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17張PPT。2019年2月7日Good Morning!行有不得,反求諸己——2013年高考歷史備考探討自然中求和諧,平淡里見精神——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概論一、深入落實“一個原則”高考試題的性質決定高考命題改革要遵循“穩中求變,穩中求新”的原則,這既是穩步過渡的需要,也是改革探索的本意。從“穩”角度看,在試題難度、題型種類、試題數量,甚至試題閱讀量、答卷書寫量方面,每年要保持大致的平穩。與去年比,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的題量、題型與分值、試卷結構等均沒有變化,試題難度也基本與去年持平,在0.54~0.58之間。沒有出現比較偏和難的試題,也沒有爭議性的試題。從“變”和“新”的角度講,總體保持“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這種命題方向或特點,這看起來是“穩”的表現,但今年試題在“三新”方面做得更穩健、更細膩、更科學,不是一味求新,而在求“新”中力求以人為本,即沒有故意為難考生的意思,正所謂“穩中求新”。 自然中求和諧,平淡里見精神——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概論二、集中呈現“兩個特點” 一是平中見奇。高難度的試題不一定是命題的高水平,因為它可能因為超出高中教育實際而成為無效的試題,有水平的試題是立足基本知識點,進行合理的拓展、深化和升華。如24題把“古代中國土地制度”和漢武帝的“監察制度”綜合起來命題,通過題面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田宅逾制”,從而分析說明漢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強,其目的是緩解土地兼并。在解答的過程中,考生可以意會到漢武帝監察制度的特點和本質,理解它與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關系,進而理解制度與國情的關系。平中見奇的命題特點就是通過綜合基本知識點和新材料、新情境,建構思考問題的新角度、新架構,得出較為深刻的認識。 自然中求和諧,平淡里見精神——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概論二、集中呈現“兩個特點” 二是以小見大。以往的歷史思維習慣于宏大敘事和弘德啟志,結果使得原本活生生的歷史越來越遠離生活實際,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歷史有什么用”的疑問。歷史的價值必須讓人能感受得到,這就需要從生活出發,從低處著手,往遠處放眼。如第40題,以交通信號燈的變遷這一考生非常熟悉、而又幾乎沒有意識到的角度出題。要求考生通過解讀材料,在科學思維的指導下,作出正確分析和判斷。題目的基本訴求是綜合考查工業革命,第(1)問要運用工業革命的影響。第(2)問從時間信息入手,列舉與“交通信號燈”相關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對基本知識重新組合。第(3)問是通過“交通信號燈”的角度分析技術進步對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帶來的積極作用。以小見大的命題方式主要是從具體問題入題,設置問題情境,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這樣的能力考查符合新課程理念,也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擇題中也有這種形式,如33題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通過“下海潮”理解政策與現實的關系。自然中求和諧,平淡里見精神——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概論三、全力推進“三個轉變” 1.課程觀:繼續堅持從教科書中心向課程中心轉變 2.學習觀:繼續堅持從知識中心向三維目標轉變 3.教育觀:繼續堅持從歷史學科教育向人文教育轉變自然中求和諧,平淡里見精神——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概論四、全面考查“四大能力” 1.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 2. 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3. 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 4.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自然中求和諧,平淡里見精神——2012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歷史試題概論五、繼續堅持“五大趨勢” 1.持續關注社會轉型問題 2.重點關注民生問題 3.特別關注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問題 4.高度關注社會經濟發展中各因素交互作用問題 5.積極關注選材的典型性、可讀性1.高三一年學生學科能力穩中有降2.學生質疑高考試題解釋難以湊效3.教師反映試題難度過大亟需技巧教學重復昨天,考試面向未來——歷史高考現狀和備考問題座談會上的問題1.高考平均成績不高。2.學科能力水平不高。3.學習能力信心不高。歷史高考現狀教學重復昨天,考試面向未來——歷史高考現狀和備考問題1.知識學習缺乏必要的深度。2.能力訓練缺乏應有的效度。3.學科視野缺乏自然的廣度。教學重復昨天,考試面向未來——歷史高考現狀和備考問題歷史備考問題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孟子?離婁上》“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諸事反求諸己,技巧隱于功夫——歷史高考備的基本原則:三實1.基礎知識要扎實。(記憶準確、理解正確、價值明確) 抓基礎應在重新建構中深化知識理解,力求平中見奇。諸事反求諸己,技巧隱于功夫——歷史高考備的基本原則:三實如:宗法制與分封制在古代中國發揮了怎樣的政治效力?分配 繼承 管理壟斷 特權 秩序血緣紐帶2.學科能力要落實。(信息加工、史觀運用、學科表達) 提認識不要空洞地牽強附會,而應在系統歸納中升華歷史理解,力求腳踏實地。諸事反求諸己,技巧隱于功夫——歷史高考備的基本原則:三實如: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區別是什么?來源 傳承 土地權力控制3.復習過程要夯實。(知識整合、角度靈活、訓練到位) 能力訓練上不可能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而應在深入理解中活化訓練方式,力求平實有效。諸事反求諸己,技巧隱于功夫——歷史高考備的基本原則:三實如: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抓基礎,重概念——深度理解 概念學習必須以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基本史實為前提,史實知識的豐富,有利于對抽象概括的歷史本質認識的形成。(劉立新) 在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試題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由于歷史概念便于考查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問題本質和自主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在高考歷史試題的能力題中占絕對大的比重。(馬寧)“辛亥革命”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 政治上的破、立經濟上的發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結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認識它在中國近代民主化歷程上的重要地位。 ①“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②公民有人身、財產等自由和選舉、被選舉等項民主權利,體現出新生政權對“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啟蒙思想基本原則的尊重和實踐;③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參議院掌握立法權,總統和國務員共享行政權,法院掌握司法權,力圖防止絕對權力的出現,從而保護資產階級民主;④參議院可以選舉、彈劾總統,最高法院可以審判被彈劾的總統,國務員可以憑借責任內閣制牽制總統,體現出資產階級力圖通過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從而維護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有利條件: ①辛亥革命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軍閥割據的存在為紅色政權的存在提供了條件;②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從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人的思想解放,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探索新的道路;④辛亥革命體現出的愛國精神成為促進國家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⑤辛亥革命在政黨、綱領、軍隊和群眾基礎四個方面的缺陷也從反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前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辛亥革命”(1) 在日常生活中,“民主”較多地被人們用來指稱一種集體決策行為。社會成員能夠參與影響公共利益的決策。這里的“參與”應該是直接的,無需經過什么中介。(2) 民主有直接民主(大樹底下的民主)和間接民主(代議制) 現代社會實行直接民主的障礙:國家的空間規模、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的時間持續性、決策成本與政治秩序。(3)代議制民主能夠解決的問題: a.服從多數與保護少數的問題; “在民主制度中,解決沖突的規則是多數原則,也就是說,除非多數‘游戲規則’或原則得到普遍接受,民主制度便沒有處理內部沖突的規則可言,也就很難作為民主制度運行。”——薩托利《民主新論》關于民主制 (3)代議制民主能夠解決的問題: a.服從多數與保護少數的問題; b.人民主權與權力制約的問題; “分權原則,無論從字面上所了解的或被解釋為一種權力分配原則,實際上不是民主的。相反地,符合民主觀念的,卻是權力應集中于人民。” ——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 “如果你確信人民主權不受限制,你等于隨意創造并向人類社會拋出了一個本身過度龐大的權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構成一項罪惡。把它委托給一個人、委托給幾個人、委托給所有人,你仍將發現它同樣都是罪惡。” ——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關于民主制 (4)代議制民主不能夠解決的問題: a.多數原則合法性的問題; “ 怎樣防止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就成為民主得以良性運作的一個要害所在了。” “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程序化的運作中,要解決少數人的權利保護問題,一個基本的路徑,便是超越民主本身的狹隘視域,以一種更為開放的眼光,從別的政治文化傳統,譬如共和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中尋求思想資源。” b.如何進行權力制約的問題; 漢密爾頓的“天使”和孟德斯鳩的“權力容易濫用”論,都在強調權力的內部制衡和外部監督,是良好制度規劃的必要要求。分權制衡就成為憲政設計思路的中軸。——張鳳陽等《政治哲學關鍵詞》關于民主制 (1)民主制的一個嚴重后果是產生民主的暴政。如何避免,權力就要制衡,即共和。共和是對民主的否定或補充。(2)其學說來自洛克和孟德斯鳩等人,美國人第一次把思想、理論轉變為行動、實踐。 拓展性內容:問題:毛澤東曾在75年會見美國客人時說,尼克松不就是偷聽了人家的電話嗎?總統會下臺?類似的疑問也見于印度總理。你如何看待此種現象?關于共和制 (3)與 “君政”相對的“共和”。 “第一,國家屬于全體公民的‘公有物’,而不是屬于個別人或個別集團的‘私有物’;第二,公共權力體系原則上向全體公民開放,而不能為個別人或少數人排他性地把持;第三,參與國家治理的公民應該將促進共同體的公共利益擺在優先地位,而不能假借公權來滿足私欲、爭奪私利、中飽私囊。”關于共和制 (3)與 “君政”相對的“共和”。 “專制政體乃東家一人之生意,無論若干伙計,所得利益盡歸東家一人,且如伙計,又接受東家一人管轄;共和政體則不然,猶如合資營業之公司,人民皆屬股東,公司賠賺,各股東自然痛癢相關,各股東不但有監督公司之權利,且對公司負有出資之義務。” ——孫中山《在石家莊國民黨交通部歡迎會的演說》關于共和制 (4)與 “民主”相對的“共和”。 ①“民主”推崇多數政治,“共和”偏愛多元治理 “在民主政體下,人民會集合在一起,親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體下,他們通過代表和代理人組織和管理政府。所以,民主政體將限于一個小小的地區,共和政體能擴展到一個大的地區。” ——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文集》 這表明采納共和政體的一個基本考慮,在于解決“大國善治”的難題。關于共和制 (4)與 “民主”相對的“共和”。 ② “民主”強調人民主權,“共和”主張分權制衡 “共和”借由“主人”和“主事”的分離,在大國形成一種多元均衡的制度安排與治理結構。 “共和”強調在將“國家權力屬于人民”落實為具體的制度規劃時,應重點防范國家權力“歸于私人”。關于共和制 (4)與 “民主”相對的“共和”。 ② “民主”強調人民主權,“共和”主張分權制衡 “共和”不主張“議會至上”原則而視“行政為聽差”、“司法委仆從”,強調分權制衡以保證“效率”和公正。還主張通過兩院制來實現議會內部權力結構的平衡。 “共和”主張在縱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分權制衡,橫向上各級政府內部立法、行政、司法部門之間的分權制衡。關于共和制 (4)與 “民主”相對的“共和”。 ② “民主”強調人民主權,“共和”主張分權制衡 “在自由-共和主義者看來,現實生活中的‘人民’,不論直接呈現為‘大眾’,還是間接呈現為‘代表’,一旦大權獨攬,不受限制,也是會‘野心’發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種現實可行的良好的民主,只能被恰當地理解為在憲政架構下受到‘自由’與‘共和’限制性校正的復合型民主。” ——張鳳陽等《政治哲學關鍵詞》關于共和制 (4)與 “民主”相對的“共和”。 ③“民主”持守平民立場,“共和”內含精英情結 “在民主理論家看來,現代精英能否進入政治權力中樞,取決于大眾的合意選擇,因而是‘民主化’的;共和主義者則認為,能夠在激烈的競爭性選舉中獲勝,又表明政治領袖具備感召人的魅力和掌握人的專長,所以是‘精英式’的。” ——張鳳陽等《政治哲學關鍵詞》關于共和制 2019年2月7日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1866年算學館之爭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1.“認賊作父”;頑固派反對向西方學習的宏大理由:占據道德上的優勢3.“以夷變夏”;2.“棄義逐利”;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頑固派反對向西方學習的內隱原因: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 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摘自《李文忠公全書》 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 “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既免迂陋無用之譏,亦杜離經叛道之弊。” ——張之洞1898年上光緒帝折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2019年2月7日 “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志遠之用,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 ——嚴復,《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體西用”?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化解了矛盾引進了西學進行了實踐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中 學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西 學中體西用的意蘊2019年2月7日 “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 ——1940年,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 其一,政治便自由。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其二,經濟求自由。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閑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其三,科技能自由。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志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其四,文化成自由。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于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其五,學術顯自由。各學術團體于政治權勢是相對于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背景:自由著述;自由講學;自由批評;自由流動理解百家爭鳴理解百家爭鳴內容: 王霸之辯;義利之辯;天人之辯;人性善惡之辯。特點: 平民化——無官氣、無貴族氣; 世俗化——無宗教迷信; 通俗化——講故事 “獨尊儒術”四字不但在《三策》中沒有,在迄今所見董仲舒的著述中也未見。至于班固和司馬光,也都只提過“罷黜百家”,而從并未提及“獨尊儒術”。“獨尊儒術”是后人的揆度、敷衍之詞。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學”是為適應漢代一統國家的政治需要,從揉合“六藝之科”和“孔子之術”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種專門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作理論解釋的學說。從其融合陰陽五行和儒、道、墨、法、名、雜,乃至術數、方技諸家的思想觀點來看,要是按照習慣硬把它說成是“儒術”的話,那么這種“儒術”也絕非以孔孟為代表的原有“儒學”。董仲舒步李斯之后塵,在作為知識分子統稱的“儒”者中,第一個主動帖服在君王的御座上,專門為君王專制統治的維護和延續而吹喇叭、抬轎子,并殫精竭慮地編造相應的理論和學說。董仲舒是學者爭當統治者的御用文人,使學術屈從于政治,理論屈從于權勢,從而進一步強化“官本位”的始作俑者。所以,清末民初的“國學”家如鄧實,把這類學問就其實質而稱之為“君學”,是非常確切的。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內容 ①起用“賢良文學”的儒學之士參與國家大政; ②興辦太學,提高儒學地位,讓天下文士都學儒學經典; ③規定儒家經典成為國家教科書; ④各郡國也設立學校,儒學在各郡、國得到推廣。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做法 盡管“新儒學”的稱謂對“董學”并不確切,也并非原來的儒學,但既然已經成為史實,矯正也難,所以愚認為沒有必要再在這方面作文章,而關鍵的倒是弄清它的本質:“新儒學”“新”就新在,不僅與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根本不同,而且與以荀子等為代表的儒學也大相徑庭;“新”就新在完全失去了先秦儒學先立論,然后游說統治者實行的探疑求真的學術指向,而蛻變成為迎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絞盡腦汁地編造理論的所謂“君學”。董仲舒不愧為“杰出的理論家”,不過他的理論只是為專制君王服務而已。而中國的專制統治在他以后之所以一直延續兩千多年,正是得益于董仲舒這樣的“杰出的理論家”地不斷涌現。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圣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并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 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抓主干,重專題——有效聯系專題體系的優點舉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中華文明的興起 ——商周時期內容精講: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禮樂制。(二)中華文明的轉型——春秋戰國時期內容精講:集權政治、鐵器牛耕、百家爭鳴(三)中華文明的成熟——秦漢唐宋時期內容精講?:集權政治的發展、儒家思想的發 展 ?經濟的發展情況。(四)中華文明的危機——明清時期內容精講:集權政治的異化、批判思想的出現、 新經濟因素的萌芽通史復習設計示例(五)現代化的“起步”——19世紀中期內容精講: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洋務運動 學習西方的思想的萌生(六)現代化的“深化”——19世紀末20世紀內容精講: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民族經濟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七)現代化新路——中共成立以來? 1.中國道路再思考——新民主主義革命 2.中國特色新道路——新中國發展探索 3.中國外交新局面——新中國外交里程通史復習設計示例(八)“光榮”的時代——古代希臘和羅馬內容精講:民主政治、羅馬法、希臘先哲(九)“發現”的時代——14~16世紀的世界內容精講:新航路的發現、人文精神的復蘇(十)“理性”的時代——17、18世紀的世界內容精講:啟蒙運動、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十一)“工業” 的時代——19世紀的世界內容精講:兩次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 代議制的廣泛建立、馬克思主義誕生和巴黎公社(十二)“探索”的時代——20世紀前半期內容精講:“一戰”、兩次大戰之間的世界發展、“二戰”(十三)“對抗”的時代——“冷戰”時期內容精講:“冷戰”、世界經濟體系、改革、兩極格局(十四)“劇變”的時代——八十、九十年代以來內容精講:多極化趨勢、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光榮”的時代——古代希臘和羅馬徐賜成,《歷史高考能力考查取向與塑造》《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年第3期(一)從加深理解的角度梳理知識1.“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2.古希臘的民主政治3.古羅馬的法律發展4.古希臘的人文思想(二)從綜合運用的角度分析難點 1.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四個核心概念(1)民主:維持直接民主的三個條件:①最佳的公民規模(空間維度);②公民參與政治的激情(時間維度);③公民群體(政治共同體)的內聚性。直接民主發展中的三大障礙:①國家的空間規模的擴大;②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的時間持續性;③與決策成本和政治秩序有關。雅典公民實現民主的三個主要機構①公民大會 ②五百人議事會③民眾法庭 (2)城邦: 三個要素:城市、國家機構或國家機器、公民社會或公民大會。希臘城邦的五大特征:①城邦首先是一個公民共同體;②城邦在政治體制上是多元的;③城邦精神的整體主義;④小國寡民;⑤獨立自治。(3)公民: 希臘城邦公民身份的三種角色:①城邦的政治統治者。②城邦的土地所有者。③城邦的保衛者。希臘城邦公民特點: ①屬于城邦 ②熱衷政治 ③達觀進取 ④與神契約公民特點:達觀進取 學習是希臘公民的第一需要,每個公民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被送到學校學習詩歌、音樂、修辭、數學等課程,教師有城邦選定。他們在擔任公職之余,欣賞戲劇、聽大師講學、健美身體、藝術鑒賞、思想辯論、高朋宴飲,他們擁有開拓進取、積極樂觀的精神和開闊的心胸。公民特點:與神契約 神圣的神靈只會保護自己城邦的公民,外邦人得不到神靈的庇佑,當然也就無法享受公民的待遇。正如“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中一個外邦人對希臘人說的那樣,‘我不害怕你們的神靈,我不受其恩惠’。” ——【美】斯蒂芬·G·希斯洛普,《全球通史》(4)羅馬的法律: ①羅馬法的法理理解 ②羅馬法的淵源 ③羅馬法的分類 ④羅馬法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第一,羅馬法開創了世界私法研究的新體系 第二,羅馬法對后世資產階級立法的影響 ⑤羅馬法律的兩大顯著優點: 一是羅馬法是人法,而非神法。 二是羅馬法是面向實際而非唯理的法律。【例題】(2010·江蘇單科) 14.“法律條文沒有作出規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隸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據某某法律,我認為此奴隸應歸我所有。法官確認后才能受理。”這一描述主要說明羅馬法A.重視法律程序 B.保留習慣舊俗C.強調法官至上 D.體現人人平等【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羅馬法的理解。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學知識,羅馬法是法律訴訟,當事人必須嚴格使用法律術語,否則即使理由充分也會敗訴,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項。2.古希臘文明的兩個基本特征 (1)樸素直觀性 這是古希臘文明在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2)理性主義 這是古希臘文明在內容上的基本特征。 【例題】(2011廣東文綜歷史) 19.有學者認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時期的史實,可以支持該論斷的是( )A.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 B.居民中奴隸數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勛卓著的公民經陶片放逐法被 流放國外D.五百人議事會的成員以抽簽方式從10個選區中選出【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對“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種非常不民主的基礎之上。”,所謂的“非常不民主”,反映的是只有少數人,即城邦公民才能擁有民主的權利。而“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正體現了雅典的民主性;“有不少功勛卓著的公民經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國外”反映的陶片放逐法的局限,但這種方法仍是一種以民主方式反對民主敵人的有效方法;“五百人議事會的成員以抽簽方式從10個選區中選出”體現的是輪番而治,也是雅典民主的體現。總之,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就在于是成年男子的民主,女子、外邦人和奴隸都不能享受到。而奴隸占雅典人口的大多數,超過自由民,但他們都不能享受民主,故選B項。3.雅典民主制的四個主要特征(1)主權在民(2)權力制約 (3)法律至上(4)公民意識 1.從整體上理解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世界 (1)政治上,希臘半島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立自治的城邦國家體制,各城邦國家中,存在著君主制、貴族制、僭主制和民主制等不同政體。 (2)經濟上,希臘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土地 缺乏,因此希臘人不斷向外殖民,商業和航海 也比較發達;古代中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 上,逐步形成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 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 (三)從以史為鑒的角度挖掘價值1.從整體上理解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世界(3)文化上,希臘人的人文精神覺醒,出現了智者學派、蘇格拉底及亞里士多德等文化巨匠,他們的理性精神以及對道德、知識和真理的熱愛和追求,對歐洲后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4)古代的東西方世界,在不同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方式,創生了燦爛的、風格各異的文明,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2.從文明發展的過程解讀歷史進程(1)古希臘文明繁榮的原因 ①發達的工商業奴隸制經濟為其文化的發展 提供了堅定的物質基礎。 ②雅典民主政治為文明發展提供了一個比較 民主、自由的政治環境。 ③古代東方文化對古代希臘文化的促進。 ④民族特征對工業希臘文明發展的影響。 ⑤地理環境在古希臘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⑥希臘內部各發展要素間的互動。 2.從文明發展的過程解讀歷史進程(2)羅馬法不斷豐富完善的原因 ①共和制的民主化是羅馬法發達的基礎性因素。 ②羅馬的急劇擴張出于對被征服地區的管理,促成了羅馬法的多元化發展。 ③商品經濟的繁榮與發達是羅馬法發達的重要 因素。 ④古羅馬法律教育的興起促使羅馬法不斷得以完善。 ⑤羅馬統治階級對法律的重視使羅馬法在實踐中得以升華。(四)從分析比較的角度拓展思維1.希臘民主與現代民主的主要區別 (1)希臘的民主是直接民主,現代民主是代議 制形式的間接民主。 (2)希臘民主是一種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現代民主是以個人主義為基礎。 (3)古希臘人沒有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分,而在現代民主中,公領域和私領域是有明確界限的。 【例題】(2010·遼寧、湖南、寧夏文綜)28.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認為,世上有兩種形式的平等,即數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數量 平等是絕對平均主義,比值平等則是根據個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稱的事物。根據以上觀點,通常所說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應該是( )A.更接近于數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數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數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解析】題目要求運用亞氏的兩種平等的理論,分析“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一現實(歷史)現象。首先必須理解兩種平等的含義:根據題干材料,數量平等意味著不考慮個體之間的差異,一律按人頭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著要考慮個體差異(實際價值,包括能力),根據差異按照一定的標準(比例)進行分配。“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著有一個分配標準,故選B。2.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1)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基調不同,這主要源自它們地理位置的差異所造成的各自文明形成初期對東方文化的吸收程度不同。 (2)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形態不同,前者是松散而民主的城邦,后者是比較有凝聚力的共和國和中央集權的帝國。 (3)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理念不同。 3.古代中國儒家思想與古希臘羅馬人文精神比較 (1)相同點: ①都注重人與人類社會。 ②都將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礎,認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國的根本。 (2)不同點: ①對人的屬性的關注點不同。 ②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著眼點不同。 ③自然科學的研究態度不同。 抓熱點,重現實——挖掘價值“思想”的力量——近代民主思想 徐賜成,《歷史高考能力考查取向與塑造》《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年第4期 近代史上,人的思想逐步解放、自我不斷覺醒、認識日漸深刻與“民主與專制的斗爭”過程深刻互動,推動社會發展不斷深入。人和社會的深刻互動過程在根本上體現的是“思想”的價值和力量。因此,我們需要深入理解“近代民主思想”的發展和實踐。 一、整理知識應有理解的角度1.矛盾相伴的君權神授 (1)“君權神授”思想反映了教會與國王、教權與政權的矛盾斗爭過程。 (2)“君權神授”與君主專制。 一方面,“君權神授”思想滿足了封建統治者的實際需要。 另一方面“君權神授”為王權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基礎,有利于王權向專制主義方向發展,但并一定就能從中產生專制王權。 (3)中西方“君權神授”的主要區別。 二、分析知識應有歷史的深度2.多源共進的民主追求(1)斯賓諾莎以自然本性為基礎的“自由”探討。 (2)洛克以自然權利為基礎的“分權”設計。(3)盧梭以自由平等為基礎的社會契約。 二、分析知識應有歷史的深度3.不同方式的民主實踐(1)英國方式。 ①權力轉移的方向符合民主的精神。 ②擴大民主的兩種方式。 一是直接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如憲章運動; 二是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自然實現權力的傾斜和政治的合理性。這就使得政治演進帶上非常和平的色彩。 ③參與的擴大是民主化的標志。 ④黨派政治是現代政治的特色。 二、分析知識應有歷史的深度3.不同方式的民主實踐(2)美國方式。 ①憲政主義;②權力制約;③政黨政治;④擴大選舉權;⑤平民主義文化。 (3)法國方式。 ①暴力革命下的民主進程。 ②推崇憲法政治。 ③高度意識形態化。 二、分析知識應有歷史的深度4.不可或缺的民主基石(1)民主思想奠基。 ① 洛克對“君權神授”的批判。② 盧梭的“主權在民”思想。③ 托馬斯·杰斐遜的“人民革命”思想。(2)改革實踐推進。①革命道路的曲折是絕對的,順利是相對的。②政治改革的要求是持續的,內容是變化的。(3)法律文獻保障。《權利請愿書 》《大抗議書 》 《獨立宣言 》 《人權宣言 》 (4)政治架構完善。二、分析知識應有歷史的深度5.前赴后繼的民主力量6.中國特色的民主之路(1)中國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2)中國近代民主體制的探索 ①君主立憲制設想。 ②民主共和設想。 ③民主體制的發展和完善。二、分析知識應有歷史的深度【例題】(2011海南歷史卷30) 材料 且瑞士為行使直接民權底國家,法國則為間接民權國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權,以瑞士為第一,民權發達已臻極則,國內底政治及民族底結合與美國大致相同,真是我們一極好底先例……我們抱三民主義的革命黨,又與各國的革命黨不同……查美國既離英國獨立,完全是為民權主義,不是民族主義。法國大革命卻又是抱民權主義合民生主義的。他們兩國的民權革命業已成功,但法國的民生主義卻是失敗,所以他們兩國目前完全是要講民生主義了。美、法底民族、民權兩個主義可稱成功,而社會問題沒有解決,亦就在此伏著個革命底導火線。回頭再看我們中國底現狀,又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們黨人革命數十年,只可說達到半個民族主義。他人底民族、民權均達目的,我們則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這個即是與美、法不同之點。又如俄國底勞農政府,或日蘇維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義,而無民族主義的意味;至民權一層,乃其附屬品而已。此亦與吾人不同。 ——孫中山:《三民主義大旨》(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孫中山對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對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鑒。(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孫中山的民權主義與民族主義、民生主義的關系。 【解析】 第(1)題綜合材料信息,孫中山對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應該從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進行比較異同。對西方民主的借鑒可以結合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內容的相關史實來分析。 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一的結論總結作答即可。注意邏輯關系嚴謹,條理清晰。1.民主社會在與專制集權的斗爭中發展2.民主思想與民主實踐在互動中完善3.民主政治與具體國情在調適中創新4.西方的民主與自由5.西方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征三、思維拓展應有發展的高度抓訓練,重能力——體驗內化1.立意時代性教育性學科性 測驗性質歷史命題基本流程歷史命題基本流程2.選材 ①盡量是第一手材料,應該有教育意義。 ②應與學生經歷過的生活有點類似性或是全新的材料。 ③情境材料的選擇必須考慮到測量目標及其內容領域。 ④情境材料應該足夠復雜且對答題有實際用處。 ⑤情境材料應該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表述。 ⑥情境材料的呈現方式應該多樣化。歷史命題基本流程3.設問(1)主觀題設問應注意: ①明確測量目標和內容領域。 ②設問要用與測量目標一致的動詞。 ③設問應該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表述。 ④應對材料進行分析、解釋(即用足材料,否則無所謂材料解析),必要的話應該對考生的分析(解答)提出要求(評分要求)或作出規定。 ⑤綜合性設問應該有一定的綜合性,而且涉及的內容范圍不宜太窄。 ⑥賦分要根據測量目標來進行。能力要求高的,分值就要高。歷史命題基本流程3.設問(2)選擇題編擬應注意: ①每一道試題必須涉及一定的內容領域和單一的認知行為,該認知行為必須與考試規范確定的測量目標和行為一致。 ②試題考查的應該是重點內容,不要考很次要、不重要、或大家幾乎都會的內容。 ③用新情境材料考查高水平的學習能力,不要用與教材相同的語言,以免變成只考查考生的簡單記憶能力。 ④解答問題的思維過程不要過于復雜。 ⑤各選項要獨立,選擇項在意義上不要重疊或互相排斥,在內容上和語法上具有較好的同質性,與題干在內容和表述上構成合理的邏輯關系。 ⑥每道試題要互相獨立,試題之間要避免互相提示作用。歷史命題基本流程4.磨題(1)對照教學要求、考試說明(考綱)、教科書,看有無超綱。(2)完善材料與設問,兼顧制定參考答案與合理賦分。(3)對照雙向細目表,看能力、方法等有無偏頗。(4)研磨語言是否科學。歷史命題基本流程5.審校(1)審立意。(2)對照雙向細目表。(3)看科學性。歷史命題基本流程6.合卷(1)測算閱讀量與做題時間。(2)逐題評估難度,計算整卷難度。再對試題進行調整。(3)檢查、核對1.科學的內容。 6.較好的區分度。2.準確的目的。 7.簡明的表述。3.典型的問題。 8.經濟的方式。4.獨立的題目。 9.豐富的材料。 5.恰當的難度。 10.合理的分值。 歷史命題的一般原則與技術性規定 (12年高考)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生劇烈變化。有人據此圖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12分)。屈辱史探索史12屆我校周練題(考試時間:11年7月7日)(28分)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一直追求的夢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五 美國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其中一個主要的觀點就是“沖擊——回應”論,該觀點認為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缺乏內部動力突破傳統框架,只有經過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沖擊之后,才發生劇變,向近代社會演變。 ——【美】柯文《在中國發現歷史》(5)依據所學知識闡述對“沖擊——回應”論的認識寫一篇小論文。(8分)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字數150字左右)不同意這種觀點: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實際上很大程度是中國自身進步的結果。 從思想上,明末清初就已提出經世致用,批判君主專制思想;經濟上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是西方侵略中止了近代中國發展。 鴉片戰爭后,雖然部分階層人士,運用西方政治、思想等進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均以失敗告終,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此觀點實質是西方中心論(史觀), 過分夸大了西方在近代中國發展中的作用(理論論證) 。同意此觀點:近代中國確實是在西方文明沖擊下開始進行被動的回應。 鴉片戰爭失敗,使中國被動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西方思想文化、物質生活等逐步進入中國。中國人開始強國御侮的探索,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倡導中體西用,興辦洋務運動;甲午戰后,中國為救亡圖存,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走上了革命救國道路。 回應照搬借鑒沖擊以文明史觀重構近現代史框架 “八方聯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是我教數學的法寶。結果每次高考都有十幾個二十幾個學生考上北大、清華。創造了教學上奇跡。 ——孫維剛 變式一:19世紀末,歐洲詩人吉卜林寫道:承擔起白人的責任,將你們培育的最好的東西傳播開來,讓你們的子孫離家遠去,去滿足你們的俘虜的需要。評價材料中作者的觀點。 變式二: (11年高考)評價材料中關于西方崛起觀點。 變式三: (12年高考)評析“沖擊—反應”模式。母題:(04年高考)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的評價全球史觀理論特征之一是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看試題的源流中國社會的變化趨勢:領先到落后1、政:專制到民主2、經:手工到機器3、外:封閉到開放4、文:愚昧到理性……中國社會發展原因(12高考)1、內部因素2、外部影響(西方文明影響)西方社會的變化趨勢:落后到領先1、政:現代民主政治確立2、經: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形成3、文:人文精神發展……縱向是發展橫向是聯系西方社會發展原因(11高考)1、內部因素(主要原因)2、中國文化影響“望遠鏡”全面認識歷史精選題目,讓試卷更科學更有效限時訓練,讓學生把握高考節奏滾動練習,給學生一個改錯機會及時反饋,讓學生保持一新鮮感▲基本原則:質量重于數量抓學術,重觀點——專業視角炒現飯? 酸菜炒飯! 減少“兩只鴨子”式教學,加強自主、合作、探究 什么樣的知識是容易儲用的呢?☆時序化的知識 ☆系統化的知識 ☆ 邏輯化的知識 ☆聯系化的知識學生儲備知識的現狀如何?散、亂、孤、死讓知識死“去”“活”來平時教學是栽活一棵樹復習過程是育好一片林以“問題情境”豐富課堂一、改良還是革命? 二、真革命還是假革命? 1、開始:武昌首義——黎都督,當還是不當? 2、發展:各省響應——真響應還是假響應? 3、高潮:建立民國,頒布約法——總統制還是內閣制? 4、結局:孫中山——讓位還是不讓位?三、成功還是失敗? 1、功績: 經濟工業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解放—民主共和入人心 社會生活——移風易俗 2、失敗:沒有完成近代化轉型的任務近代化中國近代化里程碑多樣豐富 ◆ 你打算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目標問題 ) ◆你打算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效率問題 ) ◆你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 (方法問題 )◆有多少學生達到了你的要求? (達標問題 ) 課前要反思適當的教學是享受,不當的教學是煎熬。◆ 這節課應該怎樣上?◆ 這節課為什么這樣上?◆ 這節課還可以怎樣上?你思考了嗎:謝謝! —讓我們風雨前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