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2政治高考必備核心知識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唯物論、認識論)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唯物論)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人們利用、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功是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觀屬性與規律為前提的。 方法論:要尊重、保護自然,合理地利用、開發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2.物質的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注意:(1)物質的客觀性:指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承認,是否認識,它都客觀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客觀實在”≠ “客觀存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是萬事萬物共同的本質,是物質和意識的唯一區別,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客觀存在”=物質現象+精神、意識現象 3.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區別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 有生有滅、暫時存在聯系 哲學上的物質是從各種物質具體形態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哲學上的物質。哲學上的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物質寓于具體物質形態之中),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總結 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 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就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原理:(1)從其產生來說: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的作用: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2)從其構成來說: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3)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 方法論:要從國情省情市情出發,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時代潮流,與與時俱進。2.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物質性原理) 原理:(1)自然界是物質的。(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第二框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一、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1、運動的含義: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自然界是運動變化的、人類社會是運動變化的、人的思維也是運動變化的。3、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運動 物質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強調運動)(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強調物質)錯誤傾向 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 刻舟求劍 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 仁者心動4、靜止的含義(兩個方面)(1)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暫時的)(2)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相對的、有條件的) 5、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區別 聯系角度 含義 特點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運動 整個物質世界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靜止 物質的具體存在方式 性質相對穩定;位置或運動狀態相對穩定 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注意 只承認相對靜止而否認絕對運動 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 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二、運動是有規律的1、規律的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固有的:規律不是主觀想象的聯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本質的:規律不是現象的聯系,而是本質的聯系。必然的:規律不是偶然的聯系穩定的:規律不是時有時無、多變易逝的2、規律的特征(1)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2)普遍性: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一: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方法論二: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第一框 意識的本質一、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意識的起源來看)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一切物質都具有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2)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1)人的意識是從動物的心理發展而來的,但純粹的動物心理并不會自發地形成意識。(2)勞動和社會交往的作用: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的生理基礎)1、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2、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三、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內容)1、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內容是客觀的)正確的意識——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如黨的方針、思想、路線、定理)錯誤的意識——歪曲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宗教、鬼神、法輪功。)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形式是主觀的)意識不像照鏡子一樣對客觀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映。正確的意識、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小結:1.意識的本質(1)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3)從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結論: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2.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第二框 意識的作用一、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反映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2、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1)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2)從深度看,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跨度看,意識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可以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二、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反作用1、原理:(1)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的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們的活動引入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2)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保持昂揚向上的良好的精神狀態,用正確的意識、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小結:意識能動作用原理(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奮進,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保持昂揚向上的良好的精神狀態,用正確的意識、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2、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方法論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用正確的意識、科學理論指導實踐。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是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2)規律的客觀性。——(方法論)實事求是3、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要求(1)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2)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3)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兩個結合)(4)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兩個反對)拓展提升: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關系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別 含義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特殊性側重 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 按客觀規律辦事,反對違背規律 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反對“一刀切”角度 唯物論角度 辯證法角度聯系 ①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表現 小結: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1)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2)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第六課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認識論)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一、實踐及其特點1、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主體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動物的本能活動不是實踐對象 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性質 實踐是一種改造活動,是連接主觀與客觀的橋梁,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最基本)、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自然科學實驗和社會科學實驗)2、實踐的特點特點 理解 側重點客觀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社會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 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社會性,強調實踐受橫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強調實踐受縱向因素的影響聯系 三個特點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提醒: ①盲目的實踐是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無目的、無意識的活動。 ②區分實踐的特點與意識的特點: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b.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意識不能直接改造客觀世界。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決定認識的表現表現 理解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③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不是唯一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提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 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 理 方法論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提醒:意識與認識的關系 ①區別: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對應。 ②聯系:它們都來源于實踐,內容都是客觀的,都對實踐產生一定的影響,二者都有正確、錯誤之分。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一、真理是客觀的1.真理及其特點(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特點特征 理解 方法論客觀性 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 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條件性 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說明,真理和謬誤有嚴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要求我們堅持發展真理,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具體性 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脫離歷史條件照搬認識,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提醒: ①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②真理的具體性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真理的條件性是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來說的,強調橫向的變化。2、真理與謬誤二者關系 ①對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二者有著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②統一: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方法論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3、為什么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人們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原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有不同的認識。對同一個事物只能產生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一個。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1、認識的特點(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原因) 含義 原因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上升性 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