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撬重物的竅門》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本節課為該單元的第一節,以“撬動重物”的問題為引導展開本節課,這一問題的設計既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能以此為依據展開“杠桿”這一簡單機械的學習。按照遞進關系,本節課有五個學習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抬重物的生活實際問題,發現用支撐物墊著的木棍容易抬起重物,從而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文字直觀的認識杠桿。第二部分:使用平衡尺代表杠桿,通過研究平衡尺保持平衡的情況發現支點的位置對所需用力大小的影響。第三部分:應用研究成果。活動一:辨析生活中的簡單機械哪些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活動二:分析玩蹺蹺板時的具體情況,找出可行的平衡方法。第四部分:根據教材出示的“小桿秤”的組成部分和稱重方法制作小桿秤,并解釋其原理。第五部分:閱讀介紹阿基米德與杠桿的資料,了解阿基米德在說明杠桿原理方面所作的貢獻。2、學情分析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機械的認識基本上集中于一些大型的機器,而生活中的門把手、撬棍等他們并不認為是機械。在低段的學習中,他們雖然已經了解了一些工具在生活中各個場合使用的方法,但是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尤其是對生活中的現象背后的原因缺少認知和思考能力。本單元的內容是對低年級學習內容的深化。本節課作為簡單機械的第一節,除了注重杠桿相關知識的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研究簡單機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其科學素養和能力。3、教學目標科學知識:認識杠桿的結構,知道用杠桿撬起重物可以省力;了解杠桿省力的原因;認識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學會制作小桿秤。科學探究:通過比較和閱讀,認識杠桿結構;通過平衡尺的探究實驗總結杠桿撬起重物省力的原因;結合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在制作小桿秤的過程中加深對杠桿原理的理解。科學態度:培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和分析生活實際問題得出科學知識的學習態度與探究精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發現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杠桿的發明對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與意義。4、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用平衡尺研究杠桿。難點:將平衡尺的秘密與用杠桿撬起重物建立對應關系。5、教學準備教師材料:ppt和視頻圖片材料。學生材料:平衡尺、鉤碼、桿秤制作材料。6、教學時間1課時7、教學過程(1)創建生活情境 導入新課1. 談話:同學們,老師今天遇到了一個難題,想要同學們幫老師出謀劃策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有一個大箱子,老師想要抬起它,有沒有什么比較簡單的方法呢?2. 學生討論:學生發表意見并說明原因。3. 教師活動:教師通過學生的發言,展示同學們討論所得的“多找幾個人一起搬的方法”示意圖。教師出示棍子并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在生活中觀察到更方便簡單且省力的方法?4. 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使用撬棍翹起重物”的示意圖。根據生活經驗總結這種方法很省力,比起幾個同學一起抬,只要一個人就可以幫老師解決難題。那我們將像這種用來撬動重物的裝置叫做杠桿。設計意圖:通過創設生活中抬起重物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并回顧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最終得到杠桿的概念,形成認知。(2)結合平衡尺 認識并探究杠桿的奧秘1. 認識杠桿與三個重要的點(1)出示使用撬棍的過程視頻(2)結合視頻內容解釋并歸納:杠桿有三個要素:用力點(顧名思義,撬起重物時需要用力的位置所在的點)、支點(用來支撐撬棍的點)、阻力點(依此類推,阻礙我們撬起重物的力所在的點)。(3)練習:請同學們在課本38頁下方的圖片中標出這三個點所在的位置。2. 利用平衡尺探究杠桿省力的奧秘(1)教師使用平衡尺和鐵架臺建立一個杠桿裝置,學生根據教師演示搭建杠桿裝置。(2)談話:同學們,老師使用平衡尺和鐵架臺建立了一個杠桿并使其保持平衡狀態,你能找到此時這個杠桿的支點在哪里嗎?(3)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4)談話:現在老師要在支點左側10厘米處掛兩個相同的砝碼,我們發現杠杠不再平衡了,那么這時我們怎么才能讓杠桿恢復平衡狀態呢?(5)學生進行猜測并提出方法。(6)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試驗方案:分別在支點右側5、10、20厘米處掛鉤碼,觀察并記錄使杠桿平衡的鉤碼數量。學生進行試驗并進行實驗記錄(在實驗過程中注意找出杠桿的三個要素點)。注意:實驗過程中杠桿支點左側保持不動,在杠桿支點右側這三個點處嘗試掛不同數量的鉤碼使其達到平衡狀態并記錄。(7)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實驗結果。(8)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和互相補充,最后總結出實驗結論:當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不變時,用力點距離支點越遠,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鉤碼越少,也就意味著越省力。(9)結合示意圖,比較兩端距離,總結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三種情況,學會判斷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設計意圖:三個要素點的引入可以讓學生迅速找到探究杠桿奧秘的關鍵,簡單又方便。使用平衡尺的方式也能讓學生通過實驗直觀清晰的理解杠桿省力的方式,以及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3)應用與拓展1. 區別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1)談話: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杠桿,你能區別它們嗎?哪些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你是怎么判斷的?(2)學生談論并表達觀點及理由。(3)談話:我們說,是用杠桿能為我們省下不少的力氣,為生活帶來便利。那為什么有些杠桿明明費力,我們還要使用呢?(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們不使用這些費力杠桿,又將會如何?)(4)學生討論并舉例說明,教師出示“費力杠桿”的工具,讓學生進行實驗,看看使用與不使用費力杠桿有什么區別。(5)教師歸納總結:往往我們使用費力杠桿是為了省下距離,對我們生活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便利。2. 創設小孩成人玩蹺蹺板的情境,解決小朋友如何才能撬起大人的問題。3. 閱讀《阿基米德與杠桿》,了解杠桿原理的由來與意義。設計意圖:通過前兩個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杠桿的奧秘的理解,學會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并用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閱讀部分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4)總結與歸納1. 什么是杠桿?2. 杠桿由哪幾個部分組成?3. 杠桿如何省力?4. 什么是省力杠桿?什么是費力杠桿?在生活中有哪些杠桿?(5)動手實踐在課后,你能不能結合今天學習的知識與課本中的圖片,動手制作一桿小秤。8、板書設計9、教學反思(共17張PPT)蘇教版 五年級下第四單元 簡單機械4.13 撬重物的竅門導入新知你能想出哪些抬起重物的方法呢?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科學的方法,讓我們更省力導入新知像這種用來撬動重物的裝置叫作杠桿,它包括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探究觀察用杠桿抬起重物的視頻新知講授杠桿的組成有三個重要的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阻力點用力點探究利用平衡尺探究杠桿省力的奧秘1. 調節平衡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2. 在支點左側 10 厘米處掛兩個相同的鉤碼。3. 分別在支點右側 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處掛鉤碼,觀察需要多少個鉤碼才能使平衡尺平衡。4.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探究421實驗結論:當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不變時,用力點距離支點越遠,保持平衡所需要的鉤碼越少,也就意味著越省力。新知講授A表示阻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B表示用力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支點阻力點用力點當A=B,杠桿平衡,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當A當A>B,費力杠桿這些杠桿類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費力杠桿不省力,為什么還要用它?思考往往我們使用費力杠桿是為了省下距離,對我們生活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便利。省力杠桿省力杠桿費力杠桿思考如果我們由于費力而不使用費力杠桿,會發生什么呢?往往我們使用費力杠桿是為了省下距離,對我們生活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便利。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想一想小朋友如何才能撬起大人?成人盡可能的靠近支點閱讀閱讀《阿基米德與杠桿》,了解杠桿原理的由來與意義。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種抬起重物的方法——杠桿。杠桿由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組成。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點,分別是:支點、阻力點和用力點。當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就達到了省力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當然還有費力杠桿,它也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杠桿這樣的簡單機械,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實踐活動·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課件感謝觀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3《撬重物的竅門》教案.doc 4.13《撬重物的竅門》課件.pptx media1.mp4 media2.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