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5. 巖石、沙和黏土教科版 四年級下冊《巖石與土壤》單元跟著地質學家去旅行吧在沿途風光中,你看到了什么?巖 石碎 石植 物土 壤……在生活中,還可以在哪里能找到巖石、沙和黏土?請完成探究記錄表。探索比較巖石、沙和黏土我們可以怎樣觀察巖石、沙和黏土?運用感官:眼看、鼻聞、手摸等等;還可以借助工具……探索比較巖石、沙和黏土1、看一看。先觀察干燥的巖石、沙和黏土: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巖石沙黏土探索比較巖石、沙和黏土2、聞一聞。分別聞一下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3、摸一摸。用手觸摸(捻摸)巖石、沙和黏土,感覺有什么不同?使用扇聞的方法×√探索比較沙和黏土的黏性4、團一團。分別把潮濕的沙和黏土團成小球,觀察經過多長時間它們能平攤在紙上。探索比較沙和黏土的黏性5、涂一涂。用手指分別蘸少量潮濕的沙和土壤,在白紙上涂痕,觀察留下的痕跡。沙黏土探索比較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請將實驗結果及時記錄在探究記錄單里研 討1、經過觀察,你知道了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巖石 沙 黏土看一看摸一摸顆粒大顆粒中等顆粒小粗糙較粗糙細膩研 討1、經過觀察,你知道了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沙 黏土團一團涂一涂容易散開不容易散開涂痕顏色淺涂痕顏色深說明:黏土比沙的黏性大研 討2、通過觀察,你推測大自然中的巖石會如何變化?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筆記知識點巖石、沙和黏土有著不同的特征。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END《巖石、沙和黏土》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為本單元的第5課,為從巖石的認識過渡到對土壤的學習做鋪墊。土壤由什么物質組成?它和巖石之間有什么關系?雖然教材中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從研討部分的問題可以看到,教材是希望引導學生通過對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觀察,分析推理,體會其中的聯系,從而推測出土壤的可能形成原因。同時,通過教材中的探索活動,觀察了解巖石、沙和黏土在顏色、氣味、顆粒大小、粘性等方面存在差異,為接下來學習土壤的組成和土壤的不同類型做準備。【學情分析】學生對于巖石、沙和黏土并不陌生,通過觀察不難得到它們在顏色、氣味、顆粒大小、粘性等方面特征,但難以將它們關聯在一起。因此在學生分析推理的過程中,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對于三者共同點的關注,從相同點中尋找不同,進而找出不同點中的聯系。比如巖石、沙和黏土都是由顆粒組成的,但不同的是顆粒大小不同:巖石顆粒最大、沙次之,黏土最小。從而可以推測出大顆粒的巖石可能會碎裂形成小顆粒的沙和黏土。讓學生對于巖石的變化趨勢,巖石、沙和黏土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理性認知。【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巖石破裂會形成沙和黏土;觀察并比較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科學探究目標:通過觀察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推測大自然中的巖石是怎樣變化的。科學態度目標:基于觀察到的事實,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想法;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目標:熱愛自然,意識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重難點】重點:能夠通過觀察比較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難點:能夠根據觀察到的特征,推測巖石變化的過程。【材料準備】巖石、沙、黏土、白紙、水、課件、探究記錄單【教學流程圖】【教學過程】1.聚焦(1)跟著地質學家去旅行,尋找巖石、沙和黏土。教師活動:播放西北地區風光視頻,并提問,在視頻中你觀察到了什么?學生思考:觀看視頻,尋找視頻中出現的巖石、石塊、植被等。(2)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巖石、沙和黏土?學生活動:聯系生活經驗,交流討論,并完成探究記錄單。設計意圖:學生對巖石、沙和黏土并不陌生,以地質學家帶我們去旅行為導入,通過觀看一段旅游風光視頻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要探究、了解巖石、沙和黏土的學習興趣。由發現地的不同,為接下來引導學生關注巖石、沙和黏土不同特征做鋪墊2.探索(1)教師引導進入探索環節:我們回憶之前觀察巖石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比較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呢?學生活動:調動回憶,初步思考,結合之前學習過的觀察方法,聯想到需要用到的器官:眼睛、鼻子、手摸等。教師活動:凝練學生觀點,總結觀察方法,并注意強調規范操作。(一)觀察干燥的巖石、沙和黏土眼看:先肉眼觀察,再使用放大鏡觀察它們的顆粒大小等特征。鼻聞:聞一聞三者有無氣味,注意強調扇聞的方式。手摸:摸一摸三者的粗糙程度。教師活動:除了剛剛我們提到的眼看、鼻聞、手摸的觀察方法去了解巖石、沙和黏土的外部特征以外,沙和黏土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黏性。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沙和黏土的黏性呢?學生活動:思考并說說自己的想法。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凝練學生觀點,總結觀察方法。(二)觀察濕潤的沙和黏土,比較兩者黏性。團一團:分別將潮濕的沙和黏土團成小球,觀察經過多長時間它們能平攤在紙上。涂一涂:用手指分別蘸少量潮濕的沙和黏土,在白紙上涂痕,觀察涂痕顏色的深淺以及是否容易掉落(2)教師活動:播放探究指導微課視頻,強化操作步驟,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學生活動:分組開展觀察活動,邊觀察邊記錄,完成探究記錄單。設計意圖:有了之前觀察巖石的經驗,學生很容易想到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觀察方法,但由于沙和黏土有其與巖石不同的特質,它們的顆粒更小,遇水容易粘黏在一起,因此還需要比較它們的黏性。將觀察結果匯總,更能清楚地展現巖石、沙和黏土的異同,為研討部分思考三者之間的聯系做鋪墊。3.研討教師提問引導:(1)經過觀察,你知道了巖石、沙和黏土各有什么特征 學生活動:根據觀察活動填寫的探究記錄單結果進行展示交流。教師活動:總結學生觀點,并填寫班級記錄單。(2)通過觀察結果,你推測大自然中的巖石會如何變化?學生思考并描述巖石的變化趨勢。教師活動:凝練學生觀點并總結:由于太陽、風、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許多大塊的巖石可能碎裂,形成較小的顆粒、沙和黏土。設計意圖:研討部分的兩個問題層層遞進,在對巖石、沙和黏土有了外部認知以后,引導學生關注其中共同點,思考其內部的聯系。從而形成建立自然界不斷變化的觀念。【板書設計(生成)】巖石、沙和黏土巖石 沙 黏土(土壤的一部分)【學生記錄單設計】“比較巖石、沙和黏土”探究記錄表第 組巖石 沙 黏土發現地看一看 顆粒大小: □大 □中 □小 顆粒大小: □大 □中 □小 顆粒大小: □大 □中 □小聞一聞 有無氣味: □有 □無 有無氣味: □有 □無 有無氣味: □有 □無摸一摸 □粗糙 □較粗糙 □細膩 □粗糙 □較粗糙 □細膩 □粗糙 □較粗糙 □細膩團一團 □容易散開 □不容易散開 □容易散開 □不容易散開涂一涂 涂痕的顏色: □深 □淺 涂痕的顏色: □深 □淺我的發現 請將巖石、沙和黏土分別從以下方面按從大到小進行排序。 顆粒大小: 粗糙程度: 黏性大小: 根據觀察結果,你推測自然界中的巖石會如何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5 巖石、沙和黏土 教學設計.docx 3.5 巖石、沙和黏土.pptx 導入-西北地區沿途風光.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