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部分學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2021七上·長興期中)下圖是某城區不同范圍的地圖。圖幅大小相同,但比例尺不同。讀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定向方法是( )A.指向標定向 B.上北下南左西右東C.經緯網定向 D.北極星定向2.四幅圖中,實際范圍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乙圖的比例尺表達形式是( )A.文字式 B.數字式 C.線段式 D.分式式【答案】1.B2.D3.C【知識點】方向;比例尺【解析】【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1.圖中的定向方法是一般定向法,即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同圖幅,范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四幅圖中,實際范圍最大的是丁。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圖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乙圖的比例尺表達形式是線段式。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4.(2021七上·長興期中)為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某縣各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成巡防隊,在社區內展開巡邏,這體現的社區功能是( )A.管理功能 B.政治功能 C.經濟功能 D.文化功能【答案】A【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為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某縣各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成巡防隊,在社區內展開巡邏,這體現的社區功能是管理功能。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區政治功能包括選舉、落實政策等;經濟功能包括社區工廠,超市等;社區文化功能包括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等;社區管理功能包括組織社區居民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5.(2021七上·長興期中)民居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下列區域民居特色和自然環境相匹配的是( )A.西亞——墻厚窗小——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B.杭州——窯洞——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夏季C.云南——吊腳樓——全年氣候炎熱、降水稀少D.北極——冰屋——氣候寒冷多雨、山地地形【答案】A【知識點】鄉村聚落;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冰屋是北極地區的人們為了適應氣候寒冷干燥而建的;碉堡屋,西亞地區屬于熱帶沙漠氣候,人們為了防風沙,建造了墻厚、窗小的碉堡屋;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居民因黃土的疏松直立性質,就地取材,開挖了窯洞;高腳屋,在東南亞一帶氣候濕熱,為了避免炎熱、潮濕,避免蟲蛇,當地木、竹較多,人們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腳屋來居住,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因此, 西亞——墻厚窗小——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 ,搭配正確。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寒冷地區為了抵御嚴寒,墻體厚實、窗戶較小、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炎熱多雨地區為了更好的通風散熱、隔潮,多建墻體單薄、屋頂坡度大的高架屋;因紐特人住的冰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傣族住的竹樓,這些民居都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 。6.(2021七上·長興期中)歷史學家推斷如圖所示的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其中最為可靠的證據是( )A.專家論著 B.名人筆記 C.神話傳說 D.考古發現【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要推測幾十萬年前我國境內遠古人類的生活狀況,最為可靠的依據應是考古挖掘,這是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AB兩項都是后來人記述的,不是第一手的史料,不能作為可靠的證據,不符合題意;C項神話傳說是藝術加工的產物,不能作為可靠的證據,不符合題意;D項考古發現是最為可靠的證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類的起源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1七上·長興期中)《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 C.中央集權 D.天朝上國【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材料顯示《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這種觀點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為維護和鞏固多民族國家提供心理支持。A項民族認同是材料體現的觀念,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材料體現的觀念,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炎帝和黃帝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2021七上·長興期中)《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天下為家”代替“天下為公”體現的制度更替是( )A.封建制代替奴隸制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禪讓制代替世襲制 D.奴隸制代替禪讓制【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由題干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可知,原始社會末期以民主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材料“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反映的是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天下為家”代替“天下為公”體現的制度更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代替世襲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2021七上·長興期中)利簋是已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之一,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這反映了西周青銅器( )A.制造工藝高超 B.種類豐富眾多C.分布范圍較廣 D.史料價值極高【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利簋是已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之一,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這反映了西周青銅器史料價值極高。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史料價值極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青銅器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2020七上·余姚期末)下列器具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青銅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鐵器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據所學知,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人類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之后學會了磨光技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時期有了陶器;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了進步;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器牛耕。故按順序排列為③②①④。C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產工具的演變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重點掌握生產工具的演變順序。11.(2021七上·長興期中)四川都江堰二王廟有這樣一副對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對聯中的“太守”是指( )A.蒙恬 B.盤庚 C.李斯 D.李冰【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李冰是對聯中的“太守”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都江堰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2.(2021七上·長興期中)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的思想學派是出自百家中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A項儒家是習近平借鑒的思想學派,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2020七上·余杭期中)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 )A.發生背景 B.歷史意義 C.現實意義 D.核心觀點【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推動社會變革;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A項發生背景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百家爭鳴的背景相關知識。14.(2021八上·蕭山期末)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是( )A.吳國 B.越國 C.燕國 D.秦國【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A項吳國位于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不符合題意;B項越國是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符合題意;C項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不符合題意;D項秦國在今陜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一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五霸,要求具備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掌握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范圍 是解題關鍵。15.(2021七上·長興期中)下列關于“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歸納,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勢力膨脹 B.推行世襲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統治殘暴或朝政腐敗 D.沒有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實行暴政,他建造許多豪華宮室,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導致成了亡國之君。商朝的最后一個國王紂是個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戰中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無道,為取悅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戲諸侯。后來,戎族進攻西周,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來救援,結果,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國王實行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ABD三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王朝末期統治殘暴或朝政腐敗最接近歷史真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的更迭狀況,知道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國君的統治昏庸殘暴。二、非選擇題16.(2021七上·長興期中)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前往和平鎮進行實地調查,并制定以鄉村旅游業為龍頭,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經濟的規劃。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地理興趣小組從乙村莊出發,向西徒步考查,登上西峰。估算兩地的相對高度可能是 。A.340米 B.440米 C.540米 D.640米(2)開發該鄉村旅游產品。重點開發峽谷漂流項目,選址 (填“①”或“②")更 合適,原因是 。(3)改善交通,整合旅游資源。計劃在丙和丁兩個度假村之間修建一條公路,線路③④中相對合理的是 ,原因是 。(4)水庫具備蓄水、灌溉、水產養殖、旅游等功能,能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水庫大壩a建成前,務必要做好 (填“甲村”或“乙村”)的庫 區移民搬遷工作。(5)A河的大致流向 ,若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甲乙兩村的實際距離為 。【答案】(1)B(2)②;該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有河流發育(3)④;該路線地 面坡度小(4)甲村(5)自西向東;6千米【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圖中的等高距是50米,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150米,西峰的高度是550-600米,它們的相對高度范圍是400-500米,根據選項,B項正確。(2)、開發該鄉村旅游產品。重點開發峽谷漂流項目,選址②合適,理由是該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有河流發育。(3)、計劃在丙和丁兩個度假村之間修建一條公路,線路③④中相對合理的是④,理由是該路線地 面坡度小。(4)、根據題意,大壩的建設,會使甲村被淹沒。因此,水庫大壩a建成前,務必要做好甲村的庫 區移民搬遷工作。(5)、A河的大致流向自西向東,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圖中的比例尺是1∶200000,若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甲乙兩村的實際距離為3×200000=600000(厘米)=6千米。【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17.(2021七上·長興期中)運用你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題。(1)觀察年代尺并將缺失信息補充完整。(2)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曾孕育了早期的人類。請你將下列遠古人類進行分類,并說明你分類的理由。北京人 山頂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口(3)觀察百家爭鳴的思維導圖,分別寫出C、D、E對應的思想學派。【答案】(1)A.商B. 戰國(2)示例一:第一類,北京人,山頂洞人。第二類,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會建造房屋,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示例二:第一類北京人,第二類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在體貌特征上還保留這猿的某些特征,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3)C.儒家D. 道家E. 墨家【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朝和戰國建立時間和歷經的年代相關知識,要求具備準確解讀歷史年代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結合材料一年代尺和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東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即可解答。(2)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原始人類相關知識,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基礎知識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并敘述理由,評分時,從分類正確和理由合理兩個方面來衡量賦分。答案示例可供參考,只要分類正確,理由合理都可以。(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仁者愛人”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孔子屬于儒家學派,故C應填儒家;“無為而治”是道家學派的觀點,故D應填道家;“兼愛”“非攻”是墨子的觀點,故E應填墨家。故答案為:(1)A.商;B. 戰國。(2)示例一:第一類,北京人,山頂洞人。第二類,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會建造房屋,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示例二:第一類北京人,第二類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在體貌特征上還保留這猿的某些特征,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3)C.儒家;D. 道家;E. 墨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的更替、我國原始人類、百家爭鳴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夏商周的更替、我國原始人類、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8.(2021七上·長興期中)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推動著歷史向前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費正清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大多集中于戰國,主要原因便是各國“伐交頻頻”,有為之君主都希望通過變法圖強,而根源則是由于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發展,舊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國家的發展需要,因此需要通過變法來實行變革,從而達到“圖強”的目的。——《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材料三:商鞅變法在戰國變法中雖不是首倡,但卻是各國變法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成效最大、影響也最深入的。其深刻影響了秦國政治體制與社會關系的轉化,奠定了秦統一中國的制度基礎,可謂是后來居上。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秦始皇時期,依然還在沿用。——《商鞅變秦》(1)材料一中提到的“時期”是哪一時期?為什么說“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2)材料二中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各國進行變法的目的。(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舉出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上的措施(各一例),并分析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答案】(1)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根本原因: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全國奠定了基礎。【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材料一“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提到的“時期”指的是春秋時期。依材料和所學可知“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的原因是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由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的根本原因及其目的,要求具備對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材料二“由于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發展,舊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國家的發展需要,因此需要通過變法來實行變革,從而達到‘圖強’的目的”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中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的根本原因是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國進行變法的目的是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影響,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材料三“商鞅變法在戰國變法中雖不是首倡,但卻是各國變法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成效最大、影響也最深入的。其深刻影響了秦國政治體制與社會關系的轉化,奠定了秦統一中國的制度基礎,可謂是后來居上。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秦始皇時期,依然還在沿用”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它的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根本原因: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推動著歷史向前發展為切入點,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商鞅變法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 / 1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部分學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2021七上·長興期中)下圖是某城區不同范圍的地圖。圖幅大小相同,但比例尺不同。讀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定向方法是( )A.指向標定向 B.上北下南左西右東C.經緯網定向 D.北極星定向2.四幅圖中,實際范圍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乙圖的比例尺表達形式是( )A.文字式 B.數字式 C.線段式 D.分式式4.(2021七上·長興期中)為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某縣各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成巡防隊,在社區內展開巡邏,這體現的社區功能是( )A.管理功能 B.政治功能 C.經濟功能 D.文化功能5.(2021七上·長興期中)民居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下列區域民居特色和自然環境相匹配的是( )A.西亞——墻厚窗小——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B.杭州——窯洞——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夏季C.云南——吊腳樓——全年氣候炎熱、降水稀少D.北極——冰屋——氣候寒冷多雨、山地地形6.(2021七上·長興期中)歷史學家推斷如圖所示的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其中最為可靠的證據是( )A.專家論著 B.名人筆記 C.神話傳說 D.考古發現7.(2021七上·長興期中)《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 C.中央集權 D.天朝上國8.(2021七上·長興期中)《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天下為家”代替“天下為公”體現的制度更替是( )A.封建制代替奴隸制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禪讓制代替世襲制 D.奴隸制代替禪讓制9.(2021七上·長興期中)利簋是已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之一,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這反映了西周青銅器( )A.制造工藝高超 B.種類豐富眾多C.分布范圍較廣 D.史料價值極高10.(2020七上·余姚期末)下列器具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①青銅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鐵器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11.(2021七上·長興期中)四川都江堰二王廟有這樣一副對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對聯中的“太守”是指( )A.蒙恬 B.盤庚 C.李斯 D.李冰12.(2021七上·長興期中)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的思想學派是出自百家中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13.(2020七上·余杭期中)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 )A.發生背景 B.歷史意義 C.現實意義 D.核心觀點14.(2021八上·蕭山期末)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是( )A.吳國 B.越國 C.燕國 D.秦國15.(2021七上·長興期中)下列關于“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歸納,最接近歷史真相的是( )A.推行分封制,地方勢力膨脹 B.推行世襲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統治殘暴或朝政腐敗 D.沒有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二、非選擇題16.(2021七上·長興期中)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前往和平鎮進行實地調查,并制定以鄉村旅游業為龍頭,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經濟的規劃。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地理興趣小組從乙村莊出發,向西徒步考查,登上西峰。估算兩地的相對高度可能是 。A.340米 B.440米 C.540米 D.640米(2)開發該鄉村旅游產品。重點開發峽谷漂流項目,選址 (填“①”或“②")更 合適,原因是 。(3)改善交通,整合旅游資源。計劃在丙和丁兩個度假村之間修建一條公路,線路③④中相對合理的是 ,原因是 。(4)水庫具備蓄水、灌溉、水產養殖、旅游等功能,能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水庫大壩a建成前,務必要做好 (填“甲村”或“乙村”)的庫 區移民搬遷工作。(5)A河的大致流向 ,若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甲乙兩村的實際距離為 。17.(2021七上·長興期中)運用你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題。(1)觀察年代尺并將缺失信息補充完整。(2)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曾孕育了早期的人類。請你將下列遠古人類進行分類,并說明你分類的理由。北京人 山頂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口(3)觀察百家爭鳴的思維導圖,分別寫出C、D、E對應的思想學派。18.(2021七上·長興期中)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推動著歷史向前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費正清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大多集中于戰國,主要原因便是各國“伐交頻頻”,有為之君主都希望通過變法圖強,而根源則是由于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發展,舊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國家的發展需要,因此需要通過變法來實行變革,從而達到“圖強”的目的。——《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材料三:商鞅變法在戰國變法中雖不是首倡,但卻是各國變法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成效最大、影響也最深入的。其深刻影響了秦國政治體制與社會關系的轉化,奠定了秦統一中國的制度基礎,可謂是后來居上。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秦始皇時期,依然還在沿用。——《商鞅變秦》(1)材料一中提到的“時期”是哪一時期?為什么說“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2)材料二中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各國進行變法的目的。(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舉出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上的措施(各一例),并分析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D3.C【知識點】方向;比例尺【解析】【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1.圖中的定向方法是一般定向法,即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同圖幅,范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四幅圖中,實際范圍最大的是丁。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圖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乙圖的比例尺表達形式是線段式。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4.【答案】A【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為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某縣各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成巡防隊,在社區內展開巡邏,這體現的社區功能是管理功能。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區政治功能包括選舉、落實政策等;經濟功能包括社區工廠,超市等;社區文化功能包括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等;社區管理功能包括組織社區居民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5.【答案】A【知識點】鄉村聚落;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冰屋是北極地區的人們為了適應氣候寒冷干燥而建的;碉堡屋,西亞地區屬于熱帶沙漠氣候,人們為了防風沙,建造了墻厚、窗小的碉堡屋;窯洞,黃土高原上的居民因黃土的疏松直立性質,就地取材,開挖了窯洞;高腳屋,在東南亞一帶氣候濕熱,為了避免炎熱、潮濕,避免蟲蛇,當地木、竹較多,人們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腳屋來居住,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因此, 西亞——墻厚窗小——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 ,搭配正確。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寒冷地區為了抵御嚴寒,墻體厚實、窗戶較小、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炎熱多雨地區為了更好的通風散熱、隔潮,多建墻體單薄、屋頂坡度大的高架屋;因紐特人住的冰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傣族住的竹樓,這些民居都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 。6.【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要推測幾十萬年前我國境內遠古人類的生活狀況,最為可靠的依據應是考古挖掘,這是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AB兩項都是后來人記述的,不是第一手的史料,不能作為可靠的證據,不符合題意;C項神話傳說是藝術加工的產物,不能作為可靠的證據,不符合題意;D項考古發現是最為可靠的證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類的起源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材料顯示《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這種觀點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為維護和鞏固多民族國家提供心理支持。A項民族認同是材料體現的觀念,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材料體現的觀念,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炎帝和黃帝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由題干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可知,原始社會末期以民主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材料“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反映的是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天下為家”代替“天下為公”體現的制度更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代替世襲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利簋是已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之一,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這反映了西周青銅器史料價值極高。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史料價值極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青銅器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據所學知,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人類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之后學會了磨光技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時期有了陶器;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了進步;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器牛耕。故按順序排列為③②①④。C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產工具的演變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重點掌握生產工具的演變順序。11.【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李冰是對聯中的“太守”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都江堰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2.【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A項儒家是習近平借鑒的思想學派,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是古中國劇烈變革的時代。那時私人講學之風已盛,又兼各國延攬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輩出,各以所見著書立說,以應當時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爭鳴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推動社會變革;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A項發生背景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揭示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百家爭鳴的背景相關知識。14.【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A項吳國位于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不符合題意;B項越國是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符合題意;C項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不符合題意;D項秦國在今陜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一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五霸,要求具備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掌握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范圍 是解題關鍵。15.【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實行暴政,他建造許多豪華宮室,無休止地征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平民和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導致成了亡國之君。商朝的最后一個國王紂是個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戰中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自焚而死,商朝滅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無道,為取悅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戲諸侯。后來,戎族進攻西周,幽王派人點燃烽火,諸侯沒來救援,結果,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國王實行暴政激起人民的反抗。ABD三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王朝末期統治殘暴或朝政腐敗最接近歷史真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的更迭狀況,知道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國君的統治昏庸殘暴。16.【答案】(1)B(2)②;該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有河流發育(3)④;該路線地 面坡度小(4)甲村(5)自西向東;6千米【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圖中的等高距是50米,乙地的海拔高度是100-150米,西峰的高度是550-600米,它們的相對高度范圍是400-500米,根據選項,B項正確。(2)、開發該鄉村旅游產品。重點開發峽谷漂流項目,選址②合適,理由是該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有河流發育。(3)、計劃在丙和丁兩個度假村之間修建一條公路,線路③④中相對合理的是④,理由是該路線地 面坡度小。(4)、根據題意,大壩的建設,會使甲村被淹沒。因此,水庫大壩a建成前,務必要做好甲村的庫 區移民搬遷工作。(5)、A河的大致流向自西向東,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圖中的比例尺是1∶200000,若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為3厘米,則甲乙兩村的實際距離為3×200000=600000(厘米)=6千米。【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17.【答案】(1)A.商B. 戰國(2)示例一:第一類,北京人,山頂洞人。第二類,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會建造房屋,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示例二:第一類北京人,第二類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在體貌特征上還保留這猿的某些特征,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3)C.儒家D. 道家E. 墨家【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商朝和戰國建立時間和歷經的年代相關知識,要求具備準確解讀歷史年代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結合材料一年代尺和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東周經歷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即可解答。(2)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原始人類相關知識,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基礎知識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題意和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并敘述理由,評分時,從分類正確和理由合理兩個方面來衡量賦分。答案示例可供參考,只要分類正確,理由合理都可以。(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仁者愛人”是孔子的思想主張,孔子屬于儒家學派,故C應填儒家;“無為而治”是道家學派的觀點,故D應填道家;“兼愛”“非攻”是墨子的觀點,故E應填墨家。故答案為:(1)A.商;B. 戰國。(2)示例一:第一類,北京人,山頂洞人。第二類,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是居住在洞穴里的原始人群,使用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會建造房屋,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示例二:第一類北京人,第二類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理由,北京人在體貌特征上還保留這猿的某些特征,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3)C.儒家;D. 道家;E. 墨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的更替、我國原始人類、百家爭鳴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夏商周的更替、我國原始人類、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8.【答案】(1)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根本原因: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全國奠定了基礎。【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材料一“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量和創造力的時期。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提到的“時期”指的是春秋時期。依材料和所學可知“鐵制農具和用牛拉犁給中國帶來了一場農業革命”的原因是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由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的根本原因及其目的,要求具備對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材料二“由于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發展,舊的制度已經無法滿足國家的發展需要,因此需要通過變法來實行變革,從而達到‘圖強’的目的”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中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的根本原因是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國進行變法的目的是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影響,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材料三“商鞅變法在戰國變法中雖不是首倡,但卻是各國變法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成效最大、影響也最深入的。其深刻影響了秦國政治體制與社會關系的轉化,奠定了秦統一中國的制度基礎,可謂是后來居上。商鞅變法的很多內容,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的秦始皇時期,依然還在沿用”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它的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春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根本原因: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推動著歷史向前發展為切入點,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商鞅變法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狀況、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部分學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期中)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部分學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精準教學階段性綜合分析材料(二)(期中)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