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7 設計制作生態瓶教科版 五年級下新知講解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群落。除了食物關系外,它們之間還有什么關系 群落也叫作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空間內分布的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新知講解1分析綠豆苗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觀察綠豆苗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1.綠豆苗周圍的生物:綠豆苗、小草、蚜蟲、瓢蟲、鳥、青蛙、蚯蚓、蜘蛛等。2.綠豆苗周圍的非生物:陽光、空氣、水、土壤等。3.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聯系:像綠豆苗、小草這樣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氧氣、食物;像蚯蚓這樣的動物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養料和方便(動物的糞便),同時防止植物過度生長。4.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陽光、空氣、水、土壤等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條件。例如:沒有陽光,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土壤是一些動物的棲身之所等。新知講解1土壤蚜蟲水瓢蟲陽光結論 綠豆苗周圍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新知講解2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模擬池塘生態系統設計一個生態瓶。金魚藻三株小魚兩條田螺一只水大半瓶沙子適量小石子十塊我們要讓生態瓶里的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達到平衡,讓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我們要根據生物對環境的需求選擇恰當的動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作為生態瓶的制作“材料”,數量不可過多。新知講解22.制作生態瓶。(1)制作生態瓶的步驟。新知講解2(2)制作生態瓶時的注意事項。①生態瓶應該是封閉的,因為我們需要模擬的是獨立的生態系統,與外界只有能量交換,沒有物質交換。②生態瓶盡可能是無色透明的(也可以是顏色較淺的透明容器),一是便于觀察,二是有利于透光。③生態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是為了模擬生態系統的大氣層,便于氣體交換。④生態瓶要放在光照合適的地方。光照過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過強,生態瓶內溫度容易升高,從而導致植物或動物死亡。新知講解2(3)妥善放置并觀察生態瓶。生態瓶可以放在窗臺等地方,每天注意觀察生態瓶里發生的變化,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記錄表中。新知講解設計和制作生態瓶新知講解我們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來制作生態瓶 這些材料能夠為在生態瓶里生活的生物提供哪些條件 我們需要用到瓶子、水、沙、石子等材料來制作生態瓶。因為我們的生態瓶是模擬池塘生態系統的,所以它需要有水、沙作為環境的要素,為生活在池塘里的生物提供非生物的基本生活保障。思考生態瓶需要哪些材料,也是將生態系統的理論認識轉化為具體空間中的物質的過程。1新知講解我們為什么這樣設計生態瓶 通過我們設計的生態瓶,讓生態瓶中的每種生物都有自己需要的生存環境,滿足環境和生物之間的聯系和影響,最終使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能夠很好地生存下來,也強化了對生態系統的認識。生態系統不只是指生活在一個區域里的所有生物,它還包括這個區域的環境資源。2新知講解為了讓生態瓶里的各種生物和諧地生存下去,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我們的生態瓶模擬的是池塘的生態系統,應該是封閉的,生態瓶與外界只有能量交換,沒有物質交換。生態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便于氣體交換。生態瓶應放在光照合適的地方,光照過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過強,生態瓶內溫度容易升高,從而導致植物或動物死亡。3新知講解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研究某因素對生態瓶里的生物是否有影響,也需要選用對比實驗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對比實驗的關鍵點在于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其他因素要盡量保持致。切記不可以同時改變多個因素,因為即使出現了影響,我們也無法確定是哪個或哪 幾個因素的作用。新知講解實驗目的:研究水量的多少對小魚生存的影響。實驗猜想:把生態瓶里的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生態瓶里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應該一些。[填“多”或“少”]實驗材料:兩個剪掉上面一部分的大飲料瓶、水草細沙、水、小魚等。實驗步驟:(1)往兩個大飲料瓶里放入等量的細沙,在一個大飲料瓶里倒入 10厘米高的水,另一個大飲料瓶里倒入5厘米高的水。(2)向兩個大飲料瓶里分別放入數量相等的水草、兩條相同的健康小魚,將兩個大飲料瓶放在外部條件相同的地方。(3)觀察、記錄兩個生態瓶里的小魚在一分鐘內浮到水面的次數。(4)重復幾次實驗。新知講解生態瓶的情況 第1次觀察 第2次觀察 第3次觀察 我們的解釋水多時 1次 0次 0次 由于水量減少,小魚的數量不變,水中的氧氣量減少,因此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增多。水少時 3次 3次 4次 實驗記錄:一分鐘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記錄表新知講解實驗分析: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兩個生態瓶里的水草沒有明顯的變化,水少的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比水多的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多。實驗結論: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比較多。經過多次實驗,我們發現:生態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數量、種類都不能隨意改變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和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減少水或添加動植物都會引起生態系統的變化。新知講解改變生態瓶課堂練習判斷題。1.生態瓶中的水最好選用干凈的自來水。( )2.選用透明的瓶子制作生態瓶便于觀察。( )3.設計生態瓶時,其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配比要合理。( )4.幾百只螞蟻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從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5.由于植物能夠制造氧氣,因此生態瓶中的植物越多越好。( )6.做生態瓶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將要裝入瓶中的那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7.當我們在探究減少生態瓶里的水對動物的影響時,只能改變水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能改變。( )8.做一個生態瓶,首先要裝水,然后把田螺、小魚、小蝦、泥鰍等放進去就行了。( )×√√××√√×課堂練習選擇題1.下列水源中最適合作為我們生態瓶中的水的是( )。A.干凈的自來水 B.清澈的小溪水 C.泥坑中的雨水 D.濃鹽水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態瓶中的生物越多越好 B.生態瓶應該保持密封狀態C.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個環節破壞了,就會失去平衡D.一個池塘中的所有小魚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3.在制作水生生態瓶時,下列( )不是必需的。A.水生動物 B.水生植物 C.水 D.石子4.下列做法能使生態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的是( )。A.使生態瓶中的生物種類更豐富 B.增加小魚的數量C.減少一半的水 D.在瓶中放滿植物CBDA課堂總結設計和制作生態瓶本課設計與制作生態瓶,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第7課《設計和制作生態瓶》同步練習(含答案)一、選擇題。1.下列水源中最適合作為我們生態瓶中的水的是( )。A.干凈的自來水 B.清澈的小溪水C.泥坑中的雨水 D.濃鹽水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態瓶中的生物越多越好 B.生態瓶應該保持密封狀態C.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個環節破壞了,就會失去平衡D.一個池塘中的所有小魚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3.在制作水生生態瓶時,下列( )不是必需的。A.水生動物 B.水生植物C.水 D.石子4.下列做法能使生態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的是( )。A.使生態瓶中的生物種類更豐富 B.增加小魚的數量C.減少一半的水 D.在瓶中放滿植物5.下列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一片沼澤 B.一個湖泊C.三只老鷹 D.整個地球6.如果想探究水量對小魚生活的影響,那么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設計甲(水多)、乙(水少)兩組對比實驗B.兩個瓶中的植物數量保持相同C.田螺不影響小魚的生活,其中一組放入一些,另組不放沒關系D.兩組均放入5條大小及生活狀態相近的小魚7.在高溫悶熱的天氣,池塘里的魚大多都浮到水面上,這是因為( )。A.池塘水面有較多的食物 B.池塘里水溶解的氧氣減少了C.池塘里的水溫降低了 D.池塘里又放入了新生物二、填空題。1.群落里的各種___________與環境中的___________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___________。2.選擇兩個生態瓶,在其中一個生態瓶里增加一倍水草,在另一個生態瓶里增加一倍小魚。增加水草的生態瓶中,小魚每分鐘浮到水面的次數會___________;增加小魚的生態瓶中,小魚每分鐘浮到水面的次數會___________。三、實驗探究。制作生態瓶。A B C D(1)制作生態瓶時正確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寫字母)(2)生態瓶中植物為動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動物的糞便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需要的_____________。四、下面是某??茖W小組研究《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和植物數量的關系》時記錄的數據,請分析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生態瓶編號 小魚(條) 金魚藻(顆)1號 2 122號 2 83號 2 44號 2 25號 2 0實驗用品:有蓋玻璃瓶、小魚、金魚藻、洗凈的沙子,經布濾過的池水(5個生態瓶均放在窗臺上,使它們所處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同)生態瓶里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實驗結果:生態瓶1號的小魚存活8天;生態瓶2號的小魚存活6天半;生態瓶3號的小魚存活3天半;生態瓶4號的小魚第2天上午死亡1條,第2天下午死亡1條;生態瓶5號的小魚當天下午就全部死亡。(1)從5號瓶的結果中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較1號瓶和2號瓶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這5個生態瓶可以得出: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植物的數量要________________動物的數量。(填大于或“小于”)參考答案一、BCDACCB二、生物 非生物 生態系統減少 增多三、(1)C A D B (2)氧氣 食物 營養四、小魚、金魚藻 水、沙子、陽光、空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植物植物越多,小魚的生存時間越長大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第7課《設計和制作生態瓶》教學設計課題 設計和制作生態瓶 單元 一 學科 科學 年級 五學習目標 1.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2.生態瓶里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諧生存。3.能觀察池塘里的生物環境圖片資料,分析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等因素。 4.能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堅持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5.表現出探究生態瓶奧秘的興趣,能做到聽取合理意見、共同協作制作生態瓶。 6.能在課后堅持觀察,關注生態瓶的變化并進行管理觀察。7.認識到動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關系。重點 理解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并以此設計制作一個生態瓶。難點 論述生態瓶的設計理由,通過論證完善設計圖,制作生態瓶并堅持觀察記錄反思。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群落。除了食物關系外,它們之間還有什么關系 群落也叫作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空間內分布的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學生思考。討論并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探討生物間依存關系,起到聚焦的作用。講授新課 探索:分析綠豆苗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觀察綠豆苗周圍的生物與非生物,分析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1.綠豆苗周圍的生物:綠豆苗、小草、蚜蟲、瓢蟲、鳥、青蛙、蚯蚓、蜘蛛等。2.綠豆苗周圍的非生物:陽光、空氣、水、土壤等。3.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聯系:像綠豆苗、小草這樣的植物為動物提供了氧氣、食物;像蚯蚓這樣的動物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養料和方便(動物的糞便),同時防止植物過度生長。4.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陽光、空氣、水、土壤等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條件。例如:沒有陽光,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土壤是一些動物的棲身之所等。 結論:綠豆苗周圍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模擬池塘生態系統設計一個生態瓶。我們要讓生態瓶里的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達到平衡,讓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我們要根據生物對環境的需求選擇恰當的動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作為生態瓶的制作“材料”,數量不可過多。2.制作生態瓶。(1)制作生態瓶的步驟。(2)制作生態瓶時的注意事項。①生態瓶應該是封閉的,因為我們需要模擬的是獨立的生態系統,與外界只有能量交換,沒有物質交換。②生態瓶盡可能是無色透明的(也可以是顏色較淺的透明容器),一是便于觀察,二是有利于透光。③生態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是為了模擬生態系統的大氣層,便于氣體交換。④生態瓶要放在光照合適的地方。光照過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過強,生態瓶內溫度容易升高,從而導致植物或動物死亡。(3)妥善放置并觀察生態瓶。生態瓶可以放在窗臺等地方,每天注意觀察生態瓶里發生的變化,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記錄表中。研討:我們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來制作生態瓶 這些材料能夠為在生態瓶里生活的生物提供哪些條件 我們需要用到瓶子、水、沙、石子等材料來制作生態瓶。因為我們的生態瓶是模擬池塘生態系統的,所以它需要有水、沙作為環境的要素,為生活在池塘里的生物提供非生物的基本生活保障。思考生態瓶需要哪些材料,也是將生態系統的理論認識轉化為具體空間中的物質的過程。我們為什么這樣設計生態瓶 通過我們設計的生態瓶,讓生態瓶中的每種生物都有自己需要的生存環境,滿足環境和生物之間的聯系和影響,最終使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能夠很好地生存下來,也強化了對生態系統的認識。生態系統不只是指生活在一個區域里的所有生物,它還包括這個區域的環境資源。為了讓生態瓶里的各種生物和諧地生存下去,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我們的生態瓶模擬的是池塘的生態系統,應該是封閉的,生態瓶與外界只有能量交換,沒有物質交換。生態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便于氣體交換。生態瓶應放在光照合適的地方,光照過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過強,生態瓶內溫度容易升高,從而導致植物或動物死亡。拓展: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改變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和非生物條件,研究某因素對生態瓶里的生物是否有影響,也需要選用對比實驗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對比實驗的關鍵點在于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其他因素要盡量保持致。切記不可以同時改變多個因素,因為即使出現了影響,我們也無法確定是哪個或哪 幾個因素的作用。實驗目的:研究水量的多少對小魚生存的影響。實驗猜想:把生態瓶里的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生態瓶里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應該一些。[填“多”或“少”]實驗材料:兩個剪掉上面一部分的大飲料瓶、水草細沙、水、小魚等。實驗步驟:(1)往兩個大飲料瓶里放入等量的細沙,在一個大飲料瓶里倒入 10厘米高的水,另一個大飲料瓶里倒入5厘米高的水。(2)向兩個大飲料瓶里分別放入數量相等的水草、兩條相同的健康小魚,將兩個大飲料瓶放在外部條件相同的地方。(3)觀察、記錄兩個生態瓶里的小魚在一分鐘內浮到水面的次數。(4)重復幾次實驗。實驗記錄:一分鐘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記錄表實驗分析:在實驗中我們發現,兩個生態瓶里的水草沒有明顯的變化,水少的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比水多的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多。實驗結論: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比較多。經過多次實驗,我們發現:生態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數量、種類都不能隨意改變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和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減少水或添加動植物都會引起生態系統的變化。 學生討論,形成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關系圖。小組討論。小組討論設計。集體匯報設計圖。學生交流討論,完成班級記錄表。修正完善自己小組的設計圖。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制作生態瓶,并填寫標簽貼在生態瓶上。 通過關系圖幫助學生理清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基于生物生存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設計生態瓶。旨在引領學生從對生態系統的理論認識延伸到空間中的生物與非生物。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的建設順序,幫助學生深入思考生物以及非生物起到的作用。課堂小結 本課設計與制作生態瓶,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設計和制作生態瓶》教材解讀.mp4 改變生態瓶.mp4 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第7課《設計和制作生態瓶》同步練習(含答案).doc 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第7課《設計和制作生態瓶》教案.doc 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第7課《設計和制作生態瓶》課件.pptx 設計和制作生態瓶.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