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動物的運動結構2、舉例說明脊椎動物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二)能力目標1、通過體驗、分析等活動,提高學生推測、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2、通過觀察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掌握觀察動物運動器官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建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3、欣賞生物體結構的協調美。二、教學內容分析《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是蘇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6單元《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第十七章《動物的運動》中的第二節內容,為使學生能夠簡明地理解動物運動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教材中主要描述和解釋動物的運動結構,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重點描述了運動的形成中骨、關節和骨骼肌三者之間的關系、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系。本節既是對前面學習“動物運動的形式和能量供應”的概括和提升,也是為后面學習“動物行為”的知識作鋪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三、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過不同環境下各種動物運動方式的知識,但對具體的運動結構和運動產生過程還不甚了解,特別是對骨、關節和骨骼肌的協調關系還缺乏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可以通過向學生提供觀察思考、合作、自學探究等機會,充分發揮學生思維活躍性,引導學生善于結合自身結構和生活體驗學習、分析知識點,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互動,以落實重點、突破難點。2四、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說出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教學難點說出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五、教學過程活動1【導入】第十七章第二節動物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導入新課播放視頻,從視頻中感受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并從視頻中看到不同動物有著不同的運動方式,而每種運動方式依賴于不同的運動結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活動2【講授】(一)動物的運動 結構新課教學(一)動物的運動結構師:請各小組成果匯報展示,不同動物的圖片及其運動結構、運動方式。生:每組兩名學生匯報,每組介紹六個代表動物,介紹它們的運動結構和運動方式。師:(歸納)多細胞動物依靠特有的運動器官進行運動。而單細胞動物雖然個體微小,但也有自己的運動結構如:纖毛、偽足等;師:請同學們回憶課前觀察螞蟻的情況,思考:螞蟻運動器官的種類、數量及形態結構的特點?生:螞蟻的運動器官有足和翅,足三對,翅兩對,而且足分節。師:翅和足是螞蟻等昆蟲的運動器官,昆蟲的足是分節的,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足產生運動。繼續思考:螞蟻如何運動?播放螞蟻運動動畫,結合在家爬行實踐回答動畫中問題。生:選C,螞蟻是以一側的前足、后足和另一側的中足為一組,進行交替運動。cn·jy·com師:提問:A“同側的足一起運動”和B“平行的足一起運動的”方式是否可行?生:不可行,會晃動,爬不穩。1-cn-jy.com活動3【講授】(二)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二)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1、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骨師:我們了解了許多動物的運動方式,也知道了動物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通過自主閱讀了解了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2·1·c·n·j·y生: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骨連結(關節)、骨骼肌三部分構成。師:請同學們觀察豬的骨骼示意圖,說出豬的前肢骨和后肢骨的組成,并在自己身上找到對應的這些結構。師生:討論、實踐和交流,并最終在人骨骼示意圖上檢驗。來源:21·世紀·教育·網】2、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骨連結師:骨連結包括三類:不活動的連結(如顱連結)、半活動的連結(如脊連結)、活動的連結(又叫關節)跟我們人運動密切相關的主要是關節,請同學們觀察關節結構示意圖,認識關節的結構。生:觀察師:關節的結構中:關節頭和關節窩共同被稱為關節面,關節頭略凸起,關節窩略凹進生:思考:關節頭和關節窩的特點有何意義?師:關節頭和關節窩的存在使關節具有牢固性。師:關節頭和關節窩的表面有一層白色的關節軟骨,就是我們俗稱的脆骨,表面光滑且柔軟,引導學生思考關節軟骨的作用。生:光滑——減少運動時關節面的相互摩擦,軟——緩沖運動時的震動。師:關節囊為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把相鄰的骨牢固的聯系起來,關節囊內外有許多韌帶,引導學生思考關節囊的作用。生:增加了關節的牢固性。師:關節腔為關節囊、關節面形成的空腔,內有滑液,引導學生思考滑液作用。生:使關節具有靈活性。師:提出問題:你能舉出人身體上的一些關節嗎?生:思考、討論、交流人身體上的關節。(肘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膝蓋等等)。3、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骨骼肌師: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組成,肌腱為兩端白色較細的部分,肌腹為中間紅色較粗的部分。請思考骨骼肌特性及作用生:討論、思考,得出具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運動中起動力作用。師:通過兩個問題①骨的位置變化產生運動,但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是誰牽引它運動的呢?②骨骼肌是如何牽動骨運動的呢?引導學生思考“運動的產生”。生:討論得出:當骨骼肌接受神經傳來的興奮刺激,骨骼肌能收縮變短,牽引骨繞關節轉動而產生動作師:播放屈肘伸肘動畫,并提出問題:①如果肘關節受傷了,還能正常完成上述動作嗎?②如果骨折或肌肉拉傷,還能正常完成上述動作嗎?③運動過程中,骨、關節、骨骼肌分別起到什么作用?生:思考、交流得出結論運動的完成,需要骨、關節、骨骼肌的協調配合。骨起杠桿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師:提問:骼肌的兩端是附著在同一塊骨上,還是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這對于運動有沒有意義?生: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否則無法完成運動。師:骨骼肌只能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因此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那么在人屈肘和伸肘運動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是如何變化的呢?生:觀察課件中人屈肘和伸肘運動肌肉的情況。發現在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21·世紀*教育網師:請同學們分析以下幾個動作中,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是怎樣協調配合的??生:小組討論、交流。師:提出共同探究問題:當你做劇烈運動時,你的身體往往會伴有哪些變化?這能說明什么問題?是誰讓它們配合得如此默契的?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面紅耳赤、出汗等,這說明運動還需要多個系統的配合才能完成。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師:總結: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就能完成的,它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師:提出問題:運動對生物生存的意義(對動物來說,運動能力的強弱意味著什么?)生:跑的快,吃到的更多,被吃的更少。師:總結:覓食和避敵機會多,可以適應更多復雜多變的環境。師:最后我們一起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活動4【練習】有效訓練1、下列關于動物的運動結構或運動器官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蜜蜂能夠依靠翅的快速振動來飛行B螞蟻的足不分節,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運動C草履蟲個體微小,沒有自己的運動結構D海龜生活在海洋中,依靠尾部的擺來游泳2、除哪一項外,其余屬于關節?( )A家兔的肱骨、橈骨、尺骨之間的連結B 人的脊椎骨之間的連結C飛鳥的兩翼和背部脊柱間的連結D 人的手指骨之間的連結3、關節軟骨的作用是( )A 提供營養 B 使骨生長C 使骨結實 D 減少摩擦和震動4、運動過程中,起到動力作用的是( )A 關節 B 神經 C 骨 D 骨骼肌5、⑴關節內的滑液存在于【 】 中,對關節起潤滑作用。⑵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光滑的【 】 ,可以減輕摩擦和震動。⑶圖中【 】 的外面有一些堅韌的韌帶,對關節起加固作用。⑷患關節炎時,關節的【 】 內可能積有膿液,引起關節腫脹和疼痛,從而使關節的活動受到限制。6、⑴寫出圖中結構名稱① ② ③ 。⑵當【 】 收縮時,可產生屈肘運動,此時【 】 處于舒張狀態;當【 】 收縮時,可產生伸肘運動,此時【 】 處于舒張狀態。⑶從人的伸肘、屈肘等運動的產生可以看出,人體每完成一個運動都是在 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下完成的。活動5【講授】課外探究師:蝗蟲沒有像人一樣的關節,但具有肌肉和外骨骼。收集相關資料,說明蝗蟲的肌肉和外骨骼在運動中的作用。活動6【講授】板書設計板書設計:17.2 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一、動物的運動結構骨二、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 骨連結骨骼肌 六、教學反思: 1、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即運動系統的組成,二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在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中,關節的結構、骨、關節和肌肉是如何協調配合產生運動的是重點,也是學生學習易搞混淆之處。因此我主要采用直觀動畫、動手實踐等方式輔助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開展討論、結合自身實際、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印象更加深刻。 2、初二的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生物基礎知識,運用較為生動的視頻、動畫、語言和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前觀察、實踐以及在自己身上“實驗”,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物就在我們身邊。 3、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很豐富而又簡單易于學生思考并回答出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從而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能一步步解開問題,感受到解決每個小問題的成就感,進而達到樂學的目的。4、本節課總體上較為成功,很好的達成了教學目標,并對學生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課堂中,由于本節內容容量稍大,重難點也比較多,所以為了抓緊課堂時間,讓學生表現的機會還不夠多。關節結構的觀察,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用哺乳動物的關節或者雞翅來加深學生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仍可以加入這部分,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