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擺的秘密》教學設計【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能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 據。科學知識:知道擺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有關。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及之則快。與擺錘的輕重、擺角的大小無關。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及復實驗獲取科學的測試結果的重要性;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體驗合作、發現擺的規律的樂趣。【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教學難點:能對問題作出假設性的解釋,能做控制變量的實驗并作記錄。【教具、學具】學具準備:每組:鐵架臺、鉤碼(兩個重量相同)、毛線、直尺、秒表、量角器、實驗記錄表等。 教師準備:擺的裝置、實驗表格,收集、整理與擺有關的文字、圖片資料。【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1觀看視頻,提出問題。老師提問海盜船,秋千,鐘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預設:學生說出,結構相似,固定點,重物,線或桿組成。 引出擺的定義,出示擺的概念。二、 小組學習,自主探究(—)畫一畫1.根據擺的概念,畫一個擺的簡圖,找一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他學生畫在自己 的本子上(教師總結:擺是由擺線和擺錘組成的。有一個固定點。擺動的角度稱為擺幅)(二) 做一做1.教師:知道了擺的定義,畫完了擺的組成,下面,我們就親自制作一個擺,研 究擺還隱藏著哪些秘密。2.小組內設計制作一個簡單的擺。材料準備:鐵架臺,細線,鉤碼,量角器,秒表,直尺。(三) 看一看1.讓學生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擺,并思考:擺的運動怎么樣是擺動一次?學生自由回答。2.教師總結:擺在擺動時,擺出去,再擺回來,叫擺動一次。(擺在擺動的時候,有時 擺動的幅度大,有時擺動的幅度小,我們把擺動的幅度叫做擺幅<)(四) 數一數15秒你的擺能擺動多少次?(教師提醒:預設:在操作時要正對著擺,拿起擺錘, 擺線要拉直,擺幅不要太大,手要輕輕松開,不要用力推。至少測三次)學生起來展示測量結果。教師總結:同一個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不同的擺擺動的快慢不一樣,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學生說。(老師板書:擺線,擺幅,擺錘重量)接下來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 測。(五) 驗一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學生說教師總結:控制變量法:每次只讓一個因素改變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方法就 叫做控制變量法。實驗注意事項:量角器的使用附:實驗記錄單實驗一我們的猜測:擺擺動的快慢可能與擺幅的大小有關系相同條件 不同條件時 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擺錘重量 擺幅角度擺線長度 擺動次數我們的實驗結論:擺擺動的快慢與擺幅的大小 ,實驗二我們的猜測:擺擺動的快慢可能與擺錘的重量有關系相同條件 不同條件時 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擺幅角度 擺錘重量擺線長度 擺動次數我們的實驗結論: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 ,實驗三我們的猜測:擺擺動的快慢可能與擺線的長短有關系相同條件 不同條件時 間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擺錘重量 擺線長度擺幅角度 擺動次數我們的實驗結論: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 ,匯報實驗結果(實物投影展示小組的表格)。(3)觀察根據實驗數據,發現問題。(五)記一記1、擺擺動的快慢與擺幅的大小,擺錘的重量無關。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有關,擺線長,擺擺動的慢;擺線短,擺擺動的快。(六)練一練一 .填空。1、 擺是由 和 組成的,擺在擺動時,擺出去,再回來,叫做 。2、 同一個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 是相同的。3、 擺的擺動快慢與 有關。二.判斷。1、 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錘有關。 ( )2、 秋千擺動的速度于在上面的人的重量有關系。 ( )選擇題:1、 同一個擺,要讓它擺得快( ).A、把擺線變長B、加重擺錘的重量C、把擺線變短D減輕擺錘重量2、 擺的擺動快慢與( )有關。A、擺線B、擺錘C、擺幅引導: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學生匯報交流:擺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 快。(六)想一想問:為什么我們制作的擺會慢慢地停下來?而擺鐘的擺可以擺很長很長時間呢?答:普通的擺由于受到摩擦力以及空氣阻力的作用,能量損耗,因此擺會慢慢停下來; 而擺鐘的擺雖然也受到摩擦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但是我們定期上發條,儲存了勢能(彈性 勢能)補充了擺的能量損耗,因此擺鐘的擺可以擺動很長時間。(七)擴一擴傅科(Jean-Bernard-L 6 on Foucault, 1819 1868)法國物理學家。他最著名的發明是 顯示地球自轉的傅科擺。【板書設計】6擺的秘密1擺的概念2擺的組成:擺線,擺錘3同一個擺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4影響擺擺動的快慢的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