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屆高考一輪復習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考綱考情分析思維導圖易混易錯1、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哲學范疇( )點撥: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 “客觀實在”不同于“客觀存在”,“客觀實在”的東西一定是物質,“客觀存在”的東西既可能是物質,也可能是意識。2、物質是物質具體形態的總和( )點撥: 物質是從物質具體形態中概括出來的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3、生產力是客觀的,生產關系是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而是主觀的( )點撥: 生產力是客觀的,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經濟關系,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由生產力決定。4、物質的唯一特性是運動。( )點撥: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5、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形而上學的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唯心主義觀點( )點撥: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6、“承認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點撥:“承認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晝夜循環,水往低處流,地球圍繞太陽運轉,都是自然規律( )點撥:上述現象不是規律,而是規律的表現形式。8、規律是客觀的,因而規律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 )點撥: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能隨意改變規律,但規律會隨著物質運動形式的改變而改變,其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都是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9、人不能違背規律,但可以創造、制定、廢除、改變、消滅規律( )點撥: 人不能違背規律,也不能創造、制定、廢除、改變、消滅規律,但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核心突破考點一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概念1、世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意識,物質概念(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要求: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其構成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要求: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一切從社會實際出發(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2、物質的概念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是指物質的客觀性,無論人們是否感覺到,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是指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認識、所反映(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萬事萬物的唯一共性,物質和意識的唯一區別。疑難解析:哲學上的物質不等于具體的物質形態注意:物質的屬性不等于唯一特性、物質還有根本屬性、其它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 ≠ 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 客觀實在;物質的固有屬性是: 運動區分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真題演練(2014·課標Ⅱ·20)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該片在電視臺播放后引起了極大關注,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食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從美食中體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蘊,表明( )①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總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統一于人的實踐 ③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沒有固定界限和本質差別 ④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A.①② B.① 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總結: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重點把握)【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反對從主觀出發,反對“上帝創世說”。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方法論】要尊重、順應、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真題演練【2021全國乙卷】19.著名書畫家黃賓虹觀察自然深有領悟,以自然之理來詮釋筆法.如“平”似風吹水動、一波三折;“圓”如行云流水、宛轉自如;“變”像山有起伏顯晦、水有緩急動靜。在藝術實踐中感情自然,令黃賓虹藝術精進。這表明( )①藝術之理與自然之理相契合②悟出自然之理就能提升人的藝術造詣③藝術造詣水平取決于主體的感知能力④效法自然是提升藝術造詣的重要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考點二 :物質是運動的:含義,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它與具體運動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原理】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錯誤觀點。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原理】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既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真題演練(2018年高考江蘇卷政治25)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時代,傳統手工藝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它不僅可以通過動手重新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而且可以強化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由此可見A. 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B.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C. 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D. 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答案】B考點三 :運動是有規律的:含義,基本特征,尊重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與現象的區分規律與規則的區分下列哪些屬于規律?(1)左眼跳災,右眼跳財(2)新陳代謝(3)價值規律(4)彗星、地震預示國家衰敗(5)蘋果落地(6)萬有引力(7)疫情期間,口罩價格暴漲(8)價值規律(9)守株待兔(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1)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答案】(2)(3)(6)(8)(11)2、規律的基本特征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普遍性: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一: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方法論二: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注意:①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②規律不等于規律現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現。③規律的客觀性,說明規律無好壞之分。④規律一定是一種聯系,但聯系不一定都是規律。⑤規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⑥規律不能等同于定律、規則、法律、規定等,前者是客觀的,后者都是主觀的,是對前者的反映。人們可以認識/發現/遵循/把握/利用規律,但不能創造/改變/發明/改造/消滅規律。總結:【原理】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真題演練(2020·全國卷Ⅱ)習近平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規律。這說明( )①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規律才能避免主觀盲動 ③根據規律特點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 ④按規律辦事就不能改變其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為其尊重了客觀規律,這說明只有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利用規律造福人類,故②③符合題意。認識規律是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說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故①錯誤。人們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使事物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故④錯誤。故選C。疑難解析:主觀能動性1.主觀能動性的含義:想:人類能動的認識世界做:實踐活動,能動的改造世界精神狀態:意志、干勁、決心等——對比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規律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在規律而前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于人類。注意:主觀能動性不等于意識的能動性雖然想、做、精神狀態與意識能動地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著高度契合。但主觀能動性還包括實踐,意識的能動性不包括實踐,只不過需要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3、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真題演練(2021年廣東卷,15)冰壺被人們喻為“冰上國際象棋”,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比賽項目。作為一種以隊為單位、在冰上進行的投擲性競賽項目,它要求隊員融為一體,機智應對,不僅考驗參與者的體能,展現動靜之韻,更考驗參與者的智慧,展現取舍之道。由冰壺運動之美可折射出的哲理是①只有尊重規律才能認識和利用規律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影響整體的功能③人的自主選擇是實踐取得成功的基礎④實踐水平的提高取決于認識水平的提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2020·全國卷Ⅲ)“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這一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可以改變的是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毛澤東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鄧小平說:“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人們在時間規律面前要“爭”,要“抓”,其哲學依據是( )①時間的價值因人而異,沒有客觀性 ②承認時間規律的客觀性是科學利用時間的前提 ③時間規律的普遍性決定了人們對待時間態度的統一性 ④時間的流逝是客觀的,對時機的把握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時間的流逝是客觀的,人們在時間規律面前要“爭”,要“抓”,如果不抓,時間稍縱即逝,這體現了人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時間,②④符合題意。時間的價值是由時間自身的屬性和人的需要決定的,具有客觀性,①錯誤;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是統一的,③錯誤。【典例】(2020·山東卷)近年來,中國科幻作家兩次獲得國際科幻界頂級榮譽——雨果獎,國產科幻電影也收獲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越來越多的“未來感”不斷涌現。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園等科幻作品中許多看似天馬行空的設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源頭。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世界級未來學家、科技作家頻繁到訪中國,他們踏上中國的土地,更多的是為了尋找一種未來發展的可能,因為中國在許多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億萬人民追逐夢想的腳步中,可以聽到時代的脈動,看到潮水的方向。“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結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參考答案】:物質決定意識,每個時代的意識都是對當時客觀現實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能夠在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推測未來;科幻作品基于現實,在合理想象中描繪未來世界。素養提升1.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別人思想工作時常常要說“不忘本來”,“本來”在哲學上屬于“客觀存在”范疇,是指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從哲學角度看,這體現了( )①意識具有第一性②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客觀性③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④物質和意識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了“事物及其產生、發展的本源、來源和背景”,其實是強調了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客觀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②③正確,故選C。①不選,因為物質是第一的。④不選,因為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質。2.當人們仰望星空時,很少有人想起來,星光來自過去,每顆星星與地球都有著遙遠的距離。璀璨星空,是不同時期的不同星體的拼圖,然而,人們卻總是認為這些星星是在同一時刻,甚至是此時此刻的景象。以下認識正確的是①浩瀚星空既是相對靜止的,又是絕對運動的( )②未經探索與驗證過的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③宇宙是復雜的,思維更能讓人接近它的本質④除了此刻的思維,其他一切存在都是過去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②錯誤,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未經探索與驗證過的世界,也是可知的;④錯誤,這一觀點否定了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3.英國詩人雪萊在《無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兒喜愛歡悅/明天,就會凋謝/我們希望長駐一切/誘惑你,然后飛逸/什么是人間的歡樂/那是戲弄黑夜的電火/像閃光一樣短促”。下列與詩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B.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C.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D.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答案】B【解析】抓住題干中的“今天,花兒喜愛歡悅/明天,就會凋謝”“像閃光一樣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B與之類似,都否認了相對靜止。A、C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不選。D體現了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不選。4.“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的意思是感慨光陰不能停留,就像流水一樣消逝。其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②人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④人在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體現了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事物運動的規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①③符合題意;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認識和利用規律,②錯誤;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④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