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高考一輪復習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考綱考情分析思維導圖易混易錯1、意識是主觀的也是不真實的。( )點撥: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而形式是主觀的,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意識,其內容是真實的。2、意識是移入人腦的客觀存在;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點撥: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能動的反映,不是客觀存在的移入;正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錯誤的意識是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點撥: 人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夠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但意識本身不能改造客觀世界。4、意識是大腦特有的機能( )點撥: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其他動物也有大腦,但其他動物沒有意識。5、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互相制約的( )點撥: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主觀能動性不能制約客觀規律。6、意識促進事物發展。( )點撥: 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發展。7、要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點撥:應為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上述觀點犯了唯心主義錯誤。8、物質與意識相互依賴、不可分割。點撥: 意識離不開物質,意識依賴于物質,但物質不依賴于意識,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核心突破考點一 :意識的本質:起源,生理基礎,內容,物質決定意識理解: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特別提示:①意識依賴于物質,并不意味著意識是對物質的被動反映;②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并不意味著有了人腦就一定有意識;③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真題演練(2016年全國高考全國3卷23)中國舊體詩多以中原及周邊地區的生活為題材。進入近代,隨著人員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舊體詩出現了反映西方社會的內容,如“地冷宜親火,樓高可摘星”反映倫敦的陰冷氣候和城市風貌:“開函喜動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給遠方親人帶來的喜悅。從中國舊體詩內容的變化可以看出①意識內容的變化本質是人的反映方式的變化②沒有被反映著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識的內容③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④意識內容的變化根源于社會生活實踐的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考點二 意識的能動作用: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的特點),能動的改造世界注意:區分意識的特點 (1)目的性側重于行動目標、方式和步驟的確定,區別動物無目的的本能活動。(2)自覺選擇性強調意識對象的選擇。(3)主動創造性突出反映意識反映的程度。注意:意識不能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而是通過指導人們實踐才能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意識對人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包括兩方面內容: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區分意識的反作用、能動作用及主觀能動性理解意識的能動作用需注意的要點①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類特有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意識的能動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制約。②只有正確的意識才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而不可以籠統地表述成“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③不能把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理解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它必須經過“實踐”這一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實踐是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物質)的必經途徑。真題演練(2019·江蘇卷)兩條小魚遇到一條大魚,大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小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一條: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魚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太長時間,已不知道“水”是什么。從哲學角度看這是因為A.認識具有無限性 B.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C.認識具有反復性 D.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答案】D(高考天津卷,T10)內蒙古興隆溝遺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體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豐富的紅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專家依據發現陶人的區域、供奉的房間以及服飾佩戴,確定這尊陶人的身份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將其稱為“中華祖神”。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 )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可以揭示歷史之謎B.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個理想的事物C.人的認識受自身立場、觀點、方法等因素的制約D.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和主體差異性【答案】A(2021年廣東卷,12)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講到,19世紀歐洲一些神靈研究者聲稱自己具有讓人返老還童、改形換貌、招魂降神以及點石成金等超意識能力,對這些“超意識能力”評價正確的是( )①夸大了意識的能動性②肯定了人類具有穿越到神靈世界的能力③無視了物質的決定性④說明人類意識具有不受限制的創造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原理】(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3)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統一。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促進作用(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方法論】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統一。考點三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注意:(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前者是唯物的,后者是唯心的。(2)從實際出發≠從個別事實出發,因為實際往往是多個事實的有機統一。(3)從實際出發中的實際,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要在動態中把握。(4)不能認為物質和意識不可分,前者可以脫離后者存在,后者不可以脫離前者而存在。真題演練(2021年全國甲卷,23)習近平指出,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①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把握規律、做好工作的前提②只有把握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才能推動實踐發展③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④社會歷史中的事物的聯系是人有意識地建構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2020天津,10,3分)習近平總書記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來闡述問題,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全面協調、堅持調查研究等。上述方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應正確的是( )A.堅持實事求是——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B.堅持問題導向——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C.堅持全面協調——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D.堅持調查研究——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答案】A[2019 高考全國卷Ⅰ,T40(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走進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傳統村落,我們能夠欣賞風格獨特的民居建筑、豐富多樣的村鎮空間格局,品味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俚語方言、家風家訓、鄉約鄉規、民情風俗,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韻味。傳統村落承載著絢麗多彩的農耕文化,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情感記憶和綿遠鄉愁,是我國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不少傳統村落因 缺少產業支撐,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不能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導致人口流失嚴重,甚至出現“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時修繕和維護,自然毀損嚴重;傳統工匠越來越少,傳統建筑工藝、傳統藝術日漸失傳;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無視傳統村落的自然、歷史、文化等個性化特征而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對傳統建筑、歷史風貌造成破壞性影響,導致“千村一面”。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村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2012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傳統村落已被列為保護對象。(注: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保護、傳承和利用傳統村落需要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結合材料,運用意識能動作用原理對此加以說明。辯證唯物論原理、方法論總結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1、世界的物質性(世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概念、物質決定意識2、物質與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運動與靜止的關系3、規律與能動性(運動是有規律的):含義、基本特征、尊重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1、意識的本質:起源、生理基礎、內容、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2、意識的作用: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的特點、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二重性),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辯證唯物論主干知識: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思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唯意志主義。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統一。素養提升1.漫畫《總結的時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要堅持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B.要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C.看問題要善于抓住主流 D.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答案】D【解析】該漫畫諷刺了一些人在總結工作時夸大成績縮小缺點的現象,這從哲學上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故選D。漫畫中的這種錯誤做法也是在價值觀導向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下的選擇,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正確意識的指導)作用,A錯誤,B不符合題意。看問題要抓住主流,但是成績不一定是主流,總結工作要實事求是,C錯誤。2.在閩東時,為讓當地民眾擺脫貧困,習近平殫精竭慮,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的“山海經”。如今,閩東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正是得益于大念“山海經”。這里的“山海經”反映的唯物論道理是( )①客觀的實際是我們行動的重要依據②正確的理念是實踐活動的基礎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必須遵循的思想方法④發揮主觀能動性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該漫畫諷刺了一些人在總結工作時夸大成績縮小缺點的現象,這從哲學上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故選D。漫畫中的這種錯誤做法也是在價值觀導向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下的選擇,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導向(正確意識的指導)作用,A錯誤,B不符合題意。看問題要抓住主流,但是成績不一定是主流,總結工作要實事求是,C錯誤。2.在閩東時,為讓當地民眾擺脫貧困,習近平殫精竭慮,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的“山海經”。如今,閩東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正是得益于大念“山海經”。這里的“山海經”反映的唯物論道理是( )①客觀的實際是我們行動的重要依據②正確的理念是實踐活動的基礎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必須遵循的思想方法④發揮主觀能動性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解析】 ②錯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③屬于辯證法,不符合題目要求。3.當前,鄉村教育空殼化現象日漸嚴重,師資生源不斷“流失”,為此教育部、財政部開展“銀齡講學計劃”,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優秀退休教師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講學,以彌補鄉村師資短缺。這一計劃( )①是意識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 ②體現了人體生理活動受到意識控制③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表現 ④是重視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題干沒有涉及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和控制作用,②不選。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屬于唯物主義,夸大意識能動作用才是唯意志主義,④錯誤。4.一些科技前沿研究顯示,通過可穿戴設備,人腦的腦電波可能被破譯,而人腦通過直接連通電腦,從而獲得更強大的智能,也可能在十年內得以實現。如果這種“可能”成為現實,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破譯腦電波可解開意識產生之謎 B.人腦與電腦直接連通離不開實踐C.電腦可以部分取代人腦進行思維 D.人腦的智慧很大程度上來自電腦【答案】B【解析】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上述“可能”成為現實,顯然離不開實踐,B項正確。人們已經掌握意識的產生過程,且破譯腦電波與意識的產生無關,A項不選。思維是人類特有的活動,C項錯誤。人類智慧來自實踐,D項錯誤。5.在中國古代意象系統中,“柳”是一種具有特定美學意義的意象。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出現這些對“柳”的認識的原因是( )①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②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③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④人的主觀世界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出現對“柳”的不同認識,體現了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映象,②④當選。①③不是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