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氣 §2.2 天氣和氣溫 班級 組別 姓名 評價 【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實現以下目標: 1.了解天氣的概念及其主要組成要素 2.了解氣溫的概念及其測量 3.了解氣溫和人們的生活及其他生物的關系【學習重點】:天氣的概念及氣溫的測量【學習難點】:測量氣溫的常用儀器和方法,百葉箱的作用【導學】:諺語——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蛤蟆叫,大雨不久就來到.你注意過嗎,在什么情況下蜻蜓會飛得很低?螞蟻搬家又預示著什么? 可見,許多動物的行為都與天氣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那么天氣是什么呢?【課前自學、課堂交流】天氣是什么天氣是由哪些要素組成的呢?什么叫做天氣?先請大家看一則天氣預報:今天傍晚到后天,晴到多云;明天早晨最低氣溫(13—15)℃;今天早晨最低氣溫13.9℃;明天白天最高氣溫(25—27)℃;今天白天最高氣溫28℃.明天森林火險5級,極易引起火災,林區禁止一切野外用火.沿海大風警報:北到東北風5-6級,陣風7級;明天6級陣風,7-8級.對此次天氣預報的信息進行篩選、分類. 白天到夜間:晴轉多云,午后有短時間陣雨;風向:偏北;風力:2級,午后加大到3-4級;氣溫:最高32℃,最低26℃;相對濕度:最大80%,最小55%.從這則天氣預報中,我們可以看出組成天氣的要素都有哪些?1.天氣是由許多要素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 、 、 、 和降水.2.定義: 近地面的 、 、 等要素的綜合狀況稱為天氣.特點:多變,短時間.如:刮風、下雨、雷電等都是天氣現象.【補充】氣候:是指某一地區多年的天氣特征.特點:穩定,長時間.如:北京的氣候特征是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討論】在以下詞語中:①陰轉多云 ②冬暖夏涼 ③鵝毛大雪 ④秋高氣爽 ⑤和風細雨 ⑥長夏無冬 ⑦冬雨夏干 ⑧雷電交加,描述天氣的有 ( ) A.①③⑤⑧ B.②③④⑧ C.①③④⑤⑧ D.①③④⑤⑦⑧氣溫氣溫的含義:______________稱為氣溫,它是用來描述當地空氣的__________.氣溫是構成天氣的基本要素.氣溫的測量:氣溫的測量工具是__________.我國常用的氣溫度量單位是_________( ).在氣象觀測中,除了使用普通溫度計定時測量氣溫外,還要使用______溫度計和_____溫度計分別測量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思考】一天中的氣溫是不斷變化的,根據你的生活 經驗以及結合右圖說說,一般氣溫的最高值出現在 ,氣溫的最低值出現在 .其原因是與太陽輻射和大氣散熱等因素有關. 在氣象觀測中,溫度計通常放在一個漆成白色的百葉箱里.【思考】分析下面數據,思考為什么氣象觀測中要把溫度計放在百葉箱里? 用溫度計分別測量百葉箱內和百葉箱外的氣溫.時間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溫度(百葉箱內)?18.2℃?21.8℃?22.6℃?16.4℃溫度(百葉箱外)?20.3℃?25.7℃?26.6℃?17.4℃根據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1)百葉箱內的氣溫比箱外 ;(2)百葉箱內的溫度波動比較 ,所以更能反映真實的氣溫.小結:百葉箱是安置測溫儀器的防護設備,作用是防止太陽隊儀器的直接輻射和地面對儀器的反射,保護儀器免受降水強風等天氣的影響,又能使儀器的感應部分有適當的通風,從而真是地反映外界空氣的溫度及溫度變化。百葉箱一般安裝在離地面1.5米的高度的地方。4、氣溫與人類生活和其它生物的關系非常密切(結合圖2-10).(1)人類的生活方面: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氣溫是 ℃,氣溫在35℃或35℃以上人就感覺炎熱,氣溫在0℃下人就感覺到寒冷. (2)人類的生產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凍;農作物有各自最適宜的生長溫度;(3)生物的行為:如氣溫升高,狗的呼吸頻率會加快;青蛙和蛇的冬眠;樹木冬季落葉等.【討論】1.夏天來臨時,家里常用哪些方法來抗高溫?冬天來臨時,家里常用哪些方法來御寒?2.高溫和嚴寒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的收獲:【課堂檢測】1.下列敘述中,描述天氣的是 ( )A.海南島長夏無冬 B.塔里木盆地終年干燥少雨 C.云南昆明四季如春 D.夜來風雨聲2.下列動物的行為與氣溫的變化有關的是 ?。? )A.蛇的冬眠 B.公雞的啼鳴 C.知了的鳴叫 D.企鵝的游泳3.至今我國所測得的最低氣溫是1969年2月13日漠河-52.3℃,請同學們推斷測量的儀器是 ( )A、體溫計 B、酒精溫度計(酒精的凝固點是-117℃) C、水銀溫度計(水銀的凝固點是-39℃) D、煤油溫度計(煤油的凝固點是略低于-30℃)4.某氣象站觀測到當地某天不同時間的氣溫如下表,讀后回答下列問題:時間/點814202氣溫/℃715123(1)該地日平均氣溫是 .(2)該地的氣溫日較差 ( )A.大于15℃ B.等于15℃ C.等于12℃ D.大于12℃【課后反饋】我還有的問題和困惑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