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道德與法治九上復習知識點【九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考點分析】考點20: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知道我國要全面深化改革,確保人民共享新發展成果。【知識梳理】1、知道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性。(作用/重要性/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說明了什么 )①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②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③(地位)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④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2、知道我國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1為什么要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現狀:①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③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發展不協調等現實挑戰。(2)實踐經驗:我國過去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3)重要性:見第1問。(4)意義: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2怎樣全面深化改革?①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新的偉大斗爭,向頑瘴痼疾開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②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④弘揚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命。3、確保人民共享新發展成果。3.1為什么要共享發展成果?(1)現狀:(國情)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2)重要性:①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發展,而且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②我們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④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3)意義:有利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4)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5)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6)人權的實質和內容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3.2怎樣共享發展成果?(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2)具體舉措:①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②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3)堅實保障:社會主義制度。考點21:理解創新的重要性,弘揚創新精神,建設創新型國家。【知識梳理】1、理解創新的重要性。創新的價值/重要性/作用(1)對國家:①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②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③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④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⑤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需要;⑥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⑦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創新的引擎作用:③—⑥)(2)對個人:①創新給我們帶來驚喜,讓我們獲得成就;②創新點燃激情,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活力;③創新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④創新讓生活更美好。(3)對社會:知識創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術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增加社會財富,制度創新促進公平正義、推動社會進步。2、弘揚創新精神。創新精神,表現為敢為人先、敢于冒險的勇氣和自信,表現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戰權威的批判精神,表現為承受挫折的堅強意志和溝通合作的團隊精神,表現為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和造福人類的濟世情懷。3、建設創新型國家。3.1為什么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因家?(1)現狀:①優勢: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②不足:從整體上看,我國還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2)重要性:創新的價值/重要性(對國家①—⑦)。(3)意義: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3.2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1)國家:①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②増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③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與論氛圍和法治環境。(2)社會:弘揚改革創新精神,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3)企業:①樹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②提升創新能力,自強奮斗、敢于突破。(4)個人:①樹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②弘揚創新精神(P26);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P27)。【九上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考點22:知道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民主,增強民主意識,積極參與民主生活。【知識梳理】1、知道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新型民主;(1)本質特征:人民當家作主。(區別于資本主義民主的資產階級專政)(2)特點: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具體理解見P33)(3)真諦: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4)形式: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5)目的: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6)落實:四項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強調通過充分協商,求同存異,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一項獨具中國特色的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2、增強民主意識;2.1為什么要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 ①在現代社會,民主應該成為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在我國,塑造現代公民,需要增強民主意識;②一個國家和社會民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與公民的民主意識密切相關。③增強公民的民主意識,有利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證。2.2怎樣增強自己的民主意識 總述:要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為公民的自覺信仰,體現在日常言行中。①公民要自覺增強憲法意識,始終按照憲法原則和精神參與民主生活。②公民要不斷積累民主知識,形成尊重、寬容、批判和協商的民主態度。③公民要通過依法參與公共事務,在實踐中逐步增強民主意識。3、積極參與民主生活。3.1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生活(1)重要性: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2)要求:國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公民: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3.2行使民主權利(三種方式)(1)民主選舉①形式: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和差額選舉。②要求:A、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國家)B、公民要積極、主動、理性地參與。(公民)(2)民主決策①要求:保證廣泛的公民參與,決策方認真聽取各方意見,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科學化。②有力保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3)民主監督意義: ①有利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義,防止濫用權力,預防腐敗。(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②有利于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公民)考點23:堅持厲行法治,建設法治中國。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知識梳理】1、堅持厲行法治,建設法治中國;1.1堅持法治的原因:(1)現狀: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還存在機制不健全、濫用職權等問題。(2)重要性:①法治能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對個人)②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對社會)③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對國家)④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⑤社會因法治而進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理能力的必然要求。1.2法治的原則要求:(怎么樣?)①實行良法之治。②有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有法治,法治還要求實行善治。什么是良法?①良法應當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②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③符合公平正義要求,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1.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1)必要性:社會因法治而進步。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或: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戰略目標,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3)具體要求:①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或:要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使每一部法律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使每一個司法案件都體現公平正義,使每一位公民都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②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1.4厲行法治的對象、要求(1)對象:厲行法治是對全體社會成同的共同要求。(2)總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具體要求:①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現代公民,要增強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培養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公民)③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政府)④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文化)⑤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國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拓展:法治和德治的關系道德與法律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總)①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②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③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結論)2、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含義: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么本淮則,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少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究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2.1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原因)①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們又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②政府的宗旨要求:在我國,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的工作要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為人民謀利益。③重要目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④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⑤依法行政,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濫用,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府,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帶動全社會尊法守法護法,推進民主法治建設進程。2.2怎樣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要求)①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②政府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③公民也要積極參與,獻計獻策,主動監督,促進政府依法行政。【九上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考點分析】考點24:了解中華文化的特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和作用,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知識梳理】1、中華文化的特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要求。(1)中華文化的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重要性:①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延續文化血脈。②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的奮斗歷程,蘊含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貫穿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家園。③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④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B、新時代應該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定文化自信?)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豐富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和主要內容?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原因和要求?(1)特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2)主要內容:①憂國憂民、道濟天下的愛國情懷;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奮進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為樂的和樂風范;④誠信守法、見利思義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倫理規范;⑥律己寬人、揚善抑惡的處世準則等。(3)為什么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①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熔鑄了中華民族堅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理想,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②中華傳統美德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中,成為一種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精華所在。(4)青少年應該怎樣踐行中華傳統美德?①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青少年責無旁貸。②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須身體力行。3、知道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和作用,弘揚民族精神。(1)內涵:中華民族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③改革開放時期: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紅船精神、塞罕壩精神、奧運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等。(2)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②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堅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3)何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①在國家危難、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②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要見義勇為、扶貧濟困、無私奉獻③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④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風夢想,創造精彩人生【說明】抗擊疫情“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新教材中加入,作為“民族精神”的材料4、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內容: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為什么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3)青少年應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②自覺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③具體做法:在社會: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遵紀守法,等。在學校:遵守校規校紀,自覺完成學習任務;關心幫助同學;不欺凌、侮辱同學, 不打罵同學。在家里:孝敬父母,尊長愛幼,不頂撞父母;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5、堅定文化自信。(1)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③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2)怎樣堅定文化自信?=新時代應該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考點分析】考點25:了解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理解計劃生育、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知識梳理】1、我國的人口現狀,及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1)人口現狀:①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②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素質偏低。③新的特點:總人口增速趨緩、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老齡化加劇、大量的人口流動等(2)為什么要把計劃生育作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①人口現狀:(見1)②必要性: a.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b.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不會根本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系不會根本改變。③意義:有利于使人口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有利于有效地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利于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3)調整完善:2016年起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子女政策。(目的/意義:為了/有利于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使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我國的資源現狀,及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1)現狀:①優勢:自然資源豐富,總量大,種類多。②劣勢:a.人均資源占有量少;b.開發難度大,總體上資源緊缺;C.資源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不夠科學,依靠消耗大量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費、損失、污染和破壞都很嚴重。(2)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的原因及解決辦法?原因: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和無節制消耗的危害性: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辦法:不能走西方工業的老路,必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利用、保護和開發資源的新路。3、我國的環境現狀,及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1)現狀: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雖總體有所改善,但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②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類環境問題時有發生,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為什么要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①現狀:a、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b、工業化進程加快、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②危害: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4、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原因:①這是人類面對生態危機作出的智慧選擇;②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一方面,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責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③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遵循自然規律。(2)措施: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5、堅持綠色發展道路。(1)原因: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2)措施:①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②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④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6、建設生態文明(1)內涵: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上一版本中“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新教材將其刪除)(2)原因:4(1)+5(1)(3)要求:4(2)+5(2)【九上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考點分析】考點26:了解我國新型民族關系,知道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反對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知識梳理】1、了解我國新型民族關系,知道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自覺維護民族團結。(1)新型民族關系(特點):平等團結互助和諧。(2)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Ⅰ、如何理解我國的民族平等?在我國,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有多大差異,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具有同等的社會地位,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法定義務。Ⅱ、加強民族團結:(1)原因/重要性:①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②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2)對公民(青少年)的要求: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②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③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④宣傳民族團結的重要性;⑤為少數民族發展獻計獻策;⑥同破壞民族團結、分裂民族的行為作斗爭;⑦從我做起,從小事起,從現在做起,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如:與各族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不歧視、平等對待……Ⅲ、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1)原因/重要性: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民族地區共同繁榮,是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2)黨和政府的措施:A、經濟社會方面:①加大對欠發達民族地區的扶貧支持力度;②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③實施興民富民行動,通過輸入技術、管理、人才等方式扶持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B、民生方面:①支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②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③初步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民生的重要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C、文化方面:①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繼承、創新和發展工作,②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3、了解“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1)內涵:“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簡稱為“一國兩制”。“一個國家”,是指中國是統一的國家,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兩種制度”是指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實行高度自治。(“一國”和“兩制”的關系:“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兩制”從屬和派生于“一國”并統一于“一國”之內。)(2)我國為什么要堅持實施“一國兩制”?(“一國兩制”的優勢/實踐經驗)①是黨領導人民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一項重要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②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③香港、澳門回歸以來,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3)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要求:①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②健全中央依照憲法和基本法對特別行政區形式全面管治權的制度;③完善特別行政區同憲法和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④堅決防范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和進行分裂、顛覆、滲透、破壞活動。(4)我國為什么要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Ⅰ現狀: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尚未完全實現統一。Ⅱ重要性:①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②我國憲法規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③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5)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做法?①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②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政治基礎);③兩岸同胞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增進對和平統一的認同;④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⑤兩岸同胞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4、反對分裂(1)為什么要反對分裂?①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②分裂會導致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各族人民就會遭殃。③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2)怎樣反對分裂?①維護國家統一、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②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動,尤其要堅決反對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動。(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③維護國家安全。5、維護國家統一。(1)我國為什么要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A、現狀: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尚未完全實現統一。B、重要性:①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②我國憲法規定,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圣領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③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2)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做法?①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②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政治基礎);③兩岸同胞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心靈契合,增進對和平統一的認同;④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⑤兩岸同胞多走動、多交流、多溝通,增進理解、信任。【考點分析】考點27:了解“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知道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實際行動實現中國夢。了解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做自信的中國人。【知識梳理】1、了解“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建黨100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國100年(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體分析: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為兩個階段:①從2020年—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②從2035年—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其意義是:(讀)①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②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方,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③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3、中國夢(1)內涵: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中國夢與個人夢的關系: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②實現偉大夢想,需要我們凝心聚力、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奮力開啟時代新征程。(3)實現中國夢的要求:國家:①堅持黨的領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②走中國道路;(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③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④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個人(青少年):①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②樹立遠大理想,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③培養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④弘揚中國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精神;⑤提高道德素質,增強法治觀念……4、了解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做自信的中國人。(1)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源泉/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自信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自信的中國人的表現和要求:①對國家有認同;②對文化有底氣;③對發展有信心;④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⑤既要胸懷理想又要求真務實,既要滿懷激情又要鍥而不舍。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