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基礎訓練:2.6.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新人教必修4)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詩詞中,與“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近水識魚性,近山識鳥音 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題干強調的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的重要性,仔細分析這四句古詩詞,都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故選D項。答案:D2.深一點,才能真一點。“從地里長出來的”記者陳中華堅持用腳跑新聞,向我們詮釋了一個并不深奧的道理:“真一點”是價值觀,“深一點”是方法論,“真一點”是新聞追求,“深一點”是現實路徑。這一并不深奧的道理的哲學依據有 ( )①學好哲學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 ②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 ③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新聞的發源地 ④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世界觀和方法論、實踐和認識的關系。①錯誤,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真一點’是價值觀,‘深一點’是方法論”體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②入選;“‘真一點’是新聞追求,‘深一點’是現實路徑”體現了實踐和認識的關系,③入選;④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不選。故選B。答案:B3.某魔術大師說,“要成為一個成功的魔術師有很多東西要學。我不停地思考創新,就是為了讓我的魔術表演更吸引觀眾。”這段話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解析:“我不停地思考創新,就是為了讓我的魔術表演更吸引觀眾”,說明思考創新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只有D項符合題意。答案:D4.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下列選項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有 ( )①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④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⑤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A.①③⑤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①③④解析:①③⑤都強調了實踐的作用,符合題意;②④與題意無關,沒有體現實踐的觀點。答案:A5.“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藥,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目的C.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D.不懂得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能夠對草木認識非常清楚,但是不會應用即“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藥,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可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故選B項。答案:B6.“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一千年前,詩人李白如此表達了不能登月的惆悵。今天,我們通過“嫦娥一號”傳回的圖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夢想變為現實。這說明 (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B.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C.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D.實踐具有革命性和科學性解析:任何實踐活動都受歷史條件的制約,都是歷史的產物。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李白在那個時代登月只是一個夢想,隨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夢想變成現實。所以本題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答案:B7.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就士大夫和漁工水師沒有正確認識到“鐘聲”產生的原因時指出:“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這段話中蘊涵的哲理是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C.認識正確與否只能通過實踐來檢驗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解析:通過對蘇軾分析鐘聲產生的原因,得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的結論,故選B。答案:B二、非選擇題8.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九十年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九十年來,實踐上的每一次創造,理論上的每一次突破,事業上的每一次進步,無不閃耀著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光輝。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解析:本題考查實踐為什么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回答,需要回答真理的含義、主觀認識和實踐活動本身的性質、反對的錯誤傾向。答案:(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2)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自身是否正確,認識對象也不能“自言其明”,兩者都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3)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連接主客觀的橋梁,人們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4)如果不堅持實踐標準,就會陷入主觀主義的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