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認識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舉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植物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莊稼需要澆水、施肥。2、生物能進行呼吸。舉例:鯨浮出水面噴出霧狀水柱等;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乳酸菌進行無氧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舉例:植物落花、落葉;人體排汗、動物排尿、呼氣等。4、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舉例:葵花朵朵向太陽;含羞草受觸碰葉片合攏;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舉例:“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粒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幼苗長成參天大樹。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舉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遺傳現象;“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是變異現象。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病毒是生物。例1:下列屬于生物的有6、9、14、17、18;下列屬于生命現象的有3、4、7、12、15、19。(1)鐘乳石(2)電腦病毒(3)雨后春筍(4)鐵樹開花(5)煙花(6)鼠婦(7)母牛哺育小牛(8)潮起潮落(9)生石花(10)珊瑚(11)開水沸騰(12)蘑菇由小長大(13)機器人(14)仙人掌(15)蜻蜓點水(16)機器人演奏(17)珊瑚蟲(18)七星瓢蟲(19)食物腐敗(20)鐘乳石慢慢長大。二、觀察法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對于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和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三、調查法1、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分為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當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一調查時,可以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不論喜歡與否。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2、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歸類,有三種方法:(1)按照形態結構 特點分為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細菌、蘑菇、金針菇、靈芝等屬于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環境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用途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等。某小組將調查的生物進行分類:水稻、玉米、高粱等歸為一類,雞、鴨、鵝等歸為一類,狗、貓等歸為一類。他們分類的依據為 按照生物的用途。某小組將調查到的生物進行了分類,他們將鯽魚、金魚、水草、荷花、水鴨、蟹等 歸為一類,而將松、柏、蠅、玫瑰、麻雀等生物歸為一類,他們分類的依據為 按照生物的生活環境。3、區分觀察法和調查法:要認知生物的形態結構、行為等主要采用觀察法,要認知生物的種類和生存環境等采用調查法。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游戲風靡。為了解某校學生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通常采用的方法應是調查法。了解生物圈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包括: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1、環境對生物的影響:(1)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分類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 :包括光、溫度、水、空氣等生態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指影響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舉例說出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①“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溫度);②“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溫度);③“針葉林往往分布在海拔高的地方,闊葉林往往分布在海拔低的地方”(溫度);④“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蓮葉荷田田”(光照、溫度);⑤“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光);⑥“雨露滋潤禾苗壯”(水);⑦“三九和五九,河邊看楊柳”(溫度);⑧“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溫度);⑨“春蘭秋菊”、“朝蠅暮蚊”(光)。(3)舉例說出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等。①七星瓢蟲捕食蚜蟲是捕食關系;②“草盛豆苗稀”、水稻和雜草爭奪陽光、養料和水分是競爭關系;③螞蟻合作搬運食物是合作關系;④豆科植物與根瘤菌是共生關系。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悲”說明了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1、生物適應環境:①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適應寒冷環境②沙漠中駱駝的尿液和汗液少;③駱駝刺的地下根系發達;④“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⑤仙人掌的葉子變成了刺;⑥動物冬眠 ;⑦大雁南飛;⑧旗形樹;⑨保護色、警戒色、擬態。2、生物影響環境:①大樹底下好乘涼;②蚯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③“千里之堤毀于蟻穴”;④沙漠地區栽種的植物能防風固沙;⑤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茂密,氣候濕潤多雨;⑥山羊啃食草根使草場退化。三、科學探究: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六大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2、對照實驗:(1)概念: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對照實驗。要探究的“這個條件” 就是變量。(2)對照實驗一般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最接近自然狀態或理想狀態的那一組為對照組,人為控制自變量的那一組為實驗組。(3)對照實驗要保持單一變量原則,即所要探究的條件為唯一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且適宜。3、探究實驗“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1)提出問題:光對鼠婦的分布有影響嗎?(疑問句)(2)作出假設:光對鼠婦的分布有影響,鼠婦適于分布在陰暗的環境中。(陳述句)(3)制訂計劃:設計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量,重復多次實驗。本實驗以光為變量,設計對照實驗即陰暗與明亮兩種環境。陰暗的環境為對照組,明亮的環境為實驗組。(4)實施計劃:做實驗、仔細觀察、認真記錄。(5)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光對鼠婦的分布有影響,鼠婦適于分布在陰暗的環境中。(6)實驗結果應取各組平均值,目的是減少實驗誤差。(7)實驗鼠婦用10只而不是1只,是為了減少實驗誤差,避免偶然性。四、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如一片森林、一個生態瓶等都可以看作是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的成分【注意】植物并不都屬于生產者,如菟絲子屬于消費者;動物并不都屬于消費者,如蚯蚓、蜣螂屬于分解者;細菌、真菌并不都屬于分解者,如硝化細菌、光合細菌等屬于生產者,營寄生生活的細菌、真菌屬于消費者。3、食物鏈與食物網(1)食物鏈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2)正確書寫食物鏈:①食物鏈的起點生產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②食物鏈中沒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③食物鏈中的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④箭頭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在“草→鼠→蛇→鷹”中:①營養級: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沿食物鏈中的箭頭方向,營養級依次為第二、三、四營養級。②數量: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其數量越多。這條食物鏈中,草的數量最多,鷹的數量最少。③有機物含量:這條食物鏈中,草最多,鷹最少。④能量:能量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因此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這條食物鏈中,草含有的能量最多。鷹含有的能量最少。⑤有毒物質:有些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不易分解,難以排出,一旦進入生物體內,會隨著食物鏈不斷積累。因此,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含量越多。這條食物鏈中,鷹體內的有毒物質含量最高。⑥根據下圖寫出食物鏈:圖一 圖二 圖三能量金字塔 圖四數量金字塔圖一:丙→ 丁→ 乙→ 甲;圖二:丁→ 乙→ 甲→ 丙;圖三:甲→ 乙→ 丙 → 丁;圖四:甲→ 乙→ 丙 → 丁;(4)食物網的概念: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5)分析食物網:①本圖共4條食物鏈,它們相互關聯,形成食物網,其中最長的食物鏈是草→昆蟲→食蟲鳥→蛇→鷹。②食物網中數量最多的生物是草,它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有毒物質最多的是鷹,它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③此圖不能表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原因是: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要特別注意另一種問法:若要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此圖還缺少生物部分的是分解者。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⑤生態系統中能量最終來源(根本來源)于太陽能。⑥如果鷹的數目減少,短期內蛇的數量會大量增加。⑦在生物學上,把空氣、光照、水、鼠、兔等影響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統稱為生態因素。⑧鷹與鼠之間的關系是捕食關系,鷹與蛇之間的關系是捕食與競爭關系。⑨圖中鷹獲得能量最少(能量損失最多)的食物鏈是:草→昆蟲→食蟲鳥→蛇→鷹。4、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1)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2)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其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如森林生態系統比草原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更強。(3)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如過度放牧會使草場退化。5、生物圈:(1)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叫生物圈。(2)說出生物圈的范圍: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生物圈的厚度為20千米。一切陸生生物和人類的“立足點”是巖石圈的表面。(3)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地球之腎”之稱,其中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4)森林生態系統被稱為“綠色水庫”和“地球之肺”。(5)海洋生態系統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氣占地球產生氧氣的70%。(6)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7)“生物圈II號”的失敗說明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8)由于生物圈中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通過地域、物質流動和生物遷徙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