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知識點】五四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德國...... 打得大敗”“協約國”等可判斷,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從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關系回答即可,即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2)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在會議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東的權益的正當要求不但被列強拒絕,而且它們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列強控制著中國北洋政府,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故答案為:(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2)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了中國的多項正當要求,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3)列強控制著中國北洋政府,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33.(2021九上·杭州期中)今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時事月報》刊出《驚心動魄之日本滿蒙積極政策——田中義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聞,透露了不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中國東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br/>材料二:時政宣傳畫《暴日摧毀不了的中國新長城》 (載于1937年12月《時事月報》)材料三: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一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一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一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軀灑血,浩氣干云。盡掃狼煙,重振乾坤。——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1)《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列舉兩例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行動及其目的。(2)材料二中的“新長城”指的什么?(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主要表現。【答案】(1)發動 “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三?。话l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2)“新長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3)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國民黨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形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后占領東北三省,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2)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在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情況下,國共兩黨堅決抗戰,號召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因此材料二中的“新長城”指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全民族抗戰。(3)七七事變爆發后,國共兩黨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打擊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正面、敵后兩個戰場共同抗日的局面。故答案為:(1)發動 “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三省;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2)“新長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3)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國民黨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形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九一八事變以及影響、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二 九運動的相關知識。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34.(2021九上·金華月考)從 1921 年到 2020 年,99 年的歷史發展,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弱小到強大,從幼稚到成熟,從在野到執政,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設兩條輝煌道路。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材料一: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材料二:毛澤東曾對幾位外國來訪者說:“1927 年,他(蔣介石)把我們像雞蛋一樣地摔在地上,可他沒想到,當時國外的許多人也沒想到,我們還會孵出小雞來!”材料三:毛澤東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終的。”材料四:李濟深致國民政府電文:“陜變事起……曾通電一致對外……不圖討伐令忽然而下,值茲強鄰壓境,國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謀解救之不暇,何忍再為其豆之煎?況漢卿通電各項主張,多為國人所同情者,屢陳不納,迫以兵諫,絕不宜叛逆目之”——摘自 1936 年12 月《桂林日報》(1)材料一中的“開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什么?(2)依據材料二,1927 年中國共產黨通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孵出”了兩只“小雞”。這兩只“小雞”指的是什么?(3)如果說長征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偉大的傳奇,那么長征途中的重要轉折點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怎樣重大的歷史意義?(4)材料四中的“陜變”指什么事件?“陜變”的解決對時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的勝利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答案】(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中共一大)。(2)兩只“小雞”是:人民軍隊(或工農革命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或農村革命根據地,或革命根據地)。(3)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西安事變。影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5)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分)【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共一大的歷史意義。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本題考查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1927 年,中國共產黨通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孵出”了兩只“小雞”。這兩只“小雞”分別指的是人民軍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發動統治的第一槍,成為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會師后,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于是,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3)本題考查遵義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教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本題考查西安事變,要求分析理解材料和知識運用的能力。根據材料四中“1936年12月”“李濟深”“通電主張一致對外”等信息,可知“陜變”指的是西安事變。根據所學知識,1936年12月初,蔣介石帶領軍政要員到了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出兵進攻陜北的紅軍。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的解決,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中共一大)。(2)兩只“小雞”是:人民軍隊(或工農革命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或農村革命根據地,或革命根據地)。(3)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西安事變。影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5)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分)【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遵義會議、西安事變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遵義會議、西安事變等知識。35.(2021九上·金華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安事變的突然爆發,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日本竭力挑撥南京和西安的關系,聲明不能坐視南京同西安妥協,企圖挑起中國大規模的內戰,以便趁火打劫。國民黨內部親日派何應欽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主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企圖置蔣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規模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而與蔣介石關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齡等人,堅決反對“討伐”,堅持營救蔣介石。材料二: “全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材料三:“因為我們是弱國,所以不可求戰;……但到了逼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绻叶艘婚_,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br/>——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材料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1)面對材料一中的形勢中國共產黨作出了怎樣的選擇?這一選擇對中國時局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2)材料二該通電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張。(3)根據材料四說說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綜合上述材料,說說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答案】(1)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頭鍵,至此,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七七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實行全民族抗戰。(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了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知識點】西安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8日發出《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的抗日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發表通電,號召國共兩黨合作,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廬山談話”,表明了國民政府準備抗戰的態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3)根據所學可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的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抗日戰場上,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抗擊了大量的日軍,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故答案為:(1)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頭鍵,至此,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七七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實行全民族抗戰。(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了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日戰爭的史實。36.(2021九上·金華期中)歷史小報是我們走進歷史、探求新知的一種好方法。認真閱讀下面的歷史小報,完成相關問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歷史小報[版塊一:爺爺說故事]新中國成立時爺爺15歲,1952年家里分得了土地,1956年入社,1979年又開始大包干……[版塊二:改革促發展]材料二:我國1978年以來經濟發展情況項目 1978年 2001年 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3645 95933 1015986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版塊三:外交展風采](1)結合“爺爺所說的故事”,說說我家的三件大事分別與當時國家的哪些政策或事件有關?這些事件在當時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把數據變化的起始時間定位于1978年的原因。(3)三幅圖中的領導人在活動中分別提出了什么主張?從版塊三中可以看出我國實行怎樣的外交政策?【答案】(1)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改造(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化代的偉大征程。(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求同存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中國大陸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自1953年起,對農業實行合作化,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3)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在亞非會議上,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版塊三中可以看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答案為:(1)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改造(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化代的偉大征程。(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求同存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1 / 1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試卷一、單選題1.(2021九上·金華期中)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A.興中會 B.強學會 C.同盟會 D.促進會2.(2021九上·金華期中)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就像一只火藥桶,只等一?;鹦菍⑺??!边@里的“火藥桶”和“火星”分別指( )A.法國、凡爾登戰役 B.意大利、薩拉熱窩事件C.德國、凡爾登戰役 D.巴爾干、薩拉熱窩事件3.(2021九上·長興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交戰雙方都期待著一場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的戰爭。但是,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所折磨。這表明( ?。?br/>A.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 B.戰爭引起無產階級革命C.戰爭引起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D.人們期待著戰爭的爆發4.(2021九上·杭州期中)下圖是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簽訂的一份和約。以下條文中,體現該會議分贓性質的一項是( ?。?br/>A.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B.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C.德國承認并尊重奧地利獨立D.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5.(2021九上·杭州期中)狀元實業家張謇認為“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對其中“國體之改革”理解正確的有( ?。?br/>①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④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1九上·諸暨月考)下列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中,正確的有( )①一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②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標志著一戰的爆發③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先后有30多個國家卷入戰爭④1918年,協約國的核心國——德國投降,宣告一戰結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2021九上·金華期中)中國共產黨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始于( ?。?br/>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B.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C.遵義會議的召開 D.中共“八七會議”召開8.(2021九上·長興期中)澳大利亞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在北京居住長達20余年(1897-1920年)。下列資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間看到的是( ?。?br/>①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新聞報道②"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標語照片③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的新聞報道④聯俄 、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文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9.(2021九上·長興期中)宋慶齡說,“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之間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當時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本身的內部條件造成的”。這里的“內部條件"主要有( ?。?br/>①歐洲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與侵略②“打倒列強,消滅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為全國人民的呼聲④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決定改組國民黨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0.(2021九上·金華月考)請給下列圖片所示的歷史事件確定一個共同的主題,最確切的是( )A.國共關系的不斷變化 B.人民軍隊的成長歷程C.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D.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11.(2021九上·杭州期中)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闭驹谀暇┏菈Φ膹U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歷史包括( ?。?br/>①日軍大屠殺②中華民國成立③臺兒莊戰役④淞滬會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12.(2021九上·金華月考)“我們無可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摸那 30 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覺醒?!边@中在( )紀念館門前的發言A.人民英雄紀念碑B.淮海戰役紀念館C.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D.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13.(2021九上·浙江月考)1929—1933年發生了一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 ?。?br/>A.“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B.“牛奶面包價格都漲到天上去了”C.“整個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靜”D.“為共渡難關各國變得親如兄弟”14.(2020九上·溫州期末)史料類型多種多樣,價值各有不同。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的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br/>A.長篇小說《辛德勒名單》B.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C.二戰經典影片《珍珠港》D.當時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照片15.(2020九上·江干期末)歷史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以下圖片反映的兩大歷史事件,其共同點有( ?。?br/>①共產黨都作出了積極努力②都發生于民族命運關鍵抉擇時期③都促成國共內戰基本結束④國共兩黨都沒達成初步合作意向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6.(2021九上·金華期中)上海打 工者炳德在其日記中記錄的收支表顯示,1947 年1月他以37000元購入一雙皮鞋,轉年6月,他又購買了一雙最賤的黃色皮鞋,花160萬;他的理發費用在1947 年初是4000元,轉年2月已變成8萬元。這反映了( ?。?br/>A.軍閥混戰致經濟衰退 B.經濟受日本侵華沖擊C.國民黨堅持內戰方針 D.國統區經濟走向崩潰17.(2021九上·金華期中)口號往往有著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有關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口號標語,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①五四風雷,激蕩百年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③國共對峙,走向抗戰④民族獨立,獲得新生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18.(2021九上·金華期中)下圖是1945年國共談判時期的一張舊照,對于該事件的( ?。?br/>歷史要素,敘述正確的有①背景: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②目的: (國)為內戰做準備; (共)爭取和平、民主③地點:重慶④結果:簽訂《雙十協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2021九上·長興期中)某展廳由“開天辟地”“偉大的決策”、“打響第一槍”、“南征下廣東”、“轉戰上井岡山”等章節組成,下圖所反映的事件與展廳中“開天辟地”該主題一致的是( ?。?br/>A. B.C. D.20.(2020九上·新昌月考)下列圖片反映了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 )A.美國的霸權主義 B.美蘇握手結盟C.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D.“冷戰”中的對峙2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挑起了“冷戰”,東西方兩大陣營嚴重對峙,世界呈現出“不戰不和”的“冷戰”局面。拉開“冷戰”序幕的是( ?。?br/>A.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B.丘吉爾的鐵幕演說C.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D.北約和華約的建立22.(2021九上·金華期中)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指出:“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下史實能印證此觀點的有( )①甲午中日戰爭②第一次世界大戰③第二次世界大戰④抗美援朝戰爭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3.(2021九上·金華期中)下圖反映了某時期我國( ?。?br/>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78 年24.(2021九上·金華期中)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提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 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南方談話后,中共“十四大”明確改革的目標是( ?。?br/>A.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提出中國夢的總方針C.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5.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二班組織了海報展,細心的小明在展板中發現一個小錯誤,這個錯誤是以下哪一項( ?。?br/>A.澳門回歸時間:1999年12月20日B.澳門回歸時間:1997年7月1日C.澳門曾經被葡萄牙占領D.港澳回歸洗雪了百年國恥26.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實踐這一構想的地區有( )①香港特別行政區 ②澳門特別行政區 ③臺灣 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7.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首歌家喻戶曉,中國人唱著這首歌,迎來了一個被外國租占的領土的回歸,這首歌的歌詞應該是( ?。?br/>A.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C.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 D.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28.截止2017年,中國累計派出軍事人員3.5萬余人次,先后參加了24項維和行動,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這說明( )A.中國在聯合國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B.當今世界地區沖突緩和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D.聯大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29.據圖推斷,1972年中國迎來建交高峰的原因是( ?。?br/>A.中國提出求同存異 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D.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0.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美帝國主義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這是一切維護正義的國家的勝利,是全世界人民的勝利。該社論評述的是( ?。?br/>A.“求同存異”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二、材料分析題31.(2021九上·杭州期中)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在學習了“辛亥革命”內容后,某校學生開展了“歷史偉人孫中山”的研究性學習,搜集到了以下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孫中山)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辛亥: 搖晃的中國》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辛亥: 搖晃的中國》材料三:以農為經,經商為緯,本末畢(完備的意思),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孫中山全集》(1)為將革命黨擰成一股繩,孫中山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做了哪些準備?(2)材料二中這場意外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它將中國扳到了哪一個軌道上?產生了什么重要影響?(3)材料三中“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什么思想?它的核心是什么?32.(2021九上·長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德國倚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約國,居然大勝了。這就叫作“公理戰勝強權”。——陳獨秀在《每周評論》的發刊詞(1918年12月22日)材料二:李大釗說:“這回歐戰完了,我們可曾做夢,說什么人道。平和得了勝利,之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強盜世界了,或者有點人的世界的色彩了。誰知道這些名詞,卻只是強盜政府的假招牌?!f來讓人失望極了,悲憤極造了。”——摘選自沈潛《顧維鈞家族》(1)聯系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陳獨秀所評論的歷史事件及當時國人非常關注這一事件的原因。(2)聯系所學知識,“讓人失望極了,悲憤極透了”指的是什么?(3)從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分析,上述材料帶給我們怎樣的歷史啟示?33.(2021九上·杭州期中)今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時事月報》刊出《驚心動魄之日本滿蒙積極政策——田中義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聞,透露了不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中國東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材料二:時政宣傳畫《暴日摧毀不了的中國新長城》 (載于1937年12月《時事月報》)材料三: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一洎及近代,積弱積貧。一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卅萬亡靈,飲恨江城。一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軀灑血,浩氣干云。盡掃狼煙,重振乾坤。——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鼎銘文(1)《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列舉兩例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行動及其目的。(2)材料二中的“新長城”指的什么?(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主要表現。34.(2021九上·金華月考)從 1921 年到 2020 年,99 年的歷史發展,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弱小到強大,從幼稚到成熟,從在野到執政,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設兩條輝煌道路。在外交上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材料一: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材料二:毛澤東曾對幾位外國來訪者說:“1927 年,他(蔣介石)把我們像雞蛋一樣地摔在地上,可他沒想到,當時國外的許多人也沒想到,我們還會孵出小雞來!”材料三:毛澤東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終的?!?br/>材料四:李濟深致國民政府電文:“陜變事起……曾通電一致對外……不圖討伐令忽然而下,值茲強鄰壓境,國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謀解救之不暇,何忍再為其豆之煎?況漢卿通電各項主張,多為國人所同情者,屢陳不納,迫以兵諫,絕不宜叛逆目之”——摘自 1936 年12 月《桂林日報》(1)材料一中的“開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什么?(2)依據材料二,1927 年中國共產黨通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孵出”了兩只“小雞”。這兩只“小雞”指的是什么?(3)如果說長征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偉大的傳奇,那么長征途中的重要轉折點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怎樣重大的歷史意義?(4)材料四中的“陜變”指什么事件?“陜變”的解決對時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5)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的勝利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35.(2021九上·金華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安事變的突然爆發,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日本竭力挑撥南京和西安的關系,聲明不能坐視南京同西安妥協,企圖挑起中國大規模的內戰,以便趁火打劫。國民黨內部親日派何應欽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主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企圖置蔣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規模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而與蔣介石關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齡等人,堅決反對“討伐”,堅持營救蔣介石。材料二: “全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材料三:“因為我們是弱國,所以不可求戰;……但到了逼不得已時,我們不能不應戰?!绻叶艘婚_,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br/>——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材料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1)面對材料一中的形勢中國共產黨作出了怎樣的選擇?這一選擇對中國時局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2)材料二該通電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共同主張。(3)根據材料四說說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綜合上述材料,說說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36.(2021九上·金華期中)歷史小報是我們走進歷史、探求新知的一種好方法。認真閱讀下面的歷史小報,完成相關問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歷史小報[版塊一:爺爺說故事]新中國成立時爺爺15歲,1952年家里分得了土地,1956年入社,1979年又開始大包干……[版塊二:改革促發展]材料二:我國1978年以來經濟發展情況項目 1978年 2001年 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3645 95933 1015986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版塊三:外交展風采](1)結合“爺爺所說的故事”,說說我家的三件大事分別與當時國家的哪些政策或事件有關?這些事件在當時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把數據變化的起始時間定位于1978年的原因。(3)三幅圖中的領導人在活動中分別提出了什么主張?從版塊三中可以看出我國實行怎樣的外交政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ABD三項都不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不符合題意;C項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同盟會,要求具備基礎史實的識記能力。2.【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間圍繞著爭奪殖民地、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各帝國主義大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幫結派,尋找盟友,重新組合,導致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激烈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使巴爾干成為歐洲戰爭的“火藥桶”,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線。ABC三項都不是題干里的“火藥桶”和“火星”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D項巴爾干、薩拉熱窩事件分別是題干里的“火藥桶”和“火星”所知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3.【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卷入了戰爭,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經濟損失3400萬美元,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這說明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所想。A項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4.【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后重新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對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進行了分割,德國戰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瓜分,這最能體現會議的分贓性質。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條約》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應把握《凡爾賽和約》的有關知識。5.【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材料“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可知,“國體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③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錯誤,結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④描述錯誤。A項①②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影響的認識。需正確認識有關辛亥革命的意義。6.【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分別形成了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與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形成了對立雙方。故④敘述錯誤,排除。A項①②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7.【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共產黨走上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的相關史實。8.【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紅軍長征勝利是在1936年間,故①不符合題意。 “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是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的標語,故②符合題意。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是在1916年,故③符合題意。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確立的,故④不符合題意。B項②③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間看到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897-1920年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發生于國民大革命時期,當時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之間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成為包括國共兩黨在內的中國人民的最主要敵人,兩黨都把反帝反封建作為其革命目標。五四運動使孫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決定改組國民黨。①歐洲列強加緊了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控制與侵略不是原因,與題目無關;③“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成為全國人民的呼聲是在1931年,孫中山已經逝世;②④是題干材料里的“內部條件”,符合題意。B項②④是題干里的“內部條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內部條件”的解題關鍵。10.【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變化,不斷調整同國民黨的關系。二七罷工的失敗后,面對北洋軍閥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榨,共產黨認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合作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創立黃埔軍校,進行了北伐戰爭。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共開始了十年的對抗,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抗戰勝利后,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等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國共關系破裂。中共領導全國人民通過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全面進攻、挺進大別山、大決戰、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圖所示圖片共同反映了一個主題,最確切的應該是國共關系的變化。A項國共關系的不斷變化最確切,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關系的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國共關系的變化以及影響。11.【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日軍罪行【解析】【分析】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的正式成立。1937年12月,日軍侵占南京后,對南京進行了長達六個星期的大屠殺。①②。1938年春,日軍從山東分兩路南下,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將日軍一路阻止在山東臨沂,另一路阻止在山東臺兒莊。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展開淞滬會戰。D項①②發生在南京,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發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掌握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影響。12.【答案】C【知識點】日軍罪行【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30萬亡靈的冤魂”,聯系所學可知1937年12月,日本占領南京后,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日軍在占領南京后的六周之內,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三十萬人以上。因此這是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的發言。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南京大屠殺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13.【答案】A【知識點】30年代的大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各國工業生產陷人癱瘓狀態,失業人員劇增,失業工人達到3000多萬,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導致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因此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是“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A項“找工作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是當時人們最有可能的體驗,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及學生準確識記知識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經濟大危機的影響。14.【答案】D【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AB兩項屬于回憶錄,摻雜了個人觀點,不符合題意;C項二戰經典影片《珍珠港》屬于電影、文學,經過了藝術加工,不符合題意;D項當時拍攝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照片是第一手資料,沒有經過加工,沒有摻雜個人觀點,可信度最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料的可信度,要求運用史學常識分析解決問題。15.【答案】A【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兩者的相似之處有都是民族前途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候;共產黨都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故①②正確。促成國共內戰基本結束只適用于西安事變,不適用于重慶談判,故③錯誤。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國共兩黨都達成初步合作意向,故④錯誤。D項①②是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兩者的相似之處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安事變與重慶談的相關史實。16.【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題干中的現象出現在“1947年”,聯系所學知識,當時正處在解放戰爭時期,全面內戰的爆發使得國統區經濟迅速惡化,逐漸走向崩潰,導致題干現象的出現。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國統區經濟走向崩潰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面內戰爆發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內戰的影響。17.【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①五四風雷,激蕩百年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②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反映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③國共對峙,走向抗戰是指1927—1936年,④民族獨立,獲得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②①③④。B項②①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口號標語出現的先后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歷史一定要注意對歷史時間的掌握。18.【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使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D項②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19.【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轉移到了嘉興南湖的游船上進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A項“紅船”所反映的事件與展廳中“開天辟地”該主題一致,符合題意;BCD三項所反映的事件與展廳中“開天辟地”不一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20.【答案】D【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遏制蘇聯,實施冷戰政策。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是出臺杜魯門主義,經濟上表現為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組織。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等8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題干圖片反映了一個主題,最恰當的是“冷戰”中的對峙。ABC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冷戰”中的對峙最恰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題干相關內容,尋找共同之處,確定主題。21.【答案】B【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解析】【分析】據所學知,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 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反蘇聯、反共產主義的演說,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稱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也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ACD三項分別是冷戰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表現,不符合題意;B項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拉開“冷戰”序幕為切入點,考查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的相關知識。注意識記冷戰開始的標志及其具體表現。22.【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抗美援朝【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不能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對交戰雙方,都無正義可言,不能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③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以軸心國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可以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④抗美援朝戰爭粉碎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陰謀,可以印證“正義必定戰勝強權,和平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的觀點。D項③④能印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戰爭的理解。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公有制經濟成分占據絕對的比例,聯系所學,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表格信息,公有經濟和私有經濟所占的比列可以得出,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1956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改造完成的意義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24.【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大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共“十四大”明確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ABC三項都不是中共“十四大”明確改革的目標,不符合題意;D項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共“十四大”明確改革的目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中共“十四大”明確的改革目標。25.【答案】B【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設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故B表述錯誤;ACD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港澳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26.【答案】A【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20世紀80年代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為實現臺灣回歸祖國懷抱而提出“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澳門回歸的過程中得以成功實踐。“一國兩制”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我國對新疆和西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港澳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掌握“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實踐是解題的關鍵。27.【答案】D【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解析】【分析】本題考查1999年澳門回歸,故正確答案為D項。A選項反應了抗美援朝戰爭,沒有涉及到回歸問題,故排除;B項,體現了1980年深圳被列為經濟特區,與題意無關,故排除;C選項體現了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的進程,與澳門回歸無關,故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澳門回歸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20世紀即將結束”、“一個被外國租占的領土”、“回歸”等關鍵詞是重要的答題提示。28.【答案】A【知識點】聯合國與走向世界的中國【解析】【分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的維和行動體現了新時期新中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說明中國在聯合國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故A正確;材料只反映了中國的維和表現,無法反映地區沖突的緩和,排除B項;C項是在1971年,而且“一切”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故答案為: A【點評】 本題考查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解答的關鍵信息是中國累計派出軍事人員3.5萬余人次,先后參加了24項維和行動,被國際社會譽為“維和行動的關鍵因素和關鍵力量" ,結合新時期新中國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的表現分析。29.【答案】B【知識點】聯合國與走向世界的中國【解析】【分析】圖片材料表明1972年出現建交高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席位。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有關知識。題較為簡單,題干中的“1972年”是重要的答題提示。結合所學,逐一分析選項內容,很易得出正確答案。30.【答案】D【知識點】聯合國與走向世界的中國【解析】【分析】A. “求同存異”方針 ,不符合題意;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不符合題意;C.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 1971年10月28日 ”“ 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宣告徹底破產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企圖,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尤其是時間,來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31.【答案】(1)組織上:成立中國同盟會;思想上:把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2)辛亥革命;軌道:建立民主共和國,走資本主義共和道路。影響: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3)民生主義或平均地權: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要求運用所學解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一“他(孫中山)的到達,徹底改變了局面,原來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一下子就擰成一股繩,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見?!奔八鶎W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為辛亥革命作了組織上的準備。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的準備。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武昌發生的那些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奔八鶎W知識可知,這場意外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依據材料“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 ”及所學知識可知,“另一個軌道”指的是通過辛亥革命使中國走上了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道路。(3)本題考查孫中山的民生主義,要求運用所學準確分析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三“以農為經,經商為緯,本末畢(完備的意思),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 ”及所學知識可知,以農為經”體現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以變革舊的土地制度,實現”土地國有”,以避免工商業發達后土地漲價而出現貧富對立的社會問題;依據材料“凡有利于農田者無不興,有害于農田者無不除?!奔八鶎W知識可知,民生主義的核心問題: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問題。故答案為:(1)組織上:成立中國同盟會;思想上:把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2)辛亥革命;軌道:建立民主共和國,走資本主義共和道路。影響: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3)民生主義或平均地權: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孫中山的主張的相關史實。32.【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2)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了中國的多項正當要求,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3)列強控制著中國北洋政府,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知識點】五四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德國...... 打得大敗”“協約國”等可判斷,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從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關系回答即可,即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2)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在會議上提出的收回日本在山東的權益的正當要求不但被列強拒絕,而且它們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列強控制著中國北洋政府,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故答案為:(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2)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了中國的多項正當要求,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3)列強控制著中國北洋政府,中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政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弱國無外交,外交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較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33.【答案】(1)發動 “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三省;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2)“新長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3)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國民黨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形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后占領東北三省,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2)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在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情況下,國共兩黨堅決抗戰,號召全民族團結起來抗擊日本侵略者,因此材料二中的“新長城”指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全民族抗戰。(3)七七事變爆發后,國共兩黨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英勇抗擊日軍,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打擊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正面、敵后兩個戰場共同抗日的局面。故答案為:(1)發動 “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三??;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2)“新長城”指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3)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國民黨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形成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把握九一八事變以及影響、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二 九運動的相關知識。運用所學,具體分析作答。34.【答案】(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中共一大)。(2)兩只“小雞”是:人民軍隊(或工農革命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或農村革命根據地,或革命根據地)。(3)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西安事變。影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5)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分)【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共一大的歷史意義。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本題考查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1927 年,中國共產黨通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孵出”了兩只“小雞”。這兩只“小雞”分別指的是人民軍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發動統治的第一槍,成為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會師后,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受挫后,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于是,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從此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3)本題考查遵義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教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本題考查西安事變,要求分析理解材料和知識運用的能力。根據材料四中“1936年12月”“李濟深”“通電主張一致對外”等信息,可知“陜變”指的是西安事變。根據所學知識,1936年12月初,蔣介石帶領軍政要員到了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出兵進攻陜北的紅軍。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努力下得到了和平的解決,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中共一大)。(2)兩只“小雞”是:人民軍隊(或工農革命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或農村革命根據地,或革命根據地)。(3)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4)西安事變。影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5)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發展才是硬道理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分)【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遵義會議、西安事變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遵義會議、西安事變等知識。35.【答案】(1)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頭鍵,至此,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七七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實行全民族抗戰。(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了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知識點】西安事變;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1)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8日發出《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的抗日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發表通電,號召國共兩黨合作,把日本帝國主義驅逐出中國;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廬山談話”,表明了國民政府準備抗戰的態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3)根據所學可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的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抗日戰場上,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抗擊了大量的日軍,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故答案為:(1)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頭鍵,至此,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2)七七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實行全民族抗戰。(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支撐起了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抗日戰爭的史實。36.【答案】(1)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改造(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化代的偉大征程。(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求同存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中國大陸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自1953年起,對農業實行合作化,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1956年底,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3)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在亞非會議上,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版塊三中可以看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答案為:(1)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改造(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1978年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化代的偉大征程。(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求同存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基礎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試卷(學生版).docx 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