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 知識梳理第1 課時種子發芽實驗1.許多植物的新生命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種子的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2.對比實驗時只能改變一個條件 ,必須保持其他條件相同。3.對于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我們可以從陽光、空氣、水分、土壤和溫度等方面進行究。4.研究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實驗時,使其中一組有土壤,另一組沒有土壤,其他條件包括水、陽光、空氣、溫度等都要相同。5.研究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時,用至少3粒種子做實驗,是為了避免種子自身不能萌發的可能性,減少偶然性的發生,可以讓實驗更嚴謹。6.研究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時,至少要有兩個小組同時進行,可以保障科學實驗的可重復性。第2課時比較種子發芽實驗1.綠豆種子的發芽不需要土壤。2.研究綠豆種子發芽與溫度的關系時,一組放在冰箱內另一組放在常溫下,保持其他條件相同,實驗結果得出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宜的溫度。3.研究綠豆種子發芽與陽光的關系時,一組用包著黑紙的杯子蓋住,另一組用透明的杯子蓋住,放在同一個地方,保持其他條件相同,實驗結果得出綠豆種子發芽不需要陽光。4.綠豆種子的發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第3課時綠豆苗的生長1.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2.植物的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在光照的條件下,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綠色葉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養料,并釋放出氧氣。3.陽光下的綠豆苗莖更粗壯.陵小,呈紫色或綠色,葉片呈綠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處的綠豆苗莖細長,是白色或泛黃,時片是黃色的,看上去處于病態。4.綠豆苗的健康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肥料等。5.生物的形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6.香蕉樹生長在熱帶亞熱帶,那里陽光充足雨水多,所以葉于寬大。松樹生長在溫帶地區,計形葉有利于減少水分蒸發。仙人掌原產于熱帶荒漠地區,葉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貯存大量的水分,與那里缺水酷熱、干燥的環境有關。這三種植物的形態說明植物的器官形態是適應生存環境的結果。7.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長在各種不同的環境里,環境會影響植物,植物能夠適應環境。8.植物的莖具有向光生長的特性。第4課時蚯蚓的選擇1.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2.用對比實驗和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適宜生活的環境時,把蚯蚓放人半邊明半邊暗的紙盒里,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在這個實驗中,盒子里的溫度、濕度條件都相同,只有光的條件不同,蚯蚓會爬向紙盒陰暗的一邊。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濕土之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在這個實驗中,只有土的干濕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觀察蚯蚓會爬向濕土的一邊。3.動物與植物一樣,也需要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當環境改變后它們也會努力去適應環境的變化。4.青蛙的體色總是和周圍環境相似,使它們不顯眼而不被捕食者發現;企鵝和北極狼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因此它們有厚厚的皮毛幫助保暖;天鵝有光滑的羽毛,可以使它們的身體能很快將水甩干,而且腳上有蹼方便在水中游泳;蜥蜴的體色也和周圍環境相似,能更好地偽裝自己。第5課時當環境改變了1.由于季節變化(主要是氣溫變化),青蛙會做出一些適應環境的行為。2.作季氣候溫暖,草木發芽,青蛙和昆蟲都會產卵和孵化:夏季氣溫變熱,草木茂盛,昆蟲大量成蟲,青蛙大量抽食快速生長;秋季氣溫下降,草木落葉,昆蟲數量減少,青蛙開始挖土,準備過冬,冬季天氣寒冷,草木枯萎,昆蟲進入休眠,青蛙躲在泥土中冬眠。3.丹頂鶴是我國的珍稀動物,會通過遷徙來適應氣溫的變化。4.春季氣候回暖,丹頂鶴離開過冬地,遷往東北繁殖地;3月末4月初,繁殖地氣候宜人,丹頂鶴開始配對和筑巢;入秋后,氣溫降低、食物減少,丹頂鶴又遷徙回溫暖的南方過冬。5.鳥類和魚類的遷徙、蛇的冬眠、兔子的換毛等都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6.人類可以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來保護動植物。第6課時食物鏈和食物網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依賴,互相影響的。2.食物是動物生存的必要需求,動物消耗食物而獲得能量。3.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構成很多的“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作食物鏈。4.綠豆苗地中常見的食物鏈:綠豆苗→蚜蟲→瓢蟲→小鳥綠豆苗→蝸牛→小鳥落葉→蚯蚓→小鳥小草→蚜蟲→瓢蟲→蜘蛛→小鳥5.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6.我們一般用箭頭表示食物鏈中“誰被誰吃”的關系,箭頭的流動方向表示能量的流動方向。7.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種動物也可能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8.綠豆苗地中常見的食物網:9.我們可以通過模擬食物網的游戲來了解食物網中各種生物之間的聯系。10.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那么就會影響其他也多種生物的生存,因而保護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許多種生物。11.在綠豆苗→蚜蟲→瓢蟲→一小島這條食物佳中,若瓢蟲的數量突然急劇下降,則小鳥會因為失去食物而離開或餓死,而蚜蟲則因為失去了天敵而大量繁殖,從而將綠豆苗迅速吃掉,最終整個食物鏈都被破壞了。第7課時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氣,動物的糞便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需要的營養。3.制作生態瓶時要先放植物,后放動物。4.制作生態瓶的參考步驟:先在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小石子這時就可以放幾塊),再裝入大半桶自然水域中的水。在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動物。最后把寫了本組組員名字的標簽貼在生態瓶的外面。5.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6.生態瓶里的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小,氧氣量減少,生態瓶中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增多。7.生態瓶里的水體增多,產生的氧氣量增多,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減少。8.生態瓶里的小魚增多,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如果小魚增加兩倍或四倍,那么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因缺氧而死亡。9.生態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既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又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態系統也會產生不良影響。蜘蛛菜青蟲小鳥綠豆苗瓢蟲蚜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