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第三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古人對地球的認識古代中國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代印度人:大地是一個圓盾,由幾只大象駝著,站在烏龜背上。古代巴比倫人:大地是一個龜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地四面環繞著海水,有一個渾圓的巨大天罩蓋在上面。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究時間 人物 事件或發現 設想或推斷公元前6世紀 畢達哥拉斯 遠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事實 大地是球形的設想公元前4世紀 亞里斯多德 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月食時) 推斷地球是圓的1519年起三年時間 麥哲倫 率船隊環球航行 證實地球是圓的現代 現代測繪攝影技術 地球是一個球體證實地球跟籃球一樣是個球體思考與討論:⑴ 你還能列舉地球是個球體的現象和驗證方法嗎?地平線為弧形。站得高看得遠。⑵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感悟到什么?人類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是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地球的大小1、極半徑6375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2、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會略鼓的球體。(因為地球繞地軸旋轉的緣故。)3、思考與討論:假如一個中學生的兩臂平展時長1.5m,讓他們手牽手合抱地球時,需要多少中學生?40000000 m ÷ 1.5 m /個≈ 26666667個四、地球內部的結構地殼:從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處;地幔:從地殼下界到2900千米處;(分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從地幔下界到地心(分外地核、內地核)地球儀和地圖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狀況;也能反應地球的一些運動特征。構造:底座、 固定架、旋轉軸、 球面地軸(假想的)北極上空看地球:地球逆時針轉 ,南極上空看地球:地球順時針轉(北逆南順)思 考:(1)地球儀是否裝斜了?地球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夾角。地球儀上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地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最北端(上)的是北極,南端(下)的是南極。(3)怎樣在地球儀上識別方向?辨別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一個人站在北極,他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南方5、地球儀上的基本元素6、經線:(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也稱子午線。(2)經線的特點:① 經線都在兩極相交② 經線的長度相等③ 經線是半圓,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圓④ 經線的指示方向為南北方向⑤ 經線有無數條,除了0°和180°外,其他度數的經線都有兩條。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原址的經線稱本初子午線,既0°經線。東西經的劃分:東經(E):從0°經線向東的180°西經(W):從0°經線向西的180°東西經180°重合1800 1500 1200 900 600 300 0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西經 本初子午線 東經東西經度的判斷依據: 在0。經線的東邊是東經度,在0。經線的西邊是西經度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西經20°的經線和東經160°的經線。緯線:概念: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緯線的特點:① 緯線不相交② 緯線的長度不相等③ 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是赤道④ 緯線是整圓,與赤道平行⑤ 緯線的指示方向是東西方向⑥ 除0 °緯線外,其他度數的緯線都有兩條南北緯度的判斷依據:在0。緯線的北邊是北緯度,在0。緯線的南邊是南緯度南北半球的劃分:依據是:0°緯線,即赤道。北半球:0°——北緯90° 南半球:0°——南緯90°低中高緯度的劃分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00—300 300—600 600—900五條特殊緯線歸納緯 線 經 線形狀特征 圓 半圓長 度 赤道最長 等長指示的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度數范圍 1800 36000°的確定 赤道 本初子午線度數的變化規律 從赤道向兩極遞增 向西向東各180°劃分半球的界線 赤道 20°W 160 ° E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構成了經緯網。地圖地圖:是以各種圖式符號,將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表現在平面紙上的圖形。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比例尺概念: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的縮小程度。公式: 圖上距離比例尺= 實地距離比例尺類型:1①數字式: 1000 ,1:1000②線段式: 0 100米③文字式:一般圖上為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100米。(4)比例尺類別(根據大小):大比例尺:≥十萬分之一:表示的范圍小,描述的內容比較詳細,精確度高。小比例尺:≤百萬分之一:表示的范圍大,描述的內容比較粗略,精確度低。練習看書本中的中國政區圖和榮安社區平面圖完成下表:中國政區圖 榮安社區平面圖地圖比例尺大或小 小 大地圖表示的范圍大或小 大 小地圖表示地理事物詳細或粗略 粗略 詳細方向經緯網定向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 指向標定向法5、圖例與注記地圖上用來表示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的符號叫圖例地圖上用做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數字叫注記房屋 學校 醫院 工廠郵局 鄉村路 公路 鐵路河流 橋梁 山 池塘組成地殼的巖石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通常可以根據巖石的外觀特征和組成巖石物質的特性來識別。巖石的特征與特性1、外觀特征:層理(層狀結構),如圖3-22 D、F節理(水平節理、垂直節理),如圖3-22 A、B氣孔結構,如圖3-22 C巖石中含砂粒、礫石、礦物晶體顆粒或化石顏色、色澤等巖石特性:堅硬的程度(硬度)二、巖石的成因類型1.巖漿巖:(1)形成: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后形成的。巖漿噴出地表的叫做噴出巖,以玄武巖為代表。巖漿只進入到地殼沒有噴出叫侵入巖,如花崗巖。噴出巖侵入巖巖漿巖特征噴出的巖漿巖往往有明顯的氣孔結構、柱狀結構、流紋結構。侵入的巖漿巖往往有明顯的礦物晶體顆粒和塊狀結構。2.沉積巖:(1)形成:沉積巖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形成的。裸露 風吹、雨打、日曬、侵蝕 巖石的碎屑物 壓實、固化 沉積巖巖石 流水、風力搬運 層層堆積(2)沉積巖特征有明顯層狀結構特征或化石是沉積巖區別于其他種類巖石的主要特征。分類砂巖:以沙粒為主礫巖:以小礫石為主沉積巖頁巖:有清晰的片狀結構石灰巖:由化學沉淀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3.變質巖(1)形成:變質巖是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新巖石。(2)變質巖特征:常有片狀的結構(3)變質巖舉例石灰巖→大理巖沉積巖 砂巖→石英巖頁巖→板巖巖漿巖:花崗巖→片麻巖常見的巖石1.花崗巖(巖漿巖):花斑狀,由黑、白、肉紅等顏色或無色透明的顆粒組成,有明顯的礦物晶體顆粒。顆粒較粗,粗糙,很堅硬。2.玄武巖(巖漿巖):以黑色和灰色為主,有氣孔構造。3.砂巖(沉積巖): 以白色、灰色、淡紅色為主,有層狀結構,可見微小砂粒,可能有化石。4.石灰巖( 沉積巖):以白色、灰色為主,沒有礦物晶體顆粒,可能有化石,遇稀鹽酸有氣泡產生。5.大理巖(變質巖):純白色、黑色等,常有美麗的條紋,顆粒較粗,有礦物晶體顆粒和片狀結構,遇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巖石的應用建筑材料良好的工藝品材料礦產資源——可提煉金屬的礦物五、歸納三種巖石形成原因及特征巖石種類 形成原因 特征 舉例巖漿巖 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 明顯礦物晶體顆粒、氣孔或柱狀結構 花崗巖玄武巖沉積巖 地表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固化而成。 有明顯層狀結構特征或化石。 石灰巖 砂巖、頁巖、 礫巖變質巖 在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化而形成的。 片狀的結構 大理巖、片麻巖石英巖、板巖地殼運動和火山地震地殼變動的證明巖層的彎曲和斷裂(巖石的變形)水平巖層在內力的作用下,或發生彎曲,或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巖層的彎曲(褶皺) 華山斷層2、海陸變遷例1: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例2: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情況(地殼在做升降運動。)地殼的升降運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例3:東非大裂谷的形成例4:縮小的地中海例5:擴張的紅海和臺灣海峽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的主要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火山、地震現象小結:上升運動: 高山、高原緩慢運動地殼變動 下沉運動:裂谷、海洋激烈運動:火山、地震火山現象1、火山形成原因堅硬的巖石底下有高溫高壓的巖漿在活動著,巖漿可以沿著地殼薄弱處的裂縫噴出地面。2、火山組成: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3、噴發物:氣態:(水蒸氣、二氧化硫等)液態:(熔巖流)固態:(火山灰、火山塵等)火山噴出的巖漿主要來自軟流層,沿著地殼的裂隙噴出地表。火山類型(1)活火山:正在噴發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如:日本富士山、臺灣的七星山(2)死火山: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于靜止狀態,如:乞力馬扎羅山、山西大同火山群(3)休眠火山:史前曾經噴發,現處平靜,仍能復蘇,如:長白山天池、東北五大連池4、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區,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5、火山利弊(1)不利影響:巖漿噴發后形成的熔巖流幾乎摧毀所經地區的一切。對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火山噴發物影響大氣污染,火山灰流和泥流能沖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2)有利影響:風化后的火山灰和熔巖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附近有豐富的地熱、溫泉和礦產資源。火山景觀是自然旅游景觀的組成部分。三、地震現象1、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2、地震結構的概念A、震源:地震的發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處)B、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處,一般受地震的影響最大。震中距:地表某點離震中的距離。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離地震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誘發地震、人為地震地震的震級: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地震的分布:世界地震分布與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的陸地和周圍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我國地震主要在華北渤海沿岸、臺灣 、福建、新疆天山、青藏高原、云南、川西等地區。8、地震的危害:造成建筑物與構筑物的破壞,如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等等。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 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如山崩、滑坡等。 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沖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除此之外,地震還會帶來次生災害,火災,水災,毒氣泄漏,瘟疫。導致人員傷亡災難。四、地震的防范和預報1、地震的前兆和預報民間流傳著許多預報地震的方法,如馬不進圈、雞飛狗叫、豬不吃食、井水噴涌、出現地光、蜜蜂群遷等2、地震自救的防范措施A、在戶外怎樣避震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蹲下,跑向人多的地方;避開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B、在教室怎樣避震來不及逃離,伏而待定,就近選擇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閉眼,將書包或提包放在頭頂等。在家里怎樣避震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躲在桌子底下泥石流一、泥石流的形成1、什么是泥石流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是一種災害性的地質現象。2、泥石流的特點①突發性、歷時短的特點。②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活動(1)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個山谷模型。(2) 在土質山谷模型的坡面上灑水,觀察在圖3-47A 處發生的現象。現象:A處有泥土掉下來。(3)加大灑水的量,使坡面形成較大的水流,再次觀察在A處發生的現象。水流速度越大,沖刷力越強,在A處有較多的泥土掉下堆積。(4) 在圖3-47A 處發生的現象和圖3-48C 處相似嗎?發生相似的現象。(5)在圖3-47A 處發生的現象是一種類似于泥石流的現象。由此推斷,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有:一是地形因素,山區、丘陵等坡度陡峭的地形。二是降水條件,暴雨或持續性降水,形成水量很大的流水。4、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1)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2)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3)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大量的流水。5、活動(1)在土質山谷模型(如圖3-47)的B 處堆入一些沙子,再向坡面灑較大的水流。觀察在A處沉積的泥沙和前面的活動相比有什么變化。現象:A處泥沙更多。(2)有哪些人類活動可以起到類似“堆沙子”的效果?開礦堆放的礦渣、采石形成的棄土等。(3)在土質山谷模型的坡面上覆蓋植物(草皮或苔蘚),再向坡面灑較大的水流。觀察在A處沉積的泥沙和沒有植被覆蓋相比有什么變化。A處沉積的泥沙明顯減少。說明了什么?有何啟示?在模型坡面上覆蓋植物以后,水流對坡面的沖刷力減小。說明良好的植被可以減少泥石流的發生。6、易發生泥石流的地區:比較嚴重的地區有哥倫比亞、秘魯、瑞士、中國和日本。我國以四川、云南、甘肅和西藏等省區尤為嚴重。二、泥石流的危害1、泥石流造成人員傷亡。2、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泥石流發生前常出現一些特有的現象例如:河流、溝谷中的小溪突然發生斷流,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火車轟鳴或悶雷般的聲音,溝谷深處突然變得昏暗并有輕微震動感等。2、泥石流發生時的逃生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千萬不可在泥石流中橫渡。3、讀圖圖中泥石流來襲時的4條逃生路線中正確是A、C的是______。3、泥石流的防御措施①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②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搬遷和疏散;③植樹造林;④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泥石流;⑤受災時有效地搶險救災等。地球表面的板塊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1915年)地球上的陸地2億年前, 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在力的作用下,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擴張說”(1962年)1、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2、 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三、板塊構造學說1、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2、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分別是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3、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練習1、珠穆朗瑪峰現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的原因是 印度洋板塊仍在不斷向亞歐板塊擠壓和俯沖。2、為什么地中海在不斷的縮小?地中海處在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相互碰撞不斷縮小。3、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什么地方?引起火山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在板塊交界的地方;是板塊的碰撞或張裂。4、喜馬拉雅山脈位于哪兩大板塊之間?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地形和地形圖地面高度計算方法海拔(絕對高度):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一、地形的類型陸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種類型。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盆地海拔 高500米以上 高500米以上 較低200米或以上 很低200米以下 高度不等相對高度 大 小 小 小 /特征 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 海拔較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平坦。 地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 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 周圍山脈圍繞,四周高,中間低。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等高線地形圖 :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等高線疏的地方是緩坡,等高線密集的 地方是陡坡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也不一樣。地形與等高線特點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 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分相對應部位峭壁 等高線重疊處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三、地形的變化(一)內力作用引起地形變化地殼變動 (板塊碰撞與張裂),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起伏(形成高山,深谷,高原)。(二)外力作用引起地形變化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如:平原地區由江河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所以起伏較小。溝谷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蝕而形成的。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流水對地表形態影響最大。如:流水的沖刷使疏松的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流水也會使石灰巖溶蝕,形成許多溶洞。江河攜帶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積會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在降水較少的地區,風的吹蝕和沙的沉積會形成風蝕城堡和沙漠。在高寒地區,在冰川移動的作用下會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生物也會改變地表的結構比較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影響的不同之處?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影響結果 內力作用使地表的起伏加大。(形成高山,深谷,高原) 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表處于平坦。(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影響特點 階段性的特點 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作用大小 就全球而言,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 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作用。巖漿通道火山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