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一、指導思想: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二、教材分析:1、整體概述: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目,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2、單元簡析:(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生物個體基本特征已進行過觀察、研究的基礎上而進一步研究生物個體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本單元教學活動從學生較為熟悉的綠豆切入,再擴展到其他植物、動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經歷從個體研究到發現聯系再到形成系統意識的學習過程。第1~3課研究植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第4~5課研究動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第6課探索動植物之間的能量傳遞,認識動植物互為生長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第7課綜合運用本單元學習的科學概念與探究技能實踐制作池塘模型,初步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的認識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初步建立“大自然”觀。第二單元船的研究:本單元以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發展演變過程中的重要節點為內容,引導學生在認識、設計、制作船的實踐活動中,初步感知浮力,體驗生產生活需求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以船的演化史為線索,引導學生認識船只經歷了“浮的材料-沉的材料”“自然動力一機械動力”等發展歷程;結合這些發展演化過程中的節點展開設計與制作船的動手實踐動,讓學生深人體驗人類為了提升船只的載重量、穩定性、動力性能,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等進行的不斷改進和發明。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階段不再強調“浮力”概念,也不再具體研究浮力、重力與物體沉浮的關系。因此本單元將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技術與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情景化、真實化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社會需求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工程技術問題的過程。促使學生通過設計、制作、 評測與完善等過程,運用科學、數學、技術和工程等學習方式,在優化工程模型中發展動手能力,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豐富科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本單元內容的編排,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興趣、動手能力等水平特征,單元和分課時聚焦的目標清晰,貼近五年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單元學習活動和目標結構緊密,前后課時之間又保持較好的獨立性,保證學生能在每一課中經歷學習活動,很好地實現了科學思維與科學知識、技能的多維融合。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人們的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本單元所指的“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亦稱“地球環境”,是將整個地球視作研究對象的環境系統,是人類活動、生物棲息繁衍的空間領域,也是向人類提供各種資源的基地。其范圍包括大氣圈中對流層至平流層的下部、水圈、土壤——巖石圈和生物圈。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環境,但隨著近代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環境教育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環境教育,總目標中提出要“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且在原有“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新增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同時,課程內容的四大領域中,生命科學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都有涉及環境教育的內容。五年級學生對“環境污染”已有一定認識,并且具有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有部分學生還可能參與過一些環保活動。本單元從宏觀人手,了解地球為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了解地球面臨的復雜、嚴重的環境問題,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問題的欲望。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人手,研究每天都在接觸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垃圾處理問題、能源利用問題、資源再生問題,最后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從而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能夠促使學生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4)第四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學五年級,讓學生探究“熱” ,主要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熱現象。例如,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材料的導熱性能等。3、材料清單:(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土壤(干土、濕土)、滴管、一些水、實驗記錄單、多粒綠豆種子、培養皿、紙巾、標簽紙、實驗信息統計表、花盆;長方形扁紙盒兩個(可以讓學生準備)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丹頂鶴相關閱讀資料;生物套筒(分別打印有落葉、瓢蟲、蜘蛛、蝸牛、蟋蟀、蚯蚓、蚜蟲、綠豆苗、小草、小鳥等)、不同顏色的棉繩5條(長4~6米)、塑料套圈6個、生物頭環(綠豆苗、蚜蟲、蝸牛、瓢蟲、青蛙、鳥等)、大塑料瓶(可以是大的飲料瓶或色拉油桶)、若干種水生植物、金魚、沙子、水槽和水、鑷子、設計單、水桶、大玻璃水箱(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準備)。(2)第二單元船的研究:船的研究材料清單木條(直徑5厘米以上)或獨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狀)、細線、墊圈、鉤碼、竹子或木棒、繩子(橡皮筋、毛根紐紐棒、細鐵絲)、螺母、橡皮泥、鋁箔、小水槽、大水槽、尺子、剪刀、玻璃彈珠、卡紙、小電扇(制造風)、小電動機、小風扇、噴氣裝置、吸管(船舵)、泡沫板、桐木板、泡沫膠、雙面膠、電池、導線、開關、秒表、軟尺、學生活動手冊。(3)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地球圈層圖、海洋資源示意圖、《神奇的地球家園》視頻、環境問題相關視頻、水資源統計表、簡易滴管裝置材料、家庭生活垃圾樣本、垃圾統計表、塑料密封袋、溫度計、模擬溫室效應氣溫記錄表、簡易再生紙制作材料、城中湖生態環境圖。(4)第四單元熱:燒杯、酒精燈、火柴、石棉網、三腳架、溫度計、玻璃杯、冰塊、熱水、涼水、感溫紙帶(或感溫粉末)、鐵架臺、金屬條、蠟、感溫油墨、金屬片、木塊、試管、紅墨水、木勺、塑料勺、金屬勺、銅絲、鐵絲、鋁絲、不銹鋼杯、陶瓷杯、塑料杯、毛巾、泡沫塊、熱水瓶膽、護目鏡、濕布、學生活動手冊、班級記錄表。三、學生情況分析: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沒得到相當的培養,不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樂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部分學生懶散,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四、教學目標: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五、基本措施: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六、分單元教學目標(一)單元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動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棲息地能滿足動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動植物的身體結構有助于適應其生存的環境。●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變化時會通過一些特定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或動物,如植物為動物提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見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就形成了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由于自然或人為影響引起棲息地改變,會對生活在該地的動植物產生影響。●棲息地內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生態系統。科學探究目標●能基于已有種植經驗,從種子的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能基于已有的知識,對種子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 制訂比較完整的對比實驗探究計劃。●有控制變量的意識,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長環境。●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已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研究報告。●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科學態度目標●發展對研究動物和植物與其生存環境所需條件以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能基于觀察與調查等實踐活動所得信息為依據做出嚴謹的判斷,但不急于下結論。●在科學研討活動中,能基于集體論證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從而完善自己的認識。●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調整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集體的認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人類、動植物、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在科學實踐研究中,發現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與同區域內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有密切聯系,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從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通過保護環境就可以保護其他生物。(二)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不同時期的船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科學技術在改變著船,推動著船的發展。●船由船艙、船舵、龍骨等多個系統組成,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都可以制造船,改變材料的結構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相同質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一個人工產品的完成一般會經歷“問題——設計——制作——測試——完善”等技術與工程過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推動著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發展,船的技術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程。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實驗認識船的形狀、結構與阻力、載重量和穩定性之間的關系。●探索用多種沉浮材料造船,不斷改進船的形狀和結構,提高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嘗試將情景轉化為具體的工程技術問題,通過設計、制作、評測與完善等過程,運用科學、數學、技術、工程等學習方式,在優化工程模型中發展動手能力。●經歷“設計——制作——測試——分析——改進——再設計”工程實驗典型過程。●能根據問題或要求進行設計,并按設計方案制作或改進小船。●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設計和制作一艘符合 一定標準的小船,并不斷完善它的性能。科學態度目標●在認識船的發展史中,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設計制作船的活動中,體驗“做”的成功和樂趣,激發運用科學、技術與工程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綜合所學知識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在設計制作一艘小船的活動中, 建立質量和成本等意識。●能夠根據任務要求,從資源可行性、社會環境效益等方面開展評估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船的發明和技術革新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變化和影響。●了解人類的需來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感受到技術與工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與科學具有同等價值和地位,為人類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地珠是我們唯的家園,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我們面臨復雜而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主要要是人類造成的。●淡水資源很緊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淡水,而新技術能幫助我們節約用水。●人們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垃圾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種、要有效地解決垃圾問題,一定要進行垃圾分類。●要節約能源,合理使用能源。●資源寶貴,要節約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利用。●實際環境問題具有復雜性,我們可以努力改善環境,與環境和諧相處。科學探究目標●列舉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并交流討論,分析哪些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調查家庭一個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圖表進行比較、分析。●統計家庭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 總量,并與同學交流。●模擬溫室效應實驗。●討論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模擬再生紙的制作。●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 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交流。科學態度目標●感受到地球家園環境的珍貴。●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破壞的嚴重程度。●關注垃圾的處理、水資源緊缺、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培養強烈的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節約資源的習慣。●培養強烈的能源意識,養成合理利用能源、節約能源的習慣。●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新技術可以有效 節約水資源,新能源更加綠色環保。(四)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溫度變化。●溫度變化是影響水結冰和水沸騰過程的主要因素。●溫度變化形成了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游國單和部會體樂整單所●氣溫變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霧、霜、雪等。●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兩個系統在發生傳熱的條件下趨向于熱平衡。●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發現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熱可以通過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方式進行傳遞。●不同物體的導熱性是不一樣的。●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多種因素影響了熱傳遞,確定這些因素應用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保溫技術、散熱技術不斷地發展,并應用在各種產品上。科學探究目標●能熟練使用溫度計測量各種熱現象中的溫度變化。“基費”科系:醫潤整●嘗試從事物的結構、變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能借助以溫度計、感溫紙帶、感溫粉末等材料,采用重復測試等方式來搜集熱傳遞的相關證據。●能運用箭頭、圖畫、符號等來記錄熱傳遞的方向。●能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能獲取多個證據支持研究的觀點,嘗試利用多種方式認識事物。文:據扶糖●能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能有效開展熱傳遞的實驗;能用圖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結果。●能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從實驗證據中發現物體導熱性能的差異。●能合乎規范地開展傳 熱實驗,知道交流科學 探究需要經歷一定的有序步驟, 并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能根據熱傳 遞的原理創作保溫杯,嘗試自主設計開發產品,并在研究后改進產品。科學態度目標●親歷熱傳遞的變化及相關關系的研究過程,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討論熱傳遞的原因,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教學進度安排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1.種子發芽實驗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3.綠豆苗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5.當環境改變了6.食物鏈和食物網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船的歷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載重量5.給船裝上動力6.設計我們的小船7.制作和測試我們的小船1.地球——宇宙的奇跡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3.珍惜水資源4.解決垃圾問題5.合理利用能源6.讓資源再生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1.溫度與水的變化2.水的蒸發和凝結3.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5.熱在水中的傳遞6.哪個傳熱快7.做個保溫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