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加伏特舞曲》教學方案教材解析《加伏特舞曲》是荷蘭作曲家、指揮家戈塞克所作歌劇《魯吉納》中的一首小提琴曲,后被改編為管弦樂、鋼琴曲等其他器樂演奏形式。戈塞克所作的這一樂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他沒有遵循常見的規律,而是采用了較早期的加伏特舞曲形式,開門見山地從第一拍開始。A段的主題旋律采用對稱的樂句組成,旋律中運用了許多斷音、裝飾音和八度大跳,緊湊跳躍的八分音符和頓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相輔相成,構成了活潑明快又略含幽默的色彩。A段反復一次后,是樂曲的B段。它運用許多連音和保持音,使前半段節奏連貫,旋律較平穩,和A段里短促的斷音形成鮮明的對比。后半部仍保持了活潑的特性并用了許多大跳,尤其是最后一小節,連續的八度大跳更顯得饒有風趣。最后A段再現,并以漸慢漸弱的處理結束全曲。教學目標1.聆聽全曲,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和節奏特點。2.通過聆聽,讓學生可以簡單表現音樂旋律和樂曲結構。教學重點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和節奏特點。教學難點讓學生可以簡單表現音樂旋律和樂曲結構。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樂曲《加伏特舞曲》音樂文件,電子琴。學生準備:教材。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去領略法國的風采。在法國,不僅僅有世界著名的埃菲爾鐵塔、普羅旺斯迷人的風光,還有熱情的法國人和優雅的舞蹈及音樂。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你了解的法國?【設計意圖】通過互動交流的方式導入課題,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激發學習興趣。二、探究新知1.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樂曲叫作《加伏特舞曲》,加伏特是法國一種古老的舞曲。這種舞曲起源于法國的加普地區,生活在那里的人叫加伏特人,他們跳的這種舞蹈便稱為加伏特舞蹈。教師播放樂曲。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聽完之后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樂曲情緒,快樂、活潑等。 2.再次聆聽歌曲,提問:大家有沒有感覺樂曲的結構很熟悉,我們是不是欣賞過這種結構的樂曲呢?生回答:學習過,樂曲的結構是ABA’結構。3.第三遍播放音樂,教師帶領學生一邊聆聽,一邊做簡單的舞蹈動作。【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聆聽和教師指導,讓學生逐步掌握樂曲情緒和結構,在音樂的律動中舞蹈,感受舞曲的熱情和魅力。三、藝術實踐教師彈琴,指導學生用“beng”模唱下面的兩組音。教師簡單介紹作曲者。【設計意圖】在學生熟悉樂曲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感受樂曲旋律,熟悉旋律的高低變化。對作曲者進行簡單介紹,擴充學生音樂知識。四、課堂總結希望同學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記住這首著名的《加伏特舞曲》,感受到樂曲的魅力,最后我們一起在《加伏特舞曲》中舞蹈吧。【設計意圖】對課堂進行簡單總結,和學生一起再次在樂曲中互動,讓學生體驗音樂的樂趣。(共11張PPT)第五課 聆聽 加伏特舞曲二年級下冊情境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去領略法國的風采。在法國,不僅僅有世界著名的埃菲爾鐵塔、普羅旺斯迷人的風光,還有熱情的法國人和優雅的舞蹈及音樂。情境導入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樂曲叫作《加伏特舞曲》,加伏特是法國一種古老的舞曲。這種舞曲起源于法國的加普地區,生活在那里的人叫加伏特人,他們跳的這種舞蹈便稱為加伏特舞蹈。探究新知探究新知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聽完之后的感受?探究新知大家有沒有感覺樂曲的結構很熟悉,我們是不是欣賞過這種結構的樂曲呢?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邊聆聽,一邊做簡單的舞蹈動作。探究新知藝術實踐請同學們跟著老師用“beng”模唱下面的兩組音。藝術實踐弗朗索瓦·約瑟夫·戈塞克(1734~1829),荷蘭作曲家、指揮家。生于漢諾。過去人們一直以為他是比利時作曲家,但據《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介紹,他是荷蘭人。戈塞克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僅交響曲就有26部之多。此外還有歌劇、室內樂、合唱以及其他各種體裁和形式的作品。但只有這首《加伏特舞曲》流傳最廣。戈塞克1829年2月16日逝世于巴黎,享年95歲。課堂總結希望同學通過今天的學習,能記住這首著名的《加伏特舞曲》,感受到樂曲的魅力,最后我們一起在《加伏特舞曲》中舞蹈吧。加伏特舞曲簡介《加伏特舞曲》是荷蘭作曲家、指揮家戈塞克(1734~1829)所作歌劇《魯吉納》中的一首小提琴曲,后被改編為管弦樂、鋼琴曲等其他器樂演奏形式。“加伏特”原是法國古代民間舞曲。17世紀中葉由法國作曲家呂利(1632-1687)采用于歌劇、舞劇中,在法、德兩國流行一時。其特點為中速,2/4或4/4拍,旋律輕盈優雅。常以包括兩個四分音符的弱拍開始,各樂句通常從小節的中間部分起拍和結束。三段體結構,中段常插入風笛舞曲,前后形成對比。呂利曾將其采用于歌劇、舞劇音樂中。可獨立成曲,也常用為器樂組曲的一個樂章。戈塞克所作的這一樂曲為D大調,4/4拍,單三部曲式結構,他沒有遵循常見的規律,而是采用了較早期的加伏特舞曲形式,開門見山地從第一拍開始。戈塞克的《加伏特舞曲》距今約有200年歷史了,但它仍然充滿著生命力,久演不衰,一些輕音樂隊對這支曲子非常感興趣,常常把它改編成輕音樂曲來演奏。《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 加伏特樂章》約翰 斯巴斯蒂安 巴赫作曲,采用回旋曲式。日本動漫《金色琴弦》中出現小提琴和小號合奏。法國音樂的概述關于法國民間音樂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 9世紀的文獻。其中描述了古代的敘事樂、數字游戲歌,以及笛、風袋管、撥浪鼓和號角等樂器的使用,當時音樂在人民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占重要地位。法國民歌大部分都是單聲部的,多為獨唱曲,也有對唱曲。布列塔尼半島流行一種由兩個歌手輪流應答式的對唱,在每一段歌詞的末尾為重唱。多聲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區。法國民歌的特點是注重歌詞的吟誦,有些古老的曲調是將言語音調初步加工成詠敘調。典型的節拍是拍,有時與拍、拍結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領唱和拍疊歌連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從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調進行開始。有些地區的舞蹈音樂已經成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羅旺斯的法朗多爾舞曲等。法國民間音樂的調式主要是大調、自然小調,古自然調式和交替調式也很普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加伏特舞曲》演奏.mp4 【教學方案】聆聽《加伏特舞曲》示范教案.doc 【教學課件】聆聽《加伏特舞曲》示范課件.pptx 加伏特舞曲(單簧管獨奏).mp3 加伏特舞曲(鋼琴獨奏).mp3 加伏特舞曲簡介.doc 法國音樂的概述.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