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信客》教案曹 剛(上海)上海市江寧學校語文教師,上海市園丁獎獲得者,2009年7月獲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信客》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品味描寫信客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負面文化對農村的優秀的傳統道德的沖擊,了解傳統美德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2、體會運用細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教學過程:一、簡介余秋雨及這篇作品的時代背景。1、師:余秋雨是當代著名的學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這篇文章所寫的內容大概發生在上世紀前半葉,當時有許多浙江農村的農民離開家人去十里洋場舊上海謀生,在外謀生的人與家人之間需要聯系,于是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出現了一種特殊職業叫“信客”。(板書:信客)2、學生齊讀課題。二、品味描寫信客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一)了解信客的職業特點。1、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1~13節,圈劃出描寫“信客”工作與生活的相關語句,從中體會一下信客這個職業有什么特點?2、學生默讀第1-13節,圈劃相關語句。3、大組反饋。(二)品味描寫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1、師:出示:(1)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2)他說:“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2、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3、師(出示):默讀第17、20、21節,邊默讀邊思考:把遺物送去,這件事的危難表現在哪里?給發了財的同鄉送信,那次經歷的兇險表現在哪里?年輕的信客面對的這些人有哪些特點?(三) 品味描寫信客為人的文句。1、 師:請同學們默讀第12節到第23節,邊默讀邊思考:(1)面對這些事與人,年輕的信客是怎么做的,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2)將信客與周圍人的為人相比較,并結合材料上所給的三段話,思考:當時的社會風氣發生了哪些變化?邊默讀邊思考,把你的理解寫在書上。2、學生讀注悟,教師巡視。3、同桌討論。4、大組反饋。附材料:(1)老人逼著他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和新聞。歷來是壞事多于好事,他們便一起感嘆唏噓。(在第12節)(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總是人頭濟濟。多數都不是來收發信、物的,只是來看個熱鬧,看看各家的出門人出息如何,帶來了什么稀罕物品。農民的眼光里,有羨慕,有嫉妒;比較得多了,也有輕蔑,有嘲笑。這些眼神,是中國農村對自己的冒險家們的打分。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對城市的探詢。(第14節)(3)都市里的升沉榮辱,震顫著長期遲鈍的農村神經系統。(在第15節)三、探討主題。1、師:隨著時代的發展,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其消失是必然的,但今天我們應該保留哪些信客身上表現出的傳統美德呢?2、師:我們一起讀一下全文的最后一節,邊讀邊思考:人們需要這些傳統美德嗎?你從哪些祠句感受到的?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七屆“語文報杯”一等獎《信客》課堂實錄《信客》不是一篇容易上的課文,前幾天在西安聽上海的曹剛老師上《信客》,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方式,于是把聽課筆記進行了整理,供老師們思考研究。《信客》課堂實錄 執教者上海市江寧學校 曹剛時間:2009年7月26日上午地點:陜西省軍區禮堂會議名稱:第七屆“語文報杯”全國課堂教學大賽課前試話筒,灰化肥-黑化肥繞口令:“1、初入江湖:化肥會揮發;2、小有名氣: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 ;3、名動一方: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發揮會發黑 ;4、天下聞名:黑化肥揮發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發黑會發揮 。”一、朗讀課題1、第一遍:要求字正腔圓地讀。2、第二遍:要求不拖長音。二、賞讀課文(一)了解信客職業之特點。屏顯:默讀1——13節,圈畫出體現信客生活、工作的文句,體會信客這一職業的特點。生1:“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卻很費腳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著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轉八拐,換車調船,聽他們說說都要頭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運也就賺不了什么錢,他們一概是肩挑、背馱、手提、腰纏,咬著牙齒走完坎坷長途。”說明很辛苦。師:路途遙遠。生2:“信客只得買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艙位,隨身帶點冷饅頭、炒米粉充饑。”也可以看出這一職業很辛苦。師:是的,工作環境惡劣,收入微薄。生3:“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凄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著那只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 ”從老信客的遭遇來看信客這一職業很不好做。師:職業道德要求高。(二)解讀信客職業之兇險。1、讀大屏幕上的兩句話。屏顯: A、“他又要把死者遺物送去,這件事情更有危難。”B、“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2、默讀17、20、21三節,思考,把遺物送去,這件事“危難”體現在何處,給發財的同鄉送信,那一次的經歷又“兇險”哪里呢,年輕信客面對的這些人有哪些特點?生4:這件事“危難”體現在農村婦女會把這堆簡陋的遺物當作丈夫生命的代價,幾乎沒有一個相信只有這點點。紅紅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么事一般。生5:這件事“危難”體現在他匯報在上海處置后事的情況,農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生6:這件事“危難”體現在別人完全不相信他。生7:送信這件事“兇險”看見發了財的收信人已與另一個女人同居。他去送信,那位同鄉下不了臺,硬說他是私闖民宅的小愉,拿出一封假信來只是脫身伎倆。為了平息那個女人的哭鬧,同鄉狠狠打了他兩個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生8:送信這件事“兇險”還指的是他不能說真話。師:你眼中的同鄉是個怎樣的人?生9:厚顏無恥。生10:卑劣的小人。師(小結):信客的這條路,一端是農村,一端是城市,鄉人的不信任,城里同鄉的仇恨,所以信客的路危難而又兇險。(三)感悟信客之形象默讀12-23節,思考:1、面對這些事與人,年輕的信客是怎么做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2、將信客與周圍人的為人相比較,并結合材料上所給的三段話,思考,當時的社會風氣發生了哪些變化?屏顯:默讀12-23節,思考:1、面對這些事與人,年輕的信客是怎么做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2、將信客與周圍人的為人相比較,并結合材料上所給的三段話,思考,當時的社會風氣發生了哪些變化?(提示,邊讀邊思考,把你的理解寫在書上。)生11:朗讀:“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說什么我也是同鄉,能不盡一點鄉情鄉誼?老信客說過,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做信容的,就得挑著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的肩上。”說明他是個寬容,重鄉情鄉義的人。師指導朗讀:“他能不干這檔子事嗎?不能。”學生個別讀,齊讀。師再一次引導學生體會信客的心理:信客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擔子的一頭是同鄉的掙扎,擔子的另一頭是村婦破碎的心。生12:當同鄉冤枉他的時候,信客還只說自己一時糊涂,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說明他是個忍耐又有良知的人。師:這件事中,他也有不忍的時候,什么時候?生12:發了財的同鄉知道他一來就會壞事,故意裝作不認識,厲聲質問他是什么人。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舉信大叫:“這是你老婆的信!”師:“這是你老婆的信!” 該怎么讀?生12,不好意思地小聲讀了一遍。另一小男孩站起來,很憤怒地大聲說:“這是你老婆的信!” (下面的聽課老師全都笑了。)師:是的,信客堅守了一個“信”字,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如果信客要對老信客說變化,他會說什么?請用“當年------,而如今-----”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學生回答略。師:城市帶給鄉村物質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物欲的利誘,所以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了。信客堅守的是鄉情鄉義,傳統美德,雖然很難撐持,但他仍然堅持。三、總結文章信客雖然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信客堅守的信義應該成為我們內心的堅守。聽課隨想聽課到了一半,旁邊的菊美女遞過她的聽課本,批注一欄寫著:上海男人也陽剛。的確,這是一堂陽剛的課。陽者,從容也。整堂課有四個較長時間的師生對話,從語言品讀到人物賞析、探究主題,無論是學生的回答偏離內容,還是課堂偶爾的沉默,教師都不焦不躁,巧妙引導。課堂有三次較為成功的指導朗讀,讀課文標題,信客的三句話,教師都有具體的指導,或指導朗讀技法,如題目朗讀字正腔圓地讀,第二遍不拖長音地讀,或體驗人物的情感,以朗讀來促進人物鑒賞。在這樣的場合,教師如此從容,實屬不易,已經有了大師的風范。陽者,大氣也。課文很長,教師把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來上,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了解信客職業的特點;二是體會信客遭遇的兇險;三是賞析信客為人的信義。從信客所處的環境到信客這個人,整堂課的設計提綱挈領,一線串珠。當然還可以更清晰些,如扣住一個“信”字,別人對信客的不信,信客自己堅守的信義。最后,信客不再當信客,但是他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信,信字的背后,有著對鄉鄰的信義,為人的信用。還可以更完整些,老信客不能不提,沒有老信客,也沒有年輕信客。從年輕信客這個人跳出來,最后看信客這個職業,余秋雨是借信客這個職業來呼喚人性中的“信”字。剛者,強勢也。老師的語言很有氣勢,甚至問得咄咄逼人,這是老師自身的風格,然而老師太強勢,學生就弱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信客》教案.doc 《信客》課堂實錄.doc 信客.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