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科學教學計劃一、學情分析通過三年多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進行觀察、記錄、實驗、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養。受年齡限制,學生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范和引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由于本學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學生還將面臨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要求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二、教材分析1.整體情況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由“植物的生長變化”“電路”和“巖石與土壤”三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各有8個教學內容,共計24個教學內容。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需8課時,加上復習和檢測時間,預計一學期共需30課時。修訂后的教科書采用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的編寫理念模型,表現為“大單元”的組織形式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其中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為了體現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挖掘科學探究中的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將新課標中的每一個具體知識條目以最優的方式組織到一起。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是借鑒學習周期的策略,將探究活動的組織過程顯性化,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2.單元概述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本單元共8課,從種子開始,追隨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按照植物新器官出現的順序組織教學內容,與一年級的《植物》、《動物》單元以及三年級的《動物的一生》單元形成學習進階。本單元以種植綠色開花植物和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活動為主要線索,在實踐活動中發現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條件、發現種子萌發先發育出根、再長出莖和葉,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開花、結果、長出新的種子。伴隨著植物新器官的出現,引領學生觀察各器官的形態結構,探究植物體器官的功能,初步建立植物體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認知。組織學生經歷這樣的科學實踐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栽培植物的方法,發展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記錄的能力,以及根據觀察現象推測植物未來生長變化的趨勢等科學研究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和珍愛生命的自覺。第二單元“電路”學生對電非常好奇,但礙于用電安全的考慮,學生平時對電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本單元借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電是可以在特定的物質中流動的,電是我們生活中重要能源的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并學會安全用電。整個單元的編排結構嚴密,學生從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課與課之間有著學生認識發展上的邏輯關系。在本單元中,學生使用的是電池這樣一個安全的電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數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學校里插座中的電做實驗,把安全用電的教育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巖石和土壤的特性反映了它產生的環境和條件,是研究地球運動變化歷史的重要客觀依據,通過研究巖石和土壤,我們能夠知道地球演變的許多故事。為此,本單元的設計不只是引導學生觀察并初步建構巖石與土壤在特征、組成、類別等方面的科學概念,更重要的是將巖石和土壤放在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視野下來展開學習,即巖石和土壤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具體來說,第1課作為起始課,主要從了解巖石和土壤背后故事的視角,拉開本單元學習的序幕,2-7課,帶領學生們探究巖石和土壤的組成、類別及特征等知識,構建起相關科學概念,培養相應科學探究能力,第8課作為總結課,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與梳理,認識到巖石、礦物和土壤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對巖石、礦物和土壤的認識獲得整體提升。三、教學目標1.“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1)科學概念目標●植物種子多種多樣,大小、形狀等外部形態各不相同。●種子都有種皮和胚,有些植物種子中有胚乳。●胚是新植物的幼體,新的植物是由胚發育來的。●大部分綠色開花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2)科學探究目標●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會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能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種子的內部結構特征。●能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種子內部結構的共同特征。(3)科學態度目標●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種子內部結構的探究興趣。(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種子是人類的主要糧食資源,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2.“電路”單元(1)科學概念目標●電路是包括電源、導線、用電器在內的閉合回路,可以用開關來切斷和閉合電路來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斷。●知道有些材料是導體,容易導電;有些材料是絕緣體,極不容易導電。●知道電是我們生產和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它可以驅動用電器做很多工作。●知道電有時是非常有危險的,知道安全用電的知識。(2)科學探究目標●組裝簡單的電路。●在關于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接方式。●制作簡單的開關,并用它來控制電路。●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里電路的連接情況。●給房間設計簡易的照明電路。(3)科學態度目標●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激發探究電的興趣。●發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3.“巖石與土壤”單元(1)科學概念目標●巖石和土壤記錄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花崗巖、砂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具有不同的特征。●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征。●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作用的結果。●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2)科學探究目標●能利用觀察、實驗、比較等多種方法,描述和記錄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征。●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將事實與認識相關聯,形成對問題的解釋。●能根據巖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征,對照有關資料對它們進行識別。●會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3)科學態度目標●欣賞巖石和礦物晶體的美。●培養收集研究巖石和礦物的興趣。●認識到使用多種方法認識巖石和土壤的重要性。(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巖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自然資源,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并合理開發與利用。四、主要教學措施1.了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2.落實實驗材料,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5.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6.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7.收集和整合資源,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五、教學進度表周次 起止日期 預定教學內容 實際教學調整備注1 2.28-3.6 始業教育課 1.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2 3.7-3.13 1.2種植鳳仙花 2.1電和我們的生活3 3.14-3.20 1.3種子長出了根 2.2點亮小燈泡4 3.21-3.27 2.3簡易電路 2.4電路出故障了5 3.28-4.3 1.4莖和葉 機動6 4.4-4.10 2.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2.6導體和絕緣體7 4.11-4.17 2.7電路中的開關 2.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8 4.18-4.24 期中復習 期中測驗9 4.25-5.1 3.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3.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10 5.2-5.8 五一放假11 5.9-5.15 1.5鳳仙花開花了 3.3巖石的組成12 5.16-5.22 3.4制作巖石和礦物標本 3.5巖石、沙和黏土13 5.23-5.29 3.6觀察土壤 3.7比較不同的土壤14 5.30-6.5 1.6果實和種子 3.8巖石、土壤和我們15 6.6-6.12 1.7種子的傳播 1.8鳳仙花的一生16 6.13-6.19 期末復習17 6.20-6.26 期末復習 期末測驗18 6.27-7.3 機動注:以上教學安排僅為參考,實施中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