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在生活中學民法用民法課時1 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課標要求] 1.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2.識別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素養目標] 1.法治意識:通過對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的探究,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2.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民法的含義,民事法律關系的含義、要素,民法基本原則的目的、含義、內容。探究點一 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1.民法(1)含義: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想一想:恩格斯說:民法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準則。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提示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各類法律的總稱。民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無論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是就業創業,無一不需要民法的規范。(2)我國的主要民事法律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 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2.民事法律關系(1)含義:民事法律關系就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包含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①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想一想:我國民法規定的享有民事權利的主體有哪些?提示 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自合法成立時起到終止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②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想一想:我們常說的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有哪些?提示 所有權關系的客體是物,債權關系的客體是行為,知識產權關系的客體是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人身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③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二者通常是對等的。3.法治與德治(1)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想一想:在法治社會,是不是只有法律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提示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我國民法不僅體現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3)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1)個體工商戶、合伙組織、政府機關不能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改錯: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2)自然人自出生時起就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改錯: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都具備的;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則因人的年齡、智力狀態而有所不同,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3)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的。改錯: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往往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一方的義務就是另一方的權利,二者通常是對等的。議題1:透視民法和民事法律關系材料一 民法跟每個人的一生都密切相關。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就有了人格權,并且與父母形成親子關系;在他未成年時,監護人保護其人身、財產權利,以使其順利地生活、學習和成長;成年之后,他具備了獨立處理自己事務的能力,自主地從事各種民事活動,如購置財產、簽訂合同、勞動就業,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財產關系、合同關系和勞動關系;他要結婚、生育,從而形成婚姻家庭關系;在他去世之后,還會發生財產繼承關系。材料二 2020年7月,王某等一伙人邀李某到賓館打麻將賭博,在打麻將過程中,李某因多次輸錢欠下王某10萬元的賭債。事后,王某找李某討要,李某無力償還,王某便要求李某寫下10萬元的借款合同,同時約定3個月還款期限。1個月后,王某憑借款合同多次向李某討債未果,便于同年11月,以李某向其借款到期未償還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李某償還借款和利息。(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道理?民法跟其他法律有什么不同?(2)指出材料二中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答案 (1)①民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無論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是就業創業,無一不需要民法的規范。②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①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王某和李某。②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李某須還錢給王某的給付行為。③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王某與李某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1.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要素 含義 具體內容主體 民事主體是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自合法成立時起到終止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客體 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所有權關系的客體是物,債權關系的客體是行為,知識產權關系的客體是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人身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內容 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民事權利,是指民法賦予的民事主體為實現某種特定利益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自由。民事義務,是指民事主體為滿足民事權利所保護的利益而依法應當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約束。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二者通常是對等的典例1 王某與張某達成專利使用協議,王某一次性支付10萬元獲得張某一項專利2年的使用權。上述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是( )A.10萬元專利使用費 B.該項專利成果C.專利使用和給付費用行為 D.雙方對對方人格的尊重答案 B解析 知識產權關系的客體是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B正確。2.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類型我國法律將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這是指達到一定年齡、智力正常的公民享有的、以自己的獨立行為從事民事活動的能力。成年人(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和16周歲以上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這是指達到一定年齡的未成年人和精神不健全而不能完全辨認其行為的成年人所享有的,可以從事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的能力。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第三,無民事行為能力。這是指完全不具有以自己的獨立行為從事民事活動的能力。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其民事活動。典例2 寒假期間,12歲的劉某將積攢的3 000多元壓歲錢取了出來,瞞著父母到商場買了一部手機。父母知道后很生氣,帶著他到商場要求退貨。按照相關法律規定( )A.劉某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退貨B.劉某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退貨C.劉某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該退貨D.劉某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該退貨答案 C解析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所從事的重大行為由監護人負責行使。在本材料中12歲的劉某明顯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的行為是無效的,應由其監護人代為行使,所以商場應該退貨。正確答案選C。探究點二 解析民法基本原則1.目的: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2.含義: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3.內容:民法典確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綠色等基本原則。(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3)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 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4)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想一想:遵循公序良俗是否違背自愿原則?提示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簡稱。公共秩序是指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社會秩序,善良風俗是指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和風俗。公序良俗原則是對自愿原則的限制。雖然民法允許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當事人自愿實施的行為不得違背公序良俗。(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1)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不同類型違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則。改錯:平等原則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都平等地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法律根據自然人不同的年齡和智力狀態規定了不同的民事行為能力,并沒有違背民法的平等原則。(2)自愿原則指民事主體可以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改錯:自愿原則可以要求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當事人自愿實施的行為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即民事主體還應該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等其他的民法基本原則。議題2:如何正確認識民法基本原則李某在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看中一雙限量款球鞋,賣家標明該款球鞋為商場專柜購入。因鞋碼剛好適合自己且價錢比全新球鞋便宜不少,李某便心動購入。后來商品到貨,李某發現鞋子質量很差,于是質問賣家是否從專柜購入,賣家承認該限量款球鞋是他從別人手中購買的,并非從商場專柜購入。李某感覺上當受騙要求退貨,而賣家卻以購買行為是李某自愿為由,拒絕退貨。結合民法基本原則的知識,談談你對材料的認識。答案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賣家的商品不是從商場專柜購入,卻不告知,違背了民法基本原則中的誠信原則。賣家以李某自愿購買為由,拒絕退貨,這是對自愿原則的曲解。全面認識民法基本原則(1)民法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于民法始終(包括立法、守法、執法各環節)的民法根本規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準則。(2)民法基本原則既是民事法律的立法準則,也是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的審判準則。(3)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自愿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綠色原則。(4)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典例3 民法典在開篇就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原則”。民法典確立綠色原則,意味著( )①為民事主體的各種民事活動設立了普遍性的限制②民事主體應履行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③民事主體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④一定可以彌合社會成員之間可能形成的各種利益沖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民法典確立的基本原則對各類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性的限制,①正確;綠色原則意味著民事主體應履行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②正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這與綠色原則并不沖突,③錯誤;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但不一定可以彌合社會成員之間可能形成的各種利益沖突,④錯誤。一、選擇題題組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1.民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無論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是就業創業,無一不需要民法的規范。下列屬于民法調整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是( )①在村委會選舉中,張某的選舉資格被取消②張某在申請營業執照時因條件不合格被有關部門拒絕③張某因購買的商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了損失④張某發現某廣告公司未經自己同意使用了自己的肖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①涉及民主選舉,參與政治生活,不選;②體現的是公民要接受政府的管理,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不選;③④符合題意。答案選D。2.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民法典對原先的民法內容作出了不少修改,涉及高空拋物、增加離婚冷靜期、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民法典的通過表明我國( )①致力于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②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在不斷擴大③維護民事主體權益的法律日益完善④民事主體權益的保護有了法律依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民法典的通過表明我國致力于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民事主體權益的法律日益完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①③符合題意;民法典并沒有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②錯誤;在民法典通過之前,我國民事主體權益的保護已經有了憲法和民法總則等法律,④錯誤。答案選B。3.老張是小王的上級主管,二人因公入住酒店相鄰房間。入住期間,小王無意間聽到老張在跟公司經理通電話,內容涉及對小王工作上的不滿。小王感覺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就跑到老張房門外偷偷錄音,并將錄音發給了公司的有關領導和同事。因調解不成,老張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本案中( )①民事法律關系是人身關系②民事法律關系是財產關系③小王沒有侵犯老張的權利④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本案中,小王侵犯了老張的權利,涉及的民事法律關系是人身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①④符合題意,③排除;題目沒有涉及財產關系,②排除。故選B。4.A縣人民政府為建賓館,向該縣B銀行貸款500萬元,屆期未能償還。B銀行以A縣人民政府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案所涉及的法律關系( )A.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B.應屬政府行政行為,不應由民法調整C.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縱向經濟關系D.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答案 D解析 根據題目的表述可以得知,政府向銀行貸款屬于借貸合同法律關系,在這種法律關系中,政府機關與銀行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因此該案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故D項表述正確,入選。A、B、C三項表述均錯誤,排除。5.關于民事主體,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民事權利能力是所有自然人均具有的B.民事行為能力不是所有自然人都具有的C.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所有成年人都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D.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答案 C解析 民事主體是指根據法律規定,能夠參與民事法律關系,并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當事人。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能力是所有自然人均具有的,但是民事行為能力不是所有自然人都具有的,A、B、D三項表述均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6.某商場搞有獎銷售活動,15歲的小張中了一等獎,并在母親陪同下領取了8 000元獎金。回家后小張偷偷拿走7 800元買了心儀已久的電腦,其母想拿這筆錢買化妝品的時候發現錢被小張花了,便去找商家要求退貨還錢。此案中( )①8 000元獎金歸小張個人支配②小張用獎金購買電腦應征得父母同意③電腦商家應當退貨還錢④小張母親拿獎金買化妝品應征得小張同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題目中小張是未成年人,其監護人有監管該獎金的權利,他中獎得到的獎金自己不能完全進行支配,如果需要購買電腦,則應當征得其監護人的同意,①錯誤,②正確;本案例中小張偷偷拿走7 800元買了一臺電腦,該行為是與其年齡、智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動,故其母去找商家要求退貨還錢,此時商家應當退貨還錢,③正確;本案例中小張還沒有成年,監護人對孩子的財產是享有一定的支配權的,故其母拿獎金買化妝品不需要征得小張同意,④錯誤。7.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下列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對應正確的是( )①所有權關系——物②債權關系——人身利益③知識產權關系——智力成果和商業標記④人身關系——行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債權關系的客體是行為,人身關系的客體是人身利益,所以②④對應錯誤,①③對應正確。8.民事活動首先必須要( )A.遵守法律 B.遵守國家政策C.尊重社會公德 D.尊重集體公約答案 A解析 題干的關鍵詞為“首先”, B、C、D均不符合要求。答案為A。9.2019年2月12日,河北省某法院開庭審理一起“特殊”案件:朱某追趕交通肇事逃逸者張某,致使張某被火車撞擊身亡,隨后遭其家屬索賠60余萬元。法院一審判決駁回原告張某家屬的所有訴求,認定朱某的追趕行為與死者撞火車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朱某的行為不具有違法性,而是屬于見義勇為行為。對此,以下說法合理的有( )①我國民法優先保護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②民法體現道德理念,有利于弘揚公序良俗③我國民法強調公民的獨立人格、平等地位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我國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朱某的行為不具有違法性,而是屬于見義勇為行為”,體現了法律與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有利于弘揚公序良俗,②④當選;材料強調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未涉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①不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③不選。答案為B。題組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則10.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雙方都有過錯時,雙方應依自己的過錯承擔民事責任。這體現了民法典的( )A.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 B.公平原則C.誠信原則 D.平等原則答案 B解析 題干中的表述合理確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公平原則,B當選;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突出社會秩序和道德風俗,A不選;題干未涉及誠信,C不選;平等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D不選。11.民法為我們的一生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民法規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則。規定這些基本原則旨在( )①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②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③明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④確定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標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12.在民事活動中,只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也只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的民事行為負責。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當事人可不認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并且,當事人對于在意志不自由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責任。上述論述體現的民法基本原則是( )A.平等原則 B.自愿原則C.公平原則 D.誠信原則答案 B13.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這一規定從民法基本原則的高度確立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這一規定體現了( )①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的支持②道德為法律提供價值基礎③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④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具有法律保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材料中這一規定體現了道德為法律提供價值基礎,我們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②③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用法律來保證道德的實施,而①強調法律的實施依賴道德的支持,不選;本題沒有強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具有法律保障,④不符合題意。故選C。14.某公司強迫員工簽不平等合同,不簽就走人,而且走人不發工資。該公司的做法違反了民法基本原則中的( )①平等原則 ②公平原則③誠信原則 ④綠色原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公司強迫員工簽不平等合同,對員工是不平等的,也是不公平的,因此①②符合題意;誠信原則和綠色原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③④不選。故選A。15.民法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民法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遵循相應的基本原則。以下關于日常生活中違反民法基本原則的行為的判斷,錯誤的是( )A.李某在服裝市場中詢問一件衣服的價格之后,攤主強迫其購買——違反了自愿原則B.張某知道他手中的一幅名畫是假貨,但是當作真跡賣給王某——違反了誠信原則C.王某經常在住宅中和朋友聚會至深夜,大聲播放音樂——違反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D.陳某在市場賣菜,有缺斤短兩的行為——違反了綠色原則答案 D解析 陳某賣菜缺斤短兩,違反了誠信原則,D判斷錯誤,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16.陳先生11歲的女兒獨自在商場購買了一款電話手表,價格為3 000元。由于女兒是用壓歲錢購買的電話手表,故陳先生在過了一周多時間后才發現該情況。陳先生帶著女兒找到商家要求退貨還錢,商家卻不予理睬,稱這是一起公平買賣,童叟無欺,且陳先生的女兒已經使用該電話手表一周多時間。協商不成,陳先生向法院提起訴訟。請分析法院會如何處理該案,并說明理由。答案 法院會支持陳先生的訴訟請求。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是:①行為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②意思表示必須真實;③行為的內容和形式必須合法。本案中陳先生的女兒11歲,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她的民事活動(例如購買貴重物品)應由其法定代理人(如她的父母)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追認。由于缺乏這一有效條件,她購買3 000元的電話手表這一行為未得到其父母的追認,因此,法院會支持陳先生的訴訟請求,但陳先生應支付一定的電話手表折舊費。17.中國人大網開設的專題《關注民法典立法》于2020年1月20日正式推出上線。2019年12月,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并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立即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中國人大網特別開設《關注民法典立法》專題,開辟“最新動態”“媒體聚焦”“圖片·視頻”“相關文件”等欄目,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聚焦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以來歷次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時的熱點難點問題,全面詳細地向讀者展示了民法典草案的立法歷程,積極回應社會的重大關切。結合材料,說明全社會為什么高度關注民法典的編纂工作。答案 (1)民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無論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還是就業創業,無一不需要民法的規范。民法為我們的一生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2)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它為我們邁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