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年新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析第四單元 簡單機械單元設計意圖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在工業化社會中,大到國家重大工程,小到家庭生活用品,機械無處不在。機械產品是科技不斷進步的成果,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理解簡單機械的工作原理,學會使用簡單機械,甚至創造性使用身邊的材料制造簡單機械,都是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素養。學習簡單機械單元的內容,就是為學生們未來的生活奠定基礎,讓他們成為未來生活的改善者和創造者。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機械的認識基本上集中于那些大型的機器,如挖土機、吊車等,而生活中的門把手、撬棍等,他們并不認為是機械;他們知道這些工具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但為什么在不同的場合要用不同的工具,其中都有什么科學原理,并沒有基本的認識;在二年級時他們運用工具,擰過螺絲、做過小板凳,但對屬于簡單機械的這些工具省力的原理認識不足,尤其對生活現象背后的原因缺少認知和思考能力。本單元的內容是對低年級學習內容的深化,并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及蘊含的科學原理。此外,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的設立與安排,不僅是教材內容螺旋式上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學生知識建構與能力培養的有機載體。學生參與這一主題內容的學習,特別是本單元的系列研究活動,如探究杠桿的秘密、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研究用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是否省力、研究拉小車的力與斜面坡度大小的關系,將為中學的物理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水平。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實驗操作、體驗、設計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進程。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科學態度: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技術與工程領域”的高年段要求。16.2工程和技術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知道重大的發明和技術會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變化。17.3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術。知道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知道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是常見的簡單機械。使用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3.本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本單元圍繞簡單機械展開,選取了生活中比較常見且應用廣泛的四種簡單機械——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為次級主題,設置了《撬重物的竅門》《擰螺絲的學問》《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啟示》四課。從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特征來看,輪軸、滑輪屬于杠桿類機械,其本質為杠桿的變形,可將這四種簡單機械劃分為兩組,即杠桿、輪軸、滑輪為一組,斜面為一組。因此,本單元的四課也可分為并列的兩個部分,其中,《撬重物的竅門》《擰螺絲的學問》《升旗的方法》為第一部分,《斜坡的啟示》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擰螺絲的學問》和《升旗的方法》分別與第一課《撬重物的竅門》成遞進關系。從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由于《課程標準》沒有要求落實杠桿類機械之間的關聯,且將杠桿、滑輪、輪軸、斜面作為并列的簡單機械,故遵照《課程標準》要求,從小學科學的教學出發,也可將本單元的四課視作并列關系。單元教學目標認識常見的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的結構特征。通過探究實驗,了解不同的簡單機械在什么情況下省力。能夠辨別生活中的簡單機械,會使用一些簡單機械。在組裝、制作簡單機械的過程中,感受技術發展對社會和生活的影響。單元活動框架課時建議序號 課題 課時1 撬重物的竅門 12 擰螺絲的學問 13 升旗的方法 14 斜坡的啟示 1總課時 4第13課 撬重物的竅門1.教學內容本課以撬動重物為導引,遞進式地安排了五個部分的學習內容。第一部分,認識杠桿的結構特點。從比較抬起重物的不同方法中,發現用支撐物墊著的木棍容易抬起重物,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杠桿。然后,教材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像這種……叫作杠桿”“它包括……”來介紹杠桿的特點,讓學生獲得直觀的認識。第二部分,用平衡尺研究杠桿。用平衡尺代表杠桿,通過研究平衡尺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保持平衡,發現支點的位置對所需用力大小的影響。第三部分,應用研究成果。此部分包括兩個活動:解釋現象和解決問題。解釋現象的內容為辨析哪些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解決問題的內容為分析玩蹺蹺板時的具體情況,找出可行的平衡方法。第四部分,做小桿秤。教材出示了小桿秤的組成部分和怎樣用小桿秤稱重的圖片,指導學生模仿樣品進行制作,并解釋其中的原理。第五部分,閱讀介紹阿基米德與杠桿的資料,了解阿基米德在說明杠桿原理方面所作的貢獻。2.教學目標通過比較和閱讀,認識杠桿的結構,發現用杠桿撬起重物可以省力。通過利用平衡尺研究杠桿,了解杠桿撬起重物省力的原因。通過辨析生活中的杠桿,了解杠桿有省力的、費力的,以及為什么要用到費力的杠桿。會做小桿秤并知道小桿秤稱重物的原理。3.重點與難點重點:用平衡尺研究杠桿。難點:將平衡尺平衡的秘密與用杠桿撬起重物建立對應關系。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使用杠桿的圖片或視頻。學生分組材料:平衡尺、鉤碼、桿秤制作材料。第14課 擰螺絲的學問1.教學內容輪軸從杠桿轉化而來,研究的內容從剪刀、螺絲刀、蹺蹺板變成了用鑰匙擰開的門鎖、門把手、提水的轆轤、內六角扳手,具有了別樣的形態和使用方法。本課教學內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輪軸的結構。教材先選擇生活中最常見的螺絲刀和方向盤,引導學生認識輪軸的結構,說明輪軸的存在。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事例辨析輪軸的兩個部分,讓學生尋找削筆器、門把手、水龍頭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將學生的視角從物體導向具體部位。第二部分,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引導學生分兩個步驟進行實驗,即:在軸上鉤碼不變的情況下,在輪上掛幾個鉤碼可以使輪軸保持平衡;換更大的輪后,所掛鉤碼的個數是否有變化,使學生懂得在輪上用力省力,還是在軸上用力省力。第三部分,認識各種各樣的輪軸。觀察多種輪軸及其使用的相關圖片,分析其使用原理,懂得如何使用這些輪軸。第四部分,了解科學史。閱讀《天工開物》中關于輪軸的記載,了解使用輪軸工具的歷史,且有些目前還在使用,說明這些發明創造推動了技術和社會的發展。2.教學目標在比較中認識輪軸裝置的結構特點。通過實驗,發現施加在輪上和軸上的力的不同作用效果。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能分析出其原理。知道輪軸的應用對生產發展的價值。3.重點與難點重點: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難點:分析在軸上用力的輪軸的好處。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使用輪軸的圖片或視頻。學生分組材料:螺絲刀手柄、螺絲刀、內六角螺絲、內六角扳手、木板(含配套內六角螺絲孔一個)、輪軸實驗裝置、竹蜻蜓。第15課 升旗的方法1.教學內容本課引導學生認識另一種簡單機械——滑輪的結構及作用,分三個部分展開學習內容。第一部分,通過升國旗活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國旗能輕松升上去,旗桿頂端有一種什么樣的構造,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第二部分,出示滑輪實物,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認識滑輪的組成部分及其作用;通過兩幅滑輪使用時的不同狀態圖,引出定滑輪與動滑輪的概念,指導學生了解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及異同。第三部分,動手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并研究用它們提升物體時是否省力,發現定滑輪與動滑輪的不同作用。2.教學目標認識滑輪的結構和作用。知道滑輪的特征、分類及其異同。能夠通過組裝滑輪進行實驗,認識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能說出生活中一些利用滑輪的實例。3.重點與難點重點:分辨不同滑輪的用力方向與作用。難點:組裝滑輪裝置。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滑輪使用的圖片和視頻。學生分組材料:定滑輪、動滑輪、彈簧測力計、棉線若干。第16課 斜坡的啟示1.教學內容與前三課一樣,本課依然采用從生活經驗入手的方法,分四個部分展開教學內容。第一部分,說明斜面的存在價值。教材首先引導學生針對兩幅圖片表達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解決搬動重物費力的問題,然后指引學生觀察古人搬運建造金字塔巨石的工作場景圖,引導學生比照搬運困難與解決方法,發現斜面的存在價值,最后用圖文結合的方法介紹了什么是斜面以及它的作用。第二部分,探究拉小車的力與斜面坡度大小的關系。通過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豎直提起小車的拉力,再測量沿著斜面拉小車的拉力,發現斜坡省力的奧秘,加深對斜面作用的認識。第三部分,認識斜面原理的應用。教材展現了斜面的兩種變形:螺旋和盤山公路,并引導學生思考它們與斜面的關系。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斜面的變形,教材用直角三角形紙片纏繞鉛筆來進行直觀表現,幫助學生理解變形斜面的來由。第四部分,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這一部分不僅與斜面有關,還是本單元的概括和總結。在此,教材首先說明杠桿、輪軸、滑輪、斜面都屬于簡單機械,都能減輕勞動強度,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自行車包含的簡單機械,并說明其各自的作用。2.教學目標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斜面可以省力。借助對比實驗發現斜面的省力程度與斜面坡度大小之間的關系。能夠發現生活中的斜面,能夠借助斜面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知道哪些屬于簡單機械及簡單機械的作用在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3.重點與難點重點:發現斜面的省力程度與斜面坡度大小之間的關系。難點:理解斜面的變形。4.教學準備教師材料:使用斜面的視頻。學生分組材料:小車、彈簧測力計、斜面木板、書本、三角形的紙、螺絲、剪刀、鉛筆。參考資料簡單機械簡單機械是人類使用工具中最基本的機械,是機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最早期的偉大發明發現中,對工具、火與語言的掌握,使得人類最終從一般動物中脫離出來。簡單機械則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運用機械工具的智慧結晶,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杠桿杠桿是一個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支點,動力的作用點叫動力點,阻力的作用點叫阻力點。杠桿的支點、動力點、阻力點并不一定在固定的位置,可以發生變化,如剪刀(支點在中間)、鍘刀(阻力點在中間)、鑷子(動力點在中間)等。根據F1×L1=F2×L2,杠桿可以分為三類:若L1=L2,則F1=F2,這種杠桿叫作等臂杠桿;若L1>L2,則F1F2,這種杠桿叫作費力杠桿。等臂杠桿既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離,如天平、蹺蹺板等;省力杠桿在省力的同時費距離,如撬棒、羊角錘、開瓶器、核桃夾等;費力杠桿不能省力,但能省距離,如筷子、釣魚竿、鑷子、食品夾等。滑輪典型的滑輪是可以繞著中心軸旋轉的圓輪。圓輪的圓周面具有凹槽,將繩索纏繞于凹槽,用力牽拉繩索兩端的任一端,則繩索與圓輪之間的摩擦力會促使圓輪繞著中心軸旋轉。滑輪實際上是變形的、能轉動的杠桿。滑輪主要的功能是牽拉負載、改變施力方向、傳輸功率等。多個滑輪共同組成的機械稱為滑輪組。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較大,可以牽拉較重的負載。滑輪也可以成為鏈傳動或帶傳動的組件,將功率從一個旋轉軸傳輸到另一個旋轉軸。輪軸輪軸是由輪和軸組成,能繞共同軸線旋轉的機械。輪軸的實質是能夠連續旋轉的杠桿,支點就在軸線,輪軸在轉動時輪與軸有相同的轉速,輪和軸是同心圓。輪半徑和軸半徑的差距越大越省力,但是越費距離。在使用輪軸的過程中,由于輪半徑大于軸半徑,當動力作用于輪上時,輪軸為省力費距離杠桿,如轆轤、石磨、卷揚機等;當動力作用于軸上時,輪軸為費力省距離杠桿,如汽車的后軸帶動車輪,后軸轉動一小圈,帶動后輪轉動一大圈。斜面斜面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的困難,省力但費距離。斜面與水平面的傾角越小,則越省力。斜面的優點是能夠將物體以相對較小的力從低處提升至高處,帶來的問題是提升物體的路徑長度也會增加。《天工開物》《天工開物》由明代宋應星初刊于1637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各種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黃、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明代是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的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區不少行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它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于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