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屆高三政治一輪復習強化訓練:求索真理的歷程(新人教必修4)一、單項選擇題1.2011年7月11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2星”送入太空。“天鏈一號02星”是我國第二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它將與2008年發射的“天鏈一號01星”組網運行,為我國神舟飛船以及未來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建設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并應用于我國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這表明( )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②科學實驗能夠提高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③新的認識手段能夠推動認識的發展④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 “天鏈一號02星”與“天鏈一號01星”組網運行,為我國神舟飛船以及未來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建設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并應用于我國的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這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科技的發展及我們對太空的認識,故①③④正確。②與題意不符。2.近年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綠色GDP已經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減少資源消耗,加強資源有效回收利用,發展再生資源。核算GDP時,要考慮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這是人們在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后作出的選擇。為此,必須強化全民族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這表明( )①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②意識的能動作用③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進作用④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于實踐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 價值觀有正確、錯誤之分,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產生促進作用,③說法錯誤,排除;①②④正確反映了材料,故選D。3.下列與“知暵潦(旱澇)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哲理相同的是( )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②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口呷一口明白的③百聞不如一見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知暵潦(旱澇)者莫如農,知水草者莫如馬,知寒暑者莫如蟲”的哲學寓意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決定認識,②③與之一致;①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錯誤;④哲學寓意為矛盾的轉化,材料未體現。4.當地時間2011年9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而獲得了美國拉斯克獎。屠呦呦及其領導的中醫研究小組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查閱大量地方藥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之后,她終于淘到了精華。屠呦呦發現這種藥物的過程體現了( )①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獲得認識的重要途徑②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先錯誤后正確的過程③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④人們獲得的真理總是在推翻前一個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答案 D解析 此題考查考生對認識過程的理解。屠呦呦發現這種藥物的過程既注重了書本知識和老中醫的經驗,又注重了實踐,①正確;經歷了190多次失敗最終取得成功,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③正確。不是所有的認識都要經歷先錯誤后正確的過程,②錯誤;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并不是要推翻前一個真理,④錯誤。5.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因其在體外受精技術領域做出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2010年諾貝爾獎。當初,不少人曾因擔心人工生殖技術可能將培育出科學怪物或畸形人而進行激烈的爭論甚至反對,現在,人工生殖技術不僅用于治療不育癥,而且為治療癌癥、胚胎干細胞研究等提供了線索和方向。材料說明( )A.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B.實踐是適應認識的需要產生的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客觀規律依賴于意識的發現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實踐決定認識的知識。對人工生殖技術由懷疑到肯定,是在科學實踐中得到驗證、逐步打消了人們的疑慮,即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故選C項。6.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研成果是“通過超新星發現宇宙加速膨脹”。標準宇宙模型預言宇宙22%由暗物質組成,74%是暗能量,剩下的4%是在我們身邊可以看到的普通物質。在這個模型中,96%的宇宙是不可見的。是什么在加速宇宙膨脹?這種神秘力量被稱為暗能量,它向物理學提出了一大挑戰,至今無人能夠破解這一謎題。這說明( )A.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B.真理總是和謬誤相伴而行C.人們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D.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答案 C解析 材料說明,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目前還無法揭示宇宙膨脹之謎,故C符合題意。其他選項與題意不符。7.一次,錢學森為解決導師交給他的難題,前后寫了五份演算文稿。當他把定稿裝入文件袋后,特意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寫道“Final”(定稿),但他馬上又覺得不妥,便在旁邊補了一行“Nothing is final!”(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這句“Nothing is final!!!”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真理是客觀的 B.真理是絕對的C.真理是發展的 D.真理是普遍的答案 C解析 “Nothing is final!!!”(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準確地表明了認識要在實踐中發展,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C項符合題意。其他各項均與題意不符。8.2011年12月1日20時48分,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發生5.2級地震,1.13萬人受災。人們普遍希望有關機構能夠準確預測地震,但是目前的技術還達不到這種準確預測。這告訴我們( )①地震運動的規律不能準確把握②人的認識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③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④世界上有一些領域人類無法認識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規律是可以被人準確把握的,①排除;④否認了世界的可知性,排除。②③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故C入選。9.英國哲人培根說過:“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這表明( )A.真理與權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學理論來檢驗C.只有服從真理,才能具有權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答案 D解析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說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具有客觀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選D項。其他各項均為錯誤觀點。10.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獲得了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謝赫特曼的貢獻在于在1982年發現了準晶體,這一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化學家們看待固體物質的方式。與此前人們認為的原子在晶體內呈對稱模式分布的理論不同,謝赫特曼揭示出原子在晶體內的堆積形態可以不重復。這一發現在當時極具爭議,因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謝赫特曼曾被要求離開他的研究小組。然而,他的發現最終迫使科學家們重新審視他們的物質本質的觀念。這表明( )①人的認識過程是對舊認識辯證的否定過程②真理戰勝謬誤的道路是曲折的③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無規律可循的④原子的不重復堆積形態證明了物質的本質是客觀存在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謝赫特曼的準晶體認識否定了對稱模式分布理論,選①;謝赫特曼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曾被要求離開研究小組,表明真理被普遍接受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選②。③說法錯誤。④與題干主旨無關。11.在中國,梅花往往成為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陸游在被貶外放時寫下了“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毛澤東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卻寫下了“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同樣題為《詠梅》,但詩人眼中的梅花風姿與味道卻各異其趣。這說明( )A.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總是不同的B.由于主客觀條件不同,對梅花的認識會有不同C.由于面對的是不同的梅花,人的認識不可能相同D.受主客觀條件限制,認識具有無限性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影響認識主體的因素。陸游被貶外放,毛澤東面對自然災害,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精神狀態,對同樣的梅花表達了不同的思想,B項符合題意。A、C兩項觀點錯誤;D項與題意不符。12.荒野上一段彎曲的樹根,匠人過而不顧,農人或拾為柴,根雕藝術家得之,如獲至寶。他們對這段樹根認識上的差異表明( )A.人的認識受主體因素制約B.認識對象是由主觀意識創造出來的C.人們的意識對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D.人的認識具有主觀隨意性答案 A解析 荒野上一段彎曲的樹根,對于匠人來說難以打造成器物,故過而不顧;對于農人來說可用于生火做飯;對于根雕藝術家來說,卻有特殊的藝術價值,A符合題意。B、C、D均為錯誤觀點,可排除。二、非選擇題13.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豐富發展了這個理論體系,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運用真理的有關知識說明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態度的正確性。答案 (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2)真理是具體有條件的,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們黨根據我國國情和革命與建設的實際,在實踐中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發展真理。我們黨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解析 本題要求用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結合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發展過程分析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回答時要從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不同角度逐一分析。14.2011年日本發生了9.0級特大地震,由大地震發生的海嘯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伴隨地震發生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核輻射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同時人類也陷入深思:人類能否準確預測地震呢?雖然到目前為止,人類并未發現非常有效的準確預報地震的方法,但絕大部分科學家對地震預測持樂觀態度,堅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一定能夠找到一種準確預測的方法。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有關知識說明人們為什么會對地震預報產生了疑慮?科學家又為什么會對地震預測持樂觀態度?答案 (1)疑慮的原因: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人類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就決定了人們對地震產生的真正原因準確全面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持“樂觀態度”原因:①人類的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人類可以通過努力發現和把握地震運行規律。②規律的客觀性并不意味著人們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類通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借助于先進的科技工具和手段,是可以把握和認識地殼運動規律的,進而能夠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③實踐決定認識。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類一定能找到一種準確預報地震的方法。解析 本題考查認識發展過程的特點。從一般人對地震科學的疑慮來看,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水平受主觀客觀條件的限制、時代進程的影響、實踐水平的制約;從科學家的樂觀態度來看,人類認識的最終會在曲折中前進、螺旋式上升,必須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貫徹辯證法思想。啟示型主觀題近年來,A地政府順應民意,從本地經濟發展現狀出發。切實樹立生態理念,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產業結構調整、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等綜合起來考慮,出臺了《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該地政府對創新潛力強的節約環保型產業和企業給予稅收、信貸、財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和企業進行整治,并支持企業運用高新技術進行改造;扶持、幫助企業通過創新核心技術和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形成先發優勢。A地成功實現了經濟的“轉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當地群眾從中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根據材料,請你總結A地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給我們的啟示。【解析】 第一步,審讀設問,明確答題方向。通過經濟“轉型”可知,此題涉及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所以應立足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等知識進行分析。第二步,審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樹立生態理念;給予稅收、信貸、財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和企業;幫助企業創新核心技術和打造自主品牌。第三步,依據材料信息與設問限定,整合知識,組織答案。本題立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考生可以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創新型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加強宏現調控等方面來組織答案。【答案】 ①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思路,重視發展質量;②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④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⑤運用經濟、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此類題的設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等,它包括經濟學、哲學、政治學、文化的啟示等等。重點是考查學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強調回答問題要有針對性。審讀此類試題的材料時,要對材料作全面分析,明確材料反映的問題是什么,或意義有哪些,采取了什么措施,給我們哪些經驗或教訓,從而明確我們應該怎么做。這就是對我們的啟示。解答此類試題可以采取以下步驟:第一步,審讀材料,明確材料反映的問題是什么,或意義有哪些,采取了什么措施,給我們哪些經驗或教訓。第二步,回歸課本,找到知識的對應點,把分析得出的結論與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對應起來,弄清材料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怎樣做”或“不應該怎樣做”,在課本上的內容到底是哪些,然后把材料與基礎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即可。回答此類試題,要防止兩類錯誤:一是脫離材料,只是簡單地羅列材料知識。一定要注意是從材料中得出啟示。二是原理與方法論相脫離,要么只寫原理性的知識,要么只寫方法論的內容。要做到原理與方法論的統一。中國瓷器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整個工藝美術采取了一系列“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廣大陶瓷美術工作者不斷深入生活,探索創新,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生活、時代氣息濃郁的藝術瓷以及經濟適用、樸素大方的日用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瓷器藝術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發展新時期,展現出包容性、多樣性、科學性的特征,許多新工藝、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種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瓷器藝術為什么能夠蓬勃發展?對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有什么啟示?答案 (1)原因:①國家對陶瓷藝術采取“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鼓勵包括陶瓷藝術在內的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②廣大陶瓷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探索創新;③中國陶瓷藝術具有包容性,注重實用性;④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繁榮;⑤對傳統陶瓷技術“推陳出新、革故鼎薪”;⑥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2)啟示: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是再創中華文化輝煌的根本保證;②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行文化創新;③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④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國外文化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⑤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等。解析 本題共有兩小問,第一小問屬于原因類試題,第二小問屬于啟示類試題。這兩問緊密相連,第一問的答案為第二問的回答提供了答題方向。分析中國瓷器藝術蓬勃發展的原因,可以從材料中尋找答案。黨的領導、陶瓷美術工作者立足實踐、面向市場需求、繼承傳統、博采眾長、創新等都是瓷器藝術蓬勃發展的原因。從這些原因出發,對應起來的做法就是給我們的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