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小學科學學科教學計劃》年級:四年級(下冊)執教者:學校:四年級科學學科教學計劃任教教師:( )一、全冊教學目的要求 二、教改設想 教學措施 備注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科書有三個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電路”“巖石與土壤”。每個單元有7課,一共28課。 本冊內容由“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巖石和土壤”四個單元組成。 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先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并形成關于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第二單元“電路”是從“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了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在尋找靜電的生活體驗中開始思考物體為什么會帶電,這雖然是淺層次的認知,但是建立了靜電與生活用電的聯系,對電的本質有了了解,這種“點到為止”的認識是后面探究活動的基礎,可以使后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于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巖石、土壤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于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并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了解。 1.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把握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8.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9.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制作、小發明等活動。 1.課前教師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課上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和記錄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活動能力。 4.養成搜集資料的習慣。教學計劃進度表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課時 教學重點 教學措施 備注2.14-2.18 1.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1 觀察蠶豆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2.種植鳳仙花 1.在花的各部分構造中,雄蕊和雌蕊與形成果實和種子有關。 2.根據花的構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1 花的專題研究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2.21-2.25 3.種子長出了根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植物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個部分在種子的萌發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1 觀察種子的構造與各部分的作用 實驗,講解相結合 演示必做實驗、 4.莖和葉 1. 植物的葉在莖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2. 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3. 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1 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植物的根有運輸水分的作用,認識到植物的葉有吸收陽光和蒸騰水分的作用。 實驗,講解相結合 演示必做實驗2.28-3.4 5.鳳仙花開花了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1 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6.果實和種子 1.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開花傳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實和種子的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構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長成果實和種子。 1 觀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實驗,講解相結合 演示必做實驗3.7-3.11 7. 種子的傳播 1.植物傳播種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能將種子散布得更廣,有利于繁殖后代。 2.種子和果實的外部形態、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是有聯系的。 1 觀察種子傳播的方式 實驗,講解相結合 演示必做實驗8. 鳳仙花的一生 1.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鳳仙花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 2. 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 3. 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1 通過對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的整理,認識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發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3.14-3.19 復習 1 講解測試及講評 1 練習+講解3.21-3.25 1.電和我們的生活 1.生活中有很多靜電現象,通過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體帶電。 2.帶同種電荷的物體相互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相互吸引。 3.電荷在電路中持續流動起來可以產生電流。 1 解釋靜電現象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2.點亮小燈泡 1.只有電流流過燈絲時小燈泡才會發光。 2.利用電來點亮一只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 3.一個完整的電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種方法建立起來。 4.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 1 正確連接電路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3.28-4.1 3.簡易電路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1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4.電路出故障了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1 用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4.4-4.8 5.里面是怎樣連接的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1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6.導體與絕緣體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1 檢測不同物體的導電性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4.11-4.15 7.做個小開關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 1 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8.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能模擬安裝照明電路。 1 了解家中的電路安裝情況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4.18-4.22 復習 1 講解測試及講評 1 練習+講解4.25-4.29 1.巖石與土壤的故事 1.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巖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1 用一些標準給巖石分類 實驗,講解相結合 演示必做實驗2.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 學生利用感官的觀察和借助工具的觀察獲得巖石構造的感性知識;知道巖石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根據巖石的特征鑒別巖石的種類。 1 通過對巖石進一步的觀察,知道巖石的特征并能鑒別它們的種類。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5.2-5.6 3.巖石的組成 學生通過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觀察認識常見的幾種礦石。知道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土壤組成的。 1 觀察幾種常見巖石,了解巖石的組成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4.制作巖石和土壤標本 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巖石和土壤標本 制作巖石和土壤標本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5.9-5.13 5.巖石、沙和黏土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土壤顏色、條痕、軟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 1 能對觀察的土壤進行描述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6.觀察土壤 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質、水 能對觀察的土壤進行描述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5.16-5.20 7.比較不同的土壤 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取一些土壤透明度和光澤、土壤晶體方面的基本科學知識,鼓勵孩子綜合所學方法與知識開展應用性觀察研究。 1 能對觀察的土壤進行描述 實驗,講解相結合 分組必做實驗8.巖石、土壤和我們 讓孩子經歷調查研究活動,探究生活中、身邊的巖石和土壤。 1 理解巖石和土壤對人類的作用 實驗,講解相結合 演示必做實驗5.23-5.27 復習 1 講解測試及講評 1 練習+講解5.30-6.3 單元復習 1 講解單元復習 1 講解6.6-6.10 總復習 2 練習+講解6.13-6.17 考前答疑復習 2 練習+講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