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運動依賴一定的結構》的教學設計一、教材結構與內容地位簡析 《新生物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設定是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精選了十個主題。而《動物的運動依賴一定的結構》是新課標的第六大主題《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中的具體內容之一,它被編排在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八年級上冊的第6單元《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第17章《動物的運動》的第二節。介紹了動物運動的結構和器官及脊椎動物的組成和功能。由于前一章節學習了動物運動的形式和能量供應的有關知識,因此學生可以理解由于自然環境的復雜多變,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運動器官,從而擴大了活動范圍,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同學們對動物的運動結構或器官不會感到陌生,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應當很豐富,通過本節的學習之后,可以為后面《動物的行為》的學習起到了很好鋪墊作用。二、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動物的運動結構2、舉例說明脊椎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協作交流、推理分析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通過觀察可以獲得科學的事實和證據,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培養愛護動物的科學素養。重難點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幼教開學準備小學教師教案小學教師工作計...初中教師教案初中教師工.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過不同環境下各種動物運動方式的知識,但對具體的運動結構和運動產生過程還不甚了解,特別是對骨、關節和骨骼肌的協調關系還缺乏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可以通過向學生提供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自學探究、反饋矯正四個機會,充分發揮學生思維活躍性,引導學生善于結合自身結構和生活體驗學習、分析知識點,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互動,以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媒體和資源主要有視頻文件、包含圖片和文字的多媒體課件、關節模型,掌握重點、破解難點、合作討論、師生互動等環節中,以創設良好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課時安排1課時板書設計——課程內容思維導圖【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展示多種典型動物圖片,請學生說出它們各自的運動形式。二、學習新課動物的運動結構1.動物運動器官的多樣化請各組學生代表說出動物圖片中的運動器官或結構設計思想:多細胞動物依靠特有的運動器官進行運動,這里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不同的動物適應生活環境所形成的不同的運動器官。2.觀察實驗“螞蟻的運動器官”請學生觀看《螞蟻的運動和搬運》視頻,討論說出螞蟻有幾條足?運動時它的各條足是如何配合的?設計思想:通過觀看這個視頻,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和合作討論的能力。(二)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的組成通過PPT給學生展示豬的骨骼和人的骨骼,進而說出關節的結構名稱。骨骼1.引導學生觀察“豬的骨骼”圖片,聯系人的骨骼,通過討論協作,指出相應的結構名稱。2.指導學生說出上肢骨、下肢骨的組成。3.說明上肢骨包括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下肢骨包括股骨、腓骨、脛骨、跗骨、蹠骨、趾骨。結合豬的骨骼圖和自己身體結構,與同學討論并指出相對應結構名稱,由學生代表作答。設計思想:以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關節 1.展示骨與骨之間的連結類型:活動連結(關節)、不活動連結、半活動連結。2.展示關節模式圖,并講解各結構的位置、形狀、功能。3.通過“左手包住握拳右手”的方式,演示關節頭和關節窩在正常狀態的位置關系。4.分析概括關節對骨的運動的意義及關節的特點(既牢固、又靈活)。5.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探究關節的結構和功能。6.探討關節對骨的運動的意義。設計思想:通過設問引導,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總結等能力。利用所學知識解析日常現象,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骨骼肌1.展示骨骼肌的結構圖,說出肌腹和肌腱。2.引導學生判斷骨骼肌與骨、關節的連結關系,說明骨骼肌的位置和作用。3.指導學生體驗“伸肘”、“屈肘”,明確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配合關系。4.幫助學生理解“肌肉牽拉骨繞關節運動”。 5.引導學生理解“神經刺激、肌肉收縮、骨繞關節運動”的過程。6.提出問題:“只有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是否就能完成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運動過程需要多系統的參與。設計思想: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了解骨骼肌的相互配合產生運動,進一步 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小結通過思維導圖總結本節內容。使用思維導圖復習本課。四、練習設計思想:通過練習題讓學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的知識點有欠缺。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