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情境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7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第1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的一節內容。這是在前面學習了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的基礎上,從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角度,歸納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理解環境對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影響。教材中前一節課呈現了昆蟲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的概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混淆昆蟲綱與兩棲動物的發育方式,不利于學生理解變態發育的核心概念。因此,在此設計中,以“小蝌蚪問媽媽”為情境線索,利用小蝌蚪的3個問題展開學習內容,融入活動、問題、思維和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大部分學生對青蛙及兩棲動物都比較熟悉,但是“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過程怎樣?有什么特點?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怎樣?”等對這些問題比較模糊。2.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并圍繞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制訂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比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處,構建變態發育的核心概念,形成結構與功能觀,提升歸納與概括的科學思維能力。(2)通過觀看視頻、圖片和資料閱讀,提高觀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3)通過分析環境狀況,關注兩棲動物生殖發育與環境的關系,形成生態環保意識。3.教學重難點【重點】青蛙生殖和發育的過程。【難點】青蛙的變態發育。4.教學方法情境分析、討論、多媒體教學。5.教學過程5.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情境一:教師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短片。以小蝌蚪找到媽媽后提出的疑問“我們是哪里來的 …‘為什么我們和你長得不一樣 ”和“為什么我身邊的兄弟姐妹越來越少了 ”引入課題,請學生幫助青蛙媽媽回答。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童年科普動畫片,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續編經典故事情境,推進學習的內容,明確學習的目標。5.2“我們是哪里來的 ”情境二:教師展示宋朝趙師秀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和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兩句詩詞,學生分析詩詞中的“黃梅時節”和“稻花香”得出蛙鳴的季節是春末夏初。接著,教師播放視頻“青蛙的嗚叫和抱對”,讓學生思考并回答:①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能鳴叫 ②嗚叫的意義是什么 ③青蛙為什么要抱對 學生反饋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生殖的過程:嗚叫--抱對--體外受精一受精卵,并從生殖過程分析得出青蛙的生殖方式和受精方式。設計意圖:通過詩詞品讀,讓學生通過古詩詞中蘊含的生物學現象理解青蛙的生殖過程。結合視頻展示和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從而訓練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和歸納的科學思維。5.3“為什么我們和你長得不一樣 ”情境三:教師展示“小蝌蚪變形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總結青蛙的發育過程。利用表1比較青蛙幼體和成體在外部形態、呼吸器官和生活環境3個方面的不同之處,教師據此表設問:①蝌蚪的鰓和尾與什么功能相適應呢 ②成蛙的肺和四肢與什么功能相適應呢 完成表1內容的填寫后,引導學生構建變態發育的核心概念。基于青蛙生殖發育過程的分析,結合上一節所學的家蠶和蝗蟲,以表格(表2)的形式比較三者生殖發育過程的異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理解和區分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三個概念之問的關系。設計意圖: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構建和理解“變態發育”的內涵,形成結構與功能觀,提升歸納與概括的科學思維能力。5.4“為什么我身邊的兄弟姐妹越來越少了 ”情境四:教師播放紀錄片《真實故事:青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資料分析”,思考并討論:①青蛙的數量和環境狀態有什么聯系 ②為什么青蛙的數量在銳減的同時有些地區還出現了畸形蛙 ③為幫助青蛙順利繁殖,如何當一名“護蛙衛士” 設計意圖:利用觀看視頻和閱讀資料還原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關注青蛙與環境的關系,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5.5續編故事,評價反饋回到課前導人時“小蝌蚪問媽媽”的情境,讓學生運用本節所學的知識續編故事,以“青蛙媽媽”的口吻回答小蝌蚪提出的3個問題。最后利用希沃白板進行“知識大闖關”小活動,教師及時評價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設計意圖:創設續編故事的活動情境,總結和鞏固這節課的知識,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現生物學教學的藝術性。6.教學反思本節課注重情境的設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通過熟悉的童年故事展開后續活動,利用“小蝌蚪問媽媽”的教學情境貫穿始終,持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活動的實效性,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問題導向、任務驅動的形式有目的地促進學生構建核心概念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