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2017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復習練習題整理匯總打印版第1課 認識光1.我們看到的光,有的是( )發出的,如太陽光、燈光;有的不是物體自身發出的,如月光。2.發光的物體叫作( )。3.光在空氣中是沿( )傳播的。4.光污染一般分為白亮污染、人工白晝和彩光污染。( )5.光源有不同的類別。如太陽、閃電發光、螢火蟲發光、電焊光、蠟燭光等。( )6.光向四面八方傳播,不一定在空氣中直線傳播。( )7.用激光燈照向盛滿水的燒杯,跟照向墻壁一樣,光在水中、空氣中是直線傳播( )8.“小孔成像”實驗證明,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9.鏡子有光,因為只是反射光,所以鏡子不是光源。( )10.利用激光做醫療手術。不要用激光筆照射人的眼睛!( )第2課 光的反射1.光從空氣射向鏡子表面時,傳播( )發生了變化,有一部分光返回到空氣中。這就是( )現象。2.物體發出的光或( )的光進入( ),就能使我們看到( )。辨一辨3.如果屋子里有光時,我們能看到物體,因為物體表面光的反射原理。( )4.自己用兩面鏡子可能看到頭部側面和后面。( )5. 自行車、汽車的“尾燈”、醫生用的額鏡都是應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6.所有物體都發光。( )7.夜晚,我們在燈光下讀書寫字,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A.折射B.反射C.散射8.下列方法中,( )可以減少光的反射帶來的不便和危害。A.多建高樓,并使用玻璃幕墻做外墻B.使用表面光滑的外墻建筑材料C.使用表面粗糙的建材第3課 潛望鏡的秘密1.( )是潛水艇的“眼睛”。2.潛望鏡是在潛水艇或地上掩蔽工事里觀察( )或( )以上情況所用的光學儀器。3.制作簡單的潛望鏡最少需要( )平面鏡4.兩面鏡子可以讓光轉( )彎。5.陸用潛望鏡也是有價值的。( )6.制作潛望鏡需要平面鏡和凸透鏡。( )7.艦船上、潛水艇上都使用潛望鏡。( )8.相機里、戰壕中潛望鏡都沒有用處。( )9.坦克、管道修建都使用潛望鏡。 ( )第4課彩虹的秘密1.太陽光中包含不同( )的光,( )能把陽光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不同顏色的光。2.雨后,空中懸浮著很多小水滴,它們會像三棱鏡一樣將( )分散成不同顏色的光,形成( )。3.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4.瀑布前、噴水池上空有很多彌漫的小水滴,被陽光一照就會形成彩虹。( )5.彩虹一般不會在空中出現很長時間。這是由于空中的小水滴受熱逐漸蒸發了( )6.在多種色光中,“藍”是指如天空一樣的淺藍色,“靛”是指深藍色。 ( )第5課 霧和云1.空氣中的水蒸氣( )會結成許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離地面較近的是( ),在高空的是( )。2.根據杯中的水蒸氣遇冰塊形成“霧”,推想自然界中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就是在類比( )。3.霧對人們生活有不小影響,如對人的呼吸、心情、出行交通等造成一定影響。 ( )4.云與人們生活關系很大,如看云識天氣,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有影響。 ( )5.隨著科技發展,可以利用氣象衛星觀測云并預報天氣、采用人工降雨降雪等解決生產生活的事情。 ( )6.云、霧的形成都是自然現象,對人類沒有多大危害。 ( )7.人工增雨降雪,違背了自然界規律。 ( )8.空氣中有水蒸氣。在沙漠干旱地區空氣中就沒有水蒸氣。 ( )第6課 露和霜1.在( )逐漸下降(仍高于0℃)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 )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小水滴,這就是( )。2.在溫度降到0℃( )時,接近地面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表面上形成( ),這就是霜。3.秋季的清晨,往往能在草葉上看到露水珠。( )4.寒冬時節,我們早晨往往能看到地面上、草叢中有霜。( )5.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中,氣溫變化比較明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都有相應措施去適應。( )6.吉林霧凇現象是特例,沒有什么科學道理。( )7.植物上的露珠是植物自身產生的。( )8.露和霜對人類有益處,霧和云對人類有害無益。( )第7課 雨和雪1.云和霧、露和霜、雨和( )都是常見的自然現象。2.雨來自( )。雪也來自( )。3.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氣( )的時候就會落下來。如果降落下來的是水滴,就是( )。4.根據事實和料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一種推測性論斷或假設性解釋,就是在( )。5.雪和雨的形態不同,一般情況下,低空和地面氣溫在0℃以下,會降雨加雪和降雪。( )6.冰雹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危害大。( )7.隨著科技發展,適時實施人工增雨增雪以解決干旱缺水問題。( )8.下冰雹很奇特,令人歡喜。( )9. 現在淡水資源缺乏,雨和雪越多越好。( )10.實施人工增雨好,應把空中云彩都化成雨。( )第8課 小水滴的旅行1.地球上( )是由陸地水、大氣水、海洋水組成的。2.水在( )、( )、( )之間不斷的( )。3.水吸收太陽的能量,不斷蒸發。( )4.陸地上的水不斷地流進海洋。( )5.地球上的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但仍用不完。是因為地球上的水處在不斷循運動中的。( )6.臺風會帶來大量降水,還是受人類歡迎的。( )7.水循環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意義,仍要堅持節約用水。( )8.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第9課 熱傳導1.( )是一種能量。2.熱能可以沿著物體,從( )的部分傳到( )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 )。3.不同材料的物體傳遞熱的快慢也是( )。4.用酒精燈給物體加熱時,要用酒精燈的( )給物體加熱。5.家庭中炒菜鍋的手柄一般都是橡膠或木料做的,就是熱傳導原理的應用。( )6.同時倒滿熱水的塑料杯比竹杯要熱。( )7.金屬條一端浸入熱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不會熱起來。( )第10課 熱對流1.熱在液體和氣體中主要以( )方式傳遞。2.用壺燒熱水時,壺底部和下部的水受熱后會( ),周圍及上部比較冷的水會( ),然后被加熱而上升,通過熱水和冷水的循環流動,使全部的水逐漸受熱。這種傳熱的方式叫作( )3.熱稀飯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你認為下面的方法哪一種最好?( )A.把鍋蓋蓋上 B.加大火力 C.用勺子不停地攪動4.夏天開空調時,空調的風扇葉向哪個方向開,房間能更快地涼快起來?( )A. 風扇葉向上開 B. 風扇葉向下開 C. 風扇葉放在中間5.做粥時不停地攪拌,其中道理之一就是讓水形成對流。( )6.對流是空氣傳遞熱的主要方式。( )第11課熱輻射1.太陽的熱可以不依靠任何物體而直接向周圍( )。這種傳遞方式叫( )。2.不同顏色物體吸收( )的能力不一樣。3.一般來說,( )色物體比( )色物體吸收熱輻射的能力強。5.冬天在有積雪的地方撒些煤渣,目的是( )。6.冬天穿黑色衣服有助于暖和。( )7.烤“小太陽”時,手越靠近它越覺得烤得溫度越高,因為熱輻射原理。( )8.“冬不穿白,夏不穿黑”也是人們生活中利用熱輻射總結的。( )第12課 地球引力1.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 ),這種力就是地球( )。2.熟透的蘋果會落向地面,江河水流向低處,都是因為地球( )所致。3.在生活中,人站立著跳不高、跳起來也落回地面等,表明人受地球引力作用。( )4.樹葉落地、瀑布飛流而下都是因為地球引力作用。( )5.人們往空中、高處拋扔物體,結果物體都要落下,這也是因為地球引力。( )6.跳高、撐桿跳高運動員都不受地球引力影響。( )7.雨滴滴落下來是因為地球引力的作用。( )第13課 地球內部有什么1.地球由地表到地心依次為( )、( )、( )。2.地球的內部構造就好像是一只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 ),蛋白相當于( ),蛋黃相當于( )。3.地殼主要由( )、( )、( )三大類巖石構成。4.科學家利用( )、( )等對地球內部情況進行了探索。第14 課地震1.地下的巖層在( )作用下會發生( )。當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 )。巖層斷裂所產生的( )傳到地表會引起地表的震動,這就是( )。2.( )是一種自然現象。強烈的地震會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害。3.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巖層彎曲 B.巖層斷裂 C.冰川融化4.發生地震時,應該立即( )。A.進入室內 B.離開屋子,到空曠的地方去 C.躲到橋下5. 地震會引發的次生災害有( )A.泥石流、滑坡、崩塌B.劃傷、擦傷人的身體C.動物死亡、大樹歪倒第15課 劃傷、擦傷怎么辦1.生活中,我們的身體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而( )。A.劃傷、擦傷B.受到保護C.危及生命2.手指、手背等身體部位不小心被劃破口子,應該及時處理,可以( )。A.清洗一下傷口,用針縫合B.先清理傷口,再貼上創可貼C.住院治療一個月3.創可貼是常用的一種( )。A.外科用藥,具有止血、護創等作用B.內服用藥,具有保健作用C.注射用藥,具有消炎功效4.( )是不正確的做法。A.使用創可貼時,傷口不干凈時不能貼B.創可貼貼的時間超過一周C.若被液體浸入,須清理創口后更換創可貼5.處理擦傷傷口時,( )是不準確的做法。A.清創、止血B.消毒、包扎C.密封傷口,不讓透氣6.( )是錯誤的。A.傷情嚴重時,要及時就醫或撥打120急救電話B.脫白了要及時冷敷C.崴腳后應及時冷敷第16課 火山噴發1.地殼運動破壞了地下的平衡時,( )受到擠壓上升,遇到薄弱的地殼,就會噴出( ),形成( )。2.火山噴發給我們造成了災難,也給我們帶來了些益處,如在巖漿向上移動和噴發過程中,會形成( )、( )等。3.火山爆發時響聲很大,大地劇烈震動,濃煙沖向高空,有灰和石塊落下來。( )4.火山噴發時,火紅的巖漿噴出地表。( )5. 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但火山噴發也給人類帶來礦物質、地熱等。( )第17課 地表的變化1.( )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2.( )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科學家在這個地方發現了遠古時代的海洋生物化石,推測說明這個地區億萬年前是( )。3.保護地表的措施有( )、( )、( )等。4.2008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有的河流變成了湖泊。 ( )5.堅硬的巖石裸露在地表,受到自然界力量,也會發生改變。( )6. 地震、火山噴發、風化等都能對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改變。 ( )7.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跟人類沒關系,只能順其自然。 ( )8.人類因生存需要,就應開采礦產、興建水電工程、圍海圍湖造田等。 ( )第18課 材料的導熱性1.( )可以在不同的固體材料中傳導。2.( )材料的導熱性是( )的。3.一般情況下,( )材料的導熱性比較強。4.木棒、塑料棒導熱性沒有鐵棒強。( )5.銅、鉛、鐵中,鐵的導熱性最強。( )6.鐵鍋的橡膠把、漏勺的木把柄導熱性沒有金屬制品強。( )第19課 材料的漂浮能力1.( )狀態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們的漂浮能力與( )無關。這樣的材料是( )材料。2.( )、( )等是漂浮材料。3.木船、泡沫救生圈是人們利用了材料的漂浮能力。( )4.金屬類材料在水中往往會沉下去。( )5.木頭、塑料是在水中漂浮材料。( )6.有的新技術材料也可以漂浮水上。( )第20課 陶瓷材料1.常見陶瓷材料具有( )、( )、( )、( )、( )等特性。2.生活中的陶瓷,我知道的用品有( )、( )、( )。3. 陶瓷常被用在變電器的閘刀上,利用了它的(C)特點。A.耐高溫 B. 耐腐蝕兩C. 不導電性 D. 易碎4.經常看到陶瓷被用做污水管道,利用了它的(B)特點。A.耐高溫 B.耐腐蝕 C. 導電性 D.易碎5.在多數家庭常用陶瓷餐具,這是利用了陶瓷的(C)特點。A.耐高溫 B. 耐腐蝕 C.不易傳熱 D. 易碎第21課保溫技術1.在冬季的北方,園林工人給樹木穿上“外衣”,主要是給植物( )。2.棉被、棉衣里有大量棉花一類的物品,棉花的( )很差。3.棉衣、羽絨服穿到人身上后,阻隔了人體( )的散失。4.人們利用棉花的特性制成了棉衣進行( )。5.房頂保溫、水管保溫,都是利用降低傳熱的原理進行隔熱。( )6.生產、生活中樓房頂隔熱、墻體保溫都是保溫技術應用的實例。( )7.農業生產中蔬菜大棚的建設也是保溫技術的體現。( )8.新科技也不斷創造出新型保溫產品和工藝。( )第22課 居家甲醛哪里來1.測一測,居室內的甲醛含量是否超標,( )是不正確的做法。A.可以用甲醛檢測儀器測B. 可以用甲醛試紙測一測C. 可以用眼睛看、鼻子聞、手摸一摸2.( )不屬于降低居室中甲醛濃度的做法。A.利用活性炭吸附甲醛B.蒙頭睡覺,用抹布擦拭C.勤開窗、常通風3.居室內甲醛不可能來自( )。A.水、電、燃氣和糧食B.窗簾、墻紙C. 油漆、家具4.關于甲醛的敘述中,( )是錯誤的。A.甲醛是一種無刺激性氣味的有色氣體 B.甲醛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氣體C.長時間處于甲醛濃度超標的環境中,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使人出現咽喉不適或腫痛、胸悶、皮炎等癥狀5.( )做法不會降低居室中甲醛濃度。A.裝修家居和物品,選擇使用環保材料B.裝飾房屋時使用的材料含有的甲醛,會自然消失C.求助專業機構進行室內空氣治理第21課 生物的啟示1.人們根據蔥葉的結構特性,設計、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這就是( )。2.通過實驗,圓桶狀結構比平板結構( )強。3.人們根據雞蛋的外殼發明了( );根據變色龍體色變化發明了( );根據壁虎腳在墻壁上直立行走發明了( )。A.隱身服裝 B. 薄殼結構屋頂 C. 吸盤4.仿生在生活中的運用很廣泛,用連線將它們之間相關的標出來。鳥的翅膀 蝙蝠的耳朵 魚鰾 蜂眼雷達 飛機 照相機 潛水艇第24課 印刷術1.印刷術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印刷術起于中國獨有的印章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有著重大意義。( )3.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唐時期。( )4.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是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 )5.20世紀80年代,王選教授的科研團隊研制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被公認為活字印刷術后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 )6.印刷術被譽為“文明之母”,從中國傳到世界各地,對全世界文明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25課 三維全景虛擬現實1.“VR”,中文的意思是( )。它是利用( )程序生成一個完全虛擬的( )環境,需要配戴VR眼鏡來感受。2.VR眼鏡的重要結構有( )、( )、( )3.虛擬世界是一種“模擬世界”。( )4.虛擬世界也是一種動態的網絡社會生活空間。( )5.虛擬世界是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由人工高科技技術所創造的一個人工世界。( )6.VR虛擬世界在軍事、航天、通信、醫療、教育、娛樂、商業和建筑等領域有應用前景。(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