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講義)目錄:一、備考策略及考向分析二、解答策略三、擴展延伸四、典型例題五、變式訓練一、備考策略及考向分析1.備考策略(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2)知道判斷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學會正確運用判斷;結合具體的判斷活動,區分判斷的不同類型(3)了解推理的類型;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學會歸納推理、類比推理;評析常見的推理錯誤(4)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掌握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2.考向分析:考向一 準確把握概念1.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內涵和外延①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2)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①相容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則為相容關系。a.全同關系: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A“等角三角形”與 B“等邊三角形”。b.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如:A“學生”,B“大學生”,A與B是屬種關系,B與A是種屬關系。c.交叉關系: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A“三好學生”與 B“男生”。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②不相容關系(又稱為全異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不相容關系可以進一步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a.矛盾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如:A“學生”、B“非學生”、C“人”。b.反對關系: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并且它們的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如:A“蘋果”、B“梨子”、C“水果”。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為A、B共同的屬概念,其不相容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2.明確概念的方法(1)明確內涵的方法:定義①定義的含義和構成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定義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部分構成。②定義的方法和要求a.定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種差加屬概念。這里的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種差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種差”和“屬概念”相加構成定義項,用定義聯項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就構成定義。b.正確下定義的要求:首先,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其次,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應該遵循的必要的邏輯規則 違反邏輯規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 “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 “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義”定義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義”(2)明確外延的方法:劃分①劃分的含義和構成劃分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劃分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②正確劃分的要求a.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b.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應該遵循的邏輯規則 違反邏輯規則所犯的邏輯錯誤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 “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 “劃分標準不一”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 “越級劃分”考向二 正確運用判斷1.正確運用判斷(1)判斷及其基本特征①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情況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②判斷的基本特征。a.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b.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判斷就有與認識對象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的問題。如果一個判斷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它就是真的;否則,它就是假的。(2)判斷的表達與類型①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②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復合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2.正確運用簡單判斷(1)正確運用性質判斷①性質判斷的含義、構成a.含義:性質判斷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所以,性質判斷又稱為直言判斷。b.構成: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組成。表示斷定對象的叫作主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的叫作謂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的叫作量項。起著聯結主項和謂項的作用的叫作聯項。②性質判斷的種類3.正確運用復合判斷(1)復合判斷及其種類①復合判斷的含義及構成復合判斷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②復合判斷的種類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2)正確運用聯言判斷①聯言判斷的含義及其構成聯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幾種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組成聯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聯言支。一個聯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聯言支。“并且”“既……又……”“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聯言支的詞項,叫作聯言判斷的聯結項。在日常語言的表達中,聯言判斷的聯結項有時可以省略。②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在聯言判斷中,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也就是說,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如果有一個聯言支是假的,這個聯言判斷就是假的。(3)正確運用選言判斷①選言判斷的含義及其構成選言判斷是斷定對象的可能情況的判斷。組成選言判斷的支判斷叫作選言支。一個選言判斷至少包含兩個選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來聯結選言支的詞項,叫作選言判斷的聯結項。在日常語言表達中,選言判斷的聯結項一般不能省略。②選言判斷的種類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選言判斷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相容選言判斷的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不能有兩種和兩種以上的情況并存。在日常語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來表達相容選言判斷。不相容選言判斷通常用“要么……要么……”來表達。③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a.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b.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選言支是真的,或者沒有選言支是真的,這個不相容選言判斷就是假的。④正確運用選言判斷的要求a.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b.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4.正確運用假言判斷(1)假言判斷的含義及其構成①含義:假言判斷是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②構成: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其中,表示條件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前件,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當且僅當……”等,是常用來聯結前件與后件的詞項,叫作假言判斷的聯結項。(2)假言判斷的種類(根據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①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充分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關系的判斷。②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是產生某種事物情況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③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該種情況。這種條件關系就是充分必要條件關系。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3)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①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值表p q 如果p,那么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真假 假 真 ②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值表p q 只有p,才q真 真 真真 假 真假 真 假假 假 真③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真值表p q 當且僅當p,才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假 假 真考向三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1.演繹推理的必備條件(1)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如果前提虛假,由前提推出的結論就不能保證真實可靠。(2)推理結構正確。如果推理結構不正確,也就是說,前提和結論的邏輯聯系方式是錯誤的,那么,盡管前提真實,也不能保證推出正確的結論。2.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1)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換質法、換位法)項目 含義 推理規則 推理結構換質推理(換質法) 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②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③找出前提性質判斷中與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性質判斷的謂項 ①所有S是P,所以,所有S不是非P;②所有S不是P,所以,所有S是非P;③有S是P,所以,有S不是非P;④有S不是P,所以,有S是非P換位推理(換位法) 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①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即前提判斷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換位后保持不變②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 ①所有S是P,所以,有P是S;②所有S不是P,所以,所有P不是S;③有S是P,所以,有P是S。(說明:全稱否定判斷和特稱肯定判斷是簡單換位;全稱肯定判斷是限量換位,特稱否定判斷不能換位)(2)三段論推理①含義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②邏輯結構任何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都由三個性質判斷組成,其中,兩個是前提,一個是結論。人們把結論中的主項叫作“小項”,把結論中的謂項叫作 “大項”,把在結論中不出現而在前提中出現兩次的那個項叫作“中項”。每個三段論都有兩個前提,人們把包含大項的前提叫作大前提,把包含小項的前提叫作小前提。③正確進行三段論推理的一般性規則對比 規則內容 違規錯誤 違規舉例規則1 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大項、小項和中項) 犯“四概念”的錯誤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眾,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規則2 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 金子都是閃光的,這個東西是閃光的,所以,這個東西是金子規則3 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 犯“大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刑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民法不是刑法,所以,民法不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犯“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形式邏輯是沒有階級性的,形式邏輯是科學,所以,科學是沒有階級性的規則4 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 犯“雙否前提”的錯誤 調查報告不是文學作品,這篇文稿不是調查報告,所以,這篇文稿是文學作品3.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1)聯言推理的方法推理規則 推理有效式 示例肯定聯言判斷,就要肯定任一聯言支 分解式: 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所以,我們要培養身體健康的學生肯定每一聯言支,就要肯定聯言判斷 合成式: 曹操是政治家,曹操是軍事家,所以,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2)選言推理的方法對比 推理規則 推理有效式 示例相容的選言推理 否定一部分選言支,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肯定一部分選言支,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否定肯定式: 或者是你說錯了,或者是我聽錯了,你沒說錯,所以,是我聽錯了不相容的選言推理 肯定部分選言支,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肯定否定式: 同學們要么選文科,要么選理科。張寧選了文科,所以,張寧沒有選理科否定部分選言支,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否定肯定式: 同學們要么選文科,要么選理科。張寧沒選文科,所以,張寧選了理科(3)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規則 推理有效式 示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 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肯定前件式: 如果能摸到籃圈,就允許加入籃球隊,小李摸到了籃圈,所以,小李被允許加入籃球隊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否定后件式: 如果能摸到籃圈,就允許加入籃球隊,小李沒被允許加入籃球隊,所以,小李沒摸到籃圈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否定前件式: 只有刻苦學習,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小王不刻苦學習,所以,小王沒考上理想的大學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肯定后件式: 只有刻苦學習,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小王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所以,小王刻苦學習了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 肯定前件式: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邊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 否定前件式: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邊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 肯定后件式: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邊三角形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 否定后件式: 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當且僅當,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邊三角形考向四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1.歸納推理及其方法(1)歸納推理的含義及其種類①含義:以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這種推理形式叫作歸納推理。②種類:依據前提所涉及認識對象的范圍,歸納推理分為不完全歸納推理和完全歸納推理。a.如果歸納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認識的全部對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歸納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b.如果其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完全歸納推理。完全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保真關系,它不屬于邏輯推理分類中的或然推理。(2)歸納推理的方法①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可靠的條件:斷定個別對象情況的每個前提都是真實的;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遺漏。②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可靠程度的方法:在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尋找因果聯系。人們常用的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等。2.類比推理及其方法(1)類比推理的含義及客觀依據①含義: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②客觀依據:客觀事物及其屬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事物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2)類比推理的常用方法①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仿生學所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擬方法。它專門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構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進的技術裝置。從思維方法的角度看,模擬方法是一種類比推理方法。②從思維的角度說,類比推理既可以在對象的要素和結構之間進行類比,也可以在對象的功能之間進行類比,還可以從導致事物某種功能的條件方面進行類比。(3)提高類比推理可靠程度的要求①類比的根據越多越好。前提中確認對象的相同或相似屬性越多,意味著它們所屬的類別可能越相近,結論的可靠性越高。②作為類比推理根據的相同屬性越是接近本質屬性,相同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③前提中確認的屬性不應該有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一旦前提中出現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就不能推出結論。解答策略1.“意義類”主觀題解答策略1.題型介紹“意義”類設問往往以“意義”“作用”“影響”等詞語為題眼,要求學生對材料中所呈現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義、所具有的作用或所產生的影響作出具體分析。此類設問的指向都比較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分析“意義”,所以審題的難度相對較小。但具體答題過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識,或要從什么角度來分析意義,在設問中往往是沒有明確說明的,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綜合分析,所以對學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2.解題規律解答“意義”類設問的題目,關鍵是找到答題的切入點。找準答題的切入點,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答“意義”類設問可從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點。第一,根據設問的主體分析其意義。即分析設問中的事件或措施對“誰”有意義。政治生活中常見的主體有黨、國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經濟生活中的常見主體有消費者、經營者、企業、國家、勞動者等。另外,有時我們還可把主體擴大,如有些題目中可考慮對“農民”的意義、對“農業”的意義、對“農村”的意義、對“產業結構”的意義、對“國民經濟”的意義等。總之,考慮意義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對“誰”有意義。第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義。第三,確定范圍分析其意義。在答“意義”類設問時,一般可考慮兩個范圍,一是知識范圍,即把問題分解成“經濟意義”“政治意義”“社會意義”“文化意義”等小問題來分析;二是區域范圍,即考慮對“當地”有何意義、對“國家”有何意義、對“世界”有何意義。當然,很多題目是兩種范圍要結合在一起分析。第四,回歸教材分析其意義。即把設問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尋找答題思路。“意義”類設問在答題過程中學生往往只抓住一個切入點進行分析,極易導致漏答。其實,在具體設問當中,并不一定是一個問題一個切入點的,而是在一個設問中蘊含著多個切入點,需要我們全面考慮,不要抓住一點,不及其余。2.開放性命題答題技巧:(1)仔細審題,領會題意和題目指向。即一方面通過閱讀理解,吃透題意;另一方面要通過思考推斷,弄清題目指向。否則就會答非所問,偏離主題(2)回歸書本,提取基礎知識。一般來說,試題所提供的答案在課本中可以找到存在依據,答案要從書本出發。脫離書本,答案就不會完整。因此,一定要抓住課本,提高課堂效率。(3)多角度思維,擇優選擇答案。回歸書本不等于照搬書本。在解答開放性試題中,要正確運用發散性思維,就試題中的設問,靈活地進行語言表達。在確定好所用的知識點后,還要多方面地擇優選擇答案,做到多層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問題。一定不要拘泥于課本,要走出課堂。擴展延伸1.運用性質判斷常見的錯誤(1)主謂失合。例如,“中學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個判斷的主項“中學生”指的是人,而謂項“階段”指的是時間、時期。二者不是同一個范疇,外延上不可能有任何聯系。這樣的錯誤叫作主謂失合。(2)斷定過量。例如,“所有的金屬都是固體”,這個判斷使用了全稱量詞,是全稱判斷。但事實上,并不是每一種金屬都是固體,如水銀就不是固體。這個判斷的錯誤是量項對主項的限定過大。這種錯誤叫作“斷定過量”。在運用性質判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慎用全稱”。當我們不能確定是否主項中的所有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時,就應當運用特稱判斷。即使客觀上主項中的所有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用特稱判斷表達也沒有錯誤。例如,一個人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是導體的時候,用了“有些金屬是導體”這樣一個特稱判斷,盡管客觀上每一種金屬都是導體,這個特稱判斷也沒有錯。(3)誤用多重否定。最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會用錯。但有時,為了表達強烈的語氣,往往用雙重否定,或者為了特殊的表達意圖,使用三重否定,這時候就應當格外小心。例如,“沒有誰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國家不安定”,這句話等于“誰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國家不安定”,這大概與說話者的本意正好相反。③準確運用性質判斷的要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a.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b.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c.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質”與“量”都準確無誤。(2)正確運用關系判斷①關系判斷的含義、構成a.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叫作關系判斷。b.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表示關系承擔者的叫作關系者項。表示關系者之間關系的叫作關系項。表示關系者項范圍的叫作量項。②準確運用關系判斷的要求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2.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的關系關系 演繹推理 歸納推理區別 思維進程不同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 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對前提真實性的要求不同 不要求前提必須真實 前提必須真實結論所斷定的知識范圍不同 結論沒有超出前提所斷定的知識范圍 除了完全歸納推理,結論都超出了前提所斷定的知識范圍前提與結論間的聯系程度不同 前提與結論間的聯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前提真實,推理形式正確,結論就必然是真的 除了完全歸納推理前提與結論間的聯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結論間的聯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說,前提真實,推理形式也正確,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實的結論聯系 ①演繹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識為前提(演繹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識為前提),則通常要依賴歸納推理來提供一般性知識②歸納推理離不開演繹推理。其一,為了提高歸納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對歸納推理的個別性前提進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這就要用到演繹推理。其二,歸納推理要依靠演繹推理來驗證自己的結論(2)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關系 完全歸納推理 不完全歸納推理區別 考察對象 某類事物的全部對象 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結論與前提的關系 并未超出前提斷定的范圍 超出了前提斷定的范圍結論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為真,推理形式正確,完全歸納推理的前提必然推出真的結論,是必然性推理 是或然性推理,即使前提都為真,結論也未必為真聯系 兩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較小,結論的一般性程度較大典型例題1.科學家們對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各樣的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魚鰓上都有一種能排除鹽分的特殊細胞,叫“氯化物分泌細胞”。正是這種細胞,使得海魚長期生活在海水中而肉卻不咸。這是對各種各樣的海魚進行研究而得出的普遍性結論。這一認識不是一次就能夠完成的。上述事例說明( )①對各種魚的認識是一種完全歸納法 ②人的思維能力可以窮盡對事物的認識 ③對一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多次反復 ④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往往需要反復地“發散—聚合—發散—聚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學家們對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各樣的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魚鰓上都有一種能排除鹽分的特殊細胞,叫“氯化物分泌細胞”。正是這種細胞,使得海魚長期生活在海水中而肉卻不咸。這是對各種各樣的海魚進行研究而得出的普遍性結論。”,對各種魚的認識是一種不完全歸納法,①錯誤。人的思維能力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人的思維能力可以窮盡對事物的認識,說法過于絕對,②錯誤。題干強調科學家們對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種各樣的魚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的普遍性結論不是一次就能夠完成的,體現了對一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多次反復,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往往需要反復地“發散—聚合—發散—聚合”,③④符合題意。故選D。2.某君請客,見三位主客只來了一位,五位陪客只來了三位,便著急地說:“唉,該來的沒來!”陪客一聽,有的坐不住,走了。見主客未到齊,又有陪客走了,他更著急,脫口而出:“不該走的走了!”話音剛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君傻了:“我錯在哪兒?”此君請客失敗啟示我們運用性質判斷要注意( )A.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B.要準確地使用量項C.要準確地使用聯項D.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答案:B解析:ABCD:根據所學知識,運用性質判斷要注意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避免主項和謂項配合不當、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該人愛請客吃飯中語言使用不當,“唉,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走了!”兩句話斷定過量,量項對主項的限定過大,最終錯誤使用量項,所有客人都走了;所以此君請客失敗啟示我們運用性質判斷要注意要準確地使用量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3.北京時間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安全著陸,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狀態良好,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次飛行乘組的選拔除了考評個人思想政治素質、身體、心理、知識技能外,還需要綜合考慮出艙活動對航天員的要求,航天員的飛行經驗、年齡、與任務的匹配性,還有彼此之間的心理相容性和乘組之間的搭配等。從辯證思維角度看,本次飛行乘組的選拔( )①尊重了質量互變規律,加強日常訓練以適應飛行要求②采用了分析方法,對航天員的各方面素質分別進行考察③借助了選言推理,考慮航天員是否具有完成航天任務的能力④運用了綜合方法,全面考慮航天員各方面素質對執行任務的影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對航天員的各方面素質分別進行考察,這是采用了分析方法,故②符合題意。還需要綜合考慮出艙活動對航天員的要求,航天員的飛行經驗、年齡、與任務的匹配性,還有彼此之間的心理相容性,和乘組之間的搭配等,這是運用了綜合方法,全面考慮航天員各方面素質對執行任務的影響,④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尊重質量互變規律,①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借助了選言推理,③不符合題意。故選C。4.植物學家潘富俊將《紅樓夢》這部120回的小說所提及的200多種植物等分為3個部分來研究,對各部分出現的植物數量和每回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斷定《紅樓夢》后40回不是出自曹雪芹之手。他還發現引用植物種類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養,比較得出后40回作者的植物知識遠遜于前0回的作者。潘富俊認為《紅樓夢》后40回肯定不是曹雪芹所作。以下對植物學家的做法認識正確的是( )①采用了分析方法,對小說所提及的200多種植物等分為3個部分來研究②根據類比推理原則,對植物數量進行統計,得出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③運用綜合方法,用各部分出現的植物數量與作者的植物素養對作者綜合推定④借助了選言推理,發現引用植物種類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養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植物學家將《紅樓夢》120回等分為3個部分,對各部分中出現的植物種類數量和每回出現頻率進行統計,得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著體現了分析的方法,①符合題意。因為小說3個部分引用植物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養高低,植物學家得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體現了綜合的方法,③符合題意。材料中植物學家采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得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的結論,沒有體現類比推理與選言推理。②④與題意不符。故選A。5.材料一 把綠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綠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綠色。由此可知,光和植物產生綠色可能有因果聯系。材料二 棉花能保溫,積雪也能保持地面溫度。據測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氣間隙。棉花是植物纖維,雪是水凍成的,它們很不相同,但兩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見,疏松多孔的東西可能有保溫作用。材料三 19世紀期間,人們根據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已知的各個天體對天王星的影響,從而算出了天王星運行的軌道。但觀測發現,天王星實際運行的軌道與算出的軌道有些偏離,由此推斷,此偏離現象是由某個尚未發現的天體的引力造成的。后來果然找到了這個天體,被命名為海王星。分析三則材料分別運用了哪種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并簡要說明理由。答案:①材料一運用了求異法。在兩個場合中,許多情況都相同,只有一個情況不同,即使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綠色,使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綠色。這個唯一不同的情況,有沒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沒有綠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條件和植物產生綠色可能有因果聯系。②材料二運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積雪很不相同,它們之間的差異雖然很多,但在疏松多孔上兩者相同,這一共同點就可能是它們都有保溫作用的原因。③材料三運用了剩余法。天王星實際運行軌道和計算出的軌道之間有偏離,由此推知,這種偏離可能是由某個尚未發現的天體的引力造成的。天王星運行軌道受多種因素制約,排除其中幾種因素之后,剩下來的因素就可能是它產生偏離的原因。解析:本題設問要求分析三則材料分別運用了哪種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并簡要說明理由,同學們在作答此題時,可以先回顧教材中講過的探求因采聯系的方法有哪些,然后結合材料中所給的具作信息,與教材知識進行對應,對每一則材料進行具體分析即可,“把綠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綠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綠色”有沒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沒有綠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條件和植物產生綠色可能有因果聯系,體現了求異法;“棉花是植物纖維,雪是水凍成的,它們很不相同,但兩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見,疏松多孔的東西可能有保溫作用”棉花和積雪差異雖然很多,但在松多孔上兩者相同,這一共同點就可能是它們都有保溫作用的原因,體現了求同法;“觀測發現,天王星實際運行的軌道與算出的軌道有些偏離,由此推斷,此偏離現象是由某個尚未發現的天體的引力造成的”說明天王星運行軌道受多種因素制約,排除其中幾種因素之后,剩下來的因素就可能是它產生偏離的原因,體現了剩余法。變式訓練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處偏遠,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①同一語詞在不同時代定會表達不同概念 ②要區分同一語詞表達不同概念的情況以避免混淆 ③《出師表》中的“卑鄙”與現在的“卑鄙”是交叉關系 ④《出師表》中的“卑鄙”與現在的“卑鄙”是全異關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同一語詞在不同時代也可能會表達相同的概念,①錯誤。材料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處偏遠,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體現得是同一語詞可能會表達不同概念在使用時要避免混淆,故②說法符合題意。材料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處偏遠,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所以《出師表》中的“卑鄙”與現在的“卑鄙”是全異關系,故③說法錯誤,④符合題意。故選D。2.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廢水稀釋后排入海洋,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日本政府還煞有介事地妄圖從“科學”角度證明稀釋過的核廢水對人類并無害處,首相菅文偉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喝下一杯“處理過的核廢水”的提議。對日本政府的錯誤邏輯進行批駁、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①合手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核廢水入海是日本的最佳選擇②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③日本對核廢水入海的解釋違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④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日本違反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核廢水入海并不是日本的最佳選擇,①不選。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②入選。日本一方面認為核廢水在自己領土內會造成嚴重污染,必須處理掉;另一方面又對外宣稱核廢水經過處理后對人類沒有危害,這種既肯定核廢水“有污染”,又肯定核廢水“無污染”的邏輯,違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③入選。選項④與題意不符,④不選。故選C。3.有人認為,一個國家如果能有效率地運作經濟,就一定能創造財富而變得富有;而這樣的一個國家要想保持政治穩定,它所創造的財富必須得到公正的分配;而財富的公正分配將結束經濟風險;但是,風險的存在正是經濟有效率運作的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從上述觀點可以得出以下哪項結論?( )A.一個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富有不可能并存B.一個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有效率運作不可能并存C.一個富有國家的經濟運作一定是有效率的D.一個政治上不穩定的國家,一定同時充滿了經濟風險答案:B解析:運用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推理規則可得出題干的邏輯關系如下:①有效率地運作經濟→富有;②有效率地運作經濟→存在經濟風險→財富不公正分配→政治不穩定;③政治穩定→財富的公正分配→無經濟風險→無法有效率地運作經濟。根據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選言判斷的轉化關系,由③可知,或者政治不穩定或者無法有效率地運作經濟,B正確。否定前件無法否定后件,因此根據①③,無法得出A項結論,A錯誤。由①可知,“有效率地運作經濟”是“富有”的充分條件,C錯誤。由②可知,“存在經濟風險”是“政治不穩定”的充分條件,D錯誤。故選B。4.黑洞到底存不存在,科學家一直在爭論。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就曾說過“黑洞不存在”,但最近中國科學家卻拍到了黑洞的照片,確定新黑洞的存在,排除不存在的理論。對上述材料蘊含的推理認識正確的是( )A.推理錯誤,是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B.推理正確,是相容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C.推理錯誤,是不相容選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D.推理正確,是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答案:D解析:不相容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不相容的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如果否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確定新黑洞的存在,排除不存在的理論”推理正確,是不相容選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C錯誤,D正確。“確定新黑洞的存在,排除不存在的理論”說明“黑洞的存在”與“黑洞不存在”屬于不相容選言推理,AB錯誤。故選D。5.來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剛好碰在一起。他們除懂本國語言外,每人還會說其他三國語言的一種,有一種語言是三個人都會說的,但沒有一種語言四人都懂。現知道:①乙不會說英語,當甲與丙交談時,他卻能替他們做翻譯;②甲是日本人,丁不會說日語,但他倆卻能毫無困難地交談;③乙、丙、丁交談時,找不到共同語言;④四個人中,沒有一個人既能用日語交談,同時又能用法語交談。針對他們的語言,下列選項搭配正確的是( )A.甲日法、乙英德、丙法德、丁日德B.甲日法、乙日德、丙英法、丁日英C.甲日德、乙法德、丙英德、丁英法D.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答案:D解析:D:根據材料信息所給的信息,乙不會說英語,當甲與丙交談時,他卻能替他們做翻譯,甲是日本人,丁不會說日語,但他倆卻能毫無困難地交談,乙、丙、丁交談時,找不到共同語言,四個人中,沒有一個人既能用日語交談,同時又能用法語交談,可知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D符合題意。A:根據乙不會說英語,當甲與丙交談時,他卻能替他們做翻譯,可知乙不會說英語。A不符合題意。BC:當甲與丙交談時,需要翻譯,說明甲丙沒有共同語言。BC不符合題意。故選D。6.疫情兇猛襲來,一個個逆行者默默守護著社會運轉的“毛細血管”,給人們帶去便捷和安心。他們用實際行動匯成一句話:“如果我們上下齊心,就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由此我們可以推出下列判斷必然為真的是( )①我們未上下齊心,因此,我們有克服不了的困難②我們上下齊心,所以,我們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③我們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所以,我們上下齊心④我們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因此,我們未上下齊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本題考查的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該推理的規則是“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①違反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的推理規則,錯誤。②:符合“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的推理規則,②正確。③:違反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推理規則,③錯誤。④:符合“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推理規則,④正確。故選D。7.英國醫生約翰·斯諾的“污水理論”開啟了流行病學研究的歷史。1854年,倫敦爆發了大規模的霍亂,約翰·斯諾發現,大多數死亡病例都曾經飲用同一個水泵汲取的水,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沒有感染霍亂。后經調查,下水道的廢水污染了那個水泵,從而引發了霍亂。以下哪一選項是約翰·斯諾的推理沒有運用的方法或原則( )A.在被研究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都存在的因素很可能是該現象的原因B.當被研究現象變化時,同步發生量變的那個因素很可能是該現象的原因C.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都不出現的因素很可能不是該現象的原因D.在被研究現象出現的場合與該現象不出現的場合之間的差異很可能是該現象的原因答案:B解析:ACD:約翰·斯諾的推理是求同求異并用法。第一次求同,從正面組各個場合的先行情況中找出共同的那個情況,即大多數死亡病例都曾經飲用同一水泵汲取的水,即死亡出現的場合都存在飲用同一水泵汲取的水,該水泵很可能就是原因,其推理方法即A項所描述的。第二次求同,從反面組各個場合的先行情況中也找出一個共同情況,即沒飲用這一水泵汲取的水的人最初沒有感染霍亂,即死亡不出現的場合都不出現這一水泵汲取的水,即“不是這一水泵汲取的水”可能不是死亡的原因,其推理方法即C項所描述的。第三次求異,對比以上兩組事例,可得出飲用這一水泵汲取的水很可能就是死亡的原因,其推理方法即D項所描述的。以上都是從先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的出現與不出現來判明因果聯系的。ACD不符合題意。B:“當被研究現象變化時,同步發生量變的那個因素很可能是該現象的原因”所用的共變法卻是從先行情況與被研究現象的數量或程度的變化來判明因果聯系的,在約翰·斯諾的推理中沒有運用該方法,B符合題意。故選B。8.《莊子·至樂》記載,魯侯把飛到魯國城郊的一只海鳥看做神鳥,就用招待貴賓的辦法,把它迎到廟堂里,獻酒供奉。海鳥被嚇得驚慌失措,不吃不喝,三天之后就死了。魯侯以己之所好,推之于鳥( )A.運用了歸納推理,從個別到一般,是必然推理B.運用了歸納推理,從一般到一般,是或然推理C.運用了演繹推理,從一般到個別,是必然推理D.運用了類比推理,從個別到個別,是或然推理答案:D解析:D:類比推理通過對兩個或兩類研究對象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或相似點,并以此為依據,把對某一個或某一類對象的有關知識和結論,遷移到另一個或另一類對象(人們要研究的對象)上去,從而推論出它們的其他屬性或規律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結論;或者由兩個對象的規律相似,而推論出它們的屬性相同或相似的結論,題干符合類比推理,D應選。AB:歸納推理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歸納推理屬于或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確,結論未必真,由此可知,AB說法錯誤,不選。C:演繹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演繹推理,屬于必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確,結論必然真,由此可知,C說法錯誤,不選。故選D。9.有的魚,肚子里有個鰾,魚要浮上來的時候,鰾里慢慢地裝滿了氣,鰾脹大了,魚的身體略微變大。魚擺來擺去,就浮上來了。魚要沉下去的時候,鰾里的氣慢慢放出來,鰾縮小了,魚的身體略微變小。魚擺來擺去,就沉下去了。這個道理啟發人們發明了潛水艇。對該推理的作用認識正確的是( )A.該推理是從一般到一般、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B.科技人員通過類比推理,開啟思路,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是從類比推理開始的C.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D.類比推理對于人們提出新思想、新設計具有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B:該類比推理主要說明了其在科技的發現和發明中的作用,故應選B項。A:選項A僅指類比推理的邏輯屬性,故A不選。CD:選項CD兩項分別講了類比推理在論證說理和思維創新中的作用,與題干不符,不選。故選B。10. 在某一電影拍攝現場,導演與一位演員有一段對話:導演:“快開始了,怎么還不做準備?”演員:“拍醉酒場面,不給來點真酒,我們不能進入角色。”導演:“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場面嗎?”演員:“當然。”導演:“那下一場拍服毒鏡頭怎么辦?那你豈不是真的要服毒了?”導演話音剛落,演員馬上乖乖地去做準備了。材料中的導演在對話中運用了什么樣的推理方法?這種推理方法的現實意義是什么?答案:(1)運用了類比推理方法。(2)類比推理是思維創新的前鋒:①類比推理在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中具有前鋒作用。歷史上,許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是從類比推理開始的。②在日常論證說理中,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難,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導演根據演員的觀點與邏輯,巧妙地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得出了“要演服毒鏡頭,就要真的服毒”的謬論,讓演員無可置辯。解析:設問要求分析材料中導演在對話中運用了什么樣的推理方法以及這種推理方法的現實意義,該問題設置有兩個小問題,即“導演在對話中運用了什么樣的推理方法”、“導演在對話中運用了的推理方法的現實意義”,分別屬于概括類和意義類試題。考生在解答此題時,首先要明確此題的知識范圍為遵循形式邏輯的要求的相關知識,屬中觀考查。然后結合材料中導演的具體對話進行分析。對于第一個問題,根據材料中“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場面嗎?”“那下一場拍服毒鏡頭怎么辦?那你豈不是真的要服毒了?”導演從“喝酒”推理出“服毒”,考生可直接概括出導演運用了類比推理方法。對于第二個問題,考生根據第一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和教材理論知識,分別從類比推理對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中的作用;類比推理對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難、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中的作用兩個角度進行具體分析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