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課標要求] 結合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體會事物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素養目標]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正確處理生活中的量變與質變問題,學會用辯證思維解決問題。樹立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維的品質和習慣。探究點一 認識質量互變規律1.質(1)含義: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2)質的規定性: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并區別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了自己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它就不是原來的此物而變成了他物。2.量(1)含義: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2)量的規定性: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3)量總是一定事物的量。離開具體事物的“純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中。3.量變與質變(1)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即量的變化,質變即質的變化。(2)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想一想:量變與質變是什么關系?提示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3)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是辯證的。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與質變及其相互轉化。4.質量互變規律(1)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2)連續性與間斷性、漸進性與飛躍性①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③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是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的。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3)意義: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1)量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改錯: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2)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會影響某物之為某物。改錯: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3)質變就是發展。改錯:并非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質變才是發展。(4)量變必然引起質變。改錯: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議題1:如何把握質量互變規律?材料一 “谷堆論證”和“禿頭論證”在公元前五世紀~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詭辯論者歐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學論題: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頭發能否成為一個禿頭?這就是西方古代哲學史上的饒有趣味的“谷堆論證”和“禿頭論證”。“谷堆論證”的具體內容是:一顆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顆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顆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顆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禿頭論證”認為:掉一根頭發不能成為一個禿頭,再掉一根也不能成為禿頭,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個禿頭,那么何以形成禿頭呢?材料二 蕭伯納的故事蕭伯納是英國的大文豪,才華橫溢,但長得并不英俊。有位漂亮的女演員,非常愛慕他的才華就寫信向他求婚,信中寫道:“親愛的蕭伯納先生,如果我們結為夫婦,生下的孩子像你那樣聰明,像我這樣漂亮,那我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蕭伯納對這位女演員卻沒有感覺,于是他就按照女演員的思維給她回了一封信:“尊敬的女士,這萬萬不能,假如孩子像我這樣丑,像你那樣笨,那我們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嗎?”(1)材料一中“谷堆論證”和“禿頭論證”錯在何處?(2)材料二中這個故事體現了什么理論?答案 (1)兩者都沒有看到,事物量的變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2)材料二中的故事體現了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的理論。1.質與量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量總是一定事物的量。離開具體事物的“純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維的抽象中。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典例1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中所呈現的面貌。”下列對量變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量變是一種顯著的變化②速度上的變化③程度上的變化④事物性質方面的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①錯誤,量變是一種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②③正確,④錯誤,量變即量的變化,既可以指事物數量上的變化,也可以指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的變化,因此量變是速度上的變化、程度上的變化,不是事物性質方面的變化。故選C。2.如何理解質量互變規律及其意義(1)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現象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轉化。又稱量變質變規律。(2)這一規律表明,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兩種基本形式,即量變和質變,前者表現為事物及其特性在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突變。(3)質量互變規律方法論意義①在認識和處理問題上要把握適度的原則。②注意在理論上正確處理量變和質變的關系。③注意把握質量互變規律在實際工作中的指導意義。④結合我國現代化建設實際,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中各種質量關系。典例2 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具有巨大創造力的民族,包括四大發明在內的諸多原創杰作甚至影響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原創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創造者的生命沉潛,是“十年磨一劍”。這表明( )①只有經過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變②量變對事物的發展比質變更為重要③事物的量變和質變是循環往復的④事物的發展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探究點二 把握適度原則1.度(1)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2)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3)關節點: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2.堅持適度原則(1)原因: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2)要求: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想一想:如何遵循適度原則?提示 ①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②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提醒 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3.思維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想一想:“得中”與“折中主義”思維方式的區別?提示 “得中”是適度思維,“折中主義”是一種無原則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4.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1)在度的范圍內,事物的質與量相互否定。改錯:在度的范圍內,事物的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2)關節點或臨界點是事物質變達到的極限。改錯:關節點或臨界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3)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得中”就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改錯: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但“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折中主義是一種無原則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議題2:學習娛樂如何把握適度原則?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刊登的一份報告指出,父母不讓小孩看電視也許是個“錯誤”,因為調查發現,每天看兩個小時電視的學齡前兒童比不看電視的小孩學業表現更為突出。報告稱,年齡在兩歲至三歲間的孩子,如果每天看兩個小時的電視,那么他們在閱讀、算術和詞匯上的得分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出10%,因為看電視可以讓小孩子增長見聞,學習各種良好的社交和學習技巧,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電視的這種優勢會逐漸減弱。對于那些年齡超過4歲的孩子,看電視就不會再對他們的智力開發起到特別大的作用。這些大孩子們如果每周看電視超過16個小時,那么他們的學習表現會不如不看電視的同齡人。(1)在學習、看電視關系中如何把握適度原則?(2)你在使用網絡上是怎么做的?學習了適度原則,你下一步應該怎么做?答案 (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應當遵循適度原則,如果遵循了這條原則,就能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量體裁衣”或“量力而行”,從而就很可能恰到好處,把許多事情做好。(2)當前互聯網普及,青少年學生應辯證分析網絡利害,合理使用網絡,為學習和成長服務,而不能沉溺于網絡。1.堅持適度原則的依據(1)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2)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典例3 掌握適度原則的依據是( )A.質量互變規律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滲透C.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相互聯結D.內容和形式的相互轉化答案 A解析 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為了使一事物不至于成為他物,保證它的內在規定性,我們就需要控制量變的度,以致不發生質變。故選A。2.如何把握適度原則(1)適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認識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的原則。(2)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過了特定的范圍,就會向對立面轉化。在度中,質和量相互規定、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適度的原則,使事物的變化保持在適當的量的范圍內,既防止“過”,又要防止“不及”,要采取正確的方法,以便在實踐活動中取得成功。典例4 毒理學中有一條基本原理:劑量決定毒性。有人把它解釋成“萬物皆有毒,只要劑量足”。“毒性”并非簡單的“有毒”或者“無毒”,而是“對健康有多大影響”。由此可見( )①任何兩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②要把握適度原則③要積極創造條件促成質變④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毒性取決于劑量的多少,表明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要把握適度原則,②④正確;①否認了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與題意不符。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養成勤正衣冠的習慣,能有效避免“積羽沉舟,群輕折軸”。下列選項與材料哲理一致的是( )①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②奢靡之始,危亡之漸③刮骨療毒,壯士斷腕 ④樂極生悲,否極泰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 A解析 ①②與材料同屬量變與質變,選A。③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④強調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不符合題意。2.“在溪水和巖石的斗爭中,勝利的總是溪水,不是因為力量,而是因為堅持。”“堅持就是勝利”的哲理在于( )A.有其因必有其果B.必然性通過偶然性開辟道路C.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D.漸進性與飛躍性相互包含答案 C解析 溪水能夠勝利是因為堅持,體現了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質變。因此本題選擇C項。3.下列屬于量變引起質變的是( )①溫度降低,當低于0 ℃時,水為冰②繩子最大承重5公斤,超過5公斤繩子就斷了③適量飲酒④有無相生,前后相隨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A4.在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使用化肥為保證我國種植業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過度使用化肥也會污染土壤和水源,侵蝕了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這從一個側面說明( )A.量變的積累是質變的必然結果B.事物的量變必然導致事物的質變C.事物的質變是量變的必要前提D.堅持適度原則才能保持事物原有性質答案 D解析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A、C錯誤。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B錯誤。5.材料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摘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材料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摘自《荀子·勸學》結合上述材料,分析為什么“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對我們有何啟示?答案 (1)兩則材料體現了質量互變規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2)思維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每課一練一、選擇題題組一 認識質量互變規律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中國”,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歷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麗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踏踏實實去創造、去實踐。分清身邊的美與丑,節約身邊的每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張廢紙、扶起摔倒的老人、陶冶高尚情操……美麗就在這些細節當中。質量互變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有關此規律的認識正確的有( )①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②有量變就會有質變③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規定性及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④質變是量變的必要準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規定性及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①③表述正確,當選;②④表述錯誤,排除。故選B。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分“三步走”的總目標:第一步,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第二步,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這體現的哲理是( )①統一、平衡是質變過程中的狀態②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③量變必然引起質的飛躍④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體現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②④符合題意。統一、平衡是量變過程中的狀態,①說法錯誤。量變并不必然引起質的飛躍,量變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3.下列充滿哲學智慧的佳句中蘊含質量互變規律的是(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長B.智者千慮,必有一失C.物極必反,相輔相成D.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答案 D解析 A體現的是矛盾的特殊性,B體現的是矛盾的普遍性,C體現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均排除。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道理是( )A.量變的總和就是質變B.量變比質變更重要,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C.任何量變必然引起質變D.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答案 D5.著名畫家范曾先生說:“有人認為我的成功在于鉆營,由于機會。其實,人們應記住我的一首抒懷詩‘作畫平生萬萬千,抽筋折骨亦堪憐’,在艱難之時,我追逐著希望和光明。”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須( )①發揮意識對人的生理的調控作用②努力創造條件,促使主次矛盾的轉化③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④看到前進性與曲折性是辯證統一的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答案 C解析 材料沒有體現意識的作用,排除①;材料沒有體現主次矛盾的轉化,排除②。選C。6.“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包含著________的思想。( )A.堅持適度的原則 B.抓住時機促成飛躍C.重視內因的作用 D.量變引起質變答案 D7.形勢永遠是在發展變化的,機構改革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分分合合,甚至個別“反復”,都是根據實際需要作出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更充分地發揮出來。這告訴我們( )①事物變化發展的實質是引起質變的量變②事物的質變是由漸進的量變引起的③事物的質變就發生在無形的量變之中④事物的不顯著的量變可以向質變轉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 ①錯誤,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②④正確,“不會一蹴而就,更不會一勞永逸”,告訴我們事物的質變是由漸進的量變引起的,事物的不顯著的量變可以向質變轉化;③錯誤,量變不一定是無形的。故選D。8.“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句話體現的哲理是(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C.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能夠引起質變D.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答案 C9.區別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是( )A.事物變化持續時間的長短B.事物量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C.事物的變化是否順利和顯著D.事物的質變是否引起了新的量變答案 B題組二 把握適度原則10.基層黨員干部要樹立“紀律意識”“底線意識”,切不可有“違紀只是小節,違法才是大事”的思維慣性。這要求基層黨員干部( )①重視量的積累,要防止小節變大錯②堅持適度原則,要加強對權力的監管③要看到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防微杜漸④要看到量變必然導致質變,限制條件避免轉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材料中的慣性思維體現了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不注重小節就可能變成大錯,因此基層黨員干部要重視量的積累,防微杜漸,①③符合題意;基層黨員干部的“紀律意識”“底線意識”涉及的不是適度原則問題,②不符合題意;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④錯誤。11.在工作中防止“過”與“不及”的關鍵在于( )A.把握事物的度B.確定事物的量C.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D.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 A12.質量互變規律中的度是( )①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②事物存在的關節點③事物存在的臨界點④事物質和量的統一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答案 A13.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在一次報告中以“一支粉筆多長為好”為例來講解他所倡導的優選法。對此,他解釋道:“每只粉筆都要丟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筆頭,但就這一點來說,愈長愈好。但太長了,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斷。每斷一次,必然浪費一個粉筆頭,反而不合適。因而就出現了粉筆多長合適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優選問題。”所謂優選問題,從思維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積累B.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C.堅持適度原則D.全面考慮事物屬性的多樣性答案 C14.對待事物要掌握好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這里所說的“適度”是指( )A.適量,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轉化B.把握事物質變的界限,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C.不失時機地促成事物的質變D.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答案 B15.根據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 )A.堅持適度的原則 B.抓住時機,促成飛躍C.重視內因的作用 D.采取折中主義答案 A二、非選擇題16.運用辯證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是行家。在治國理政面臨諸多時代性課題時,他非常善于用辯證思維來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轉化論”,強調量變引起質變。談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他提出,“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突變”“如果對矛盾熟視無睹,甚至回避、掩飾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縮不前,坐看矛盾惡性轉化,那就會積重難返,最后勢必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談反腐倡廉,他指出,“分析近年來查處的典型腐敗案件,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小節到大錯的過程”“要牢記‘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的道理,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習近平總書記對“轉化論”的認識和運用,對你有何啟發?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的辯證思維觀啟迪我們:堅持“轉化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防止由小錯釀成大錯、由“破紀”而“破法”,不斷提升辯證思維能力。17.近年來,短視頻行業快速發展。根據2021年3月的相關報道,2020年,在長視頻用戶增速放緩、月度活躍用戶及使用時長逐漸接近天花板的情況下,短視頻一路逆勢上漲,滲透率從49.8%增長到67.7%,用戶規模從4.88億增長到7.44億,増幅達52%。以今日頭條為例,其短視頻已經超過圖文和組圖成為平臺上最大的內容形態,每天短視頻播放頻次達10億;旗下抖音(海外版)覆蓋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在40多個國家應用商店排名前列;截至2020年12月,抖音國內日活躍用戶已經突破6億。然而,不少短視頻平臺為了增加用戶數量和吸引流量,不惜嘩眾取寵、觸碰紅線,各種低俗信息、虛假信息等挑戰道德底線甚至觸犯法律的內容也時有出現。例如目前,多段“電梯舞”視頻在某短視頻平臺受到部分網友追捧。視頻中,拍攝者跟著音樂節奏,或在直梯內蹦跳,或站在扶梯中間跳舞、搞怪…針對短視頻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2021年4~5月,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采取了約談、整改、下架、永久關閉等措施,共封禁違規賬戶4萬余個,關閉直播間4 512個,攔截問題信息1 350多萬條。(1)娛樂有底線。請運用適度的知識,闡釋國家依法整治短視頻領域違法違規現象的依據。(2)某班級計劃舉行以“抵制網絡低俗,從我做起”為題的主題班會,請你結合實際,寫兩條行動建議。答案 (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必須重視量的變化,堅持適度原則。娛樂一旦超越底線,就會失去娛樂原有的文化價值。只有依法整治,防止娛樂節目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才能發揮其文化正能量。(2)示例:加強自身修養,傳遞正能量;不觀看、不轉發低俗節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