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學《科學》學科教學計劃年級:二年級(下冊)執教者:學校:一、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一年半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與一定的科學素養;但與三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及跳躍性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二、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二)探究與興趣目標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科學態度目標: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三)科學思考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數據與相關資料的能力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三、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8個主要概念的分布: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5.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9.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10.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13.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規律地運動著。14.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巖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15.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16.人們為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7.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18.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制造產品的活動。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1、6、7、8、9、11、14、16、18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于淺顯,讓二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并激發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并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系,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四、教學策略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創新的能力。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五、教學進度安排表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 教學要求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具學具 實踐活動1-4周 第一單元它們是用什么做的 1.認識常見材料 1 1.識別身邊常見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能夠辨認玻璃、陶瓷、石材、布料、木材、紙、塑料、金屬等材料。3.能描述常見材料的優點。 重點:識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難點:辨認物品的組成材料。 學生分組材料:常見的材料:布料、木材、石材、塑料、金屬(鐵皮、銅片、鋁片)、陶瓷、紙、玻璃。 1.觀察教室或家里物品的組成材料。2.辨認材料并給它們歸類。3.觀察文具袋和文具是用什么材料做出的。4.觀察鞋子的組成材料并交流選用材料的原因。2.各種各樣的杯子 1 1.能舉例說出做杯子的各種材料的簡單特點。2.能說出保溫杯各部分材料的特點和作用。3.能提出類似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 重點:觀察、描述不同材料的特點。難點:針對不同材料的特點,提出類似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 學生分組材料:紙杯、塑料杯、陶瓷杯、玻璃杯、不銹鋼杯、木杯。 1.交流幾種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出的。2.觀察并描述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的不同。3.思考如何想辦法彌補材料缺點的問題。4.分析保溫杯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并根據材料的特點說出選擇這些材料的理由。3.神奇的新材料 1 1.發現荷葉不沾水、水滴卷走荷葉上粉筆灰的奇特現象。2.能用蠟燭火焰熏黑紙杯底,并發現蠟燭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板上粉筆灰的奇特現象。3.知道一些新材料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 重點: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難點:用蠟燭火焰熏黑紙杯底。 學生分組材料:干荷葉、滴管、紙杯、燒杯(裝少量水)、蠟燭、粉筆、火柴、記錄單等。 1.在荷葉上滾水滴。2.在蠟燭黑灰上滾水滴。5-7周 第二單元玩磁鐵 4.磁鐵的吸力 1 1.知道磁鐵能吸鐵和鎳,能隔空、隔物吸鐵。2.知道磁鐵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3.在“玩”中感受科學樂趣。 重點: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難點:在研究中發現磁鐵吸鐵的特點。 學生分組材料:磁鐵、各種物體、鋼珠、鐵釘、尺、回形針、練習本、裝有水的燒杯等。 1.用磁鐵吸金屬物品。2.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5.磁鐵的兩極 1 1.知道磁鐵的磁極吸力最大,磁極能指示南北,同極相斥和異級相吸。2.根據磁鐵指南北的現象,能標示出磁鐵上的S極、N極。3.利用所學進行分析,知道磁懸浮列車的懸浮原理。 重點:研究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難點:讓懸吊的條形磁鐵自由旋轉并逐漸靜止。 學生分組材料:各種磁鐵、大頭針、懸吊支架、沒有磁極標志的條形磁鐵、輪子、圓棒等。 1.觀察磁鐵的形狀。2.用整塊磁鐵靠近一層大頭針。3.懸吊條形磁鐵,觀察它靜止時磁極的指向。4.讓兩塊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6.自制指南針 1 1.認識指南針的結構,知道指南針的使用方法。2.能自制指南針,會使用自制指南針辨別方向。3.了解指南針的應用,知道用現代網絡定位系統辨別方向的新方法。 重點:自制指南針。難點: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學生分組材料:指南針、鋼珠、磁鐵、軟木塞、小水盆、記號筆、即時貼等。 1.學習使用指南針。2.自制指南針。3.用自制指南針辨別方向。8-11周 第三單元土壤與生命 7.栽小蔥 1 1.知道小蔥的生長需要一些基本條件。2.能觀察并描述不同環境中小蔥的生長變化。3.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生長的需求。 重點:發現小蔥生長需要的基本條件。難點:運用已有知識照料好小蔥。 學生分組材料:小蔥、塑料量筒、彩色皮筋、棉球、水等。 1.比較小蔥的生長狀況并猜想原因。2.觀察并記錄一棵小蔥一天的“喝水”量。8.養螞蟻 1 1.觀察并描述螞蟻生活環境,知道螞蟻的生存需要一些基本條件。2.能親自動手養螞蟻。3.愿意與同學交流螞蟻的有趣發現。 重點:觀察并描述螞蟻的生活環境。難點:養好螞蟻。 學生分組材料:螞蟻工坊、螞蟻、食物、記錄單、放大鏡等。 1.找螞蟻、捉螞蟻。2.養螞蟻。9.尋找土壤中的小動物 1 1.知道土壤中生活著蚯蚓、螞蟻、鼴鼠、隱翅蟲、輪蟲、線蟲等小動物。2.能從生活地點、行為、食性等方面來觀察一種土壤中的小動物。 重點:知道土壤里生活著許多小動物。難點:懂得土壤與生命息息相關。 學生分組材料:放大鏡、記錄單等。 1觀察一些土壤中小動物的圖片。2.觀察一種小蟲子的生活。12—15周 第四單元打開工具箱 10.認識工具 1 1.認識工具箱里的一些常用工具,如錘子、螺絲刀、老虎鉗等。2.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如羊角錘、尖嘴鉗等。3.認識到同一種工具也有不同的樣式和不同的功能。 重點:認識工具箱的常見工具,能夠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難點:利用簡單工具完成小任務。 學生分組材料:工具箱、小鐵釘、鉛筆、木板、鐵絲等。 1.認識工具箱里的常見工具,說說它們的用途。2.選擇合適的工具完成不同的任務。11.擰螺絲 1 1.知道螺絲有不同的種類。2.知道擰不同的螺絲要選擇不同的螺絲刀。3.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 重點:認識多種多樣的螺絲,選擇合適的螺絲刀擰螺絲。難點:制作小板凳。 學生分組材料:各種各樣的螺絲、印泥、一字與十字螺絲刀、小板凳制作材料。 1.觀察螺絲,給螺絲分類。2.做小板凳。12.做個小溫室 1 1.能夠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設計并制作小溫室。2.在做小溫室的活動中體會到工程設計的重要性。 重點: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設計并制作小溫室。難點:利用現有條件設計小溫室,并繪出簡單設計圖。 學生分組材料:木棒、打包帶、雙面膠、透明膠、橡皮筋、鐵絲、塑料薄膜、訂書機、剪刀、尖嘴鉗、小盆栽等。 1.認識溫室。2.做個簡單的小溫室。16周 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 1 1.能提出一個自己可以觀察和實驗研究的科學問題,在研究中能尋找證據,在交流中能用證據說話,合理質疑同學的看法。2.了解科學探究的三個注意環節: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分享交流。3.通過閱讀沈括研究植物開花的故事以及分享自己的發現,激發科學探究的愿望。 重點:像沈括那樣研究問題,并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難點:提出一個自己能研究的問題,并尋找證據 教師材料:介紹沈括研究植物開花故事的圖片和視頻。 1.了解沈括及其對植物開花環境的研究。2.提出并研究問題,分享交流。17-18周 期末復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