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三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土壤的成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能夠通過看、聞、捏、捻等多種手段 對土壤進行研究。通過觀察、實驗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 物質,它是由沙、黏土、水、空氣和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2、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并做沙和黏土的 分離實驗,通過加熱土壤證明腐殖質的存在,并對實驗現象 進行分析、概括。3、 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形成對土壤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望,對土壤產生親近感。愿意與同學合作進行實驗。 初步感受到我國土壤資源的豐富。教學重點: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并做沙和黏土的分離實驗,知道土 壤是是由沙、黏土、水、空氣和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教學難點: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實驗現象,并能夠對這些實驗現象進 行分析。教學方法: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 器材準備:學生準備:土壤教師準備:土壤、牙簽、放大鏡、燒杯、水、木棒、酒 精燈、火柴、培養皿、石棉網、三腳架、多媒體課件、實驗 記錄單教學過程:一、 情景導入1、 多媒體展示自然界的美麗圖片,引出研究主題:土 壤。(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意識到世間萬物生長、生存都 離不開土壤)2、 對于土壤,同學們了解多少呢?二、 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1、運用感官初步觀察土壤的成分談話:把土壤倒在紙上,認真觀察一下土壤里有 什么?取一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 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提出觀察要求: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觀察結 束后,把土壤倒回杯中。學生觀察土壤,記錄各自的發現,教師巡視引導。小組匯報交流:土壤里有枯枝爛葉、根、小石子、 沙、動物殘體、大小不同的顆粒等。(教師引導學生匯報, 梳理觀察到的結果。并根據學生匯報,進行板書)2、土壤分離實驗提出問題:土壤顆粒大小一樣嗎?怎樣把他們分 離出來,師生共同設計實驗。出示實驗要求:把干燥的土塊倒入裝水的杯子中, 觀察有什么現象。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攪拌徹底,觀察會出 現什么現象。靜置一段時間,觀察過一會兒會出現什么現象。提示學生注意事項。注意邊觀察邊填寫觀察記錄 表。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小組匯報交流:把這些土塊放入水中,我們發現 有氣泡冒出來,說明土壤中有空氣。再用小棒攪拌一下,水 變渾濁了。靜置一段時間后,發現水變清了,泥沙都沉入了 水底,枯葉等都漂在水面上。沉入水底的泥沙有分層現象: 底層的顆粒最大,上層的顆粒最小。3、土壤加熱實驗提問:土壤里還有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嗎?學生猜測。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自己的猜想。介紹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教師重點介紹酒精燈 的使用方法,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小組做實驗,驗證猜想。小組匯報交流:給土壤加熱,我們發現熱氣,有 氣味,加熱以后土壤顏色變淺了。我們覺得土壤中含有能夠 燃燒的物質。這種物質我們科學上稱為“腐殖質”。腐殖質 主要是動植物殘體腐爛后變成的。三、 拓展延伸出示土壤的使用現狀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土壤遭受著 破壞,應該怎樣保護土壤?進一步激發學生保護土壤的意識。四、 回顧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教師隨機進行課堂小結五、 布置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查閱資料了解: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板書設計「沙黏土土壤-空氣水 腐殖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