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一、指導思想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二、教材分析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四個單元分別隸屬于“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和“物質科學領域”。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編排,以核心概念的進階發展為線索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兼顧四個領域的年段安排,著力發展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生物個體基本特征進行過觀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教學活動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綠豆切人,再擴展到其他植物、動物以及非生物因素,讓學生經歷從個體研究到發現聯系、再到形成系統意識的學習過程。本單元明確提出“對比實驗需要控制改變的條件和不變的條件”,為變量控制實驗打下基礎。本單元共7課,從研究植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開始,接著研究動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最后探索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初步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的認識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初步建立“大自然”觀。“船的研究”單元的學習,與上一版的“浮力”單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強調“浮力”概念,也不再具體研究浮力、重力與物體沉浮的關系,而是以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發展演變為內容,引導學生在認識、設計、制作船的實踐活動中,初步感知浮力,體驗生產生活需求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本單元以船的演化史為線索,引導學生認識造船技術經歷了材料、結構、動力等方面的發展歷程;開展設計與制作船的動手實踐活動,深人體驗人類為了提升船只的載重量、穩定性、動力性能,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等進行的不斷改進和發明。本單元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技術與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優化工程模型中發展動手能力,體會技術與工程的思維特點。環境問題是一個綜合性跨學科的內容。“環境與我們”單元的學習,先從宏觀方面入手,介紹地球為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以及地球面臨的復雜、嚴重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同題的欲望。再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研究學生經常接觸的水資源問題和垃圾處理問題、合理利用能源問題、資源再生問題等,讓學生感受到環境問題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最后以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為目標導向,由學生分組討論并模擬答辯現場,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對幾個環境問題的探索,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學生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熱是一種能量形式,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熱”單元的學習,從觀察水溫的變化開始,對熱現象進行觀察。然后觀察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變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材料的導熱性能等一系列的活動。建構熱與物體變化的關系,從而了解熱作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探究,可以促進學生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興趣。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后,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制作保溫杯,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建構這些主要概念。本冊四個單元的設計,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與內容,精心設計探究實踐的主題,通過學生實踐,幫助學生建構起相關科學概念。同時注重對比實驗在不同年段的進階安排,四個單元的設計與編排在實驗方法上有新的安排,在技術與工程實踐上有了比較明確的要求。學情分析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了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嚴重。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認識不足,認為本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態勢發展一般。教學目標本冊教科書設計了很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教師需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想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運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科學概念。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職稱,因此思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念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飼料和大膽質疑,來發展學生的請改態度價值觀。單元教學目標如下:(1)生物與環境科學概念目標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動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棲息地能滿足動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動植物的身體結構有助于適應其生存的環境。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變化時會通過一些特定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或動物,如植物為動物提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見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就形成了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由于自然或人為影響引起棲息地改變,會對生活在該地的動植物產生影響。棲息地內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生態系統。科學探究目標能基于已有種植經驗,從種子的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能基于已有的知識,對種子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對比實驗探究計劃。有控制變量的意識,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長環境。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研究報告。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科學態度目標發展對研究動物和植物與其生存環境所需條件以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能基于觀察與調查等實踐活動所得信息為依據做出嚴謹的判斷,但不急于下結論。在科學研討活動中,能基于集體論證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從而完善自己的認識。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調整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集體的認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人類、動核物、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在科學實踐研究中,發現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與同區域內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有密切聯系,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從面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通過保護環境就可以保護其他生物。(2)船的研究科學概念目標不同時期的船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科學技術在改變著船,推動著船的發展。船由船艙、船舵、龍骨等多個系統組成,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都可以制造船,改變材料的結構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相同質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個人工產品的完成一般會經歷“問題一設計一制作一測試一完善”等技術與工程過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求推動著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發展,船的技術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程。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實驗認識船的形狀、結構與阻力、載重量和穩定性之間的關系。探索用多種沉浮材料造船,不斷改進船的形狀和結構,提高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嘗試將情景轉化為具體的工程技術問題,通過設計、制作、評測與完善等過程。運用科學、數學、技術、工程等學習方式,在優化工程模型中發展動手能力。經歷“設計一制作一測試一分析一改進一再設計”工程實驗典型過程。能根據問題或要求進行設計,并按設計方案制作或改進小船。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設計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標準的小船,并不斷完善它的性能。科學態度目標在認識船的發展史中,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設計制作船的活動中,體驗“做”的成功和樂趣,激發運用科學、技術與工程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綜合所學知識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在設計制作一艘小船的活動中,建立質量和成本等意識。能夠根據任務要求,從資源可行性、社會環境效益等方面開展評估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船的發明和技術革新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變化和影響。了解人類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感受到技術與工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與科學具有同等價值和地位,為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3)環境與我們科學概念目標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我們面臨復雜而嚴重的環境問題,這些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造成的。淡水資源很緊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淡水,而新技術能幫助我們節約用水。人們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種,要有效地解決垃圾問題,一定要進行垃圾分類。要節約能源,合理使用能源。資源寶貴,要節約資源。有些資源可以再生利用。實際環境問題具有復雜性,我們可以努力改善環境,與環境和諧相處。科學探究目標列舉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并交流討論,分析哪些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調查家庭一個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圖表進行比較、分析統計家庭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并與同學交流。模擬溫室效應實驗。討論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模擬再生紙的制作。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同學交流。科學態度目標感受到地球家園環境的珍貴。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破壞的嚴重程度。關注垃圾的處理、水資源緊缺、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培養強烈的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節約資源的習慣。培養強烈的能源意識,養成合理利用能源、節約能源的習慣。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知道新技術可以有效節約水資源,新能源更加綠色環保。(4)熱科學概念目標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溫度變化溫度變化是影響水結冰和水沸騰過程的主要因系溫度變化形成了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氣溫變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霧、霜、雪等。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兩個系統在發生傳熱的條件下趨向于熱平衡。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發現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熱可以通過熱傳導、熱對流、熱犧射三種方式進行傳遞。不同物體的導熱性是不一樣的。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多種因素影響了熱傳遞,確定這些因素應用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保溫技術、散熱技術不斷地發展,并應用在各種產品上科學探究目標能熟練使用溫度計測量各種熱現象中的溫度變化。嘗試從事物的結構、變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能借助以溫度計、感溫紙帶、感溫粉末等材料,采用重復測試等方式來搜集熱傳遞的相關證據。能運用箭頭、圖畫、符號等來記錄熱傳遞的方向。能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能獲取多個證據支持研究的觀點,嘗試利用多種方式認識事物能運用分析、比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能有效開展熱傳遞的實驗;能用圖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結果。能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從實驗證據中發現物體導熱性能的差異。能合乎規范地開展傳熱實驗,知道交流科學探究需要經歷一定的有序步驟,并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能根據熱傳遞的原理創作保溫杯,嘗試自主設計開發產品,并在研究后改進產品。親歷熱傳遞的變化及相關關系的研究過程,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討論熱傳遞的原因,以事實為依據做出判斷。感受到實驗方法的選擇和改進會對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體驗從熱量的傳遞角度認識效率。能和別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想法。養成運用探究的證據進行信息加工,科學地表述探究的規律激發設計研究保溫杯的興趣,能不斷進行嘗試和創新。知道科學調查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樂于進行科學調查。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通過描述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簡單熱現象,了解熱傳遞的一些特點。溫度計能測量溫度是應用了科學的規律。描述各種各樣的熱傳遞和生產、生活的關系。討論材料因為導熱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應用了解觀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質。初步體驗包括設計、實施、改進在內的簡單的技術與工程過程。認識到人類的好奇心和社會需求是科技發展的動力,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考察生活中常見的保溫制品,體會它們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五、教學措施1.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包括了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四個維度。課程內容劃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和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從科學概念和學習進階兩個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個單元和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既不要任意拔高,也不要隨意降低。2.帶領學生經歷連貫的、有意義的科學實踐活動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認識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重視研討和論證這個環節,善于把學生學習科學的各項活動聯結成一個相互關聯、不斷推進的整體。3.讀懂、讀好我們的學生小學科學課堂上進行的應是“兒童的科學”,即在充分體現科學特質的同時,也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的需要。學習進階是新課標三個學段劃分的依據,要更加關注我們的學生,研究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科學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屬于他們“自己的研究”。了解學生對比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實驗,引導學生做好觀察和記錄,用恰當的詞語描述,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分析,形成正確的解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組織科學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4.用好教科書提供的教學工具好的科學課需要用心設計的教學工具提供支持。教科版科學教科書提供的支持工具有:《科學學生活動手冊)(包括學生個人活動記錄、觀點和看法、拓展活動等)科學詞匯(幫助學生學習科學地表達)、班級記錄表(記錄班級討論的結果、積累不斷增加的事實和證據為反思學習過程提供證據)、科學閱讀(延仲學生的認識,擴展認識的視野)和“科學家這樣做”專欄(科學家的故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科學史資料)。這些教學工具本身也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充分發揮它們在教學中的作用。六、教學安排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備注1 2.21-2.26 1種子發芽實驗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22 2.28-3.5 3綠豆芽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 23 3.7-3.11 5當環境變了6食物鏈和食物網 24 3.14-3.18 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單元復習 25 3.21-3.25 1船的歷史2用浮的材料做船 26 3.28-4.1 3用沉的材料做船4增加船的載重量 27 4.6-4.9 5給船裝上動力6設計我們的小船 28 4.11-4.15 7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單元復習 29 4.18-4.22 1地球-宇宙的奇跡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 210 4.25-4.29 3珍惜水資源4解決垃圾問題 211 5.9-5.13 5合理利用資源6讓資源再生 212 5.16-5.20 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單元復習 213 5.23-5.27 1溫度與水的變化2水的蒸發與凝結 214 6.6-6.10 3溫度與不同物體相互接觸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215 6.13-6.17 5熱在水中的傳遞6哪個傳熱快 216 6.20-6.24 7做個保溫杯單元復習 217 6.27-7.1 總復習 218 7.4-7.8 總復習 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