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強化訓練:4.11尋覓社會的真諦(新人教必修4) 1.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催生著人們觀念的更新。“笑不露齒,行不擺裙”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時下“想唱就唱,我最閃亮”所取代,當代青年更傾向于張揚個性,展示自我。這表明( )A.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促進作用D.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答案 B解析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體現了社會存在的變化,“人們觀念的更新”體現了社會意識的變化,因此材料說明了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B符合題意,A材料未體現。C觀點錯誤,D與題意不符,不選。2.“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蔭學種瓜。”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人的意識與自然環境無關 D.自然環境決定人的意識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年齡小的孩子,雖然不懂耕田勞作,也要學著大人的樣子在園子的樹陰邊學種瓜,說明人的知識來自生活、人的習慣形成于生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B項符合題意。其他各項均為錯誤觀點。3.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最具潛力、最具創造力的積極因素,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推動新形勢下非公有制經濟的轉型與升級。這體現的唯物史觀道理是( )A.一切從實際出發B.物質決定意識C.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D.發展的觀點答案 C解析 “一切從實際出發”與“物質決定意識”都是唯物論觀點,“發展的觀點”都屬于唯物辯證法觀點,A、B、D均不符合題意。只有“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唯物史觀道理,入選。4.鄧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因為( )①改革是為了解放我國的生產力②改革是為了解決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③改革是為了解決我國的階級斗爭④改革是為了徹底變革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方式的理解。之所以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因為改革和革命一樣,起到了解放生產力、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作用。③是不正確的,階級矛盾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④也是不正確的,改革是為了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不是要徹底改變它。 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對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了更高的期待,這是立法的經濟、社會和群眾基礎;社會保險制度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和探索,為社會保險立法提供了實踐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保險法》的出臺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社會保險法》的出臺體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哲理是( )①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②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③人民群眾的意愿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④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材料中《社會保險法》出臺的實踐基礎表明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②入選;《社會保險法》出臺的經濟、社會和群眾基礎表明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④入選。①材料未體現,③錯誤,不選。6.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溫家寶總理發表講話強調,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的階段性變化,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 300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 )A.經濟基礎一定要適合上層建筑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D.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答案 C解析 審題時抓住“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中央……標準”,前者屬于社會存在,后者屬于社會意識,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正確。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A錯誤。B、D在題中未體現,不選。7.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同時,我國農村的民主建設也不斷推進,確保了農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民主權利的實現,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總是在矛盾中發展的,現階段農業發展又面臨著庫存增加、農產品增收緩慢的新問題,這一新問題與過去農產品短缺的問題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材料二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農民的革命首創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土地流轉等都見證了農民的首創精神。(1)請用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規律分析建國以來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2)你如何評價中國農民在我國農村改革中的首創精神? 答案 (1)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發展實現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歷史性跨越,正是遵循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一規律的結果。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服務。我國農村民主建設不斷推進,確保了農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權利的實現,正是上層建筑方面的改革促進了我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遵循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2)①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農民摸索出的“大包干”和“土地流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民的首創精神和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②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要繼續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相信人民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知識。第(1)問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第(2)問涉及到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等,根據設問逐層分析回答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