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箬橫鎮六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箬橫鎮六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箬橫鎮六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
一、單選題
1.(2021七上·溫嶺期中)恩格斯說:“就世界范圍而言,人工取火的進步超過了蒸汽機。”在我國歷史上,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C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山頂洞人是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因而得名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最早掌握人工取火。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山頂洞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山頂洞人,要求具備識記史實的能力。
2.(2021七上·溫嶺期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迄今發現的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遺址。遺址中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和遺物有骨耜、木耜、稻谷和稻殼、稻稈的堆積物,該發現可用于驗證這一時期(  )
A.長江流域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 B.農業文明最早起源于長江流域
C.水稻的種植已經遍及中國南部 D.農業生產工具多為鋒利的石器
【答案】A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用陶器裝糧食,會挖水井,體現了長江流域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
A項長江流域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
3.(2021七上·溫嶺期中)桂林的虞山公園有一座石山,相傳遠古時代舜帝(史稱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廟紀念,今天的虞山公園就是由此得名。請指出舜是通過什么方式成為部落聯盟領袖的(  )
A.世襲制 B.武力奪取 C.禪讓制 D.民主選舉制
【答案】C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舜是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寬厚待人,以身作則,在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傳位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制”。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禪讓制是舜成為部落聯盟領袖的方式,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禪讓制的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禪讓制的有關內容。
4.(2021七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下圖所示政治制度的敘述正確的有 (  )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給諸侯,讓他們鎮守疆土,保衛王室
②目的是鞏固政權
③諸侯國受分封的同時必須向周天子盡義務
④該制度建立之初使周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圖片反映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政治范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D項①②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
5.(2021七上·溫嶺期中)1899年一般被認為是“甲骨學”興起元年,因為這一年學者____首次發現甲骨文。(  )
A.王國維 B.羅振玉 C.王懿榮 D.郭沫若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甲骨文,知道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6.(2021七上·溫嶺期中)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的是(  )
A.都江堰 B.靈渠 C.永濟渠 D.江南河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A項都江堰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的都江堰的識記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時間、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7.(2021七上·溫嶺期中)秦孝公即位時,秦國“兵弱”:商鞅變法后,秦國人“勇于公戰”。這是因為商鞅變法(  )
A.鼓勵耕織 B.按軍功授爵位
C.廢除舊貴族的特權 D.改革戶籍制度
【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商鞅變法的法令規定: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該法令的實行,使秦國人“勇于公戰”。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按軍功授爵位是商鞅變法后,秦國人“勇于公戰”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內容、影響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1七上·溫嶺期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當代中國,教育公平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孔子的下列觀點中,最能體現報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溫故知新 C.有教無類 D.仁者愛人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即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這與“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相吻合。
A項因材施教是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溫故知新是說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有教無類最能體現報告精神,符合題意;
D項仁者愛人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讀題干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9.(2021七上·溫嶺期中)十九大后,中央設置監察局,秦朝時與監察局職責相同的監察的機構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中書省
【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為了適應統一的需要,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后由皇帝決斷。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御史大夫是秦朝時與監察局職責相同的監察的機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秦朝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10.(2021七上·溫嶺期中)抓關鍵詞或找關鍵句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等信息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綠林赤眉起義 B.黃巾起義
C.陳勝吳廣起義 D.劉邦項羽起義
【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陳勝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ABD三項和題干關鍵詞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陳勝吳廣起義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等信息有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二、非選擇題
11.(2021七上·溫嶺期中)【原始社會】
考古發現是學習研究歷史的重要途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觀察圖一某原始人類的復原頭像,該古人類被命名為什么名字?
(2)觀察材料二A、B兩圖,填空: 半坡原始居民的建筑復原圖是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建筑復原圖是   。
(3)造成材料二兩種房屋構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習慣 B.種族差異 C.地理環境 D.建筑材料
【答案】(1)北京人
(2)A;B
(3)C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1)仔細觀察圖一可知,該古人類是北京人。
(2)仔細觀察圖二可知,圖A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圖B是干欄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們居住房屋結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長江流域,氣候濕潤;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黃河流域,氣候干燥。
故答案為:(1)北京人。
(2)A;B。
(3)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
12.(2021七上·溫嶺期中)【春秋戰國】
材料一:(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敗……
——《左傳》
材料二: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此伏彼起的各種學術思想,除了外來的佛學,幾乎都淵源于春秋戰國時代,都受到諸子之學的深遠影響。
——《中國文化》
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史記》
(1)材料一反映的是春秋時期怎樣的社會特征?
(2)材料二反映出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什么局面?
(3)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張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的作用。
【答案】(1)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百家爭鳴
(3)主張:變法、改革。結果: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敗……”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
(2)材料二“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 反映出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3)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大意是說即治理國家不要總是遵循同一個指導思想,要使國家發展繁榮就不能墨守成規 。所以商湯周武不遵循古法而稱王,夏朝殷商不改變禮法而滅亡。反對古法(而求變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變通的人不值得稱道。由此可見材料三表明了商鞅主張變法、改革。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1)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百家爭鳴。
(3)主張:變法、改革。結果: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特征,百家爭鳴,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
13.(2021七上·溫嶺期中)【秦霸天下】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
材料二:如圖1,2所示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一中的“秦王掃六合”完成于哪一年?“秦王掃六合”有何歷史意義?
(2)根據材料二,“秦王掃六合”后,為加強統治,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顯赫一時的秦王朝在歷史的長河里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暫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習了秦朝的歷史,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案】(1)公元前221年;
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統一貨幣;統一文字
(3)暴政。啟示: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仁政。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秦王掃六合” 是指秦統一六國,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的統一,開創了歷史新局面,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有利于人們生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條件,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依據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為加強統治,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和文字,把圓形方孔銅錢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把小篆最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
(3)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公元前221年;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統一貨幣;統一文字。
(3)暴政。啟示: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仁政。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
14.(2021七上·溫嶺期中)【大漢風云】
漢武帝繼位后,因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天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但這只是表面的祥和,時局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涌,漢武帝深知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
(“守業難”之王國問題)
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
(“守業難”之思想不統一)
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
(“守業難”之軍事不統一)
材料三:征匈奴四十馀,匈奴遠遁,日以削弱。
--《古代歷史史料匯編》
(1)材料一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 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
(2)材料二中“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指的是哪家學說 漢武帝根據這一建議采取了什么措施
他采取的措施對封建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3)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北擊匈奴,派出的大將是誰?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和軍事上的措施對西漢王朝起到什么作用?
(4)用一句話評價漢武帝。
【答案】(1)西漢初期諸侯國勢力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2)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影響:加強思想控制(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
(3)衛青,霍去病。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仔細觀察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封國勢力強大,威脅到中央統治;西漢初年,分封了許多封國,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
(2)根據材料二中“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確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上實現了大統一,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漢武帝是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故答案為:(1)西漢初期諸侯國勢力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2)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加強思想控制(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
(3)衛青,霍去病。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箬橫鎮六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聯考試卷(歷社部分)
一、單選題
1.(2021七上·溫嶺期中)恩格斯說:“就世界范圍而言,人工取火的進步超過了蒸汽機。”在我國歷史上,最早掌握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2.(2021七上·溫嶺期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迄今發現的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遺址。遺址中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和遺物有骨耜、木耜、稻谷和稻殼、稻稈的堆積物,該發現可用于驗證這一時期(  )
A.長江流域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 B.農業文明最早起源于長江流域
C.水稻的種植已經遍及中國南部 D.農業生產工具多為鋒利的石器
3.(2021七上·溫嶺期中)桂林的虞山公園有一座石山,相傳遠古時代舜帝(史稱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廟紀念,今天的虞山公園就是由此得名。請指出舜是通過什么方式成為部落聯盟領袖的(  )
A.世襲制 B.武力奪取 C.禪讓制 D.民主選舉制
4.(2021七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下圖所示政治制度的敘述正確的有 (  )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給諸侯,讓他們鎮守疆土,保衛王室
②目的是鞏固政權
③諸侯國受分封的同時必須向周天子盡義務
④該制度建立之初使周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21七上·溫嶺期中)1899年一般被認為是“甲骨學”興起元年,因為這一年學者____首次發現甲骨文。(  )
A.王國維 B.羅振玉 C.王懿榮 D.郭沫若
6.(2021七上·溫嶺期中)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的是(  )
A.都江堰 B.靈渠 C.永濟渠 D.江南河
7.(2021七上·溫嶺期中)秦孝公即位時,秦國“兵弱”:商鞅變法后,秦國人“勇于公戰”。這是因為商鞅變法(  )
A.鼓勵耕織 B.按軍功授爵位
C.廢除舊貴族的特權 D.改革戶籍制度
8.(2021七上·溫嶺期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當代中國,教育公平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孔子的下列觀點中,最能體現報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溫故知新 C.有教無類 D.仁者愛人
9.(2021七上·溫嶺期中)十九大后,中央設置監察局,秦朝時與監察局職責相同的監察的機構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中書省
10.(2021七上·溫嶺期中)抓關鍵詞或找關鍵句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等信息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綠林赤眉起義 B.黃巾起義
C.陳勝吳廣起義 D.劉邦項羽起義
二、非選擇題
11.(2021七上·溫嶺期中)【原始社會】
考古發現是學習研究歷史的重要途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觀察圖一某原始人類的復原頭像,該古人類被命名為什么名字?
(2)觀察材料二A、B兩圖,填空: 半坡原始居民的建筑復原圖是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建筑復原圖是   。
(3)造成材料二兩種房屋構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習慣 B.種族差異 C.地理環境 D.建筑材料
12.(2021七上·溫嶺期中)【春秋戰國】
材料一:(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敗……
——《左傳》
材料二: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燦爛輝煌的時代。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此伏彼起的各種學術思想,除了外來的佛學,幾乎都淵源于春秋戰國時代,都受到諸子之學的深遠影響。
——《中國文化》
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史記》
(1)材料一反映的是春秋時期怎樣的社會特征?
(2)材料二反映出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什么局面?
(3)材料三表明了商鞅的什么主張 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商鞅變法的作用。
13.(2021七上·溫嶺期中)【秦霸天下】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
材料二:如圖1,2所示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一中的“秦王掃六合”完成于哪一年?“秦王掃六合”有何歷史意義?
(2)根據材料二,“秦王掃六合”后,為加強統治,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顯赫一時的秦王朝在歷史的長河里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它短暫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習了秦朝的歷史,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14.(2021七上·溫嶺期中)【大漢風云】
漢武帝繼位后,因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天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但這只是表面的祥和,時局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涌,漢武帝深知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
(“守業難”之王國問題)
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
(“守業難”之思想不統一)
材料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董仲舒
(“守業難”之軍事不統一)
材料三:征匈奴四十馀,匈奴遠遁,日以削弱。
--《古代歷史史料匯編》
(1)材料一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什么問題 漢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決
(2)材料二中“六藝之科、孔子之術”指的是哪家學說 漢武帝根據這一建議采取了什么措施
他采取的措施對封建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3)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北擊匈奴,派出的大將是誰?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和軍事上的措施對西漢王朝起到什么作用?
(4)用一句話評價漢武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山頂洞人是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因而得名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最早掌握人工取火。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山頂洞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山頂洞人,要求具備識記史實的能力。
2.【答案】A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用陶器裝糧食,會挖水井,體現了長江流域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
A項長江流域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
3.【答案】C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舜是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他寬厚待人,以身作則,在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傳位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制”。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禪讓制是舜成為部落聯盟領袖的方式,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禪讓制的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禪讓制的有關內容。
4.【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圖片反映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政治范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D項①②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
5.【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甲骨文,知道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6.【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A項都江堰顯示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的都江堰的識記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時間、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7.【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商鞅變法的法令規定: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該法令的實行,使秦國人“勇于公戰”。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按軍功授爵位是商鞅變法后,秦國人“勇于公戰”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內容、影響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即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這與“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相吻合。
A項因材施教是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溫故知新是說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有教無類最能體現報告精神,符合題意;
D項仁者愛人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讀題干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9.【答案】C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為了適應統一的需要,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后由皇帝決斷。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御史大夫是秦朝時與監察局職責相同的監察的機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秦朝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
10.【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陳勝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ABD三項和題干關鍵詞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陳勝吳廣起義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等信息有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11.【答案】(1)北京人
(2)A;B
(3)C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1)仔細觀察圖一可知,該古人類是北京人。
(2)仔細觀察圖二可知,圖A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圖B是干欄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們居住房屋結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環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長江流域,氣候濕潤;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黃河流域,氣候干燥。
故答案為:(1)北京人。
(2)A;B。
(3)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產生活。
12.【答案】(1)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百家爭鳴
(3)主張:變法、改革。結果: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卒大敗……”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
(2)材料二“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學異常活躍......” 反映出戰國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3)材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大意是說即治理國家不要總是遵循同一個指導思想,要使國家發展繁榮就不能墨守成規 。所以商湯周武不遵循古法而稱王,夏朝殷商不改變禮法而滅亡。反對古法(而求變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變通的人不值得稱道。由此可見材料三表明了商鞅主張變法、改革。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1)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百家爭鳴。
(3)主張:變法、改革。結果: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的社會特征,百家爭鳴,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
13.【答案】(1)公元前221年;
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統一貨幣;統一文字
(3)暴政。啟示: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仁政。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秦王掃六合” 是指秦統一六國,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的統一,開創了歷史新局面,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有利于人們生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條件,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2)依據所學可知,秦朝建立后,為加強統治,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和文字,把圓形方孔銅錢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把小篆最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
(3)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公元前221年;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統一貨幣;統一文字。
(3)暴政。啟示:順應歷史潮流;實行仁政。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朝的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
14.【答案】(1)西漢初期諸侯國勢力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2)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影響:加強思想控制(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
(3)衛青,霍去病。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仔細觀察材料一“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反映出西漢初期中央面臨封國勢力強大,威脅到中央統治;西漢初年,分封了許多封國,諸侯王勢力強大,地方上的豪強地主橫征暴斂,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
(2)根據材料二中“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確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使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上實現了大統一,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漢武帝是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故答案為:(1)西漢初期諸侯國勢力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的統治。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2)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加強思想控制(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學居于主導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
(3)衛青,霍去病。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4)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东宁县| 昌图县| 林口县| 慈利县| 中超| 闽清县| 屏山县| 长沙市| 青冈县| 玉山县| 葫芦岛市| 洛浦县| 中山市| 镶黄旗| 涪陵区| 句容市| 巨鹿县| 东丰县| 辰溪县| 巨野县| 罗甸县| 福泉市| 峨边| 镇康县| 宕昌县| 汉阴县| 甘德县| 益阳市| 新野县| 丽水市| 临江市| 广南县| 安达市| 澳门| 扎囊县| 安阳县| 名山县| 萨迦县| 申扎县|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