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1 細胞的增殖(第一課時)【教材分析】“細胞的增殖”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人教版)第六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節主要內容包括細胞增殖及其意義、細胞周期、有絲分裂、無絲分裂等。細胞增殖作為生物體的重要生命特征,與緒論中生物的基本特征有關。有絲分裂的內容還是學習減數分裂、配子生成和融合、合子發育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DNA復制及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基礎。【學情分析】高二學生的特點是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較強,同時,對生物課程的學習,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在初中曾學過“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內容,但是對此了解得很淺,沒有深入到細胞分裂過程的水平。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教學目標】1.模擬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2.舉例說明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3.簡述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圖解一個細胞周期的大體分期。4.概述細胞的有絲分裂的過程。5.養成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6.形成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教學難點 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教學方法】探究、講述和討論的方法。【教學準備】3 cm×3 cm×6 cm的含酚酞的瓊脂塊、質量分數為0.1%的NaOH溶液、塑料餐刀、膠皮手套、毫米直尺、塑料勺、吸水紙、燒杯。【教學過程】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聯系、思考, 明確 學習 目標 提問: 從細胞變化的角度分析,生物體為什么能由小長大? 評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思考: 為什么生物體大都是由許多體積很小的細胞組成的,而且細胞生長到一定程度會發生細胞分裂或者不再繼續生長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是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結果。 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問題 導學,主動 探究, 獲取 知識 針對問題,引導學生制定解決方案,設計探究物質擴散速率與細胞大小關系的模擬實驗。 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實驗。 根據實驗結果,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主動獲得知識。 傾聽、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繼續引發學生思考,既然細胞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高,細胞體積是不是越小越好? 提出設想,傾聽、參與交流各種方案的可行性。 按確定方案,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驗操作,并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結果。 通過模擬實驗和討論,學生充分理解到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低,細胞表面積和體積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細胞分裂是其發展的必然。 給學生充分的機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使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因此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領悟。 通過討論使學生深入思考,并用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的結果遷移到細胞。 有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加工 信息, 構建 知識 體系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 1.什么是細胞周期? 2.不同種類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是否相同? 3.細胞周期包括哪兩個階段?它們在時間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關于細胞周期的概念,教師還要讓同學們準確理解,只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例如皮膚的生發層細胞、根的分生區細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細胞,例如神經細胞等不具有細胞周期。 用課件模擬展示間期的動態過程。 播放顯微鏡下連續攝影的細胞分裂過程的錄像。然后分別利用課件模擬展示四個時期的動態過程。 在前期,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討論,染色質轉變成染色體的生物學意義? 關于赤道板,要讓學生領會它是垂直與紡錘體的縱軸,并將其平分的一個平面,實際上并無板狀結構存在。 結合屏幕顯示的有絲分裂各時期的靜態圖片,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教師同學生一起分析、歸納有絲分裂的實質。 介紹我國科學家在“細胞增殖”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及成果。 閱讀并思考。 學生在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和特點后,回答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并描述。 學生觀察并概述各個時期的特點,如將末期的特點概括為“絲生核現板變壁”、“兩消兩現重開始”等。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 即可以使DNA分子在分離的過程中不損壞,保證了遺傳信息的完整性。 學生回答各圖片所代表的時期以及各時期的特點。 傾聽,參與交流。 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新知識。 觀察現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 使學生理解有絲分裂的各時期是為了研究方便人為劃分的,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 使學生理解有絲分裂的意義。 使學生了解中國科學研究的前沿工作,激發興趣,發展相關情感。反饋與 矯正 提問: 1.DNA復制和染色體數目加倍分別發生在哪個時期 2.與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的細胞器有哪些? 討論: 正常骨髓細胞的細胞周期約為40小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細胞的細胞周期為2-10天。醫院采用化療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殺傷腫瘤細胞,保存骨髓細胞。推斷給藥的時間間隔并簡述理由。 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學生思考回答: 1.分別發生在間期和后期。 2.核糖體、高爾基體、線粒體等。 學生在充分討論后得出結論,給藥時間間隔應控制在40-48小時之間。 學生記錄網址。 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聯系實際,將知識拓展、延伸。 拓展了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學體會】本節課教師要注重課程資源的選擇、整合和優化。既要讓學生感受細胞分裂過程的動態性和連續性,又要克服多媒體手段轉瞬即逝的弊端。此外,本節課將模擬實驗引入課堂,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感知知識的形成,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模擬的方法,更有助于知識的建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種親身探究、生生互動的教學場景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在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中,如何調動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