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入門基礎知識學習書法起源倉頡造字倉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后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何謂“書法”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何謂“書體”書體是由于漢字的出現,隨著字體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最后從字體中分離出來,獨立成義并逐漸豐富的具有各自獨特面目和獨特風格的漢字書寫體系早期書體即指字體,如甲骨、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等。隋唐以后,書體的義意又擴展到書法藝術的風格上,如唐之歐體、顏體、柳體。二、寫字與書法的區別:寫字的定義:用正確的方法用筆寫出規范的中國漢字。書法的定義:用筆寫出的漢字上升到一個藝術層面。篆書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字形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圓融渾勁,古茂雄秀。隸書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曹全碑》曹全碑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碑身兩面均有隸書銘文,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風格秀逸多姿,結體勻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楷書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黃庭經》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行書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姨母帖》字體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保留隸書痕跡較重,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草書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王羲之的草書,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釘截鐵,干凈簡捷,從容不迫。執筆法永字八法: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測下)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3、豎為努(同努)4、鉤為趯(躍的樣子,同躍)5、提為策(茹策馬之用鞭)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8、捺為磔(筆鋒開張之意)寫字的正確姿勢:1、雙腳自然平放2、全身重量平均座落臀部3、腰干挺直,不倚桌4、前臂平放桌面,左掌五指自然分開平置以固定或移動簿本5、兩肩持平、頭部端正6、眼與簿面距離保持三十五厘米以上硬筆書寫正確的握筆方法:1.采用三指執筆法,具體要要求是右手執 筆,大拇指、食指、中指在內側右下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彎曲。2.筆桿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處,筆桿和紙面呈45—60度左右,眼睛需能看到筆尖。執筆要做到“指實掌虛”就是手指握筆要實,掌心要空,這樣寫起來才能容易運筆。學好書法的方法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還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抄寫是看著字帖寫學著字帖寫,不求速度和數量,一筆一劃的體會。日常書寫時要有書法意識卷面意識。橫畫——筆畫之母實筆起筆中鋒行筆提筆回鋒長橫的寫法從起筆到收筆經歷了一個由重到輕,而后由輕到重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它的筆畫有一個明顯的強弱變化,使得筆畫顯得有生命。一、起筆的要點:點、帶、轉二、行筆的要點:中鋒鋪豪書寫要點:全身之力奔赴筆端講究氣勢和筆力三、收筆的要點:提、折、回注意要點:1.練習長橫要注意不同橫的寫法(粗細),能提高書寫時的筆力。2.練習橫畫要多練習長橫,能提高寫字的穩定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