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食物與營養一、七大營養素的作用二、平衡膳食第二節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統2、牙① 牙具有切斷、撕裂和磨碎食物的作用(機械消化)② 口腔中的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它能將淀粉消化變成麥芽糖。3、胃小腸肝臟小結: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二、酶① 酶是生物體細胞制造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種蛋白質② 酶能使食物中的糖類、脂肪、蛋白質變成可吸收的物質,所以酶是生物催化劑③ 人體中有很多種酶: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可將淀粉變成麥芽糖;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可對蛋白質起初步的消化作用;腸液、胰液中有對蛋白質、糖類、脂肪起消化作用的多種酶④ 酶的特點(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可使各種反應迅速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催化效率的107~1013倍)(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學反應;(3)多樣性:酶的種類很多,不同的酶催化體內不同的化學反應。4.酶的相關實驗(1)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催化作用① 實驗目的: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催化作用。② 實驗原理: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淀粉可被分解為麥芽糖。可用碘液進行檢驗,淀粉遇碘液變藍,麥芽糖遇碘液不變色。③ 實驗裝置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催化作用④ 實驗過程與結論A B C步驟 加2毫升1%淀粉溶液加2毫升唾液 加2毫升蒸餾水 加1毫升5%鹽酸溶液+1毫升唾液37℃水浴加熱5~10分鐘加1滴體積分數為0.4%的碘液溶液現象 不變藍 變藍 變藍結論 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催化作用,且需要適宜的pH環境注意:本實驗中B試管起對照作用(2)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① 實驗目的:探究溫度對酶催化作用的影響。② 實驗過程與結論A B C步驟 1 1、2、3號試管分別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 4、5、6號試管分別加入1毫升新鮮的唾液淀粉酶溶液2 1、4號試管放入0℃水中,水浴5分鐘 2、5號試管放入37℃水中,水浴5分鐘 3、6號試管放入70℃水中,水浴5分鐘3 將各組試管中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分別倒入同組的1%淀粉溶液中,搖勻4 放入原溫度的水中,水浴5分鐘5 加1滴碘液現象 變藍 不變藍 變藍結論 溫度是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唾液淀粉酶的適宜溫度約37℃注意:① 步驟中的第2步和第3步順序不能顛倒,因為淀粉酶若不經過相應溫度的預處理,而是先加淀粉酶,3支試管中的淀粉都會被分解,影響實驗結果。② 溫度過低會使酶的活性降低,但當溫度重新回到常溫時酶又可以恢復活性。高溫會破壞酶的結構使酶永久失去活性。③ 過酸或過堿的環境都會破壞酶的結構而使酶永久失去活性。第三節 體內物質的運輸一、血液的組成1.紅細胞(數量最多的血細胞)特點:沒有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盤形。紅細胞內含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血紅蛋白,所以使血液呈紅色。血紅蛋白在氧濃度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與氧分離。人體內紅細胞或血紅蛋白過少時,會引起貧血。功能:運輸氧氣和部分二氧化碳2.白細胞特點:比紅細胞大,呈圓球型,有細胞核,人體內有多種白細胞。功能:能吞噬侵入人體內的病菌,保護人體免受病患。影響:白細胞過少,血液病變;白細胞多,有炎癥。3.血小板特點:沒有細胞核,是最小的血細胞。功能:加速血液凝固,防止傷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細菌入侵的作用。4.血液功能血液具有輸送氧、二氧化碳、各種營養物質及代謝產物的功能,還能起防御保護作用,血液對調節體溫的也有重要作用。二、心臟和血管1、心臟結構(心臟工作起來就象一只水泵,將血液泵入血管流向全身)、名稱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相連血管 肺靜脈 主動脈 上、下腔靜脈 肺動脈腔壁 較薄 最厚 較薄 較厚瓣膜 與左心室之間有房室瓣 與左心房之間有房室瓣,與主動脈之間有動脈瓣 與右心房之間有房室瓣 與右心房之間有房室瓣,與肺動脈之間有動脈瓣所含血液 動脈血 動脈血 靜脈血 靜脈血① 心臟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是因為左心室比右心室輸送血液的距離遠(左心室需要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而右心室只需將血液輸送到肺部);② 房室瓣的作用:使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動脈瓣的作用:使血液只能從心室流向動脈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向心臟中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向一個方向流動,防止倒流。房室瓣控制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動脈瓣控制血液從心室流向動脈。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方向:心房→心室→動脈。血管人體內的血管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三種血管名稱 管壁特點 管腔特點 血液流速 主要功能動脈 較厚,彈性大 較小 最快 將血液從心臟運到全身各處靜脈 較薄,彈性小 較大 較慢 將血液從身體各處運回心臟毛細 血管 極薄(僅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最小 最慢 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判斷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依據:從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動脈,由分支匯集而成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排成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4、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物質交換毛細血管管壁很薄,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能經過細胞間隙進入組織細胞中,供組織細胞的生命活動所需;而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也能經過細胞間隙進入血液中,從而完成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物質交換。經過組織細胞處的物質交換后,血液由動脈血變成了靜脈血。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物質交換5.血液循環(1)血液循環的定義:血液在由心臟和全部血管組成的封閉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流動。(2)血液循環的途徑: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環過程中要流經心臟兩次,血液循環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兩部分。(3)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比較名稱 體循環 肺循環循環途徑 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血液變化 動脈血→靜脈血 靜脈血→動脈血(4)動脈血和靜脈血含氧量高的血呈鮮紅色,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液,稱動脈血;含氧量低的血呈暗紅色,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液,稱靜脈血。注意:肺動脈中的血是靜脈血;肺靜脈在的血是動脈血。(5)血液循環的功能不斷地將氧氣、營養物質和激素運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將各個組織器官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廢物運送到腎臟等排泄器官排出體外,以保證機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6)附上:血液循環系統6、血型和輸血(1)血型① 凝集原和凝集素:在人的紅細胞膜上存在著叫凝集原的蛋白質類物質,而血清中含有與之相應的特異性蛋白質類物質,稱為凝集素,血型即由凝集原的種類決定。② 凝集反應:當含有某種凝集原的紅細胞和抗該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就會發生凝集反應,從而引起紅細胞大量凝集,如A凝集原與抗A凝集素、B凝集原與抗B凝集素。③ ABO血型系統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血型 紅細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 A和B 無O型 無 抗A和抗B(2)輸血① 輸血原則: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② 異型輸血:在沒有同型血而不得已進行異型輸血時,必須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試驗主要考慮供血者紅細胞上的凝集原是否會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發生凝集作用。異型輸血時要少而慢。某人的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輸給的血型A型 A、O A、ABB型 B、O B、ABAB型 A、B、AB、O ABO型 O A、B、AB、O注意:緊急情況下,O型血的人可以少量輸給其他任意血型的人——“萬能輸血者”;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少量其他任意血型——“萬能受血者”。7、心率、脈搏和血壓(1)心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成年人安靜時心率約為每分鐘75次,正常心率范圍為 60~100次/分鐘。脈搏心臟每次收縮都會產生壓力,這個壓力會沿動脈向前推動血液,使所有動脈受到壓力而形成脈搏。血壓血液在血管內向前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強叫做血壓。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達到最高值,叫做收縮壓(正常值為12~18.7千帕);當收縮壓低于12千帕時就是低血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降到最低值,叫做舒張壓(正常值為 8~12千帕);當舒張壓高于12千帕時就是高血壓。高血壓和低血壓對人體都是有害的預防高血壓要注意體育鍛煉,控制鹽、糖和脂肪的過量攝入,多吃清淡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愉快等。第4節 能量的獲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經消化吸收、空氣中的氧氣經呼吸,通過循環系統到達體細胞。這些物質在體細胞內經歷復雜的呼吸作用之后,為人體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1、有氧呼吸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糖類 + 氧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大多來源于糖類,一小部分來源于脂肪,極少數來源于蛋白質。2、無氧呼吸細胞在缺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將糖類等有機物分解成尚未徹底氧化的產物,同時釋放少量能量的過程。① 人體的無氧呼吸② 植物的無氧呼吸無氧呼吸的產物(乳酸或酒精)對人體或其它生物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你知道蘋果、香蕉貯存久了,會有什么氣味散發出來?蘋果在儲藏過程中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了酒精,所以聞起來有酒味。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微生物的無氧呼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酵母菌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微生物也能進行無氧呼吸,如酵母菌發酵釀酒。還有部分微生物只能在無氧的條件下生存。酵母菌釀酒:葡萄酒的釀制過程是:葡萄果汁+白糖+酵母菌放入發酵罐,先通氣使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產生大量的能量,從而大量繁殖;然后使發酵罐密閉,使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獲得葡萄酒。5、無氧呼吸和發酵(1) 發酵僅指微生物的無氧呼吸,動物的無氧呼吸不能稱之為發酵。(2) 無氧呼吸產物的判斷① 并不是所有植物的無氧呼吸都產生酒精,像馬鈴薯塊莖、甜菜的根進行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② 如果有乳酸產生,那么一定有二氧化碳產生。③ 植物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大量積累對植物有毒害作用。第5節 體內物質的動態平衡一、營養物質的利用糖類的吸收和利用脂肪的吸收利用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體內的能量代謝糖類、蛋白質和脂肪在人體組織細胞中不斷地進行著合成與分解,新舊物質的不斷更替伴隨著能量的貯存和釋放獲得的能量 = 消耗的能量 + 貯存的能量能量的獲得>能量的消耗→有機物積累(體重增加)能量的獲得<能量的消耗→有機物減少(體重減輕)二、泌尿系統排泄人體將代謝廢物通過一定途徑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排泄大部分廢物通過泌尿系統以尿的形式排出,其他廢物通過皮膚、呼吸系統排出排泄途徑 排出的廢物 廢物排出的形式呼吸系統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氣體皮膚 一小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 汗液泌尿系統 絕大部分水、無機鹽、尿素、尿酸等 尿液注意:人體糞便的排出叫做排遺,不叫做排泄。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腎臟人體最主要的排泄器官,位于人腰后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個,負責形成尿液,輸尿管負責將尿液運送到膀胱,膀胱負責暫時貯存尿液,尿道負責將膀胱中貯存的尿液排出體外。泌尿系統腎臟的結構腎臟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腎單位,每個腎臟含有100多萬個腎單位。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構成,其中腎小球和腎小囊合稱腎小體。即腎單位腎單位 尿的形成尿液的形成(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的其他物質均通過濾過作用進入腎小囊形成原尿。(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原尿經過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全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進入腎小管外的毛細血管重新回到血液中,而原尿中其余成分如水、無機鹽、尿素和尿酸等最終形成尿液。尿液的形成過程可表示如下:血漿 原尿 尿液尿的生成過程示意血尿、蛋白尿和糖尿血尿:尿中出現血細胞,可能是由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出現問題蛋白尿:尿中蛋白質含量過高,可能是由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出現問題糖尿:尿中有葡萄糖,可能是由于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現問題血漿、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區別大分子蛋白質 葡萄糖 氨基酸 無機鹽 尿素血漿 原尿 × 尿液 × × × 三、水鹽平衡腎臟是調節水鹽平衡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膚和呼吸系統也承擔了部分功能水分的平衡人體通過飲水、進食、細胞呼吸獲得水分,通過呼吸、流汗、排尿、排糞等排除水分,從而調節人體內水分平衡當體內水分過剩時,腎臟產生很多尿,排除多余水分;當體內水分不足時,腎臟產生少量尿鹽的平衡四、代謝的多樣性代謝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代謝活動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同化作用:生物體不斷地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合成新的自身組成物質,并貯存能量的過程異化作用:生物體不斷地氧化分解自身組成物質,釋放能量,并不斷排除代謝廢物的過程附: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的比較同化作用 異化作用區別 與環境關系 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 向外界排除營養物質物質代謝 合成自身新物質 分解自身物質能量代謝 貯存能量 釋放能量聯系 兩者是在活細胞內同時進行的,物質代謝過程中伴隨著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物質基礎,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按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將生物的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自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直接制造成有機物并貯存能量的營養方式。進行自養生活的生物有植物和光合細菌等異養:人和動物等需要通過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來獲得營養,不能直接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營養方式微生物的代謝自然界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等通常都稱為微生物多數真菌和細菌等為腐生生物,從已死的、腐爛的生物體中或的營養病毒、蛔蟲、結核桿菌等為寄生生物,生活與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并從其體內獲得營養注意:有些微生物(如酵母菌等)在有氧的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但在無氧情況下,則進行無氧呼吸。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將糖類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酵母菌在無氧的條件下,將糖類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