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探究脊椎動物的結構與運動的關系》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6章《動物的運動》的第二節內容。學生通過學習運動系統組成的知識,揭示動物運動的本質,鞏固和理解動物適應生存環境的重要意義。同時本節內容也是后面學習動物行為的基礎。因此,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可以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愛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描述動物運動的結構基礎。2.概述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能力目標:通過體驗、分析和觀察實驗活動,提高推測、觀察、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養成細致觀察和科學推理的科學素養。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探究脊椎動物的結構與運動的關系。教學難點:理解肌肉、骨與骨連接的協調配合。四、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方法和手段導入新課 播放1.運動會的照片;2.安排同學表演街舞。 觀察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媒體播放 學生展示實驗探究: 脊椎動物的結構與運動的關系 1.帶領學生做屈肘伸肘運動。設疑:脊椎動物的運動可能與哪些結構有關系? 2.引導學生進行點評。 3.摘錄關鍵詞 1.做屈肘伸肘運動。猜測運動與骨、關節和肌肉有關。 2.四人一小組選取其中的一個結構,進行探究。看各自的猜想是否正確。 3.學生的展示評價。 1.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既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 探究實驗 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及時評價。體驗活動: 骨、骨連接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1.引導學生體驗屈肘、伸肘、雙手自然下垂、手提重物等情況下肌肉的變化情況。 2.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動畫。 1.學生2人一組,進行體驗活動,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協作關系。 2.總結:骨在肌肉的牽引下繞著關節產生運動。 學生親身體驗,更能理解骨、骨連接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學生親身體驗 播放動畫學以致用 1.設置骨折、脫臼、肌肉拉傷等情境 2.如何減少或避免這些傷害? 1.學生根據情境分析,明白日常運動中存在的一些傷害,并學會簡單的處理和急救。 2.學生討論交流 1.培養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2.加強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3.學會意外事故的急救處理 4.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討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