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寒假專練】浙教版科學七年級寒假預習講義7:運動和力(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寒假專練】浙教版科學七年級寒假預習講義7:運動和力(含解析)

資源簡介

運動和力
學習目標:
1.知道判斷物體時運動還是靜止必須要有一個參照物,簡單運用參照物
2.根據物體運動路線的形狀和運動快慢是否變化對機械運動進行分類
3.知道速度可以用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運用速度公式
4.運用實驗加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5.了解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
part1.知識回顧
part2.體系說明
part3.知識概要
part4.知識講解
知識檢測
1.物體的空間位置不斷發生著改變的運動稱為__機械運動__。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總是先選取某一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__參照物__。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2)相對性: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所做的描述可能也會不同。
3.分類:根據物體運動的路線,可以將物體的運動分為__直線運動__和__曲線運動__,按運動快慢是否改變可將直線運動分為__勻速直線運動__和__變速直線運動__。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__直線__路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__相等__,運動快慢保持不變。
(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__直線__路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__不相等__,運動快慢發生變化。
4.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可以用相同__時間__內通過的__路程__來比較。
(2)可以用通過相同的__路程__需要的__時間__來比較。
5.速度
(1)意義:描述物體__運動快慢__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在__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__叫做速度。
(3)公式: v= ,變形公式 s=vt,t= 。
(4)單位:__米/秒__,單位符號為__m/s__,讀作__米每秒__,常用單位__千米/時__,單位符號為__km/h__。 (5)單位換算:1米/秒=__3.6__千米/時。
6.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時的要求
(1)公式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的單位必須統一。
(2)如果問題比較復雜,可以畫示意圖,明確運動過程以及物體的始末位置
典型例題-參照物
例1-1.(2019秋 黃梅縣月考)“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边@段詩詞蘊含著科學道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滿眼風波多閃爍”是陽光照在水面上發生的折射現象
B.“看山恰似走來迎”所選取的參照物是船
C.“仔細看山山不動”是相當于船來說的
D.“是船行”因為船相當于作者是運動的
【解答】解:A、“滿眼風波多閃爍”是陽光照在水面上發生的反射現象,故A錯誤;
B、“看山恰似走來迎”意思是說“山”在運動,山和船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可以選船為參照物,故B正確;
C、山與地面的位置沒有變化,“仔細看山山不動”是相當于地面來說的,故C錯誤;
D、作者與船之間沒有位置變化,船相當于作者是靜止的,“是船行”指船在運動,可以選山為參照物,故D錯誤。 故選:B。
例1-2.下列詩句中描述劃線部分在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不正確的是( ?。?br/>A.輕舟已過萬重山﹣﹣萬重山 B.孤帆一片日邊來﹣﹣日
C.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牛 D.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船上乘客
【解答】解:
A、研究對象是“輕舟”,選擇“萬重山”做參照物,輕舟是運動的,故A正確;
B、研究對象是孤帆,選擇“日”作參照物,孤帆是運動的,故B正確;
C、研究對象是橋,選擇“流水”作參照物,橋是運動的,故C錯誤;
D、研究對象是行舫,選擇船上的乘客,相對于乘客,船的位置沒有變化,則船是靜止的,沒有動,故D正確。
故選:C。
◆變式訓練
1.如圖所示的甲圖是甲同學在不同時刻對公路上的卡車和轎車所拍攝的兩幅照片,由此照片可判斷出卡車和轎車的運動狀態為:卡車   ,轎車   。(向右行駛/靜止/向左行駛)乙同學在另一位置與甲同學同時對兩車拍攝照片:卡車   ,轎車   。兩次結論有所不同,是由于兩次判斷時所選的   。
【解答】解:(1)在甲圖中,卡車和轎車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
左圖中卡車在轎車的右側,右圖中卡車在轎車的左側,以轎車為參照物,所以卡車向左行駛;
左圖中轎車在卡車的左側,右圖中轎車在卡車的右側,以卡車為參照物,所以轎車向右行駛;
(2)在乙圖中,卡車在左圖中距離障礙物較近,右圖中距離障礙物較遠,以障礙物為參照物,轎車向左行駛;
轎車與障礙物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改變,選擇障礙物為參照物,轎車是靜止的;
(3)兩次的結論不同,是因為兩次判斷時選擇的參照物不同。
故答案為:向左行駛;向右行駛;向左行駛;靜止;參照物不同。
2.《西游記》里,孫悟空“騰云駕霧”,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這些鏡頭通常采用“背景拍攝法”:讓“孫悟空”站在平臺上,做著飛行的動作,同時在他背后展現出藍天和急速飄動的白云,加上煙霧效果;攝影師把人物動作和飄動的白云、煙霧等一起攝入鏡頭;放映時,觀眾就會感覺孫悟空在騰云駕霧。這里觀眾所選的參照物是( ?。?br/>A.演員 B.平臺 C.急速飄動的白云 D.攝像機
【解答】解:
“孫悟空”站在平臺上,在他的背后有急速飄動的白云;放映時,觀眾以急速飄動的白云為參照物,孫悟空與白云之間的位置發生改變,所以觀眾認為孫悟空是運動的,是一種視覺上的錯覺。
故選:C。
3.甲、乙、丙三個同學在運動場上同向運動,當天刮著南風,風速為3米/秒。甲感覺無風,乙感覺是南風,丙感覺是北風。那么甲乙丙運動的方向和速度的大小分別是:甲   ;乙  ??;丙   。
【解答】解:因為甲、乙、丙三個同學在運動場上同向運動,并且刮著南風,風速為3米/秒;
甲感覺無風,說明甲向北運動,并且速度和風速相同;
乙感覺是南風,說明乙的速度比風速慢;
丙感覺是北風,說明丙速度比風速快;
故答案為:向北運動,速度和風速相等;向北運動,速度比風速慢;向北運動,速度比風速快。
4.觀察圖中的煙和小旗,關于甲、乙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回答下列問題:
(1)當時空氣中的風向是  ?。ㄏ蜃?、向右或無風)
(2)甲車的運動情形可能是  ?。?br/>(3)乙車的運動情形可能是   。
【解答】解:(1)由圖中的信息可以判斷出:因為房子的煙向左飄,所以風是向左吹;
(2)甲車運動狀態有三種可能:①向右運動; ②靜止;③向左運動,但運動速度小于風速;
典型例題-速度公式的應用
例2-1.汽車速度是36千米/小時,優秀短跑運動員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自行車每分鐘通過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較( ?。?br/>A.自行車的速度最大 B.短跑運動員速度大
C.汽車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樣大
【解答】解:
汽車速度為36km/h,
運動員速度為10m/s=36km/h,
騎自行車速度為v===36km/h,
比較可知三者速度一樣大。
故選:D。
例2-2.如圖是汽車上的速度計,一輛汽車以此速度從南京駛向上海,若上海距南京的距離為6.24×105m,則( ?。?br/>A.該汽車行駛的速度是130km/h
B.該汽車的行駛速度是40m/s
C.該汽車8.92h可以從南京到達上海
D.該汽車8.92×104s 可以從南京到達上海
【解答】解:(1)圖中速度計的讀數即為該汽車的行駛速度,為70km/h≈19.4m/s,故AB錯誤;
(2)上海距南京的距離為s=6.24×105m=624km,
∵v=,
∴該汽車從南京到達上海的時間:
t==≈8.92h=32091s,故C正確,D錯誤。故選:C。
◆變式訓練
1.在龜、兔賽跑的情景中。關于比較她們倆運動快慢有如下幾種說法:
(1)看臺上的觀眾在比賽開始后,“觀眾”通過“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認為跑在前面的兔子運動快;
(2)由于兔子自恃奔跑能力強,比賽途中睡了一覺,終點“裁判員”是通過“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來判定最先到達終點的烏龜運動得快;
(3)物理學中是采用觀眾的方法比較烏龜與兔子的運動快慢程度;
(4)物理學中是采用終點裁判員的方法比較烏龜與兔子運動快慢程度。
以上說法正確的是( ?。?br/>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
【解答】解:開始比賽后,看到跑在前面的兔子運動快,說明了在相同的時間內,兔子通過的路程要大于烏龜通過的路程,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路程得出的結論。
而裁判員判定烏龜獲勝,是根據跑到終點時,烏龜用的時間較短;是在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時間得出的結論。
在物理學中,一般根據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即:平均速度)來判斷運動的快慢。
故選:A。
2.為了踐行“綠色環?!钡纳罾砟?,小張、小王、小李從同一地點A沿同一道路同時出發,最終都到達地點B,小張駕駛電瓶車以30km/h的速度勻速前進,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勻速前進,小李以每分鐘通過0.6km的速度騎自行車勻速前進,則( ?。?br/>A.小張先到達B地 B.小王先到達B地
C.小李先到達B地 D.三人同時到達B地
【解答】解:由題意知,v小張=30km/h,v小王=5m/s=18km/h,v小李=0.6km/min=36km/h,
由速度公式v=可知,時間:t=,由于他們的路程s相同而小李的速度最大,
則小李的運動時間最短,小李最先到達B地,故C正確;
故選:C。
典型例題- s-t、v-t圖像的理解
例3-1.甲、乙兩人同時從A地到B地,甲先騎自行車到中點后改為跑步,而乙則是先跑步,到中點后改為騎自行車,最后兩人同時到達B地。已知甲騎自行車比乙騎自行車的速度大,并且兩人騎自行車的速度均比跑步的速度大。若甲、乙兩人離開A地的距離s與所用時間t的函數關系用圖像表示,則下列四個圖像中,甲、乙的圖像只可能是( B )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 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
例3-2.甲車從M點、乙車從N點同時相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分別如圖a、b所示。當甲、乙相遇時,乙距M點12m,若甲、乙的速度分別為v甲、v乙,M、N間的距離為s,則 ( D )
A.v甲<v乙,s=36m
B.v甲<v乙,s=12m
C.v甲>v乙,s=36m
D.v甲>v乙,s=18m
◆變式訓練
1. 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  )
A. 甲和丙
B. 甲和乙
C. 乙和丙
D. 甲、乙和丙
【答案】A【解析】由題圖可知,甲的速度是4 m/s,乙的速度是6 m/s,丙的速度是4 m/s。
2.某司機開車接近一學校門口時,為了安全踩剎車減速5秒,再輕踩油門繼續向前行駛,汽車速度跟時間的關系如圖(速度單位為米/秒,時間單位為秒),則下列選項中錯誤的是( )
A.在0到5秒之間,汽車的速度在不斷減小
B.在第6秒這一刻,汽車是靜止的
C.在 5到10秒這段時間汽車通過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車踩剎車前這一刻汽車的速度是10米/秒
【答案】B 【啟發】在v-t圖像中,一條水平直線代表物體做勻速運動,直線向下傾斜代表物體做減速運動,直線向上傾斜代表物體做加速運動。
知識檢測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 沒有受到外力作用 的時候,總保持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或 靜止狀態 。
(1)原來處于靜止狀態的物體,當一切外力都消失時,物體仍保持靜止狀態。
(2)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當一切外力都消失時,物體保持不受力瞬間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牛頓第一定律是在 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 上,通過 推理 概括出來的。
3.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的原因。
1.慣性:物體保持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或 靜止狀態 的性質。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2.慣性是一切物體的 屬性 ,無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具有慣性。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與運動速度無關,與物體的 質量 有關。
3.牛頓第一定律與慣性的關系
區別 牛頓第一定律是描述物體不受外力時所遵循的運動規律,是有條件的,即只有物體在不受外力時才適用;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與物體是否受力、運動狀態等一切外在因素無關,任何時候都存在。
聯系 因為物體有慣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時才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
典型例題-牛頓第一定律
例4-1.(2019 銅仁市)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憑空想象出來的
B.物體只要運動,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體,只能保持靜止狀態
D.如果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推理而得出的,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它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是經受了實踐的檢驗的,故A錯誤;
B、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時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故B錯誤;
C、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故C錯誤;
D、如果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保持原有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故選:D。
例4-2.下列科學家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的是( ?。?br/>A焦耳 B伽利略 C歐姆 D法拉第
【解答】解:根據所學知識,焦耳、歐姆、法拉第與電及磁的知識有關,伽利略、笛卡爾的實驗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基礎。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變式訓練
1.如圖是研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該實驗沒有體現的科學知識是( ?。?br/>A.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解答】解:A、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機械能與其它形式的能量也可以相互轉化。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小車在水平表面上運動過程中,速度減小,最后停下來,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實驗火車站涉及到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故A不符合題意;【來源:21cnj*y.co*m】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時,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實驗過程中研究對象是小車,研究的是阻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沒有涉及到力的作用相互性。故B符合題意;
C、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小車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運動,在阻力的作用下停下來,都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故C不符合題意;
D、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都有關系。實驗過程中向后使小車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表面滑動,目的是比較接觸面粗糙程度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涉及到了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知識。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2.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與此類似,人們為研究質量不同的物體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做過下面的理想實驗:將形狀和體積都相同的金、鉛、木三個實心小球,分別放入三種密度不同的介質中(ρ介質1>ρ介質2>ρ介質3),在同一高度,由靜止同時釋放,觀察比較三個小球下落的情況,如圖所示。由實驗可知:
(1)在同種介質中,下落速度最快的是   球(選填“金”、“鉛”或“木”);
(2)介質密度越小,三個小球下落時的速度  ?。?br/>(3)進一步推理可得,當三個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時,  。
【解答】解;(1)由圖可知,小球在下落過程中,金球運動的最快,速度最大;
(2)由圖可知,三個小球在介質3中比在介質1中相同時間內下落的距離相差最小,由于ρ介質1>ρ介質2>ρ介質3,故介質密度越小,三個小球下落時的速度相差越小;
(3)介質的密度越小,速度相差越小,故進一步推理可得,當三個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時,下落速度相等。
故答案為:(1)金;(2)相差越小;(3)下落速度相等。
典型例題-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判斷
例5-1.(2019春 南山區期末)如圖所示的四個作用力中,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是( ?。?br/>A.運動員用力將鉛球推動 B.人用力拉長拉力器
C.人的壓力將跳板壓彎 D.射箭運動員將弓拉彎
【解答】解:A、運動員用力將鉛球推動,鉛球的運動狀態改變,故A符合題意;
B、人用力拉長拉力器,力改變了拉力器的形狀,故B不符合題意;
C、人的壓力將跳板壓彎,力改變了跳板的形狀,故C不符合題意;
D、運動員將弓拉彎,力改變了弓的形狀,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例5-2.質量為M的滑塊甲和質量為m的滑塊乙(M>m),先后從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處由靜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繼續運動。假設水平面足夠長,那么兩個滑塊在光滑水平面上運動的過程中,它們之間的距離將(  )
A.逐漸變長 B.逐漸變短
C.保持不變 D.以上情況都有可能
【解答】解:滑塊M、m先后從同一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則滑塊M、m到達水平面上時的速度相等;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繼續運動,光滑平面不受摩擦力,則兩滑塊均做勻速直線運動,由于速度相等,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所以它們之間的距離將保持不變?!?故選:C。
例5-3.(2019春 蚌埠期中)一個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在運動過程中,若所受的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該物體將(  )
A.繼續做勻速圓周運動
B.立即靜止
C.改做勻速直線運動
D.無法確定其運動的變化情況
【解答】解: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以前是運動,根據牛頓第一定律,以前運動的物體,不受力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選:C。
◆變式訓練
1.(2019春 涼州區期末)若不計空氣的阻力,足球離開腳面后使球在空氣中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力的施力物體是( ?。?br/>A.前鋒隊員 B.足球 C.守門員 D.地球
【解答】解:
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足球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受到重力,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故選:D。
2.下列各種情況中,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是( ?。?br/>A.拋出去的鉛球在空中飛行 B.地球同步衛星隨地球一起勻速運動
C.火箭發射升空的過程 D.小孩從平直的滑梯上勻速滑下
【解答】解:A、拋出去的鉛球在空中飛行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故運動狀態會發生變化,故A錯誤;
B、地球同步衛星隨地球一起勻速圓周運動,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運動狀態改變,故B錯誤;
C、火箭發射升空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故C錯誤;
D、小孩從平直的滑梯上勻速滑下,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運動狀態不變,故D正確。故選:D。
典型例題-慣性
例6-1.(2019 十堰)下列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
B.小汽車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帶是為了防止由于慣性造成的傷害
C.跳遠運動員起跳前用力蹬地是為了增大慣性提高成績
D.宇航員到太空后慣性減小
【解答】解:A、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靜止的物體也有慣性。故A錯誤;
B、小汽車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帶是為了防止緊急剎車時會向前沖,即為了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故B正確;
C、運動員起跑時用力蹬地只是讓人能向上跳起,利用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是應用了慣性;故C錯誤; D、宇航員到太空后質量不變,所以慣性大小不變。故D錯誤。故選:B。
◆變式訓練
1.如圖,撥動簧片,簧片彎曲變形,把砝碼與支架之間的金屬片彈出,砝碼并沒有隨金屬片飛出,而是落在了支架上,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力改變了簧片的運動狀態
B.金屬片飛出,說明金屬片沒有慣性
C.金屬片離開簧片能繼續向前飛是受到慣性的作用
D.砝碼能落到支架上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解答】解:A、如圖所示,撥動簧片,力使簧片發生了形變,改變了簧片的形狀;故A錯誤;
B、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金屬片具有慣性;故B錯誤;
C、慣性是物體一種性質,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的作用;故C錯誤;
D、砝碼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最后落到支架上;故D正確。故選:D。
2.下列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行駛的車突然剎車,乘客前傾,說明車有慣性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滾越慢,它的慣性越來越小
C.跳繩時加大搖繩的速度,可以增加繩的慣性提高成績
D.騎電動車戴頭盔,可減小摔倒時慣性帶來的傷害
【解答】解:A、車上的乘客開始隨車一起向前運動,當車突然剎車時,乘客下肢由于摩擦力與車一起停止,乘客上體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乘客會向前傾。故A錯誤;
B、足球離開腳后在草地上越滾越慢,是因為足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不是慣性越來越小,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其大小不變。故B錯誤;
C、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所以跳繩時加大搖繩的速度,繩的慣性不變。故C錯誤;
D、騎電動車突然摔倒時,人由于慣性向前運動,戴頭盔可減小頭部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帶來的傷害。故D正確。故選:D。
part5.課堂總結
本次課最重要的三個知識點:
21. 物體的空間位置不斷發生著改變的運動稱為___________。
2.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總是先選取某一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___________。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2)相對性: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所做的描述可能也會不同。
3. 分類:根據物體運動的路線,可以將物體的運動分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運動快慢是否改變可將直線運動分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___________路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___________,運動快慢保持不變。
(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___________路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___________,運動快慢發生變化。
4. 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1)可以用相同___________內通過的___________來比較。
(2)可以用通過相同的___________需要的___________來比較。
5. 速度
(1)意義:描述物體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義:物體在___________叫做速度。
(3)公式:___________,變形公式 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單位符號為___________,讀作___________,常用單位___________,單位符號為___________。
(5)單位換算:1米/秒=___________千米/時。
6. 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時的要求
(1)公式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的單位必須統一。
(2)如果問題比較復雜,可以畫示意圖,明確運動過程以及物體的始末位置
“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边@段詩詞蘊含著科學道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滿眼風波多閃爍”是陽光照在水面上發生的折射現象
B.“看山恰似走來迎”所選取的參照物是船
C.“仔細看山山不動”是相當于船來說的
D.“是船行”因為船相當于作者是運動的
下列詩句中描述劃線部分在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不正確的是(  )
A.輕舟已過萬重山——萬重山
B.孤帆一片日邊來——日
C.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牛
D.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船上乘客
如圖所示的甲圖是甲同學在不同時刻對公路上的卡車和轎車所拍攝的兩幅照片,由此照片可判斷出卡車和轎車的運動狀態為:卡車___________,轎車___________。(向右行駛/靜止/向左行駛)乙同學在另一位置與甲同學同時對兩車拍攝照片:卡車___________,轎車___________。兩次結論有所不同,是由于兩次判斷時所選的___________。
《西游記》里,孫悟空“騰云駕霧”,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這些鏡頭通常采用“背景拍攝法”:讓“孫悟空”站在平臺上,做著飛行的動作,同時在他背后展現出藍天和急速飄動的白云,加上煙霧效果;攝影師把人物動作和飄動的白云、煙霧等一起攝入鏡頭;放映時,觀眾就會感覺孫悟空在騰云駕霧。這里觀眾所選的參照物是(  )
A.演員 B.平臺 C.急速飄動的白云 D.攝像機
甲、乙、丙三個同學在運動場上同向運動,當天刮著南風,風速為3米/秒。甲感覺無風,乙感覺是南風,丙感覺是北風。那么甲乙丙運動的方向和速度的大小分別是: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觀察圖中的煙和小旗,關于甲、乙兩車相對于房子的運動情況,回答下列問題:
(1)當時空氣中的風向是___________(向左、向右或無風)
(2)甲車的運動情形可能是___________;
(3)乙車的運動情形可能是___________。
汽車速度是36千米/小時,優秀短跑運動員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自行車每分鐘通過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較( ?。?br/>A.自行車的速度最大 B.短跑運動員速度大
C.汽車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樣大
如圖是汽車上的速度計,一輛汽車以此速度從南京駛向上海,若上海距南京的距離為6.24×105 m,則(  )
A.該汽車行駛的速度是130km/h
B.該汽車的行駛速度是40m/s
C.該汽車8.92h可以從南京到達上海
D.該汽車8.92×104s 可以從南京到達上海
在龜、兔賽跑的情景中。關于比較她們倆運動快慢有如下幾種說法:
(1)看臺上的觀眾在比賽開始后,“觀眾”通過“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認為跑在前面的兔子運動快;
(2)由于兔子自恃奔跑能力強,比賽途中睡了一覺,終點“裁判員”是通過“相同路程比時間”的方法來判定最先到達終點的烏龜運動得快;
(3)物理學中是采用觀眾的方法比較烏龜與兔子的運動快慢程度;
(4)物理學中是采用終點裁判員的方法比較烏龜與兔子運動快慢程度。
以上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
為了踐行“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小張、小王、小李從同一地點A沿同一道路同時出發,最終都到達地點B,小張駕駛電瓶車以30km/h的速度勻速前進,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勻速前進,小李以每分鐘通過0.6km的速度騎自行車勻速前進,則( ?。?br/>A.小張先到達B地 B.小王先到達B地 C.小李先到達B地 D.三人同時到達B地
甲、乙兩人同時從A地到B地,甲先騎自行車到中點后改為跑步,而乙則是先跑步,到中點后改為騎自行車,最后兩人同時到達B地。已知甲騎自行車比乙騎自行車的速度大,并且兩人騎自行車的速度均比跑步的速度大。若甲、乙兩人離開A地的距離s與所用時間t的函數關系用圖像表示,則下列四個圖像中,甲、乙的圖像只可能是( )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
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
甲車從M點、乙車從N點同時相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分別如圖a、b所示。當甲、乙相遇時,乙距M點12m,若甲、乙的速度分別為v甲、v乙,M、N間的距離為s,則(  )
A.v甲<v乙,s=36m
B.v甲<v乙,s=12m
C.v甲>v乙,s=36m
D.v甲>v乙,s=18m
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運動速度相同的小車是(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D.甲、乙和丙
某司機開車接近一學校門口時,為了安全踩剎車減速5秒,再輕踩油門繼續向前行駛,汽車速度跟時間的關系如圖(速度單位為米/秒,時間單位為秒),則下列選項中錯誤的是( )
A.在0到5秒之間,汽車的速度在不斷減小
B.在第6秒這一刻,汽車是靜止的
C.在 5到10秒這段時間汽車通過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車踩剎車前這一刻汽車的速度是10米/秒
1.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___________的時候,總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1)原來處于靜止狀態的物體,當一切外力都消失時,物體仍保持靜止狀態。
(2)處于運動狀態的物體,當一切外力都消失時,物體保持不受力瞬間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做勻速直線運動。
2.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___________上,通過___________概括出來的。
3.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的原因。
(1)慣性:物體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的性質。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2)慣性是一切物體的___________,無論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都具有慣性。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與運動速度無關,與物體的___________有關。
(3)牛頓第一定律與慣性的關系
區別 牛頓第一定律是描述物體不受外力時所遵循的運動規律,是有條件的,即只有物體在不受外力時才適用;而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與物體是否受力、運動狀態等一切外在因素無關,任何時候都存在。
聯系 因為物體有慣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時才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憑空想象出來的
B.物體只要運動,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體,只能保持靜止狀態
D.如果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下列科學家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的是( ?。?br/>A焦耳 B伽利略 C歐姆 D法拉第
如圖是研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該實驗沒有體現的科學知識是(  )
A.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D.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與此類似,人們為研究質量不同的物體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做過下面的理想實驗:將形狀和體積都相同的金、鉛、木三個實心小球,分別放入三種密度不同的介質中(ρ介質1>ρ介質2>ρ介質3),在同一高度,由靜止同時釋放,觀察比較三個小球下落的情況,如圖所示。由實驗可知:
(1)在同種介質中,下落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球(選填“金”、“鉛”或“木”);
(2)介質密度越小,三個小球下落時的速度___________;
(3)進一步推理可得,當三個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時,___________。
如圖所示的四個作用力中,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是( ?。?br/>A.運動員用力將鉛球推動 B.人用力拉長拉力器
C.人的壓力將跳板壓彎 D.射箭運動員將弓拉彎
質量為M的滑塊甲和質量為m的滑塊乙(M>m),先后從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處由靜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繼續運動。假設水平面足夠長,那么兩個滑塊在光滑水平面上運動的過程中,它們之間的距離將(  )
A.逐漸變長 B.逐漸變短
C.保持不變 D.以上情況都有可能
一個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在運動過程中,若所受的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該物體將(  )
A.繼續做勻速圓周運動 B.立即靜止
C.改做勻速直線運動 D.無法確定其運動的變化情況
若不計空氣的阻力,足球離開腳面后使球在空氣中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力的施力物體是( ?。?br/>A.前鋒隊員 B.足球 C.守門員 D.地球
下列各種情況中,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的是(  )
A.拋出去的鉛球在空中飛行 B.地球同步衛星隨地球一起勻速運動
C.火箭發射升空的過程 D.小孩從平直的滑梯上勻速滑下
下列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
B.小汽車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帶是為了防止由于慣性造成的傷害
C.跳遠運動員起跳前用力蹬地是為了增大慣性提高成績
D.宇航員到太空后慣性減小
如圖,撥動簧片,簧片彎曲變形,把砝碼與支架之間的金屬片彈出,砝碼并沒有隨金屬片飛出,而是落在了支架上,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力改變了簧片的運動狀態
B.金屬片飛出,說明金屬片沒有慣性
C.金屬片離開簧片能繼續向前飛是受到慣性的作用
D.砝碼能落到支架上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下列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行駛的車突然剎車,乘客前傾,說明車有慣性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滾越慢,它的慣性越來越小
C.跳繩時加大搖繩的速度,可以增加繩的慣性提高成績
D.騎電動車戴頭盔,可減小摔倒時慣性帶來的傷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阿拉尔市| 新田县| 永兴县| 汨罗市| 博爱县| 古田县| 绥中县| 宜君县| 临沭县| 拜城县| 柘荣县| 西安市| 昌邑市| 临颍县| 潞西市| 山丹县| 彭阳县| 辽阳市| 隆回县| 北流市| 津市市| 蒙山县| 井冈山市| 莱西市| 手游| 崇仁县| 晋中市| 靖州| 钟山县| 航空| 舞钢市| 察隅县| 锦州市| 郯城县| 来凤县| 邵东县| 嘉黎县| 华坪县| 兴宁市| 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