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余姚市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二次質量試卷(2021.11.12)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2021九上·余姚月考)“普林西普的左輪手槍在決定性的一天——1914年6月28日——發出的槍聲傳遍了全世界,槍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 )A.三國同盟的形成 B.三國協約的形成C.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D.薩拉熱窩事件【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槍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ABC三項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不符合題意;D項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2.(2020九上·長興期末)“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這段話中的兩大政治運動是指( )A.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 B.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C.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甲午戰爭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一個是由康有為領導的1898年維新運動,是二十世紀初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另一個是由接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他主張徹底推翻滿清王朝。ABD三項和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是題干這段話中的兩大政治運動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維新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的有關內容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維新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3.(2021九上·余姚月考)下圖刊物的發刊詞摘錄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張是(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B.“驅除韃虜,恢復中華”C.“外爭國權,內除國賊 ”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民報》發刊詞“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強調的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民報》的發刊詞摘錄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民主義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民報》的相關史實。4.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體現的是民國時期服飾的變化,改變了過去的長袍馬褂,換上了新式服裝,故①項正確。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發,女子纏足,因此不會出現“辮子搭肩三尺長”的現象,故②項錯誤。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禁止女子纏足,號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故③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爺”“大人”的舊稱,改稱“先生”“君”等平等稱呼。故④項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②錯誤A項①③④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國社會習俗的變化及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題時注意抓住歌謠信息,從社會習俗變遷的角度來解答。5.(2021九上·余姚月考)有一場革命,“它為無產階級以武力奪取政權提供了光輝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場革命是( )A.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B.俄國二月革命C.俄國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革命【答案】C【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917年的11月,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質是社會主義革命。俄國的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俄國十月革命是題干描述的革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十月革命知識的掌握,重點掌握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及意義。6.(2020九上·上虞期末)《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時局出現在( )A.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C.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D.紅軍長征時期【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結合“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統治建立。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陜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各派軍閥不斷地混戰,中國陷入災難中。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了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要求具備結合所學準確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7.(2021九上·余姚月考)“燈閃著,風吹著,蟋蟀叫著,我坐在床上看書。月亮出來了,風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這是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在17歲時寫的一首新詩。和文言文相比,這種平易通俗的文風受益于(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和文言文相比,這種平易通俗的文風受益于新文化運動。ABD三項和題干平易通俗的文風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新文化運動是出現題干平易通俗的文風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8.(2021九上·余姚月考)如果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的情形( )①陳獨秀在閱讀《新青年》雜志②青年學生在熱議巴黎和會的內容③報紙刊登倡導婚姻自由的文章④街上在傳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謠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倡導婚姻自由出現在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是在1927年的土地革命時期。①③符合題意。A項①③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志、巴黎和會、打土豪分田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史實。9.(2020九上·長興期末)中國近代思想的演進“既不是一江長流,也不止一個洪峰,而是以一個接一個思潮的漲落相繼出現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科學與民主”②“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③“三民主義”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①“科學與民主”出現于新文化運動時期;②“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 是在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的著名論斷;③“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1911年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是在1924年國民黨一大通過的宣言中,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按順序排列為③①④②。C項③①④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注意準確識記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10.羅斯福上臺后,雷厲風行地開始了“新政”。在上任后短短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國會與他高度配合,一口氣制定了15項重大法案,先后出臺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等。上述措施體現了“新政”突出的特點是( )A.整頓銀行 B.國家干預經濟C.發展對外貿易 D.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答案】B【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20世紀30年代,面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羅斯福實施了新政。新政最主要的特點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ACD三項都不是題干措施體現的“新政”的突出特點,不符合題意;B項國家干預經濟是題干措施體現的“新政”的突出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斯福新政,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2021九上·余姚月考)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90周年。90年前的這一天中華兒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團結與抗爭,下列反映此歷史事件的詩句有( )A.湘西會戰雪峰山,浴血拼來喜報傳B.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C.柳條湖畔尸拋野,北大營中血濺旗D.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A項湘西會戰雪峰山,浴血拼來喜報傳中的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戰爭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不符合題意;B項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出自毛澤東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寫的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不符合題意;C項柳條湖畔尸拋野,北大營中血濺旗反映的是九一八事變,符合題意;D項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反映的是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揭開了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要求具備解讀題干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2.(2020九上·長興期末)有史學家說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戰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勝利,以下行動中能體現中國為建立和維護該共同體作出直接貢獻的是( )①參加諾曼底登陸②參加雅爾塔會議③遠征軍赴緬作戰④簽署《聯合國家宣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中國參與的行動能體現為建立和維護“戰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的有③遠征軍赴緬作戰和④簽署《聯合國家宣言》。①參加諾曼底登陸的是美英盟軍,參加雅爾塔會議的有蘇美英三國,中國沒有參加,②④不符合題意。D項③④能體現中國為建立和維護該共同體作出直接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為建立和維護“戰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貢獻。注意題目強調的事件屬性。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13.(2020九上·海曙月考)毛澤東曾說:“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我們以家為依托,不斷向外發展,把我們四周的敵人一點點地吃掉……”。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革命根據地C.閩浙贛根據地 D.中央革命根據地【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據題干“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井岡山。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重點識記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14.(2021九上·余姚月考)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兩者的相同之處是( )①都提出了和平建國方陣②中國共產黨都做出了積極努力③出現了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局面④都預示著團結抗日局面的到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西安事變;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936年的西安事變后,中共與各方協商,最終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1945年的重慶談判中,中共與國民黨最終達成“雙十協定”。中共在兩個事件中均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合作初步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利于全民抗戰。重慶談判簽訂的“雙十協定”有利于國共雙方共同建立民主政權。綜上,故②③正確。西安事變沒有提出“和平建國”,故①錯誤。重慶談判時,抗日戰爭已結束,故④錯誤。B項②③是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的相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要求理解掌握基礎史實。15.(2021九上·余姚月考)下圖中數字標明的地點,都是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下列選項中,數字對應事件表述不正確的是( )A.①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B.②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C.③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大捷D.④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圖片是平型關戰役示意圖。③處為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取得的首次大捷。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③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大捷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平型關大捷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平型關大捷的相關史實。16.(2021九上·余姚月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科學方法,下表各組中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 )序號 史實 結論① 五四運動 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② 九一八事變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③ 珍珠港事件 客觀上推動美英合作,簽署《大西洋憲章》④ 三大戰役 奠定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三大戰役【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錯誤;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故②正確;蘇德戰爭爆發后,第二次世界大戰范圍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兩國首腦于 1941年 8月 13日 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故③錯誤;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故④正確。C項②④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結論的搭配。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2021九上·余姚月考)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近百年足跡,有些城市永載史冊。我們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遵義的理由是( )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②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人民軍隊的創建之地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上海;②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遵義會議;③人民軍隊的創建之地是南昌;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是延安。所以我們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遵義的理由是①③④②。D項①③④②是我們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遵義的理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關鍵是掌握重要事件發生的地點。18.(2021九上·余姚月考)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關?( )①馬關條約簽訂②鄭成功收復了臺灣③抗日戰爭勝利④渡江戰役勝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抗日戰爭的勝利;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把臺灣及附近島嶼割給日本,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離;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國民黨退守臺灣,造成了臺灣第二次同祖國分離,①③④符合題意。②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清朝,和題干中“近代以來”這一時間不符,排除含②的選項。D項①③④與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直接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灣問題的由來及演變。注意識記臺灣問題的形成及我國對臺政策。19.(2021九上·余姚月考)《經典人文地理》介紹蔣介石時稱:“他崛起于亂世,居于歷史前臺卻始終與偉大擦肩而過,……”以下史實可以佐證他“終與偉大擦肩而過”的是( )①擔任黃埔軍校校長②背叛國民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③七七事變后,進行國共合作④抗戰勝利后,蓄意發動內戰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①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和③七七事變后,進行國共合作是一個肯定的,不能佐證他“終與偉大擦肩而過”。B項②④可以佐證蔣介石“終與偉大擦肩而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蔣介石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0.(2021九上·余姚月考)王楊的讀書筆記上摘錄了這樣一段話:“武器簡陋、兵力不足的軍隊對抗擁有現代武器裝備的兵力很龐大的軍隊……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演繹的是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傳奇。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紅色根據地擴展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共和國。”這段話最有可能摘錄自書籍( )A.《解放戰爭》 B.《抗日戰爭》C.《長征》 D.《朝鮮戰爭》【答案】A【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武器簡陋、兵力不足的軍隊對抗擁有現代武器裝備的兵力很龐大的軍隊……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演繹的是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傳奇。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紅色根據地擴展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共和國。”是對解放戰爭的描述。《解放戰爭》 為王樹增非虛構文學著述中規模最大的作品。A項《解放戰爭》最有可能出現題干這段話,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解放戰爭的史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6個小題。其中第21小題為行為判析題,第22-26題為材料分析題,共 50 分。)21.(2021九上·余姚月考)行為判析題(1)1927年,周恩來發動武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判斷:理由:(2)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結果。判斷:理由:(3)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判斷:理由:(4)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判斷:理由:(5)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判斷:理由:【答案】(1)錯誤武昌起義改成南昌起義;或者改成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2)正確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3)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錯誤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5)錯誤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知識點】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大戰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掌握南昌起義并區別武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葉挺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南昌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運動,是辛亥革命的開端。(2)本題考查西安事變的相關知識。面對日本的進一步侵略,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3)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在此期間,蘇軍發動了冬季反攻。此后,蘇軍開始向德軍展開進攻,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蘇德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本題考查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5)本題考查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會上提出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故答案為:(1)錯誤;武昌起義改成南昌起義;或者改成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2)正確;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3)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錯誤;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5)錯誤;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2021九上·余姚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中“練兵”“海軍”是清政府哪一次自救運動的內容?材料二中“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的革命是一次什么性質的革命?(2)材料三中,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對當時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材料四中“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意味著什么?(3)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論證“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的”觀點。【答案】(1)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性質革命(2)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力量等。(3)中國近代化探索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體現了向西方學習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淺入神,層層深入。但這些探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材料一中“練兵”“海軍”是洋務運動的內容。材料二中“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聯系所學,材料三中,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使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提出民主科學、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號,使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3)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先后經過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體現了由學習技術(或器物)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文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過程,但這些探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后,開始領導中國人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英勇打擊敵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性質革命。(2)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力量等。(3)中國近代化探索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體現了向西方學習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但這些探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要求具備綜合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23.(2021九上·余姚月考)2021年是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某學校發起了“我要去清華”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并繪制了“清華大學大事紀”的年代尺草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清華大學成立這一年,中國爆發了哪次民族革命?這次革命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2)結合史實,談談你對1919“國恥”的理解。舉行“國恥”紀念會體現了清華學生怎樣的精神?清華大學南遷和遷回與帝國主義入侵的哪次戰爭有關?(3)回顧清華大學的百年歷史,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答案】(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提出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被拒絕,操縱國作出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或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日本侵華戰爭(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2021年是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由此可知,清華大學成立于1911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中國代表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提出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強操縱了會議,對中國的要求置若罔聞,竟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五四精神包括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精神,舉行“國恥”紀念會體現了清華學生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精神。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不久,臨時大學又遷到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后遷回北京。(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提出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被拒絕,操縱國作出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或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日本侵華戰爭。(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4.(2021九上·余姚月考)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合則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則有損民族的利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伐戰爭前夕中國政治形勢示意圖(1926年)》材料二: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們只從兩國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發,以為只要給中國有力的“一擊”,只需要幾個月就可以使中國屈服。可是,他們的算盤完全打錯了,結果大大出乎他們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當時中國所處的政治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共兩黨發動這一重大軍事斗爭的意圖(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是指什么。(3)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響了這場反侵略斗爭,舉例說明這種“凝聚力”在國共兩黨之間是如何表現的?(政治、經濟各舉一例)(4)上述材料呈現的史實,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借鑒意義?【答案】(1)狀況:軍閥割據混戰;國民黨在南方建立根據地(任答一點)。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錯誤估計: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低估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其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力量。(3)主要表現: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軍事上也可以舉具體戰役)(4)團結就是力量,要建立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1)材料一“《北伐戰爭前夕中國政治形勢示意圖(1926年)》”反映了當時中國處在軍閥割據混戰時期。北伐戰爭的目的是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是: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忽視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斗志。(3)在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這些都體現了這種“民族凝聚力”。(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狀況:軍閥割據混戰;國民黨在南方建立根據地(任答一點)。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錯誤估計: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低估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其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力量。(3)主要表現: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軍事上也可以舉具體戰役)(4)團結就是力量,要建立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兩黨的關系。重點掌握北伐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5.(2021九上·余姚月考)捍衛正義,珍愛和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二戰前夕,毛澤東預言:英國首相張伯倫必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確實如此,1939年張伯倫引咎辭職。材料二:“二戰”期間羅斯福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彩虹有很多種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能混成一條燦爛奪目的彩練。……我們各國不同的理想可以匯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動。材料三: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制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且在戰場上使用。(1)根據材料一說出英國的哪一政策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并結合所學說說當英軍在東南亞戰事陷入困境時,中國是如何援助英軍攜手作戰的?(2)概括材料三中羅斯福的主張及其成為現實的標志,并簡述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產生的影響。(3)從材料三的圖片和文字中,我們能獲取什么信息?有何啟示?【答案】(1)綏靖政策;中國組織赴緬遠征軍配合英軍作戰(2)主張:加強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標志:1942年初,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建立;影響: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3)信息: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等啟迪: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要用科技造福人類。【知識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綏靖政策與中國赴緬遠征軍,要求具備材料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關于政策,依據“英國首相張伯倫必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確實如此,1939年張伯倫引咎辭職”可知英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野心;1942年1月,日軍進攻緬甸,英軍節節敗退,英國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迅速派兵入緬協同英軍作戰。中國政府即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后又不斷增兵。由于中國戰場和印、滇、緬戰場牽制日軍達130萬之眾,使日軍無法調往太平洋,大大減輕了美國的壓力。(2)本題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要求具備識記與理解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二中的“……我們各國不同的理想可以匯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動”可知羅斯福主張加強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它的成立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本題考查對戰爭的認識和啟示,要求具備圖片分析、理解與歸納的能力。材料三的圖片和文字主要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破壞性和血腥的一面,據此得出信息;關于啟示,緊扣第一問認知,一是要答出反對戰爭,二是要答出和平利用科技,用科技造福人類等。故答案為:(1)綏靖政策;中國組織赴緬遠征軍配合英軍作戰。(2)主張:加強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標志:1942年初,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建立;影響: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3)信息: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等啟迪: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要用科技造福人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26.(2021九上·余姚月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個政黨的奮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史料收集 問題【新生】 “這里”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趕赴“這里”為的是在歷史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⑴根據所學的知識,推測“這里”指的是哪些地方?結合材料說說你的理由。【抉擇】 圖一 八七會議會址 圖二 遵義會議會址【曙光】 圖三中共代表赴重慶談判 圖四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⑶請任選圖三、四中的一張圖片,從人心向背的角度解讀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的原因【答案】⑴嘉興南湖和上海;因為中共“一大”召開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標志著共產黨的成立)。⑵圖一的抉擇: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提出了“政權是從槍桿子里取得的”重要論斷。圖二的抉擇: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⑶圖三: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從捍衛人民利益出發,響應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圖四: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加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內戰的爆發;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由于敵人的破壞,會議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舉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由“這里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可知,習總書記等領導人趕赴“這里”指的是上海、浙江嘉興。(2)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大會通過了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舉行秋收起義。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大會糾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傾錯誤,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最高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從捍衛人民利益出發,響應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嘉興南湖和上海;因為中共“一大”召開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標志著共產黨的成立)。(2)圖一的抉擇: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提出了“政權是從槍桿子里取得的”重要論斷。圖二的抉擇: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3)圖三: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從捍衛人民利益出發,響應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圖四: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加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一次國共合作,工農武裝割據,遵義會議,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掌握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一次國共合作,工農武裝割據,遵義會議,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1 / 1浙江省余姚市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二次質量試卷(2021.11.12)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1.(2021九上·余姚月考)“普林西普的左輪手槍在決定性的一天——1914年6月28日——發出的槍聲傳遍了全世界,槍聲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 )A.三國同盟的形成 B.三國協約的形成C.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D.薩拉熱窩事件2.(2020九上·長興期末)“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這段話中的兩大政治運動是指( )A.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 B.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C.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 D.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3.(2021九上·余姚月考)下圖刊物的發刊詞摘錄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張是( )A.“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B.“驅除韃虜,恢復中華”C.“外爭國權,內除國賊 ”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4.歌謠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下列歌謠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 ②辮子搭肩三尺長,之乎者也說荒唐③禁纏足,倡女權,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稱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義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5.(2021九上·余姚月考)有一場革命,“它為無產階級以武力奪取政權提供了光輝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首創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場革命是( )A.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B.俄國二月革命C.俄國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革命6.(2020九上·上虞期末)《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時局出現在( )A.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C.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D.紅軍長征時期7.(2021九上·余姚月考)“燈閃著,風吹著,蟋蟀叫著,我坐在床上看書。月亮出來了,風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這是末代皇帝溥儀(1906-1967)在17歲時寫的一首新詩。和文言文相比,這種平易通俗的文風受益于(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8.(2021九上·余姚月考)如果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的情形( )①陳獨秀在閱讀《新青年》雜志②青年學生在熱議巴黎和會的內容③報紙刊登倡導婚姻自由的文章④街上在傳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謠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9.(2020九上·長興期末)中國近代思想的演進“既不是一江長流,也不止一個洪峰,而是以一個接一個思潮的漲落相繼出現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科學與民主”②“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③“三民主義”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10.羅斯福上臺后,雷厲風行地開始了“新政”。在上任后短短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國會與他高度配合,一口氣制定了15項重大法案,先后出臺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整法》《國家工業復興法》等。上述措施體現了“新政”突出的特點是( )A.整頓銀行 B.國家干預經濟C.發展對外貿易 D.改變資本主義制度11.(2021九上·余姚月考)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90周年。90年前的這一天中華兒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團結與抗爭,下列反映此歷史事件的詩句有( )A.湘西會戰雪峰山,浴血拼來喜報傳B.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C.柳條湖畔尸拋野,北大營中血濺旗D.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12.(2020九上·長興期末)有史學家說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戰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勝利,以下行動中能體現中國為建立和維護該共同體作出直接貢獻的是( )①參加諾曼底登陸②參加雅爾塔會議③遠征軍赴緬作戰④簽署《聯合國家宣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0九上·海曙月考)毛澤東曾說:“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我們以家為依托,不斷向外發展,把我們四周的敵人一點點地吃掉……”。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革命根據地C.閩浙贛根據地 D.中央革命根據地14.(2021九上·余姚月考)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兩者的相同之處是( )①都提出了和平建國方陣②中國共產黨都做出了積極努力③出現了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局面④都預示著團結抗日局面的到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2021九上·余姚月考)下圖中數字標明的地點,都是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下列選項中,數字對應事件表述不正確的是( )A.①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B.②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C.③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大捷D.④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6.(2021九上·余姚月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科學方法,下表各組中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 )序號 史實 結論① 五四運動 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② 九一八事變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③ 珍珠港事件 客觀上推動美英合作,簽署《大西洋憲章》④ 三大戰役 奠定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21九上·余姚月考)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近百年足跡,有些城市永載史冊。我們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遵義的理由是( )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②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人民軍隊的創建之地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18.(2021九上·余姚月考)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關?( )①馬關條約簽訂②鄭成功收復了臺灣③抗日戰爭勝利④渡江戰役勝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9.(2021九上·余姚月考)《經典人文地理》介紹蔣介石時稱:“他崛起于亂世,居于歷史前臺卻始終與偉大擦肩而過,……”以下史實可以佐證他“終與偉大擦肩而過”的是( )①擔任黃埔軍校校長②背叛國民革命,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③七七事變后,進行國共合作④抗戰勝利后,蓄意發動內戰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0.(2021九上·余姚月考)王楊的讀書筆記上摘錄了這樣一段話:“武器簡陋、兵力不足的軍隊對抗擁有現代武器裝備的兵力很龐大的軍隊……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演繹的是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傳奇。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紅色根據地擴展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共和國。”這段話最有可能摘錄自書籍( )A.《解放戰爭》 B.《抗日戰爭》C.《長征》 D.《朝鮮戰爭》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6個小題。其中第21小題為行為判析題,第22-26題為材料分析題,共 50 分。)21.(2021九上·余姚月考)行為判析題(1)1927年,周恩來發動武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判斷:理由:(2)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結果。判斷:理由:(3)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判斷:理由:(4)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以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判斷:理由:(5)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判斷:理由:22.(2021九上·余姚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中“練兵”“海軍”是清政府哪一次自救運動的內容?材料二中“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的革命是一次什么性質的革命?(2)材料三中,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對當時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材料四中“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意味著什么?(3)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論證“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的”觀點。23.(2021九上·余姚月考)2021年是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某學校發起了“我要去清華”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并繪制了“清華大學大事紀”的年代尺草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清華大學成立這一年,中國爆發了哪次民族革命?這次革命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2)結合史實,談談你對1919“國恥”的理解。舉行“國恥”紀念會體現了清華學生怎樣的精神?清華大學南遷和遷回與帝國主義入侵的哪次戰爭有關?(3)回顧清華大學的百年歷史,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24.(2021九上·余姚月考)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合則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則有損民族的利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伐戰爭前夕中國政治形勢示意圖(1926年)》材料二: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們只從兩國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發,以為只要給中國有力的“一擊”,只需要幾個月就可以使中國屈服。可是,他們的算盤完全打錯了,結果大大出乎他們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當時中國所處的政治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共兩黨發動這一重大軍事斗爭的意圖(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是指什么。(3)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響了這場反侵略斗爭,舉例說明這種“凝聚力”在國共兩黨之間是如何表現的?(政治、經濟各舉一例)(4)上述材料呈現的史實,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借鑒意義?25.(2021九上·余姚月考)捍衛正義,珍愛和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二戰前夕,毛澤東預言:英國首相張伯倫必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確實如此,1939年張伯倫引咎辭職。材料二:“二戰”期間羅斯福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彩虹有很多種顏色,各不相同,但它們能混成一條燦爛奪目的彩練。……我們各國不同的理想可以匯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動。材料三: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制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且在戰場上使用。(1)根據材料一說出英國的哪一政策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并結合所學說說當英軍在東南亞戰事陷入困境時,中國是如何援助英軍攜手作戰的?(2)概括材料三中羅斯福的主張及其成為現實的標志,并簡述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程產生的影響。(3)從材料三的圖片和文字中,我們能獲取什么信息?有何啟示?26.(2021九上·余姚月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一個政黨的奮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史料收集 問題【新生】 “這里”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趕赴“這里”為的是在歷史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 ⑴根據所學的知識,推測“這里”指的是哪些地方?結合材料說說你的理由。【抉擇】 圖一 八七會議會址 圖二 遵義會議會址【曙光】 圖三中共代表赴重慶談判 圖四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⑶請任選圖三、四中的一張圖片,從人心向背的角度解讀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槍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ABC三項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不符合題意;D項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2.【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甲午戰爭后,中國面臨的迫切問題,是如何在外國帝國主義和王朝衰退加劇的局勢下,實現民族救亡。為此,兩大政治運動推展開來,代表著解決這一問題的不同途徑,一個是由康有為領導的1898年維新運動,是二十世紀初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另一個是由接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他主張徹底推翻滿清王朝。ABD三項和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是題干這段話中的兩大政治運動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維新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的有關內容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維新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民報》發刊詞“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強調的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民報》的發刊詞摘錄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民主義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民報》的相關史實。4.【答案】A【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旗袍西服中山裝,穿著舒適又大方”體現的是民國時期服飾的變化,改變了過去的長袍馬褂,換上了新式服裝,故①項正確。辛亥革命之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男子蓄發,女子纏足,因此不會出現“辮子搭肩三尺長”的現象,故②項錯誤。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禁止女子纏足,號召男女平等,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故③項正確。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下令禁止使用“老爺”“大人”的舊稱,改稱“先生”“君”等平等稱呼。故④項正確。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②錯誤A項①③④反映了民國時期社會習俗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國社會習俗的變化及學生抓住關鍵信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題時注意抓住歌謠信息,從社會習俗變遷的角度來解答。5.【答案】C【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1917年的11月,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質是社會主義革命。俄國的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俄國十月革命是題干描述的革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十月革命知識的掌握,重點掌握十月革命的背景、過程及意義。6.【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結合“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志著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統治建立。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陜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各派軍閥不斷地混戰,中國陷入災難中。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了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要求具備結合所學準確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7.【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和文言文相比,這種平易通俗的文風受益于新文化運動。ABD三項和題干平易通俗的文風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新文化運動是出現題干平易通俗的文風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8.【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倡導婚姻自由出現在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是在1927年的土地革命時期。①③符合題意。A項①③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新青年》雜志、巴黎和會、打土豪分田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史實。9.【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①“科學與民主”出現于新文化運動時期;②“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 是在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的著名論斷;③“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1911年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是在1924年國民黨一大通過的宣言中,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按順序排列為③①④②。C項③①④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注意準確識記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10.【答案】B【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20世紀30年代,面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羅斯福實施了新政。新政最主要的特點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ACD三項都不是題干措施體現的“新政”的突出特點,不符合題意;B項國家干預經濟是題干措施體現的“新政”的突出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斯福新政,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A項湘西會戰雪峰山,浴血拼來喜報傳中的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戰爭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不符合題意;B項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出自毛澤東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寫的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不符合題意;C項柳條湖畔尸拋野,北大營中血濺旗反映的是九一八事變,符合題意;D項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反映的是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揭開了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要求具備解讀題干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2.【答案】D【知識點】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中國參與的行動能體現為建立和維護“戰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的有③遠征軍赴緬作戰和④簽署《聯合國家宣言》。①參加諾曼底登陸的是美英盟軍,參加雅爾塔會議的有蘇美英三國,中國沒有參加,②④不符合題意。D項③④能體現中國為建立和維護該共同體作出直接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為建立和維護“戰時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貢獻。注意題目強調的事件屬性。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13.【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據題干“我們鬧革命,光是跑來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個家,不然就很困難。有了這個家,就可以作為同敵人進行革命斗爭的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家”是井岡山。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鬧革命”后建立的第一個“家”,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重點識記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14.【答案】B【知識點】西安事變;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936年的西安事變后,中共與各方協商,最終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1945年的重慶談判中,中共與國民黨最終達成“雙十協定”。中共在兩個事件中均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合作初步達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利于全民抗戰。重慶談判簽訂的“雙十協定”有利于國共雙方共同建立民主政權。綜上,故②③正確。西安事變沒有提出“和平建國”,故①錯誤。重慶談判時,抗日戰爭已結束,故④錯誤。B項②③是西安事變與重慶談判的相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要求理解掌握基礎史實。15.【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圖片是平型關戰役示意圖。③處為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取得的首次大捷。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③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大捷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平型關大捷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平型關大捷的相關史實。16.【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三大戰役【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錯誤;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故②正確;蘇德戰爭爆發后,第二次世界大戰范圍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兩國首腦于 1941年 8月 13日 簽署了《大西洋憲章》,故③錯誤;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故④正確。C項②④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結論的搭配。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上海;②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遵義會議;③人民軍隊的創建之地是南昌;④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是延安。所以我們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遵義的理由是①③④②。D項①③④②是我們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遵義的理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關鍵是掌握重要事件發生的地點。18.【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抗日戰爭的勝利;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把臺灣及附近島嶼割給日本,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離;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國民黨退守臺灣,造成了臺灣第二次同祖國分離,①③④符合題意。②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清朝,和題干中“近代以來”這一時間不符,排除含②的選項。D項①③④與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離——合——離的過程直接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灣問題的由來及演變。注意識記臺灣問題的形成及我國對臺政策。19.【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①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和③七七事變后,進行國共合作是一個肯定的,不能佐證他“終與偉大擦肩而過”。B項②④可以佐證蔣介石“終與偉大擦肩而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蔣介石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0.【答案】A【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武器簡陋、兵力不足的軍隊對抗擁有現代武器裝備的兵力很龐大的軍隊……在短短的四年時間里演繹的是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傳奇。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紅色根據地擴展為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共和國。”是對解放戰爭的描述。《解放戰爭》 為王樹增非虛構文學著述中規模最大的作品。A項《解放戰爭》最有可能出現題干這段話,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解放戰爭的史實。21.【答案】(1)錯誤武昌起義改成南昌起義;或者改成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2)正確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3)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錯誤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5)錯誤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知識點】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大戰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掌握南昌起義并區別武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葉挺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南昌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運動,是辛亥革命的開端。(2)本題考查西安事變的相關知識。面對日本的進一步侵略,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偉大的愛國者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3)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在此期間,蘇軍發動了冬季反攻。此后,蘇軍開始向德軍展開進攻,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蘇德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本題考查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5)本題考查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會上提出了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故答案為:(1)錯誤;武昌起義改成南昌起義;或者改成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2)正確;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3)錯誤;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錯誤;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5)錯誤;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答案】(1)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性質革命(2)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力量等。(3)中國近代化探索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體現了向西方學習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淺入神,層層深入。但這些探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材料一中“練兵”“海軍”是洋務運動的內容。材料二中“推翻歷史數千年專制之局”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聯系所學,材料三中,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使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提出民主科學、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號,使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3)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先后經過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體現了由學習技術(或器物)到學習制度,再到學習文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過程,但這些探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后,開始領導中國人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英勇打擊敵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資產階級性質革命。(2)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力量等。(3)中國近代化探索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體現了向西方學習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但這些探索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要求具備綜合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23.【答案】(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提出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被拒絕,操縱國作出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或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日本侵華戰爭(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2021年是清華大學成立110周年”,由此可知,清華大學成立于1911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中國代表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提出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強操縱了會議,對中國的要求置若罔聞,竟然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五四精神包括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精神,舉行“國恥”紀念會體現了清華學生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精神。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不久,臨時大學又遷到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后遷回北京。(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2)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提出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收回青島主權等正當要求被拒絕,操縱國作出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或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他言之有理亦可);日本侵華戰爭。(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4.【答案】(1)狀況:軍閥割據混戰;國民黨在南方建立根據地(任答一點)。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錯誤估計: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低估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其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力量。(3)主要表現: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軍事上也可以舉具體戰役)(4)團結就是力量,要建立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1)材料一“《北伐戰爭前夕中國政治形勢示意圖(1926年)》”反映了當時中國處在軍閥割據混戰時期。北伐戰爭的目的是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是: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忽視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斗志。(3)在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這些都體現了這種“民族凝聚力”。(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狀況:軍閥割據混戰;國民黨在南方建立根據地(任答一點)。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錯誤估計: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內戰紛爭,低估中國再次的凝聚團結;日本認為其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中國人民的力量。(3)主要表現: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戰略上相互配合。(軍事上也可以舉具體戰役)(4)團結就是力量,要建立了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兩黨的關系。重點掌握北伐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5.【答案】(1)綏靖政策;中國組織赴緬遠征軍配合英軍作戰(2)主張:加強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標志:1942年初,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建立;影響: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3)信息: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等啟迪: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要用科技造福人類。【知識點】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綏靖政策與中國赴緬遠征軍,要求具備材料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關于政策,依據“英國首相張伯倫必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確實如此,1939年張伯倫引咎辭職”可知英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野心;1942年1月,日軍進攻緬甸,英軍節節敗退,英國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請求迅速派兵入緬協同英軍作戰。中國政府即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后又不斷增兵。由于中國戰場和印、滇、緬戰場牽制日軍達130萬之眾,使日軍無法調往太平洋,大大減輕了美國的壓力。(2)本題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要求具備識記與理解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二中的“……我們各國不同的理想可以匯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全世界的利益而采取行動”可知羅斯福主張加強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它的成立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本題考查對戰爭的認識和啟示,要求具備圖片分析、理解與歸納的能力。材料三的圖片和文字主要反映了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破壞性和血腥的一面,據此得出信息;關于啟示,緊扣第一問認知,一是要答出反對戰爭,二是要答出和平利用科技,用科技造福人類等。故答案為:(1)綏靖政策;中國組織赴緬遠征軍配合英軍作戰。(2)主張:加強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標志:1942年初,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建立;影響: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3)信息: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等啟迪: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要用科技造福人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26.【答案】⑴嘉興南湖和上海;因為中共“一大”召開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標志著共產黨的成立)。⑵圖一的抉擇: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提出了“政權是從槍桿子里取得的”重要論斷。圖二的抉擇: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⑶圖三: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從捍衛人民利益出發,響應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圖四: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加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內戰的爆發;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由于敵人的破壞,會議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舉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由“這里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可知,習總書記等領導人趕赴“這里”指的是上海、浙江嘉興。(2)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大會通過了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舉行秋收起義。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大會糾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傾錯誤,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最高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從捍衛人民利益出發,響應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軍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嘉興南湖和上海;因為中共“一大”召開的地方,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標志著共產黨的成立)。(2)圖一的抉擇: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提出了“政權是從槍桿子里取得的”重要論斷。圖二的抉擇: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3)圖三: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從捍衛人民利益出發,響應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圖四: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加參戰,掀起支援前線的熱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一次國共合作,工農武裝割據,遵義會議,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掌握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一次國共合作,工農武裝割據,遵義會議,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余姚市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二次質量試卷(2021.11.12)(學生版).docx 浙江省余姚市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二次質量試卷(2021.11.12)(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